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史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 )农历8月27日,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孔丘降生,这一天也被古人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开端。 孔丘的诞生,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与诡谲传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什么意思呢?

野合而生孔子,很多人都有争议。不过我更倾向于他没有通过官媒,明媒正娶,孔子的母亲的地位应该是不高的,在早年守寡地位就更加低了。这是我的观点。

当然现在野合的意思已经完全变样了,不能用现在的词意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肯定是错的。

还有人认为孔子的老爸年纪很老,而孔子的母亲年纪很轻,一个老年人去娶一个很年轻的少女。这个明显不符合礼制,所以才用了野合,也就是不符合礼。

还有人这样解释。高士其《天禄识馀》之语云:“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谓之‘野合’。叔梁纥过六十四岁娶颜氏少女,故曰野合。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列传》中写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担任鲁国昌平乡陬邑大夫时,他和一个颜姓女子征在外“野合",然后在尼丘祈祷神灵后,最终生下了孔子。现代人大惑不解,认为50多岁的叔梁纥老牛吃13-15岁颜征的嫩草,“野合"生下了孔子;另一种说法是,叔梁纥有官衔,硬霸弓与13-15岁的颜征苟合了,生下了孔子。

其实,现代人对过去的历史一点都不了解。古今中外,几千年前人类的繁育都是相当原始,从刚开始的人类群居,到抢婚,再到有意识的苟合,主要是为了繁殖人口。一般在古代,孩子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父亲的。中国在商周时期,有一种叫“春社",是男生幽会的狂欢节,男女不分年龄,只要互相爱慕,都可以苟合。叔梁纥就是与颜征“春社"以后,苟合生下了孔子。

西方人阅读的《圣经》时,也描绘了耶稣与他母亲玛利亚的故事。在“新约"中称,玛利亚还是处女时受圣神感召而怀孕,生下了“耶稣",这就是说,耶稣也没有父亲,耶稣他自己也不知道生他的父亲是谁!

佛祖释迦牟尼,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了白象入胎,怀孕六年,在蓝嗶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诞生了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这也说明,释迦牟尼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

其实,孔子的“野合"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不妥,在“春社"中有成千上万的婴儿同时诞生,也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大批婴儿诞生,只有孔子名气最响亮。所以,人们都牢记孔子是“野合"的。如果孔子长大没有创建“儒学",或者“儒学"在春秋以后就销声匿迹,孔子不存在“万世师表",也可能“野合"这二个字也同样“销声匿迹"了。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可能一直认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是叔梁纥与颜徵在“在野外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孔子”的意思。

但事实上,这是对“野合”两个字的误解。

(叔梁纥画像)

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徵在还不到20岁。两人结婚,按照当时的礼仪来说,是不恰当的。因为叔梁纥是鲁国贵族,颜徵在出身平民,地位不一样。再加上年纪太悬殊,所以没办法举行婚礼。于是,两个人在野外搞了一套房子居住。这种房子在现在可能叫做别墅,但是在古代,那只能算是普通人家住得很简陋的屋子。毕竟古代的贵族之家,都住在城邦里面,住在野外的,都是出身贫寒的人家。由于他们住在野外,生了孔子,因此就叫做“野合”。

不过,虽说这才是“野合”的真正意思,但是这个解释,用在孔子身上,也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呢?

因为孔子是孔圣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后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最经典的学说。并且,后来还在儒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礼教。同时,礼教也是封建社会为人行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说,全社会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必须按照礼教的规范来做。在古代,礼教的地位是比法律的地位还要高的。违背了法律,只可能受到国家的惩罚;但违背了礼教,不但会受到国家的处罚,还会受到家族的处罚、道德的审判。

由此可见,礼教是一件非常严肃,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

(孔子画像)

既然如此,如果说孔子是父亲和母亲在违背礼教的情况下生下孔子,就有些不恰当了。一个出生就违背礼教的人,却用他来作为维护礼教的鼻祖,这不是显得不伦不类吗?

基督教在讲耶稣出生的时候,说的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作为一位少女,在童真的时候就生下了耶稣。基督教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不让玛利亚结婚。如果玛利亚保持童真而有孩子,因此他成为圣母是很恰当的。如果玛利亚是通过结婚的方式,生下耶稣,那就失去了神圣性,就不能被称为圣母了。

显然,基督教给他们崇拜的偶像,安排了一个非常好的出生。

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儒教,没有给自己的创始人孔子,安排一个非常好的出生呢?

