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如果要说从强化皇权的角度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的确很先进,万历帝不上朝那么多年,但是皇权在他手里仍旧把持得很牢固,根本没有被内阁拿捏。

很多人对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吹捧,其实只是来自于对明朝的好感而已。

明朝的内阁是用来强化皇权的,要将其与西方的议会内阁制相比,那根本就是在开玩笑。

朱元璋在位期间,彻底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自己亲自管一切,而且规定后世子孙也都不允许再立宰相,但这么一来,皇帝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实在忙不过来,朱元璋选择了一些品阶很低的人,建立了个类似秘书处的机构,即内阁。

这时候的内阁,就是奉旨办事,他们是皇帝的顾问,只允许提供建议,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事,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的内阁逐渐有了票拟权,在一定范围内,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了。

但不要以为这样内阁就成为了能够制衡皇权的实权机构,明朝的皇权,永远都压制着内阁,因为内阁的组建,是靠着皇权完成的,内阁的权力,也来自于皇权。

明朝内阁的成员,也就是内阁大学士,他们本身的品阶非常低,单“内阁大学士”而言,品阶基本上都是五品、六品,不过后来,事情出现了变化。

通常,担任内阁大学士的,都还有其他的身份,担任着其他的职务。

就好像一个学校里,副校长兼任着食堂保洁处的管理员,两重身份,同一个人。

从明宣宗时期开始,内阁的地位就不断上升,明朝中期的时候,内阁的地位与实权已经非比寻常了,内阁首辅俨然就好像实际上的宰相一样。

但“好像”宰相,明朝的内阁首辅也并非真正的宰相,因为以前的宰相可以压制群臣,权柄也仅次于皇帝,但明朝的内阁首辅,做不到这一点。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始终存在着“部阁之争”,也就是内阁与六部之间,互相倾轧互相不服。

内阁首辅俨然像个宰相,但实际上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根本不理睬内阁首辅,这两帮人互相争斗,在明朝从来不少见,而内阁也很难真正弹压六部。

整个明朝,也就张居正时期,通过考成法短暂地侵夺了六部职权,但也就昙花一现。

大体上,明朝的六部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理内阁,甚至经常跟内阁对着干,就这方面来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地位,与从前的宰相,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朝臣们互相不服,互相倾轧,自然不能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威胁皇权,从这方面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的确极大地强化了皇权,不过这也导致明朝的朝堂上经常出现党争。

说起明朝的内阁制度,也可以对比一下从前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宰相之权被分给了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三省分别掌握起草、驳议、执行。

如果从职能方面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反而还不如三省六部制。

三省虽然互相制衡互相牵制,但是三省能够独立决策、执行,不需要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意见,可是明朝的内阁,即便是有了票拟权,仍旧无法摆脱皇权的影响,还无法完全掌控六部。

三省六部控制着整个朝堂,什么都能管,但明朝的内阁就做不到。

也是因为从前的三省六部虽然分权,但仍旧强势,威胁到了皇权,所以后来三省六部不断被裁撤合并,最终走向了消失,可明朝的内阁,压根儿制衡不了皇权。

最好笑的是总有人将明朝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相提并论,西方的内阁是通过议会选举然后组建的,只对议会负责,而议会的成员是通过大选产生的,与王权完全无关。

西方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可明朝的内阁,只对皇帝负责,皇帝看你不顺眼,就废了你。

不要说明朝的内阁再怎么厉害,再怎么在皇帝不理朝政的情况下,依旧能让大明江山正常运转,但明朝的内阁,终究只是一个依附于皇权的机构。

嘉靖年间的“左顺门案”,大臣们忤逆皇帝的意思,直接打死、流放,贬斥,内阁能怎样。

整体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如果从强化皇权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很先进的,但要是将其与西方的议会内阁制相比,谈明朝内阁的时代进步意义,那真是在开玩笑。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明朝内阁制度是否先进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定。

从加强皇权的角度来说,明朝的内阁的确是一个非常合理、非常先进的政治制度。之前明朝延续元朝的政治制度继续采用中书省加宰相的中枢朝廷的配置,但是没多久便爆发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借口宰相制度有危害国家社稷的危险,借机废除宰相,从此君权和相权牢牢结合,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

后来又因为治政理政压力过大,皇帝又设立了几个“秘书机构”,诸如文渊阁、华盖殿等。直到建文四年,建文帝一纸召令系数罢免大学士,召解缙、胡广等入午门当值,最终成立了助手机构“内阁”。

内阁并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却帮助皇帝控制了大量的权力,直接加强了皇权。

从国家政治合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内阁制并不是一个先进的制度。

内阁制度建立在相权被破坏的基础上,意味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相权的绝对失败,同时代表着国家真正走向了君主独裁。

失去了相权的制约,国家政治是否清明 、社会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勤政善政。

看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大部分的皇帝不作为,民生凋敝,特务机构高压统治,非常不利于国家的正常发展。主要的原因便在于相权的缺失,皇权的扩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阁制又算不得是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

