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电影《奇门遁甲》?
袁和平导演,徐克监制,看徐克,袁和平导演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的动作设计绝对是非常非常流畅的,奇门遁甲吸引我看下去的不是情节,而是动作设计,我觉得很少有动作片,或者是武侠片能够拍到,把动作像艺术一样的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看了这个电影挺久的,现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找不到整部电影的印象,说明他在整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并不太深。情节应该比较老套吧,一个阴谋,然后寻找救星,最后关键的时候就救星真的救了他们。折子戏似的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表现电影,这个也是一种创新吧。
我对徐克的对奇门遁甲的理解,我是不太认同的,我上次回答过一个奇门遁甲的问题,结果被网友批了。徐克把奇门遁甲是神秘化的,把它当成是万能的。但是我觉得奇门遁甲就是一本术书,就是一本像数学书一样的书,里面有很多概念,然后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最后得出结论。八卦就是讲先民怎么样合理选择劳动居舍的规则,后人把它演化为其他了。
我这样说了之后,估计很多人又要骂我了,😄😄😄😄😄,那就骂吧,每个人理解不同。因为奇门遁甲里面的概念实在太多了,我实在记不住了,所以最后放弃了,不学了。如果能把这些概念记住的话,里面的运算其实并不复杂。我觉得奇门遁甲难以入门,主要的原因就是概念。真正深入应用的话,那要靠你自己本人的天赋了。掌握和应用是两回事。
如何评论电影《奇门遁甲》?
正好在12月9号也就是昨天看了《奇门遁甲》的点映场,本人是非常开心的抱着很强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的,但是电影的综合质量不免让我想说句:目测要扑街啊!
《奇门遁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处处是妖的时代,由于流星坠落,外星妖怪趁乱而来,江湖中一个神秘组织“雾隐门”几大弟子保卫太平盛世的故事,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格局非常大,有种中国版“复仇者联盟”的意思,几大身怀绝技的世外高人频频展示独门绝技,尤其是在龙门石窟五大江湖流派会和打开神秘武器的一幕,还是让人看到了徐克江湖侠义的影子,但是却转瞬即逝,随之付之主流商业片的洪流。
导演袁和平在武术指导方面是有很高的造诣的,是香港动作电影其中一个最成功和最具影响力的人,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国 三部曲》的武术设计就出自他之手,但是在导演方面,近些年频频失误,上一部执导电影《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可以说败的一塌糊涂,估计李安看了都想骂人。这次找来老朋友徐克参与编剧和监制,想打造又一部《西游伏妖篇》,但是没有了周星驰的加持,恐怕票房上是很难有保障的。
要说电影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某些桥段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但是对我而言,充满这对徐克的敬畏和对袁和平老版的《奇门遁甲》的崇敬,只能说,感觉被骗了,或者说我非常不喜欢,整部电影非常杂乱,人物也是千奇百怪毫无亮点,再加上伍佰、大鹏、倪妮、李治廷这样的组合,没有演出自己的味道,估计徐克就是照着《西游伏妖篇》来写剧本的,从结尾来看,也肯定是有续集的,哎、无话可说!
如何评论电影《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自12月14日上映以来,前两日的票房还算不错,本以为能靠提档赢得先机,却还是被晚一天上映的《芳华》迅速拉开了距离,而《芳华》不仅在票房上力压前者,也以7.9分的豆瓣评分远超《奇门遁甲》的4.9分。
《奇门遁甲》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监制,《芳华》是冯小刚操刀,都是名导加持。身在贺岁档,作为典型商业片的《奇门遁甲》应该比《芳华》更有优势,但为何就输了?
