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洞的起源是什么?

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打耳洞在古时候那不是一件好事情,不是贵族所为,也不是美的象征,它主要是针对那些不守妇道的妇女,给她耳朵上扎个孔,然后挂上珠子,提醒他们生活要检点要谨慎,后来传到了中原,成了我们汉民族的习俗。

在古代的时候,妻子是不需要打耳洞的,娶妾的时候需要打耳洞,因为娶亲的时候,男人一般都有一定年纪,妾只有十七八岁,主要是为了保护男人降低女性之欲,而且在家里,宾客一眼就能够认出哪个是原配,哪个是小妾,不至于乱了规矩。总之上面这两种解释都是说明,打耳洞一开始并不是好事情。

但是上面的说法合理不合理不清楚,但我更倾向于理解,打耳洞主要是为了挂饰品美观作用。因为我们现在发现,这是大概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用玉石,绿松石等做成的耳坠。能佩戴这些东西肯定不是凭奴隶,所以应该是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我想用来惩罚也没必要这么高贵吧,弄的如此美观吧。

所以最后的结论打耳洞就是为了美观,为了能够悬挂耳坠。想打就放心去打吧。但是打耳洞选择的时间是很有讲究,这一个最好注意一下。因为对这个没有太的研究,仅供参考,如有差错。

打耳洞的起源是什么?

关于古代打耳洞的目的,说法还真有很多。具体的起源,其实可以从史料中找到线索。

很多人说到打耳洞的起源,都会提到明代田艺衡的《留青日札》,上面写道: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似乎打耳洞带耳环,都是贫贱女子的事情。而且来源于蛮夷女子,说她们喜欢四处招蜂惹蝶,所以戴个耳环,限制一下。

这个说法我不认为有道理,《留青日札》主要记载的明代的社会风俗,大家都知道明代对于妇女的约束很多,封建礼教的思想很浓重。所以这上面的记载,并不可信。

在往前看,其实还有相关的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诸葛恪别传》:

“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於仁?”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诸葛恪送了孙权一匹马,送之前呢,扎了马的耳朵。范慎就笑话他说:“你至于吗?这样和马过不去,太不仁义了吧?”诸葛恪就回答说:“那些母亲都特别疼爱自己的女儿,为自己的女儿穿耳洞带珠子,有什么不仁义的地方?”

可以看出,至少在三国时期,打耳洞已经很普遍了。而且,那时候也没觉得是多么卑贱的事情,感觉很平常啊。

在三国之前,其实也有打耳洞了。《庄子》中就有记载:

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

说明在先秦时代,已经有穿耳洞了。

有研究者认为,打耳洞源于一些少数民族,但并非是限制女性,而是一种早期的装饰品。就像原始的纹身一样,打耳洞带珠子,一方面是某种仪式和神灵崇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某种标志。

当然,具体的最早的起源,确实没有查到相关的记载,还望高手指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