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明代名声最好知名度最高就属三宝太监郑和了,我估计这是历史上面唯一一个所有人都认为是正面形象的太监了。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面是浓浓的一笔。宣扬了我们中华国威,宣告了大明的强悍。
因为在历史上面有好名声的太监真的不多,坏名声太监很多,不是很多是太多了。比如像我们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良者蔡伦,他的人品就是很那个。还有三国时期的那个黄皓,明代的大太监岁魏忠贤等等。
明代还有一个太监名声还是很不错的,那就是冯保,很多人没听过冯保这个名字。但是张居正你肯定听过,他是明代的著名改革家,推行的一鞭法之所以那么顺利,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冯保的全力支持。我觉得冯保这个人真的应该好好宣传一下。
他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平反昭雪了许多冤案。不过很可惜的是像他这么一代贤良的宦官,最后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说起明朝宦官,大多数人想到的大多是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他们专擅弄权,党同伐异,为害朝廷,简直罪无可恕。但其实明朝历史上还出现过不少颇有建树的宦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郑和的功绩自不必多说。而《明史·宦官传》中也列举了三个评价比较好的宦官:怀恩、李芳、陈矩。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位宦官有何功绩,能在由文人撰写的《明史》上留下不错的评价。
1.怀恩“护贤臣,保太子”
怀恩,原姓戴,出身名门,受其族兄犯罪受到株连,因怀恩当时尚为幼童,得以免除死刑而被净身送入宫中,赐名怀恩。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在四十多岁时,担任成化朝司礼监掌印太监,行使批红大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和执行。《明史》中曾说怀恩:“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就是赞扬怀恩在阉党得势时依旧直言不讳,维护贤臣,甚至为了维护太子被宪宗皇帝贬到了南京。孝宗初登基时重新召回了怀恩,怀恩“力劝帝逐万安,用王恕”,史书上也明确肯定了怀恩的功劳“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
2.李芳“以能持正见信任”
李芳,穆宗朝内官监的太监。穆宗即位时,李芳就因持身中正而备受信任。而在世宗时期,李芳因上疏建议节俭工部开支而备受排挤。而当时宦官滕祥、孟冲、陈洪方“争饰奇技淫巧以悦帝意,作鳌山灯,导帝为长夜饮”而备受世宗宠爱,李芳便劝谏皇帝惹得皇帝不高兴,又在滕祥等人的陷害下被皇帝勒令去职闲住。《明史》中有记载,“二年十一月复杖芳八十”,但是李芳却没有什么确切的罪名,连刑部尚书毛恺都说:“芳罪状未明,臣等莫知所坐。”然而皇帝一句“芳事朕无礼”就把李芳禁锢了,这样一来滕祥等人就更加专横了。两年后李芳才获得释放,被发往南京充净军。
3.陈矩“祖宗法度,圣贤道理”
陈矩,嘉靖期陈矩只是宫内默默无闻一小宦,自万历十年被取任后,各种恩遇不断,扶摇直上,万历三十三年(1605)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东厂提督,成为是时最为权重的宦官。但是陈矩为人正直,以“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为内心操守。万历三十一年(1603)奉命与廷臣监讯“妖书案”,他秉正处理,绝不涉及无辜,对沈鲤、郭正域等贤臣的庇护及配合沈鲤谏言废止为时人困苦的矿监税使,使得陈矩为外廷称道,自然就留下了很好的评价。《酌中志》记载陈矩“菲衣食,淡滋味”,志趣高洁,不耽物欲,十分难得。
明朝宦官从小就会接受内书堂的教育,学的也是四书五经,圣贤道理。还有专门教授他们武功的机构。这样的制度下,明朝不乏品行端正,有所作为宦官,只是魏忠贤、刘瑾等奸臣的名头过于响亮,而像怀恩、陈矩这样的贤臣名声不响。
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物,很难简单的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尤其是掌握权利的人,在一些人眼中可能是好人,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是坏人。
虽然说起明朝的太监,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坏!但要知道,明朝太监的权利最终来自皇帝,充其量只是用于和朝臣抗衡的工具而已。排除少量反客为主的情况,绝大多数太监只是皇帝手中的好工具,或者百官眼中的鹰犬爪牙,对遥不可及的百姓来说是没有好坏的。
只能说,漫长的历史中,总有一些异类,依然保存着普通人最基本的良知,这类就如同题主谈到的陈矩。
