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刘备要回荆州,三国又会重新取得另一种平衡,不会出现变数。刘备不可能灭掉吴国,如果一旦把吴国灭掉,那么魏国势必会攻击,到时候获利是魏国。所以打到最后肯定会谈和。不管是打赢还是打败

夷陵之战刘备选的时机是非常好的,那个时候曹丕刚刚继位,内部非常不稳定,所以他无暇顾及这两个国家。如果曹丕统治长了或者曹操活着的话,刘备肯定不会去伐吴,所以有人往往拿夷陵之战批评刘备,头脑发晕,他不是发晕,他是清醒的很。

荆州对吴国来说那是长江天险的中游,荆州对蜀汉来说,那是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有人说长安也行,巴蜀到长安道路崎岖运粮绝对成问题,而且当时长安经过李傕等人的战乱,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拿下长安也没用守不住。荆州不同,荆州战乱很少,北方避难的很多,在荆州人口很多。

对三国来说哪个国家人口多,哪个国家就是最厉害的,因为地非常多,空地很多,所以你千万不要看三国地图,你看三国地图的时候,你会发现吴国其实不小,蜀国也不小。😄😄😄😄但那会给你一种假象。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会有什么祥的变数?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势必在吴国境内还有一埸大战,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把刘备带入有利地形实行火攻,即使刘备胜利了陆逊败了,双方的兵力消耗也已是伤亡过半,首先分析一下刘备蜀汉的总人口百万左右,总兵力十多万,除留下守益州的部队,参加夷陵之战的总兵力号称几十万,其实也就是几万人马,与陆逊激战过后已伤亡过半,陆逊再向腹地撤退,刘备乘胜追击,捣毁吴国首都,活捉孙权,有一点必须搞清楚孙权不是刘禅当时的蜀国极贫困,而吴国富裕,孙权国内兵马不可能全参加夷陵之战,少说还有几万劲旅,刘备还需一场苦战,孙权可以在吴国内打运动战,游击战,而孙权占地利,人和,刘备的兵馬还须陆续减员,但最后还算刘备胜利。

问题就在这儿了,刘备的后继部队还在益州路途遥远,曹魏大军正在大量结集,来个黄雀在后,关门打狗,把东吴国及刘备残军一齐消灭,最后剩下益州那点地方腹背受敌,三国已成不了三足鼎立,而魏国就可能统一国家了。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时代三大战役之一,继赤壁之战后,进一步明确三足鼎立的格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那么,倘若东吴輸掉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格局还会存在吗?历史将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呢?笔者试分析一下:

第一,孙权若输掉夷陵之战,很可能全面倒向魏国

夷陵之战,蜀国几乎倾巢而出。此时的东吴面临极严峻的局面,倘若魏国乘机南下,东吴将腹背受敌,很难躲过一劫。因此,孙权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派使者前往魏国,向魏国称臣。

孙权称臣,只是为了稳住魏国,避免两线作战,并非真心实意归顺。魏文帝要求孙权必须要交人质,但是孙权使出浑身解数,玩各种权谋,找各种借口,就是祭出一个“拖”字诀。直到陆逊赢得夷陵之战在大胜,西线危机解除,孙权就换了一副嘴脸,索性一口拒绝交人质的请求,也不提投降的事了。

倘若战局不是陆逊赢得胜利,而是刘备赢得胜利,又会如何呢?如是孙权输掉夷陵之战,他的选择余地就很小了,也没有了跟曹魏政权讨价还价的筹码。这种情况下,孙权选择臣服曹魏,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第二,东吴可能失去政权主体的独立性

夷陵之战前,孙权向曹丕表示愿意臣服,这个臣服也是有条件的,就是保持政权的主体性。魏文帝曹丕心里是明白的,所以他加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对此,魏臣刘晔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在东汉政权未取魏取代前,孙权的名号,是票骑将军、封南昌侯。

刘晔警告曹丕,别给孙权封王,给个左将军、前将军之类的军衔是可以的。刘晔的言外之意,是不能给予孙权诸侯王的待遇。

大家知道,周代是诸侯制,诸侯国名义上受天子的统治,其实是有高度自治权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基本上各自为政,谁也不听中央王室的命令了。到了两汉时代,采取郡县制与诸侯制的混和制度,国家主体以郡县制为主,但保留诸侯制。不过,自汉武帝削藩后,诸侯王的领土一般都很小。