说好的奇门遁甲呢?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的玄学秘术。自古有云: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精通奇门遁,能把万事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神人授其《奇门遁甲》三卷,能助刘备成三国鼎立之势;《水浒传》里,九天玄女授予宋江《遁甲天书》三卷,命其替天行道、全忠仗义、辅国安民;《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讨伐纣王用的也是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到底是何等神术,观众都想一探究竟,哪怕仅仅是见证它的玄妙呢?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打着猎奇的心理去看了影片《奇门遁甲》,但通篇都没看到玄妙的机关阵法、奇门幻术,奇门遁甲成了彻头彻尾的噱头。
既然定位为东方奇幻,观众最想看的当然是天花乱坠的斗法场面。主要人物二师兄诸葛青云的特点应该是神算,但他到底是怎么算的,算了什么,影片并没有说明,到了惊世堂凭记号就把掌门人请了出来。铁蜻蜓有很多暗器,蜻蜓发簪、罗盘,但也作用不明。还有“雾隐七子”穿山甲、鬼见愁、雷震子、金刚指都各怀绝技,但仅仅报了个名字,他们的绝活也没有详尽的展示。
这些精彩的、观众想看的,影片都一笔带过,稀奇古怪、奇妙诡秘的设定少的可怜,奇门遁甲也没玩出花样。影片最后,没有雾隐门人的施法布阵,反而成了特效怪兽之间硬碰硬的斗争。这样缺乏创造力的东方奇幻,让观众看得很不过瘾。
更奇怪的是,讲东方文化的《奇门遁甲》用的却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模式,剧情走向也和《正义联盟》《复仇者联盟》相仿,反派是来自外星的妖物,并且被彻底西化,白虎的形象和声音竟和《正义联盟》里的荒原狼如出一辙。这种借题发挥的 “创新”,无非就是披着东方术法外壳的超级英雄片,毫无新意。
手中拿个圆盘,比划几句暗语,就是东方奇幻了吗?真正的东方奇幻应该是什么?拿1982年版的《奇门遁甲》来说,传说中的移形换影、隔空点穴、飞刀走剑,既开眼界又有趣,有古代的妖魔鬼怪又有民间戏曲元素的融合,即使是老套的故事,也没有精致的特效,却总能靠想象力征服观众。
《奇门遁甲》影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完全脱离了“奇门遁甲”这个本体。如果说超级英雄的影片故事大都如此,观众看个热闹也就得了,还指望一部奇幻商业片传播东方术法文化?但充斥着西方元素还偏要放出东方奇幻这个烟雾弹,是迷惑观众还是自掘坟墓呢?一个好题材白白浪费了。
特效在进步,电影在退步
影片的特效自然算是一大看点,尤其在对妖的塑造上。开篇的三眼鱼让人想起了《西游降魔传》里的鱼怪,吃人是必不可少的,后面藏身画中也有几分武侠的意味。赤目白虎两个反派,有很强的东西方混合色彩,蓝凤凰是彻底的东方元素,虽然缺乏新意,但也足够震撼。
影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场景上还原了老港片味道的武侠世界,采用章回体的讲述方式,也很武侠,前面的故事脉络还算清晰。第一回刀宜长引出铁蜻蜓及背后的雾隐门;第二回雾隐门老大交代寻找新掌门的背景;第三回请出了新掌门小圆圈。故事讲到一半都还正常,但到后面,反派一出场,剧情就开始崩了。
一个反派放出了另一个反派,却要各自为战,最后被无缘无故复活的小圆圈秒杀,小圆圈死之前明明把力量都分给大家,最后有什么用呢?雾隐门的兄弟都成了打酱油的。
除了剧情的断裂外,影片在世界观的构建上同样不成立。降妖除魔的雾隐门为何请同样为妖的小圆圈做新掌门,人和妖的关系是怎样的?影片缺少完整的故事框架,在噼里啪啦一顿乱打之后,拿着边角料素材,各种东拉西扯。
当初有人问袁和平为什么要重拍《奇门遁甲》,他解释说,因为觉得当年的特效技术不行。这也不难理解,影片把大部分功力都放在了特效上。
