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政权很弱小,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荆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立国之道,就是靠的装孙子!

当时天下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状态,基本上就是靠实力说话。

实力强的地盘就大,实力弱的地盘就小。

而荆南,无疑是“十国”之中最弱的存在!地盘仅三州之地,即荆州、归州、峡州,当然这个荆州可不是当年东汉的荆州,其上面还有江陵府这样的存在,面积要小很多。

荆南整个国家,就13个县,小得不能再小了。

不过荆南还是有优势,这块地方乃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刚好夹在了蜀国、楚国、南唐以及后梁的中间。这些国家无论是友好交流还是往来征战,那大都得经过荆南。

所以啊,当时各方势力,都挺眼馋这个地方!同时谁也不想对方得到,于是大家便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势力平衡。

而当家荆南的高氏父子又都是人精,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这一优势。

原本荆南是后梁辖地,但当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趁着天下大乱,后梁朱温与晋国李氏对立的时机,逐渐将荆南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而后梁灭亡后,后唐出于安抚,将高季兴封为南平王,这也就是为何荆南又叫南平。

此时的荆南已经事实独立了。

但是高季兴明白,自己这点实力,是无法像那些大国一样称帝建国的。所以他很低调,一点不张扬,而且还对周边南汉、闽、楚这些称帝国家都称臣,这样便谁也不得罪。

要知道,他和南汉、闽、楚国家还是有着不小恩怨的!当年他还在当节度使的时候,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每年需派使者向后梁进贡,而高季兴则乘机打劫。

因为当时政权更替很快,抢了说不定就抢了,如果对方找上门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认怂,把财物还了便是。

“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诸道以书责诮,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而无愧”

可谁知道,这转过脸来,高季兴立马就认怂,毫无心理负担!这一出戏唱出来,当年那些仇家们也不好发作了。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其行事风格完全继承了他老爹,甚至于青出于蓝!

当时南唐代吴还未成事,看准时机的高从诲早早的就去结交李昪,后来南唐成了荆南最好的盟友。不过这种事儿也被其他势力所不耻,高从诲也因此被称为“高赖子”或“高无赖”!

从诲利其赐予,所向称臣,诸国贱之,谓之“高无赖”。

但不管名号如何,荆南政权在高氏一家如此运作之下,得以长存,一直存在了50多年。直到北宋时期,荆南才被收服!

荆南政权很弱小,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严格来说,荆南并不能够被称为一个国家。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必然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百姓安居乐业,朝中官员劲往一处使,二是外有祸乱,但却对国家政权形成不了任何威胁。

国中百姓安居乐业,是不发生内乱的基础,二外有祸乱,能够促进国家自立自强,毕竟有压力才有进步,而祸乱一旦成为了巨大的威胁,那么国将不国。

而今天要说的津南,无论在内部,抑或是在外部,都没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津南身处五代十国时期,论强大而言,十国中的吴国,南唐,南汉等国家都曾经是一方枭雄。

而津南呢?津南地盘小,人口少,比之没有被欧阳修放入五代十国中的燕岐两国,荆南都相差甚远,津南唯一的优势,或许便是存在的时间足够长,足足存在了六十余年。

津南之地,地处天下之中,北有后梁,南有楚国,西有前蜀,东有吴国,再往外的国家也没有一个好惹的,可以说津南之地相当尴尬,周边都是当时响极一时的强大国家,而津南却是数得着的弱国。

为什么津南这么弱小却能支撑六十余年呢?

最大的原因,便是因为津南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尴尬,周边的大国互为对手,各自都有各自的对手,津南之所以能够活下去,完全是因为渔翁得利。

津南周边的大国在面对津南时,并没有对津南立刻动手,反而一个个的都是摩拳擦掌的,但就是都不敢上,之所以不敢对津南动手,主要也是怕被手边的对手偷袭。

无论是盛极一时的中原王朝,抑或是周边强大的国家,对津南的威胁都是压倒性的,可津南却能够依靠周边大国之间相互敌对的形势,将自己完好无损的保下。

刚开始的津南,其实一直都是梁国的附庸,只不过随着梁朝的垮台,津南之主高季昌也只能靠自己将津南发扬光大。

荆南在各大强国之间纵横捭阖,分化周边势力对自己的威胁,虽然最终也不见得可以渔翁得利,但却能够保全自己很长一段时间。

除开在周边国家之间纵横捭阖,津南保全自身,靠的主要就是对周边的超级大国俯首称臣。

本来津南就是梁国的附庸,梁国垮台以后,津南之地就不断的寻找靠山,寻找补及,也正是因为周边大国对其略有庇护,加上津南之地在高季昌的管理下并非手无缚鸡之力,这才让津南之地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个奇迹。

