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三国的时候降将是很正常的,姜维在魏国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功曹,但是到了蜀汉诸葛亮给他委以重任,年纪轻轻27岁就封侯,而且他是凉州人氏。凉州对曹魏的感情本来就没有多少,因为这一片外族杂居的,所以对这边的控制还是很弱,他们没有感觉到曹魏的恩德,诸葛亮如此礼遇他,他自然会忠心蜀汉。
夏候霸跑到了蜀汉,那是因为被司马懿赶出来的,所以有什么不放心的,他不可能再一次投降魏国,因为司马家族已经掌控了魏国的整个权势,他已经回不去了,呆在蜀汉应该是他最有利的选择,所以为什么要反叛?
王平也叫何平这个人就更加神奇了,大字不识十个,是一个文盲,但是蜀汉如此重用,原来在魏国也只不过是一个很低级的,每一个人当他认定主人的时候,归属感都是很强的。王平成了蜀汉后期扛大梁的大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准则。三国时期有一个好处,就是人才其实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比如从蜀汉投降到魏国的,有孟达和黄权,他们两个在魏国也是得到重用。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刘备入川后,一时人才济济,究其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早年跟从刘备起兵的元老龙从,如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糜竺等。二是在荆州时招纳的人才,如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马良、马谡等。三是在益州投过来的人才,如孟达、法正、李恢、李严、黄权、吴懿等。其他零星来源则如马超、马岱等。从人才结构可知,正如《后出师表》后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正是有这些人才存在,以孤穷的刘备,奔逃四方,一得益州便如鱼得水,龙腾上天,三分天下。
蜀汉的三足而立并持续几十年,得益于四川天险之地,北部有秦岭和大巴山米仓山双道屏障为依托,东部则有巫山和长江天险。从关中长安等地出发,需先经秦岭古道进入汉中,再经金牛道、米仓道等方可入蜀,真正的割据胜地,易守难攻,以曹魏之盛时,对上略显疲弱的蜀汉,也毫无胜算。(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发生于244年的魏蜀兴势之战,很好的说明问题,王平据险而守,曹魏十多万兵马立即陷入被动岌岌可危,连司马懿也说有后路被断,全军覆没的危险。有此天险,虽能保国,但也隔阻了古时四川与外地的人才交流,而仅靠本土派人才的更新,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这与刘备诸葛亮他们的兴复汉室目标相去甚远。
自身人才有限,那么,只有向外索取招揽,人才的进入有主动和被动二种,但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士子游学求官,在中原等富庶地区只要不发生大变乱的情况下,极少会有人冒险入四川找不自在。那么只有另一条路,主动招降出川物色人才为己用,所以,汉中之战王平来投,即被刘备拜为牙门将、裨将军。后期更是大放异彩,证明确是人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夏侯霸因高平陵政变,曹爽族诛,夏侯玄被召回京而心不自安降蜀,他的来降,给蜀汉带来极大的政治优势,作为夏侯渊的长子,曹魏的旁系,蜀汉的死敌居然降蜀,本身就极具标签广告作用,一入蜀即受到赏识重用,刘禅亲自出迎并与他攀亲,封为车骑将军,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而姜维,本人的才能虽不如演义所说,但也是诸葛亮看重,称为“凉州上士”,后来所作所为,证明也非凡物。这三个人,都不是四川土生土长,各自因才能和其他原因而见用,根本原因是蜀地人才的极度匮乏。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姜维、夏侯霸、王平都是魏国的降将,蜀汉为什么会重用他们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蜀汉的中后期人才极其有限,毕竟蜀汉是在益州,而益州当时是属于比较偏远的地方,肯定比不上曹魏和吴国那边。
比如曹魏的颍川,汝南,南阳几个郡就有大量的人才,而东吴的吴郡也同样有大量的人才,还有后来从蜀汉抢走的荆州,蜀汉前中期主要的人才都是从荆州去的,这样此长彼消,蜀汉的人才更显得匮乏了。
建兴六年的时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就扔下姜维,与郭淮连夜逃往上邽。姜维回到天水的时候,城门已闭,他到冀县的时候,冀县也不让姜维进去,姜维就是在被魏国抛弃的情况下投奔了诸葛亮
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极高,认为姜维有胆有勇,而且懂兵法,可以委以重任,而姜维也一直感于诸葛亮的重恩,继承诸葛的遗志,一直北伐,刘禅也相信诸葛亮的眼光,所以一直重用姜维,姜维初期也打得很好,直到遇到了邓艾。