陈矩嘉靖26年,公元1547年,年仅九岁的陈矩入宫,被安排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其后高忠的言行对陈矩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嘉靖29年,俺答劫掠逼近京师时,高忠全副武装参与防守,为年幼的陈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陈矩的一言一行,无不从经世济民的角度考虑,一生秉持这“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
万历十一年,陈矩奉旨外出办事,一路上廉洁奉公,不扰民不扰官,和以往作威作福,敲诈勒索的宦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被人称为“佛”。
万历三十一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疑案——“妖书案”。当时已经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陈矩,严词拒绝了首辅沈一贯想要借此陷害政敌的要求,并迅速平息事态,阻止了其向进步一党争发展的趋势。
万历三十三年,陈矩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达到宦官权利的巅峰,并在之后,多次匡扶宋神宗的错误。
万历三十五年,陈矩在内直房端坐去世。其死后,明神宗赐谕祭九坛,祠额题“清忠”,文武百官更是亲临吊唁。
可能是《大明王朝》中李芳的原形
李芳李芳是隆庆时期内官监太监,朱载垕刚继位的时候,因为正直而受到信任。后来宦官滕祥、孟冲、陈洪等人得宠,经常做鳌山灯一类奇技淫巧的东西取悦隆庆,导致其长夜欢饮。李芳忠言进谏,以至隆庆恼怒,加上滕祥等人的陷害,最终被杖八十下刑部监禁待决。
后来在刑部尚书毛恺等人的直言进谏下,李芳才被宽宥,最终充南京净军,
怀恩怀恩本姓戴,其族兄是兵部侍郎戴纶,在朱瞻基未继位前曾多次进谏,指责其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因此受到愤恨。朱瞻基继位后,以谏猎杵旨之罪将其逮捕,戴纶抗辩不挠被乱棍打死。
当时怀恩的父亲戴希文为太仆卿,受到株连籍没。因此其幼年入宫,被阉割为宦官,赐名怀恩。
后来怀恩在宫中做事恭谨,到成化年间被提拔为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其性格耿直廉洁,善于用各种前朝的典故进谏,在宦官中威望极高。并借此和掌管西厂的汪直、梁芳等人斗争,保护了如刘大夏等不少朝中正直之臣。
但也因此遭到忌恨,成化末年,梁芳等人与万贵妃勾结,谋废太子,怀恩为此力争,被明宪宗贬到凤阳孝陵司香。
明孝宗继位后,怀恩被召回,继续掌管司礼监,不久积劳成疾病逝。为表彰其功德,明孝宗特准为其建造显忠祠。
以上三人,是在《明史》中专门被提到的好太监,此外我所知的还有金英、兴安、王安、王承恩等人。
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郑和
无需赘言,首先当数郑和。
郑和,原名马和,十岁时因云南之战的关系,被明军俘虏阉割成宦官,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靖难之役时,郑和追随朱棣转战南北,战功赫赫,被赐姓为郑。朱棣即位升任其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宦官最高品为四品)。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向海外诸国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实力,还推行和平外交,扩大了大明的属国版图,也首次打通亚非航路,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刘永诚提起这位,大家可能都很陌生,但看过他的经历,你就会发现此人确实很厉害,太监中的翘楚。
刘永诚,也是追随永乐皇帝的宦官,曾经作为偏将,多次随扈成祖朱棣北征大漠。也是久历军阵,战功赫赫。
宣德、正统年间,刘永诚又领兵征讨兀良哈,后来监军镇守甘、凉,征战沙漠。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也是他跟随于谦一起负责京城防务,并击退瓦剌立下战功。景泰年间,开始执掌京师团营(于谦编练的京营禁军)。英宗复辟后,刘永诚带兵归顺英宗,受到英宗信重。
成化初年,刘永诚以御马监太监掌管禁军,这个御马监可不是管理御马的,是掌管一定禁军的,某些职责相当于外廷的兵部。
成化八年,刘永诚去世,宪宗下旨赐刘永诚祠堂匾额“褒功”,以褒奖刘永诚的战功。
怀恩怀恩在史书的名声特别好,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一致赞扬,是宪宗亲自提拔重用了二十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太监怀恩,自愤其被刑,笃志力学,每以唐张承业自待。宪庙知之,任之以政。”
“其为人公廉直谅,识义理,通典故,在宪宗朝左右承弼,动必以祖宗为准,直言正色,无所避忌,宪宗雅重之。”
作为权势最重的司礼监掌印,怀恩素有贤明,被视太监为洪水猛兽的清流们不吝赞美,有明一代实属罕见。
汪直成化朝是个名臣辈出的朝代,同时有名的太监也不少,其中被史书大加批驳的权宦汪直,却是被文官们骂的体无完肤。笔者之所以将其列入好的太监之中,并非笔误,实在是经多方史料佐证,汪直所作所为值得称道。