当然了,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出身是一个历史事实。历史上已经这样记载下来了,是不能改变的了。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根据史料来进行写的,他也不可能修改。

但是事实上,司马迁在写孔子出生的时候,也有可以进行甄别的。因为当时存在各种各样的史料以及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虽然是当时的第一大家,但是诋毁儒家的人是非常多的,把孔子的出身写得不堪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司马迁完全可以通过甄别,认为那种所谓“野合”的记载,是有意歪曲孔子,是对孔子的侮辱,因而选择一种更恰当的史料。

事实上,司马迁确实也做过这样的事,包括他写商朝的先祖、周朝的先祖、刘邦的出身等等,大都是在一些传说的基础上,经过他甄别,采信了其中的一种。司马迁完全可以在孔子出生的问题上这样做。

(司马迁画像)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没有给孔子一个好的出生呢?

我认为,司马迁给孔子一个不好的出生,比给他一个好的出生更好。

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孔子没有出生之前,整个社会是混乱无序的,是没有礼仪规范的。只有孔子出生后,创建了儒学,并在儒学的基础上,出现了礼教,因此,社会才有了规范,才有了秩序,因此社会才变得一派和谐。这就像太阳出来,黑夜离开一样。

既然如此,孔子的出生不合礼教,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精神。

如果孔子的出身是符合礼教的,整个社会是非常规范的,那就用不着孔子什么事了,孔子的存在就没什么意义了。

显然,写孔子的出生,和写商朝先祖、周朝先祖及刘邦的出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孔子不是帝王,他的意义在于另一方面。所以说,司马迁留下孔子是“野合”而生,是充满微言大义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孔子“野合而生”的解释,我总结了一下,大约有四种:“野外交合”说、“年龄悬殊”说、“非婚生子”说、“结庐野居”说。

先交代一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出身宋国公室,也就是殷商子姓后裔。春秋初年,由于宋宣公的“兄终弟及”,导致宋国几十年内乱,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被华父督杀害,其后人逃到鲁国谋生。

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员猛将,曾经在一次战斗中,以双手托住城门,为战友们顺利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为这件事,孟献子夸叔梁纥“有力如虎”

就是这样一员猛将也有烦心事,原来叔梁纥辛勤耕耘,生了十个孩子,却凤多龙少,唯一的儿子孟皮还是个瘸子。

摸摸自己白花花的胡须,叔梁纥心潮难平,于是溜达到一片天蓝蓝草青青的野外。或许那一天,天上还咔嚓响了大雷。

第一种说法:野外交合

叔梁纥一介武夫,估计也不会吟诗,或许他还困惑自己脑子是不是进水了,跑到这鬼地方来干嘛。就在他准备离开时,身后传来一阵咯咯咯的笑声,扭头一看,哇,春天来了!

只见一个美少女,在灌木林中欢快地追逐着一群蝴蝶,飞扬的衣裙映衬着姑娘红扑扑的笑脸,宛若仙子下凡,看得叔梁纥心旌荡漾。这位少女就是女主角,孔子的母亲颜征在。

于是一只名叫丘比特的箭,唰地射穿了两人。你别让我还原中间省略的一万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找到,总不能给您瞎编吧,给您留点想象空间不好吗?

然后平地一声雷,山花烂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成形”了。

第二种说法:年龄悬殊

好在现在是21世纪,否则我一定被儒生们用笔杆子戳死:怎能如此作践大圣先师!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平时读书,连“野合”什么意思都搞不懂,告诉你们吧,凡是不合正常礼制的婚姻都叫野合。

婚姻的礼制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意思是男子16—64岁,女子14—49岁,是礼制规定的“合法婚龄”,这个年龄之外就是“野合”。叔梁纥当时多大呢?有人考证说他已经66岁了,超过了上限64。

举例说明,历史上不光孔子,连老子也是“野合”而生。相传老子的老爸韩虔既穷又卑贱,天生无耳,单目失明,身体一直不好,靠乞讨为生,活到72岁依然孑然一身。呃,这好像不奇怪哟。

韩虔有个邻居益寿氏可怜他:正好我府上有个老婢叫精敷,她还没出嫁,你俩可以凑一对。于是二人“野合”生老子。

不过,这个说法出自于唐代的张守节,他的说法引来一堆板砖:胡扯!汉文帝15岁就至少有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女人十二三岁生子屡见不鲜,七十岁生育的男人也不算特大新闻,怎么就没见到一个人说他们是“野合”呢?