武侠武侠,武是功夫,侠是精神和气质。以前武侠片的特效放在今天确实不占优势,但今天有了特效,却少了武侠的气质,只剩下五光十色的技术和叙事的不讲逻辑,创作者显然把武侠和科幻搞混了。如果将这部电影当做一部商业科幻动作大片来看,特效、画面总体还是不错,但把特效当成第一生产力,暴露的则是故事创作的倒退。
在这个漫天特效的时代,想靠特效重振武侠片未免太异想天开了。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观众也不再是以前的观众,他们不仅要看特效,更在意强大的故事内核。
谁都不能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奇门遁甲》请来了不少大咖,周冬雨、倪妮、大鹏、李治廷、柳岩,但现在只有演员似乎已经不能让观众买单了。《奇门遁甲》上映之前,观众对主演阵容的了解不多,相反,影片把幕后主创大肆宣传了一番,早早就放出风声。因为他们知道,光有演员已经骗不了观众了,也保证不了一部好片子,所以亮出了靠谱的幕后团队。
袁和平和徐克是多年的搭档,两人曾合作过不少经典,不知有多少人是看了海报上袁和平、徐克两个名字去看的《奇门遁甲》。之前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张艺谋的《长城》,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并担任编剧的《摆渡人》。观众冲着大师的名气看了影片,却发现是个烂片。
当下,电影制作拼完了IP拼演员,拼完了演员又开始拼幕后团队。以前用流量明星做噱头,往往引来烂片之声,现在搬出了名导大师,却还是不能幸免,反倒是一些处女作导演开始崭露头角。
为何名导总拍烂片?有人觉得,他们都抱着“干一票大的就金盆洗手”的想法,有人认为或许他们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也有人说,是观众期望太高了。
当初,张艺谋被烂片拉下神坛的时候回应过,他说,“观众好像对我们的电影评判标准都是特别严苛的,但对人家的电影,又用的是另一套评判标准。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其实很简单,一个人过去的辉煌历史并不能决定他们现在作品质量的好坏,就算有了一两部经典,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拍好电影。电影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导演、制片、演员、编剧少了哪一环都不行,所以即使有了大师名导、有了戏骨,也不能扭转局面,成为影片品质的保障。
但这些大师既然要靠自己的名气吸引观众来捧场,总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吧,不能自己名利双收了,还不让观众以高标准评判。冲着袁八爷和徐老怪的黄金搭档去看了《奇门遁甲》,却还是新瓶装旧酒,说不过去吧。
如何评论电影《奇门遁甲》?
你看完82年的梁家仁 和袁信义的老奇门就知道这个拍的有多垃圾。
82版的讲述了一些和奇门遁甲相关的法术,让一些经典法术故事重现在银幕面前。
而17版翻拍的只让观众记住了柳岩的大胸,以及夸张的造型和貌似很奇幻的特效,只能说现在的电影人都习惯用感官刺激来代替电影的核心,硬特效来抗人,剧情拼凑。
82年的那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你们看看就知道82版的打斗有多精彩,
招式精湛,演员功夫底子精湛,技巧精湛,看了还可再看,演员生动逗趣,时有爆笑场面出现,而片中求雨等法术片段颇具吸引力,打斗的设计亦维持袁家班一贯的紧张刺激到位,带有强烈的爽感。
掌中眼,人皮面具的制作,一系列的手法,看的奇趣重生的。
你再看看17版的,奶奶的,除了柳岩的大胸我真没找到漂亮在哪
左漏漏,右漏漏的,又没光,啥看头。
剧情,别扯淡了,武侠正义联盟打外星人,你打的过么,看的出戏,坐的蛋疼,心疼25块。几位演员通篇面无表情地念叨着生硬的台词,完全看不到一丝表演的灵韵。
打完四大掌门之后,影片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最后一场决战完全没有任何跌宕起伏,死而复生的好怪兽就这样例行公事般地干掉了邪恶的坏怪兽。
你觉得这片子看的下去么?