荆南政权很弱小,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这个割据势力,实在是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即使有,也只是作为当时国际上的笑谈。

五代之乱,九州分崩,军阀蜂起,据地虐民。黄巢起义后,义军将江南各地一通搅扰,皇帝也被赶入四川,天子威仪不再,再也撑不起天下这个担子了。全国各地都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原来各地的藩将们纷纷招兵买马,流民武装也占据城池,还有一些绿林大盗,也堂而皇之地占据州府。

唐朝中央政府无力弹压,对这些草头王只要承认中央权威,一概给予承认,大量封官授爵。于是,晚唐以后,中华大地被分割的支离破碎,割据势力大大小小不下百多个。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史家所称的“五代十国”。

(唐朝末年的重要节度使)

“五代”向被称为正统,是为梁、唐、晋、汉、周,为与此前的朝代区别,分别在国号前了“后”字以做区分。这十国就有意思了,分别是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北汉。

荆南位列十国,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从始至终只是一个节度使部,没有建国称帝。这也是由于南平国家太弱小,只能采取“事大”主义外交策略,周边的强权国家一个都不能得罪,所以索性不称帝,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就好。

荆南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湖北西部的荆州、宜昌一带,原本唐朝的荆南节度使下辖7个州,自881年之后,这片地区先后有土匪陈儒、张瑰、杀人犯成汭、雷彦威、赵匡凝等人,直到公元907年,高继兴被朱温派遣来到荆南征收财赋,继而被留任荆南,成为荆南节度使,才算安稳了下来。

这高季兴原名高季昌,早年间曾是汴州富豪李让的家奴,李让被朱温收为养子后改名朱友让,高季昌便追随主人加入朱温的阵营。一日朱温在朱友让家中做客时,偶然看到了高季昌,见他相貌不凡,认为其非寻常之辈,便让朱友让收其为养子,并令高季昌从军,高季昌命运自此迎来转机。(后梁建立后派遣高季昌攻占江陵)

高季昌在朱温军中以好谋武勇见称,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后,朱温任命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并授予他符节和斧钺。此时的荆南,原来的州郡都被周边政权给夺走了,只给高季昌留下了江陵、归州、峡州三州之地,地少民寡,又处于南北通衢要地,屡屡为强权所觊觎。他也没有能力去攻打周边的国家,每天祈求着别人不来打他就感天谢地了。

公元915年,高季昌被后梁末帝封为渤海王,不过实际从912年朱温死后,高季昌就不再侍奉后梁政权了。923年后唐建立后,高季昌还主动去洛阳去觐见李存勖。后阿里,又被唐明宗封为南平王,此后的荆南政权才又被称为南平。高季昌已因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的讳,改名为高季兴。

南平政权就是这样一个五代十国里最为弱小的一个割据势力,为了免于被其他政权吞掉,高季兴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不管是西边的蜀国,南边的楚国,东边的吴国,至于北边的中原王朝,那是想都不用想的,通通都派遣使节过去,主动求交好,上表称臣。中原王朝因为注意力都在北边,对于南方的事务向来不怎么上心,满足于高季兴的称臣,也没有大动干戈。高季兴的抱大腿的敏锐度,甚至到了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2个月,高季兴也赶忙过去上表称臣了。

高季兴深感国力不足,除了四处抱大腿之外,他还寻思起了发财致富的“歪门邪道”。这些“歪门邪道”,便是拦路抢劫各国贡物,以及向强国称臣以讨求赏赐。南平面积狭小,但地处水陆要冲,是江南各国来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当时马楚政权向中原王朝称藩,南汉、闽两国也一度向中原表示归附,因此每年需要向中原王朝献纳大量的贡物以表忠心,而南平是必经之路。高季兴垂涎于这些贡物的价值,于是开始拦路抢劫各国的财物。

