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问答会不会上瘾?

感觉答不完,看不完,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回答悟空问答问题肯定会上瘾,而且我还发现回答问题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我现在基本上拿到一个问题就能立即回答,而且几百个字没有问题。

任何成瘾的东西一开始都是很难接受的,比如像辣椒,比如像酒都是很辣的,比如像香烟是很呛的,但是一旦接受了之后,就如同美味一般,让人欲罢不能,悟空问答也有这样的功效。

因为现在的人每个人手机都不离身,我也一样,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恰好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悟空问答挺好的。

通过悟空问答可以将我自己的东西进一步的思考深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观点,不亚于第二次学习。我也第一次发现我懂的内容还不少,自吹不缴费吧。😄😂😄。要是要收费的话,我就收回这句话。😏😏😏😏。如果我告诉你,我已经将近十几年没有看书的,你信吗?不管信不信,我说的都是真话。

另外要感谢语音输入法,没有语音输入法的话,我也没有办法十分钟搞定一个问题。

刷问答会不会上瘾?

刷悟空问答,会上瘾?不可能,而是会着魔!

偶然认识悟空问答是因为喜欢今日头条的内容,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经济风向,学习相关知识。也经常看到很多有意思的问答,有见解的回答。增加了自己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关注问答也成为了必然,后来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感觉既表达了自己,也有可能帮助了别人,很有成就感。

从一开始有空就看悟空问答,到最近开始自己参与答题,看到自己用心写出来的玩意很快被推荐首页,很快得到答友回应和鼓励,还有了一些粉丝,有几遍还被认定为优质问答。有的不久就达到近10万的阅读量,感觉自己瞬间创造了价值,帮助到了一部分人,感觉自己就是活雷锋。同时也感受到今日头条平台影响力的巨大,大家能通过平台各抒己见,为社会文化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昌盛贡献巨大。

悟空问答现在就是我的小情人,有空就来看别人的回答,吸收他们的精华。早上醒了,如皇帝一般审阅问答奏折,指点江山。中午休息,打开问答,选择合适的问答,构思自己的观点,收集相关的素材。下班之后,再次打开问答,看看我的粉丝,互动交流一下思想,看看时政要闻,储备各方知识。晚上入睡之前,开始潜心创作,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真心,与答友来一场心灵的交流。

有了问答,有了情人,时时牵挂,日日相伴,感情日深!你呢?并像我一样,会着魔!

刷问答会不会上瘾?

意志力不坚定的我对什么都会上瘾

当我铺开笔记本,点开公开课视频,准备好参考书籍时,手机突然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消息通知声。我有些好奇的拿起手机准备清除掉这些没用的消息,但是一个有意思的标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不假思索的点开了这条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突然想起来我是准备用难得的休息时间进行充电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这期间内我浏览了最新的新闻、看了沙雕网友分享的段子、收藏了几个没仔细看但感觉自己用得上的知识,最后在回过神的时候我正对着小视频傻笑。

我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了,我意犹未尽的关掉了小视频,内心怅然的关掉了手机软件,眼看终于可以摆脱手机的诱惑的时候,一条微信将我重新拉入了深渊,朋友就简简单单发来了几个字“吃鸡么?就差你一个人了。”

我的抵抗被彻底的击垮了,这一刻,我我突然理解了尼采说的“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这句话的意思。当我的意识再一次回到现实中时,已经是我和朋友们互道晚安的时候了。

“啊,又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周末。”

怎么会这个样子!为了健康我不抽烟、不喝酒、不会喝茶也不爱喝咖啡,更不用说大麻、海洛因、冰毒这些我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毒品了。但为什么我无法控制对于手机,准确的说是手机里内容的上瘾呢。我就像上上个世纪为了口烈酒而出卖土地的美洲原住民、或像上个世纪初哪怕食不果腹也要抽一口劣质香烟的失业工人一样,我对“新瘾品”上瘾了。

我们为什么会对“瘾品”上瘾

瘾品是什么?瘾品首先是毒,是具有精神刺激作用的植物为了防卫草食动物而进化出一种具有刺激精神作用的生物碱。各类合法与非法、温和与强效、医疗用途与非医疗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质,如:含酒精与咖啡因的饮料、烟草、大麻、古柯叶、可卡因、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等许多其他半合成物质与合成物质都算是“瘾品”。

对于“瘾品”,有人第一次试使用就会爱上它,但常见的初始反应是不喜欢或恶心不适。有时候恶心中也夹杂着快感,有时候则没有。比如说茶和咖啡的苦涩感,充满苦味、辛辣的香烟,有致幻作用鸦片、大麻,所以瘾品给人的第一反应不一定是很好的。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毒性生物碱警觉避开的本能。