汪直本是大藤峡瑶民,幼年作为明军的俘虏被送入宫中为宦官。因聪明伶俐被宪宗擢拔,年纪轻轻就为御马监太监,十多岁时,还是少年的汪直被宪宗任为西厂掌印。执掌西厂时办了几件大案,无不是大快人心、为民做主的案子,但因损害文官集团利益,被多方污蔑。后来汪直监军征剿叛乱的女真,大获全胜。只是对女真的战事因后世清朝的缘故,被故意删略。他还与名将王越击破过鞑靼老巢,数年镇守边关,打得达延汗望风而逃,战功赫赫。这样的一个太监着实没得黑。
除了上述几位太监,明代不错的太监还有嘉靖和隆庆朝的李芳、崇祯朝的太监王承恩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明朝最具代表性的好名声,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四个宦官:郑和,阮安,冯宝,高起潜。
其实明朝名声不错的宦官有很多,只是奸宦势力大,太出名,反而让这些好宦官不太引人注意了。
现在就先介绍四位最具代表性的有能力的宦官。
下西洋——郑和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明朝最出名的太监,是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有谋略,善作战,在朱棣靖难之役中就立有战功,深的朱棣信任。
在明成祖登基后,为了扩大明朝的影响力,朱棣决定下西洋,因为郑和的能力选派他为正使出访,这也得到了臣下的认可,足见郑和之才能人所众知。
他七下西洋是十五世纪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足以载入世界史册的航海历程。
这一举动,不但为中外经济的联系和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过程中,郑和所展现的外交才能,军事素养和品德都受到了世人的称赞和尊重。
修城治水——阮安阮安是明英宗时的太监,是著名的建筑师,水利家。
阮安是交趾(今越南)人,自幼便入宫,成祖对他甚是欣赏,给他创造了很多学习条件。
而阮安也没辜负这信任,努力学习,终有所成,尤其善数学、建筑。
其后,英宗时期,阮安受命主持建设了北京城内城的九门城楼,其后还加深了护城河。
后来他主持通济河的修缮,英宗皇帝还命人为他刻碑表章。
其他还有重修皇宫三大殿,固河堤,北京城墙改砖石的工程。
他是如此受到皇帝重视的宦官,但他死的时候,身上的钱财还不满十两银子。
书法名家——冯保冯保是明朝神宗年间的著名宦官,他是书法家,音乐家,政治家。
冯保是名文人,擅长书法,在《清明上河图》上还有他留下的题跋,受世人称赞,其在宫中刻书
一直保存到崇祯一朝,都为临摹的重要材料。
冯保善音乐,尤以琴甚,最重要的是他更擅长制琴,他说制的琴饱受好评,且都不是谄媚之语,都是见猎心喜的真话。
冯宝还是名政治家,不管他行事上是不是有不尽如人意的事,但是在国家大事上,他绝对算是名良臣。
他掌权后,平冤狱,肃朝纲,荐忠臣,所行所为虽说有私心的时候,但大多数都是有利朝廷统治的举措,比如他支持张居正改革,让大明有了最富庶的十年。
只是他并不是个好的教育家,所以才在教育小皇帝上虽然是好心,但严苛的做法还是恶了皇帝,落个凄惨下场。
严于律己——黄锦如果说大明朝那个太监最安稳的话,那就是黄锦了。
黄锦乃是明嘉靖皇帝的伴读,在嘉靖登基后,就备受宠信,很快就执掌东厂。
我们知道明朝的东厂是一个强大的特务机构,能执掌它就证明手中有了滔天的权力。
但是黄锦侍奉了两任皇帝,都能执掌东厂,却无大错,非常自制。
在民间他声望也是不俗,他为乡里建桥,都是募集资金,绝不加重百姓负担。
要知道当时东厂势力已经很大了,在百官中都有影响力,更加上皇帝的信任,他真要像王直之流一样,也不会出什么差错,但他严于律己,对自己亲人也是管制极严。
他虽无著名的功劳,但是仅仅是手握大权而不滥用就是好臣子。
他还曾救过著名的清官海瑞的性命,在海瑞冲撞皇帝,满朝文武无人敢求情的情况下,他还睿智的保下海瑞,足见他的能力。
大明一朝出过很多宦官,他们有好有坏,有的忠奸难辨,有的并不出名,但是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明朝的坏太监很多,好太监也不少。
最著名的要属马三宝,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七下西洋的郑和。郑和如前所述,原名马三宝,居住在云南地区,回民,信仰伊斯兰教。
当时傅友德率军攻打云南,胜利之后,按照惯例,明政府俘虏了一批当地民众,女的充作宫女,而男的就被捉去当小宦官。而马三宝,就在其中。
后来马三宝追随朱棣,服侍在朱棣左右,曾立下过战功,后来朱棣赐姓为郑。而郑和重要的功绩,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了。
与郑和这样青史留名的太监相比,张敏就显得默默无闻。张敏是成化年间的太监,服侍明宪宗朱见深。
在当时万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心存嫉妒的万贵妃,容不得其他妃子们有孩子。每当她得知,有哪一个妃子怀孕之时,她都会派人威胁打掉怀孕妃子的孩子。
某日万贵妃在得知,多年前曾威胁打掉纪宫女的孩子,竟然出生以后,万贵妃便派张敏前去杀掉孩子。
然而张敏并没有完成她的任务,心存善良的他,放过了纪宫女和她的孩子。与此同时,他还暗中资助养育这个孩子。
再到后来,张敏冒着生命危险,将此时告诉了明宪宗朱见深。随着秘密的被公之于众,张敏最终自杀而亡。
另外与张敏同一时期的怀恩,也是一位不错的太监。明宪宗在其执政的后期,多次有过想要废黜太子的想法。
一次明宪宗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怀恩以后,怀恩便跪地求谏。言太子是天下之根本,轻易不能动摇。
怀恩最终为他心中的道义付出了代价,愤怒的明宪宗将其贬到南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