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如题

《甄嬛传》开头,诸多的秀女参加选秀,夏冬春叫嚣询问甄嬛的父亲是干什么的,甄嬛直接说自己的父亲是大理寺少卿甄远道,夏冬春说“也不是多高的官嘛”。

实际上,甄远道的品阶的确没有多高,但是地位与权柄却不算低,因此甄嬛入宫之后,诸多妃嫔也曾说甄嬛“家世不俗”,要知道甄远道所在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咱们在看戏曲或者看电视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一个词叫做“三堂会审”,而这里的三堂,指的是古代所谓的三法司,放在现在就是公检法三大机构。

不同朝代的三法司,内涵都是不一样的,像是汉朝的三法司,指的是廷尉、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这三个,而唐朝的时候,三法司指的是刑部、御史台与大理寺。

唐朝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这三个部门合称三法司,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构,通常能够让这三大机构一起出动审理的都是重大案件,因此也称作三堂会审。

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最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了雏形,当时被称作是廷尉。

汉景帝、汉哀帝时期,曾将其短暂更名为“大理寺”,直到北齐时期,才正式改为大理寺,所谓的大理寺就是执掌刑法,而那时候的官署机构当中,有一种就被称作“寺”。

秦汉时期的廷尉署,是全国最高司法机构,掌管全国的刑事案件,而廷尉在汉朝的时候属于三公九卿之一,位高权重地位非凡,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才能够担任。

南北朝时期,北齐正式将廷尉改为大理寺,并且与刑部、御史台并尊为三大司法中心机构。

那时候的大理寺最高长官,就是大理寺卿,属于正三品,其下才是大理寺少卿与大理寺丞。

大理寺的设置,是古代为了集中皇权,防止司法权过度被刑部所掌控才设置的,因此那时候的大理寺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与刑部、御史台一起审核各类案件,减少冤假错案发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御史台被裁撤,明清时期大理寺与刑部还有都察院并称三法司,有时候也将这个部门称作是六扇门,是个地位非常高的地方。

许多人看戏看电视,都以为包拯大人是办案、审判与执法等于一体,这其实是完全胡扯的,因为古代的司法体系与现代也差不多,很多方面都是严格分开的。

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权柄,与戏曲当中的完全相反。

像是什么查案、审核与判决、执行等,都是分开由不同机构掌管,而古时候的三法司各司其职,大理寺只负责审核案件,刑部是处理,而御史台或都察院是监督的。

在名义上,大理寺的地位要比刑部低一些,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大理寺的最高当家人是正三品的品阶,而刑部的尚书是正二品,地位高低立判。

但是,大理寺拥有的实权却并不比刑部低,他们也是有足够资格上朝参政的。

每每刑部所处置的案件,发生了疑惑之处,那么大理寺也有权提出异议,而刑部则能够上报皇帝再重新审判,由此就可以展开三堂会审,由三法司一起处置。

前期大理寺是牵制刑部分割司法权的存在,可以尽可能保证司法公正,可明清之后大理寺的地位愈发旁落,司法权几乎被刑部与都察院瓜分,大理寺成为了个花瓶一般的存在。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许多人都说了,大理寺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这个回答其实是不十分准确的,如果要准确地说,唐宋时期的大理寺才相当于最高法院,明清时期的大理寺,并不是最高法院,因为明清时期的大理寺并不具有司法审判权,只负责复核各地刑案,最高审判权归刑部,换言之,明清时期的刑部才更像高最法院。

下面详细介绍宋代的大理寺。

元丰改制之后,大理寺设卿一员,为寺之长官;少卿两员,分领“左断刑”与“右治狱”两个法院。凡天下疑案以及命官、将校犯罪案,归“左断刑”审断;凡事涉在京百司的案子、诏狱、系官之物应追究者,归“右治狱”鞫勘。

作为一国最高法院,“左断刑”与“右治狱”的组织规模都相当庞大。“左断刑”以断刑少卿为首,配有大理寺正、大理寺丞、司直、评事等专职的司法官,以及主簿(相当于行政秘书)二员、吏人(办事员)五六十名;下设开拆司(相当于立案庭)、表奏司(相当于办公室)、知杂司(杂务处)、法司(相当于法律研究室)、分簿案(相当于秘书处)、宣黄案(相当于行政审判一庭)、磨勘案(相当于行政审判二庭)、详断案八房(八个刑事上诉庭)、架阁库(文书档案室)。