很显然,以上的说法虽然都出自古人所谓的“史料”,但可信度极低,尤其是老子的出身简直是玄幻故事。

于是,唐代另一名大学者司马贞出手“打补丁”:“‘野合’者,盖谓叔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意思是说,叔梁纥娶颜征在时,两人的年龄差距太大,老叔梁已经年近七十,颜征在还是个二十不到的少女,因此不合礼仪,谓之“野合”。

可司马贞话音刚落,也是板砖纷纷:古代男子纳妾,年龄差距五六十岁太常见了,比如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她的“老”公钱谦益就比她大五十多。乾隆最后一次选秀女时已经83岁,入选的秀女几乎比他小70岁,这岂不是皇帝带头“违礼”?

所以,怎么看都觉得张守节和司马贞都像是在给孔圣人找个体面的台阶。

第三种说法:非婚生子

于是司马贞顶不住了,他又提出第二种说法:“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意思是叔梁纥不买票就上车,鼓乐不吹就进“洞房”,这不大好,所以被人说作是“野合”。

这个说法又引出两个争议:叔梁纥和颜征在到底是“先上车后买票”,还是“逃票”?如果“补票”了,孔子就不算非婚子,如果没有补票,那孔子就是私生子。

儒家主流认为叔梁纥是有“驾驶证”的,还振振有词地出示两条证据:

当初叔梁纥向颜家提亲时,颜父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叔梁纥出身与我们门当户对,他本人是个勇士,唯一的缺憾是年龄太大,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老大和老二低头不语,老三颜征在说:我们听父亲您的安排。颜父说,那就你吧。

第二个证据是,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他被嫡母赶出家门,导致母子俩从此颠沛流离。两条证据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叔梁纥与颜征在的正常婚姻关系,不存在“逃票”。

可反对者理由也很充分:既然孔子是婚生子,怎么连父亲的坟墓都找不到?

史书记载,颜征在去世后,孔子想将她与父亲合葬,但不知道叔梁纥葬在哪里,只好将母亲的灵柩停放于五父之衢。

这就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孔子从来就没给父亲上过坟,其二,颜征在生前也没有告诉过孔子,父亲的坟地在哪里。

假如孔子是婚生子,不可能不去祭奠父亲。颜征在之所以不告诉孔子,是因为她的婚姻不合法,羞于告诉儿子。

所以这一派认为,“野合”是指叔梁纥“无证驾驶”,至于有没有野外作业那不重要。

第四种说法:结庐野居

其实,古人如果看到这个争论会很纳闷:野外交合很奇怪吗?年龄差距值得大惊小怪吗?这两个问题在当时都不叫问题。

年龄的事前面说过了,重点说一下野外交合。其实“野合”是古代先民的一种崇尚,根据相关史料和出土文物看,先民们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交合是最伟大的一件事,人类的繁衍应该遵循天地法则。

因此“野合”在古代是一种仪式,甚至是固定的节日,很多壁画都留下了当时的鲜活记载。春秋时期会不会遗留夏商之前的这个遗风呢?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历史发展很快,也很缓慢,很多古老的东西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数千年不变,比如走婚制,今天都没有完全消失。

前三条都说不通,因此,有人提出第四个观点,认为“野合”是指“结庐野居”。

史书上有一句“祷于尼丘得孔子”的记载,意思是说,叔梁纥和颜征在成婚后,二人到尼丘山祭祀祈祷,在那里有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丘”,字“仲尼”,并非人们所说他的头顶不平,像个山丘,而是纪念“尼丘山”受孕。

在海昏侯墓中,新出土了一面铜镜,上面的铭文似乎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祷于丘。”

又出现了“野”字,这个野居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将城里人叫“国人”,居住在城外的叫“野人”。城外又可以细分为“郊”和“野”,城外十里以内叫作“郊”,十里以外叫作“野”。

野居就是到城邑十里以外的地方结庐定居。这两段话联系在一起就是:叔梁纥娶了颜征在后,为了能让孔家有个健康的男丁,夫妻俩决定到尼丘山祈祷,并在那里建了一所房子住下,直到生下孔子后才回家。

为了给孔家留个健康的后人,老叔梁纥真是拼命了!也难怪孔子与众不同,父母集天地之精华于其一身呐!