但是人们为什么还故意的摄入这些“瘾品”呢,他们不遵循人类身体的本能,也无视其可能带来的伤害,仅仅为了虚拟的幸福感——哪怕只是一时的体验。

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想要转换自己正常意识的冲动。儿童在游戏中会故意自己转圈到发晕的程度,修行的人会在冥想打坐中忘却自我。没有人在世界上会一帆风顺,我们或多或少,或因为自身或因为环境都会有苦恼的事情,我们想要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来逃避生活中的不顺心。而借瘾品这强有力的工具来转换精神状态,是一种捷径。

虽然我们假设这种冲动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冲动的强弱却与社会环境大有关系。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被囚禁的动物也远比野外自由的动物更容易去食用麻醉物。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烈酒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但实际上,幸福感与解脱感都仅仅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只有少数有毒的分子(如果这些分子能顺利进入循环系统并且穿越从血液到大脑的障碍)能够模拟或影响脑部的奖励与痛苦的控制中枢之内的神经传导素。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最近几十年来的科学新知虽然激增,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完全摸清脑部对各种精神刺激品究竟是如何反应的。但各种瘾品似乎都有一个起码的共同点:会影响中间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影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也有强弱的不同。这种原始的神经基质系统是快感的主要传送路径,我们决定做或不做某事的动机也是由此而来。瘾品会刺激这个系统——可能也刺激其他尚未确认的系统,借快感发出“这就对了”的信号。

新瘾品——虚拟瘾品

那么相较于传统的含酒精与咖啡因的饮料、烟草、大麻、古柯叶、可卡因、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等许多其他半合成物质与合成物质。电视剧、电影、网络小说、游戏、美图集合、小视频、直播等算不算“瘾品”呢?

这些“虚拟瘾品”似乎并不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无法直接影响中间边缘多巴胺系统。但这些“虚拟瘾品”确实能转换我们精神状态,观看小说电影是的酣畅淋漓或生离死别;在游戏中拼搏的激情,赢得游戏的激动;观看小视频时的忘我,这些都使我们忘记了日子的无聊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高潮,一种精神上的高潮。

最重要的一点是,“瘾品”之所以叫“瘾品”是因为对于这些东西人们是会上瘾的,而我们恰恰发现,现在越来越离不开这些“虚拟瘾品”了。

这些“虚拟瘾品”是以手机、电脑、电视、各种游戏机作为注射工具的,由电影公司、今日头条、腾讯、百度以及各大游戏厂家制造,通过新闻、段子、小视频、各种游戏的形式直接注射岛我们脑内的。

相较于传统“瘾品”,这些新的“虚拟瘾品”价格更加低廉,甚至大多不都不需要钱,只要花一点流量就可以获得。

而且这些的“瘾品”起效时间非常短,可以说接触之后就能让大部分人上瘾,同时作用时间也远超传统“瘾品”,有些人甚至只凭借摄入这些“虚拟瘾品”可以两三天不眠不休。

最后这些“虚拟瘾品”的戒断反应非常强烈。

看网络小说能戒毒,美国人试过

以我本人为例,当我开始读一本网络小说时,我会产生幻觉症,现实与虚幻在我脑中重叠,让我对现实世界极度的排斥,除了必要的维持生理的活动(吃喝拉撒睡)外,我恨不得暂停一切活动,将全部的经历投入到小说中,而当这部小说看完后,一种极度的空虚就会涌上我的心头,我在痛苦中寻找下一本小说,这期间 心急、短暂健忘、无精神、焦虑、抑郁充斥着我的内心,直到我找到下一本小说重新开始这个轮回。幸好最终我成功戒掉了网络小说的瘾,但这不是因为我自己意志力强大,主要是因为网络小说的质量参差不齐,当我享受过神作后,对于一般的产品便食之无味了。

而像游戏这类“瘾品”,最终帮我摆脱游戏上瘾的也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他们联手将所有游戏最终变成了充钱熬时间的折磨,轻而易举的帮我治好了游戏瘾。

只要手机有电有流量,我能刷一天

目前让我上瘾的,也是目前流行最广了的“虚拟瘾品”应该是一种叫做“新媒体”的瘾品了吧,这种“瘾品”是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这种"“瘾品形式多样”,有心灵鸡汤文、成功学教程、搞笑段子、美图集合、小视频、直播等各种摄入方式,保证总一款符合你的口味。同时这种“瘾品”的上瘾时间短,且不会像香烟、大麻等“瘾品”在初试时有恶心不适和不喜欢的感觉。并且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瘾品”摄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同时你还可以加工新的“瘾品”进行传播。意志力不坚定如我是真的能来回刷这些app刷一晚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