如果孙权输掉夷陵之战,不得不倒向魏国,那么他的这个“吴王”头衔,就将形同虚设。东吴将失去政权的主体性,而三国演义,将变成魏、蜀的两国演义。

第三,六出祁山的故事不会发生

如果刘备赢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夺取整个荆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陆逊曾这样分析:“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意思是说,夷陵乃是军事要冲之地,是国家门户,这个战略要地是不容易守住的,一旦丢失,损失的不只是一个郡的地盘,整个荆州都丢失。

如果刘备夺取荆州,第一选择,应该是继续进攻东吴,夺下整个江南之地,然后与魏国南北对峙。当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魏国若接受孙权投降,吞并东吴之地,魏军大举南下,魏蜀战争的输赢不可预测。

不管怎么样,历史都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于是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就不会发生,比较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等等。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夷陵之战是一场关乎东吴和蜀汉的国运之战,一旦战争的结果发生改变,那么整个三国都将会改变。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两年之后刘备在益州称帝,并且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这个时候孙权发现玩大了,如是决定向刘备求和,但是刘备不同意,吴蜀之战不可避免。

为了打好这一仗,孙权从外交到内政都做了调整,首先他像曹魏称臣,然后将办公场所从健康搬到了武昌,同时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为了打好这场战争孙权是做了众多准备,因为这场战争直接关乎东吴的国运。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打败,但是失败之后的刘备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一直坚守在白帝城,直到去世。刘备之所以不回成都,就是因为此战将蜀国的精锐消耗殆尽,只要他驻守前沿,才能阻止东吴的进一步进军。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就假设一把试一试,若是夷陵之战刘备胜利,其结果会怎么样?

首先夷陵之战若是刘备胜利,他一定会乘胜追击,东吴所占领的荆州肯定保不住,而且还会丢死很多自己的领土,但是第一阶段不会亡国。因为此时刘备不会第一时间攻击建康,因为直接进攻建康会使自己战线拉得过长,给曹魏可乘之机。但是刘备会占领现在的湖南江西一部,彻底解决占领荆州的后顾之忧。

占领荆州之后,蜀汉就对孙权有绝对的战略优势,随时可以顺江而下直接威逼建康,而我估计刘备会采取逐步蚕食的战略,派一个大奖镇守荆州,防止曹魏南下,然后一步步东逼孙权,最后的目的就是控制东吴全境,与曹魏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东吴方面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自身的防备力量降低很多,就不得不依靠曹魏,所以东吴将完全成为曹魏的附庸,政治自主的能力将会丧失,而且最后很有可能会灭亡在蜀汉手中,成为流亡政府。

夷陵之战对三国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刘备东出的重要决策,可惜刘备的大意让他失败,最终含恨而终。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了,三国很快就会被魏国统一,没有悬念。

夷陵大战的时候,魏国其实是对当时的局势,有过激烈的争论的。当时朝堂上有三种声音。

一.联蜀伐吴

侍中刘晔提出:

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刘备现在为关羽报仇,已经发了疯,我们帮助刘备一起攻打孙权,刘备一定特别高兴,到时候吴国必败,我们两家瓜分江东。

二.联吴抵蜀

曹丕则认为:

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

就是说,曹丕认为,东吴已经向自己称臣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借机再攻打东吴,于政治和口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会失信于天下。我们应该出兵帮着吴国,怎么还能反过来攻打吴国呢?