司马迁记载这段历史时,估计跟我们今天的人差不多,史料不全,各种传闻混杂,某些资料影响孔圣人的形象,但又不能不记,所以只能用含糊其事的“野合”两个字带过,把讨论空间留给读者。

其实后人想多了,孔子不是个好掩饰的伪君子,他勇敢地承认了“吾少也鄙”。这几种说法,你更相信哪一种解释呢?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要想把一个人捧得很高,就要先把他“贬”低,这在文学上叫“先抑后扬”,在相声界叫“抖包袱”……

因此,要想把一个人捧成“圣人”,只好使劲地“贬他”,但圣人本人是不适合做“火力点”的,那就对准他爸他妈他哥他姐,结果,孔爸爸不幸中招,“野合”的秘史就被抖出来了……

笑谈,别当真!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史记》中却有孔子“野合而生”的说法,但《史记》虽是正史,其中的记载却不一定全是真的,毕竟太史公也不在现场,他只能通过前人的记载,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更接近于真相的说法,再者,“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值得探讨。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今人的野合

我们现今所说野合,通常是指野外交合,高晓松同志就曾在节目中说过,他希望回到春秋时期,那时候世风开放,春天可以野合,孔子就是这样生出来的。

这明显是用今人的理解去套古人的本意,不能说一定错,但绝不严谨。

实际上,先秦时期民风确实比较开放,野合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周礼》就有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记载,受官方保护的: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春天,交配的时节,青年男女们都要去激情一番。

《诗经》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诗歌,非常浪漫淳朴,那是令人向往的爱情,如《郑风·溱洧》,不但写了青年男女从搭讪到约会的过程,最后还互送定情信物: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你可能会说,这只是恋爱,牵牵小手而已,野是野了点,但还远远谈不上合啊。嘿嘿,著名的宣太后芈八子,当了国君的女人,还不忘勾搭义渠王在外面生了俩儿子呢。

古代的野合

古代野合的含义很多,在野外演奏音乐,可以叫野合,故《左传》有“嘉乐不野合”的说法,毕竟音乐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情,野外演奏上佳的音乐,对不起这个仪式感。另外,军队在野外遭遇作战,也可以称野合。

当然,这都跟情感没什么关系,那么我们回到情感上,野合又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一切不符合礼制的婚姻,都叫野合。古人非常注重婚礼中的礼仪,有六礼,是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礼未备,即谓之奔,谓之野合”。

另外,男女年龄差距太大,也叫野合,但这其中又要分老夫少妻、老妻少夫两种情况,通常的社会舆论是可以接受老夫少妻,而难以接受老妻少夫,否则苏东坡说张先“一树梨花压海棠”也不会是玩笑之语,而当是批评讽刺了。

孔子“野合而生”是哪种情况?

中国人向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孔子这样一个圣人,要真是不合礼仪的出身,恐怕说不过去,所以历代学者也是通过各种研究,想要为“野合而生”找个恰当的说法。

《孔子家语》的说法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与孔子母亲颜氏结婚前,曾有一个正妻,但生不出儿子,有一个妾倒是生了庶子,但又是个残疾,古人把传承香火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迫于压力他只好休妻,转而娶了颜氏:

“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

值得注意的是,孔父与颜氏这段婚姻,是在颜氏父亲主持下完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符合礼仪,不是野合。

这段记载和《史记》是矛盾的,为了天上这个漏洞,后代研究者又引用了年龄相差过大的说法,就是所谓的“老夫少妻”。

但前面说了,老夫少妻是可以被接受的,所以这个说法似乎也可以被推翻,那既然各种说法都符合礼制,“野合而生”又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其实也说不清这个问题,《史记·孔子世家》为了“为尊者讳”,也下了一番苦工的,在那句“野合而生”后面,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记载:

“祷于尼丘得孔子”。

我们知道,凡是尊贵的人出身,都必定有天降祥瑞,或者其他一些传说,比如刘邦的出身,就是他妈梦到和一条蛇羞羞了,更早一点,契的母亲吃了玄鸟(燕子)卵而生契,后来成了商族部落的始祖。

所以孔子这样一个圣人的出身,也必定要有神奇的传说,来掩盖说不清道不明的“野合”,于是乎,就有了孔子的父母,向尼丘山祈祷而生孔子,这证明了圣人是感天而生,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某个灵童转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