王平本来是巴西郡人,建安二十年,曹操征汉中的张鲁,张鲁投降之后,巴西郡也很多人投降了曹操,到了洛阳。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所杀,王平就随着曹操征汉中,被刘备打败之后,王平就投降了刘备。
王平本来就是益州人,对他来说益州才是他的家,他对曹魏也没有多少感情的。王平第一次出场表现就很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是马谡的先锋,马谡就是因为不听他的劝告所以被张郃打败的。
只有王平所属的一千多人平安无事,还将其他营的将士归拢起来,安全的撤退,很多人被处罚,即使诸葛亮也是自贬三级,而只有王平是被封赏,可见王平的能力确实很突出。
建兴十二年,魏延的部队就是被王平所打败的。公元244年,曹爽率十余万攻打汉中,也是被镇守汉中的王平所击退。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曹魏的政权就落入了司马家之手,夏侯霸担心被司马家所害,就投奔了蜀汉,夏侯霸对司马家当然是恨之入骨,所以刘禅自然也信任夏侯霸,再加上夏侯霸与张飞还有亲戚关系,而刘禅娶的还是张飞的女儿,也就是说刘禅与夏侯霸也有亲戚关系。
夏侯霸的能力也是很强的,与郭淮一起击退过姜维,后来在洮西之战大败王经,歼敌数万,这个是整个蜀汉北伐中打得最好的一次。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蜀汉重用姜维、王平和夏侯霸等降将,其实和中超引进外援是一个道理的。因为,蜀汉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
蜀汉的统治主体就是益州地区,在三国时代,益州的开发程度是很有限的,人才储备相当匮乏。曹魏坐拥北方中原,文武人才最为丰富,也最为优质。
而东吴,坐拥江东和荆州,其中吴中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自己的人才梯队,像陆氏、张氏等江南门阀也都是人才倍出。因此,曹魏和孙吴都不缺人才,更不会出现人才断层。
但蜀汉就悲剧了!
事实上,蜀汉政权是由三个统治集团组成的,分别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核心的北方集团;以黄忠、魏延等为主的荆州集团;还有就是本地的益州集团。
而这三者中,刘备最信任和重用的,就是前两者。而人数更多的益州集团反而不被重用。这除了亲属关系外,益州集团人才的质量也是很主要的原因所在。益州的人才队伍不仅量不够,质也很差。所以,蜀汉初期基本靠北方集团和荆州集团的人才支撑。
然而,随着这些人才的相继离开,而刘关张、诸葛亮、赵云等人的二代又不争气,青黄不接。于是,蜀汉最终不得不依赖益州本土人才,人才质量出现严重断层。“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不仅是一句调侃,更是蜀汉中后期人才紧缺的缩影!
因此,蜀汉对于姜维、王平、夏侯霸等魏国降将的重用,主要就是为了弥补人才缺口。而这些魏国降将,其实都是有一定军事水平的。虽然在人才济济的魏国算不上顶尖,但来到蜀汉,基本上就是最厉害的角色了。
所以,这就好比今天的国足,很多在欧洲球会混得不怎么好的,来到中超基本上都是j超水平的。毕竟,中国球员实在太垃圾了嘛……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姜维是在当时的混乱时局中选择去降蜀汉,后与诸葛亮表达自己的志愿,被诸葛亮所重用。其实这点很牵强,为何姜维对蜀汉如此忠心,如何获得如此厚待,一直是个疑问。但后来的蜀汉被灭亡,姜维一直为了复辟蜀汉而战到壮烈,可见他的忠心。奉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
重用夏侯霸其实很好分析。当时夏侯霸的投诚为蜀汉带来了大量的情报,而且他当时所处的位置,投降蜀汉比投降东吴更加便利,其次,最重要的是,他的族妹夏侯氏是张飞的老婆,刘禅的丈母娘,姜维考虑到众多因素,就决定重用夏侯霸。之后的事件也正实了这个决策是聪明的。
王平应该说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重用的。著名的人生三件大事,逐渐让自己走向巅峰。
街亭之战,进言马谡,马谡不听,兵败,王平自守,张郃不敢动。
诸葛亮病逝,魏延要反,王平讨之。
曹爽入侵,王平愣是守住了兴势山,立下大功。
所以王平的谨慎小心使他得到了重用。
蜀汉为何重用姜维、夏侯霸、王平等魏国降将?
因为之前都是孔明独揽军政大权,前后左右将军去世后,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辛好文有费,董之辈,那是人家自己有本事,并非国家培养的结果,在这方面曹家就做的不错,重用一些没有什么人脉和资源的人才,保证了自己国家人才的传承和国力的提升,当然也为后来政变提供了土壤。而蜀汉对这方面并没有特别注重,没办法只好想着挖别人墙角,省去不少心思和成本,但也只能挖到些边边角角,核心人才接触不上,这也是为什么蜀汉在反侵略是显得很无力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