“左断刑”的全体法官又分别组合为两个司:以评事、司直、大理寺正为“断司”,负责详断案件,有点像审判委员会;以大理寺丞、少卿、卿为“议司”,负责复议“断司”审断的案件,类似于审判监督庭。凡大理寺受理的案子,庭审之后,例由“断司”先作出初步裁决,然后送“议司”复议,最后由大理寺卿审定。

“右治狱”以治狱少卿为首,配有大理寺正、大理寺丞、检法使臣、都辖使臣等法官,以及监门官(相当于驻守门岗的法警)二员、吏人三十余名;下设开拆司、表奏司、知杂司、驱磨案(掌涉案物资的调查)、左右寺案(相当于执行庭)、左右推(掌刑案的“事实审”)、检法案(掌刑案的“法律审”)。

但元朝时,大理寺被取消。后来朱元璋虽然恢复了大理寺的设置,却未能恢复大理寺作为最高法院的职能,大理寺只有复核之权,而失去了审判权。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大理寺】官署名,主管刑狱。从秦汉到北齐,主管刑狱的是廷尉。北齐以后的各个朝代(除元代外),主管刑狱的是大理寺。其正副职长官是大理寺卿、少卿。唐宋时期,大理寺负责审核和裁决刑狱案件,刑部负责详覆。从元代起,刑部开始负责裁决,大理寺断狱的权限并与刑部,行政与司法合一从此开始。明、清时代,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案件。

【三法司】明清时代全国最高司法机构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三法司。《明史•刑法志》:“三法司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FH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清沿明制,而刑部权力特重。

相当于现代国务院公检法部门的职能。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检察院!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我们在看一些历史剧和历史小说的时候,常常会听到皇帝说……着,即刻交由大理寺审理!

“大理寺”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是一种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可以理解为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它的负责人位九卿之列。

不过,大理寺一开始并没有“寺”。在汉景帝的时候叫做理院。 后来他又加了一个“大”字,叫做大理院。

那么怎么就变成“大理寺”了呢?

听说是由南朝的梁武帝给改的。这位皇帝喜欢寺庙也喜欢建寺庙。在他当政其间曾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许是听多了寺,因此他认为大理院不如大理寺更朗朗上口。就这样,大理院在南北朝期间就成了大理寺,其后的朝代皆用这个名称。不过清末的时候,大约1906年,又改回大理院,一直用到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政府,是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

在古代,大理寺是执掌司法审判的核心机构,是中央审判机关,也是中央最高法庭。大概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最高人民法院一级的。它是我国古代司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审理并汇总每年案件等。沿着大理寺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法制的变迁。

大理在古代其实是一个官名,是古代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古人称:掌刑曰士,又曰理。“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后来,到了汉朝,汉景帝在大理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大字,合起来就是大理寺,意思就是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所以能够进入大理寺监牢的都是非富即贵,而一般的刑事案件都是交由刑部审理的。

在秦时,有一个叫做“廷尉”的机构,“廷尉”是当时的最高司法机构,在其下辖廷尉正和左、右监各一人,并负责协办全国的刑事案件。

南北朝时期,北齐将沿袭下来的“廷尉“一职改为“大理寺”。

至隋朝时,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是皇帝之下三大司法机构。大理寺连同刑部、御史台成为三大司法中心。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就是大理寺卿,在当时属于正三品官员,又有大理少卿以及大理寺丞等官职从旁辅佐。其中,大理寺主要负责审理中央官员犯罪、京师徒刑以上案件以及州县呈报的疑难案件,经过大理寺审定后送交刑部复核,再报于中书门下,涉及到大案及死刑要奏请皇帝批准;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审定的流刑以下罪及州县判处的徒刑以上罪,死刑不论在京在外,都要由刑部复奏,并请示皇帝批准,再经由大理寺复审判决;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事务。当时,某些情况下有一些大案,冤假错案,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要派人联合审案,叫做“三司推事”,后来又叫 “三司会审”。

唐朝时,大理寺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门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各寺丞复审完毕的案件,要会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签名才有效。若其他寺丞若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画押才具有法律效应。当时,大理寺的职能已经相当完善了,它已经具备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对案子都可以进行复审合议。已经相当成熟,相当完善了。

明朝大理寺掌管复核拨正,每当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即驳回刑部改判。并再行复核,如此三改不当者,再奏请皇帝裁决。到清朝时,大理寺主要职责复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狱,同时参加秋审,热审等会审,基本上沿袭明制。当了清光绪年间,大理寺一度并入刑部,后大理寺又改为大理院,大理院一名沿用至民国。到了民国中期,大理院又改为最高法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