你对内阁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交流!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不先进,相反十分落后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对“相权”的一个替代。在宋朝(包括宋朝)之前的朝代,皇权都是被相权制约的,皇权与相权相制约,皇帝才不能乱来,整个国家才不会出现大的乱子。

比如汉文帝时的宰相申屠嘉,对于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就非常不满,汉文帝给了邓通非常多的赏赐,且违反朝廷规制的。申屠嘉就说:“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申屠嘉的意思是钱可以给,但朝廷的规矩不能乱。

汉文帝想私下里放过邓通,就说;“君勿言,吾私之。”

申屠嘉知道汉文帝想干什么,就待在家里,下一道手令,召邓通,不来,就名正言顺杀邓通——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邓通相当害怕,就求汉文帝救他。汉朝皇权与相权是有明确分工的,宰相事务之内的事,皇权是干涉不了。于是,汉文帝说;“往,吾今使人召若。”你先去,我找人捞你。

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这就是相权的威慑力,这要是在明清二朝,情况应该是倒过来,宰相向皇帝的宠臣求饶。

北宋宰相文彦博就明确向皇帝表示;“陛下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能有这样的底气,也是北宋的相权还存在,还能与皇权相抗衡。

这种情况要是在明朝或者清朝,早就被皇帝给杀了。而且文字狱这种东西属明清二朝最严重,要是唐宋二朝也像明清那样搞,我们历史上什么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宋等等全都是灭族的结果。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明朝的内阁是明朝政治的一大发明,它既先进又弱后,但总体上是先进的。

明太祖朱元璋之前,朝廷管理国家主要是靠宰相,由宰相负责各项政务,统揽六部,对皇帝负责。但是,这样的话,宰相的权力很大,容易威胁皇权,架空皇帝。于是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但是事情太多,根本管不过来,没有助手则无法开展日常工作,于是他就招聘了一些秘书,帮助它查阅资料、提提意见等。这就是内阁制度的雏形。

后来,到明宣宗时期,内阁制度就基本定型,内阁就相当于是大明皇帝办公室,所有办文事项皆有内阁先提出意见,供皇帝决策。但是,由于内阁提的意见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所以皇帝一般不能反驳,如果反驳,除非有更充分的理由,事实上皇帝基本都是同意内阁的意见。这样,内阁事实上又有了宰相的权力,只是没有宰相之名。内阁制度总体能保证政务能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又不会威胁皇帝。

明朝内阁制度就是后世各级办公厅(室)的原型,有了办公厅(室),工作自然就好做了。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我认为明朝内阁制度相较于之前的各个朝代的制度,内阁制度的确是要先进一些的。

首先,处理政务上。

以往的朝代,臣子有事上奏,都是在朝堂上提出来的,除非是非常荒谬的提议会有其他大臣反驳,或者皇帝特别问道某个人的建议,才会出现讨论,皇帝最后下决定。

由于,都是面对面,臣子间顾及脸皮,容易导致一些疏漏,即使有人看到,他也要再三思索是否会交恶上书之人。即使是反对,其言辞一般也比较婉转,不会过激,所以难免的会出现许多漏洞。

但是内阁不同,内阁有‘‘拟票’’的权利,最终决定的是皇帝的朱批。

也就是说,类似于帮皇帝找了一帮提意见的,以前皇帝接触的都是事件本身,而皇帝又远离民间官场,容易误判。而现在皇帝除了能看到事件的描述,还有数位柱国大臣的分析、建议,处理政务的效率提升了一个台阶。

其次,增强中央集权。

内阁帮助皇帝将外放给臣子的权利集中在内阁,皇帝又通过锦衣卫、东西厂掌控内阁大臣的举动,皇帝一下子将全天下的权力全都抓在了手上。

而且内阁政务繁重,这些大臣实在没精力想多的。

最后一个,内阁制度的产生其实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是君主立宪的前身,这是历史的大进步。

只可惜,明朝灭亡太快,还没有到这一步。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明代内阁制主要行使的是票拟权。即阁臣将处理政事的初步意见拟具成文,奏呈皇帝的工作。

这等于是掌握了代替皇帝起草批文意见的职权,等于直接参与了国家政事的处理。后人将明代内阁之只能比作古之丞相,主要原因就是阁臣主持票拟的缘故。在皇帝对内阁比较信任时,内阁的意见容易被皇帝接受而得到执行,这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明的国家机器效能。比如宣宗时的“三杨”。

内阁首辅品位尊崇,与皇帝是近水楼台,权大势重,恍若汉唐时的宰辅,所以内阁首辅号称“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可是明代的内阁制度与先前的丞相制度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丞相具有裁决机宜的执行权,遇事可以上奏执行,甚至可以先斩后奏;而内阁辅臣没有汉唐宰相的实权,事无巨细都要禀承皇帝的旨意,请旨定夺,一切都断自宸衷,遵照他的意见拟具出办法,等被批准之后,才能得以拟旨颁行。就是说内阁对于朝政国事,并无独立裁决的法权,而是奉诏办事,从未改变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的身份。丞相拥有法定的权利,而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皇帝“顾问”,其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而明代阁权大小一直处于飘忽不定中。