三.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

司徒王朗(对,就是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其实根本没发生对骂那场戏,都是罗贯中编的)则认为,应该等待两军相持不下时才领兵支持,并派持重的将领攻蜀军要害之处,一举决胜;而当时东吴尚未起兵,而且经常下雨,不利于行军,于是反对出兵。

曹丕做了一个最笨的选择

无论刘晔的联蜀伐吴,还是曹丕的联吴抵蜀,都是当时很好的决策,但曹丕却偏偏选择了听从王朗,也就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那个决策,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这条计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双方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魏国可以用最小的代价统一天下。

可谁都没想到,东吴的陆逊太强了,夷陵之战自221年7月起,一直到222年6月,陆逊一直避而不战,用拖字诀坚守不出,消耗蜀军的士气,而从222年7月到8月,陆续发现战机到大战结束,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场举国大战就这样瞬间结束了战斗。

曹丕根本来不及针对战争局势做出部署,吴蜀之间的大战就这样落幕了。

这时,曹丕无论是攻打吴国,还是攻打蜀国,都不是好的选择。

攻打吴国,夷陵大战,吴国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攻打蜀国,蜀国虽精锐尽时,但诸葛亮、赵云依然守着益州,益州易守难攻,也不是好的选择。

就这样,曹丕丧失了提前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

如果这场战争刘备胜了,曹丕一定会倾巢而出,三线对刘备发动进攻,让刘备首尾难顾

首先我们知道魏蜀吴的实力排序是魏国老大,吴国老二,蜀国老三。老二联合老三抗衡老大,实力才会平衡。老大会联合老三消灭老二,却不会联合老二消灭老三。但如果老二老三互斗,那最后获利的一定是老大。

当时刘备为了防止自己进攻东吴的时候魏国偷袭,已经做好了完全之策,马超守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从中调停,赵云坐守江州,负责从侧翼防止上庸的魏军偷袭,并接应夷陵前线。但实际上,马超此时已经病重,镇守汉中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威名,成都和江州的兵都不多,大约和刘备带走的兵差不多,约5万左右。

而夷陵前线,刘备和陆逊的兵力都是5万,如果说刘备在夷陵打胜了陆逊,他不会止步于荆州,因为此战的目的不是夺地,而是报仇。可他如果向江东复地深入,势必会向江州求兵。

这是,赵云如果帅兵挺近,江州防守便空虚,如果不派兵,刘备就会很尴尬,再进一步兵力不够,如果不进,自己的面子放在哪?

而作为北方的曹丕,刘备如果顺势直入江东,他一定会以防止刘备跨江为由,向襄阳、合肥、寿春等地暗中派兵。刘备进江东,不论刘备孙权谁胜,在江东地面上的军事实力都会大损,曹丕从襄阳、合肥、寿春三点同时跨江南下,从襄阳南下切断江州对荆州、江东的支援,从合肥、寿春对江东进行扫荡,将荆州及江东吞掉。

届时,益州的刘禅、诸葛亮就被魏国从东、北两方合围,不出数年 ,蜀川必败。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是刘备政治生涯的终点,可惜他小心谨慎一辈子,至此付之一炬。

假如夷陵之战的结果反转过来,刘备胜了,接下去的故事会是怎样?

要知道,刘备伐东吴,那是灭国级的战斗,只要夷陵之战胜利,孙权就无反手之力了,刘备会以摧枯拉朽的攻势灭掉东吴。

很多人都说曹操不会答应,只要刘备灭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就打破了,所以曹操会出手。

你们错了,其实三足鼎立的态势,只是孙刘两家的想法,曹操并不想三足鼎立。孙刘两家因为实力弱,所以组成联盟共抗曹操,曹操打哪一个,另一个就打曹操。

现在孙刘两家打起来,曹操不但不会帮孙权抵抗刘备,相反,曹操有很多的选择:

一、可以一起打孙权,你孙权玩了,我不能让刘备捡大便宜,看谁速度快,曹刘两家瓜分东吴。

二、在刘备即将灭掉东吴或刚灭东吴时,出击,与刘备的疲惫之师展开全面战争,不灭掉刘备,至少也让刘备的伐吴大军尽失,刘备大伤元气跑回西蜀,曹操吃掉孙权地盘。

不管哪个选择,最后都是曹刘两家大战,三国会迅速的结束,司马懿也会很遗憾的失去天下。

那么孙权在夷陵之败后会怎么做?他会马上求和。孙权是三国三位君主中,最擅长平衡之道的人,他本就无意破坏孙刘联盟,因为他知道,他和刘备唇亡齿寒,谁被灭都会马上轮到另一个。

幸好历史上刘备输了,而孙权也很明智的见好就收,加上诸葛亮马上请和,两家立刻又恢复了联盟。

孙权和诸葛亮是两个明白人。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