不能说很烂,我觉得怪烂的。
如何评论电影《奇门遁甲》?
2017年版《奇门遁甲》是很久没拍出啥好片的袁和平颇具自嗨意味的自我复制,也是“有酒有江湖”的徐克对国内3D电影第一人的自我褒奖,但在观众看来,就成了两位曾经的影视圈老炮,仗着自己曾经影响一代人的江湖名号,以奇思妙想之名,行库存甩货之实。
《奇门遁甲》并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但比烂片更令人作呕。
本片就是一部典型“作者电影”、一部过于风格化的产物。徐克的潇洒随性与袁和平的天马行空在《奇门遁甲》中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体现。
它让我仿佛想到了一个场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饭局,两位半醉半醒的老炮嬉笑着推杯换盏,不知谁的只言片语,引得一阵带着酒气的头脑风暴,于是,在酒精、浪漫和惺惺相惜的暧昧氛围作用下,脑洞大开的《奇门遁甲》,便应运而生了。
徐克的江湖气和袁和平的匠人气,撑起了《奇门遁甲》超凡的想象力,但源于上世纪经典港产电影的套路化,以及杂七杂八、毫无逻辑的人物和剧情,却结结实实的毁了观众的好脾气和好胃口。
徐克和袁和平的珠联璧合,创造出这么一锅乱炖杂碎汤,让我想起了近年来同样“出手是烂片,烂片不断出”的“大话西游缔造者”刘镇伟,以及拍出了恶评如潮的2017年版《追捕》的“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
或许,这些所谓的“烂片”,是这些老家伙们向巅峰时期港产电影的某种致敬,是浪漫而感性的追忆似水年华,他们甚至动用了手里最后的大IP,和自己早已“看不懂”的市场搏上一把。
可惜,“富贵险中求”的时代过去了,套路化毁了港产电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唯一剩下的只有务实、高效的敬业精神,以及总是顽固不化的脑洞大开。
在《奇门遁甲》中,几乎所有元素和细节都那么似曾相识,仿佛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充满意识流的“章回体”武侠意境,带来的断裂、杂乱、匪夷所思,彻底毁掉了本片的可看性。
大胆启用了大鹏和倪妮,请到了李治廷、周冬雨、伍佰、柳岩,《奇门遁甲》将一堆不相干的人,莫名其妙的安排进来,让人看不懂用意,也摸不透玄机,大家姗姗而来,又匆匆而去,没留下印象,只留下了背影。
可能两位大师不知道,明星脸扎堆这种事,早几年都没人干了,没一个过硬的故事构架串联起来,电影就成了明星秀、大串烧,明星越多,口碑越烂。
故事烂了、人物毁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愣是配上了当时业界顶尖的视觉特效。我猜,这是3D第一人的主意,但他却忽略了,唯特效大片的风口都过去十年八年了,在审美疲劳仍处“冷却期”的观众面前,如此任性的滥用特效,跟自掘坟墓没什么区别。
至于“敢于突破自我”演员们,再次让我瞠目结舌。古灵精怪人设的周冬雨,演了个天然呆的“傻姑”,看不下去她努力装疯卖傻的样子;在《煎饼侠》里誓言“女人当自强”的柳岩,再次使出了胸大腿长的看家本领,将观众诱惑得一愣一愣的。
滥用情怀等同于圈钱,节操碎地等同于妥协,与其说是徐克和袁和平玩砸了,不如说,是两位大师背后的资本玩砸了。透支名声固然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但千万别玩上了瘾,这种变了味的资本游戏,大师们真心玩不起。
如何评论电影《奇门遁甲》?
感觉《奇门遁甲》离我们印象中的徐克越来越远,这部电影充其量就是拿标题舞美效果以及特技博观众的眼球,故事情节平平,观众看得眼花缭乱,但是过后记住的东西很少,表演的效果也一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