其次,在历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统理政务、统率百官”的丞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有自己的相府以及诸多属官。在明初,丞相府称中书省,省中有左、右丞和参知政事等属官,六部为其直接下属机构。而阁臣不同,它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更不是其法定下属,阁臣品秩有的甚至比各部尚书还要低。

再次,先前的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跻身相位者总位极人臣;但阁臣却不一定,起初各类学士的品秩才区区五品,甚至更低。后来内阁体制虽渐趋尊崇,入阁者往往先是任命为某部尚书或侍郎,再以兼任某大学士而入阁。但入阁者品秩不拘这一特点却与明代相始终。

此外,内阁人数不一定,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与六部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内阁大学士兼尚书只是虚衔,不许实际掌握六部事务,内阁并无对部臣发号施令之权,更无直接任免官吏之权限。

从上述丞相制度与内阁制度比较上看来,内阁显然只是皇帝加强独裁的工具。它是明代试图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有力措施。明代以内阁取代前朝的丞相制,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皇权的高度强化。

废除丞相制,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得以解决。君权空前膨胀,这对朱明江山的稳固,是极为有利的。有明一代,将近300年的历史中,前后在位的皇帝共十六名。其中有好几位是少年登临大位的,也有好几位则多年避居深宫,倦于理事。但尽管如此,君权还是极为牢固,并不曾出现过权倾一朝、觊觎皇位的人物。各种原因,自然与丞相的废除有关。

“票拟”是内阁的最大权力,而票拟能否被批准,则取决与皇帝的“批朱”。故而处理政务的大权,实际上仍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如二十余年不视朝的明世宗,也能“张弛操纵,威柄不移”。万历年间范守已就说,他曾在大学士徐阶处看到嘉靖帝的谕札和改定的旨草,发现大学士票拟的文件,全经嘉靖帝的省览改定。倘若有不符皇帝旨意的,则驳回再拟。再有不符,则必加申斥,所以内阁辅臣拟旨以后,无不惴惴不安。由此,范守已得出结论说:以往人们认为辅臣拟旨,几乎是执擅国柄,其实远非如此。

实际上,执笔批朱的往往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司礼监大太监。内阁在票拟皇帝诏谕时,要依据皇帝口授的命令,即批朱。批朱是由秉笔太监,将皇帝口头指示用朱笔记录下来,因此秉笔太监的权利很大。“口含天宪”的司礼监柄笔太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皇帝的代笔和代言人。这见为宦官借皇权操纵政务提供了方便。与司礼监的这种决策权相比,内阁的票拟不过是他们参考的建议权。明中叶以后,皇帝往往深居内宫,不大问政,而将宦官视作心腹,委以重任,故而曾几度出现如汪直、刘谨、魏忠贤这样的宦官擅权的局面。内阁票拟也形同虚设,诏令敕文几乎完全出于内官之手。

司礼监抓到了“批朱”权,其权力便延伸到了外廷,影响到了阁臣的职权范围。司礼监往往借此专权乱政,操纵内阁,为所欲为,使自己的特权位居内阁之上。对此,清人赵翼曾评论说:“前朝首辅权力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力又在内阁首辅之上。”阁臣为了保官晋秩,往往必须结交太监。隆庆至万历初年,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先后辅政。当时虽说是阁权比较重的时期,但徐阶因为得罪了中官而被逼迫辞职;高拱企图赶走司礼监太监冯保,结果自己反遭流放;而张居正因为秘结了冯保,才得以取代前者而为首辅。执政后,冯保贪财好货,张居正就不遗余力的设法满足他的奢欲而保住自己的地位。至于后来魏忠贤专权时期,有的辅针甚至不惜卖身投靠,成为“魏家阁老”,内阁的权位更是为内监所操纵。

同时,明代党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明代内阁中的首辅因具有拟旨特权,以及品位尊崇,接近皇帝和裁决机宜等特点,故而成为阁臣们竞逐、觊觎的目标。纵观有明一代,阁臣间的争夺排挤,明争暗斗,呈越来越激烈的态势,他们往往朋党台谏,纷争不休,拉帮结派,互相吹捧或攻击,形成朋党,势而形成了后来的门户之争。客观上看,这种阁臣间的纷争对于皇帝的统治是相当有利的,因为阁臣间的纷争,以及阁臣与宦官间的争斗,似的他们彼此相互制约,皇帝高高在上,更便于平衡处置,统治起来便更加安全、省力,皇位自然也更牢固。但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阁臣间无休止的争斗,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最终导致明王朝国政的日趋荒废,以致走向衰亡。特别是明朝后期,整个朝廷坐视国是日非而振作乏术,终至内外交困,以致亡国。晚明接触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

故此我们得出结论,明代的内阁制并无多少先进之处。内阁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内阁无法向脱离皇权而独立运作的方向发展。也不会出现皇帝“垂手而天下治”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