被抢了的各国为讨说法,要么威胁发兵讨伐,要么发文严厉斥责。而高季兴则估量对方的实力,一旦发觉有战争危险,便会乖乖的把截留的贡物原样送回,事后照干不误;如果认为对方不过是虚张声势,便完全不予理会,该干啥干啥。由于当时天下乱哄哄的,很多割据势力旋兴旋灭,因此拖了一时,可能就再不会有人来寻了。高季兴竟因此得了不少的财物。

(高季兴擅长打马球)

高季兴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同时还对南汉、闽、南吴、前后蜀等称帝的国家也大表忠心,伸拳不打笑脸人,高季兴的这种表现,其实就是希望各国赏赐一些财物。后来时间就了,这种操行各国都看的清楚了,对高季兴是一脸的鄙视,直呼他为“高赖子”。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承老爹的“光辉事业”,继续拦路抢劫,继续四处称臣,完全没有节操可言。

高季兴父子的荆南节度使任上,做了哪些事呢?

936年,为了讨好吴国权臣徐知诰(即李昪,南唐开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的祖父),就派遣使者劝他登基。941年,后晋节度使安从进造反,后晋派兵讨伐,高从诲主动送粮,协助后晋军。947年,高从诲向契丹进贡,又暗中派人去河东,劝刘知远登基称帝!祈求刘知远平定黄河一带后,把郢州划分给他,不过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没有答应他。同年,高从诲听说杜重威反叛刘知远,就出动水军几千人袭击襄州。山东南道节度使安审琦将他击退。高从诲又侵犯郢州,被郢州刺史尹实打得大败。于是断绝与后汉的关系,依附于南唐、后蜀。

(南平【荆南】的地理位置)

这种善变的外交策略,以及不要脸精神,成为当时国际上的笑谈。公元962年,高家割据荆南56年时间后,宋太祖赵匡胤趁着讨伐张文表之机以“假途灭虢”之计降服南平,南平也成为首个被北宋攻灭的割据势力。实际上,南平早就在黄袍加身的时候,就向宋朝表示了效忠,算是宋朝的一个特区。宋太祖此举,不过是要把南平的特区身份换一下,变成朝廷直辖了。

荆南政权很弱小,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国家或曰政权其实跟人一样,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会把“面子”搁置在一边,改而采用一些为人所不齿的勾当。比如,作为五代十国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政权,荆南(南平)便一直靠着拦路抢劫、四处称臣讨封赏来度日,堪称古代最无赖的政权。这种做法的开创者,无疑是开国之君高季兴。

高季兴原名高季昌,晚唐陕州硖石人,自称是北朝名将高敖曹的后人。虽然先祖身世显赫,但等到高季兴这一代,则彻底沦落为贫寒微贱之士,为了生存不得不投靠在汴州富豪李让的门下,成了他蓄养的家奴。虽然身份微贱,但高季兴生性机警、办事麻利,再加上嘴皮子好使,极能讨取主人的欢心,由是深得李让喜爱。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原属黄巢阵营的叛将朱温,被唐僖宗任命为宣武节度使,而李让为了攀结“高枝”,便献出大量的家财,并认他做了义父(此后改名为朱友让)。某日朱温在朱友让家中做客时,偶然看到了高季兴,见他相貌不凡、聪明机警,心中甚是喜爱,因此便让他从军,并让朱友让收其为养子。

高季兴跟随朱温征战多年,以智勇双全、好谋善断著称,曾参与过讨伐凤翔藩帅李茂贞、破凤翔营救唐昭宗、扫荡青州等战事,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并恢复本姓高。等到朱温篡唐称帝后,高季兴又被进拜为荆南节度使,成为割据一方的大诸侯,时在公元907年。这一年,也被史家视为荆南(南平)实际立国的开始。

荆南位于今湖北省中部,治所在荆州,长期管辖荆、澧、朗、峡、归、夔、忠、万等8州,全盛时所辖地域则多至18州。不过,因为唐末的大战乱,荆南所辖各州被周边各大军阀王建、李茂贞、马殷等人瓜分,高季兴虽然名为荆南藩帅,但所辖之地仅荆州1城而已。再加上荆南久经战乱,人口大量逃散,市井城邑破败不全,完全是一副衰败之象。

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高季兴退缩,从到任的那天开始,他便大力延揽人才,并推行一系列振兴措施。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荆南的人口开始繁衍,生产得以恢复,兵源、财源得到补充,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等到后梁灭亡、后唐统治中原后,高季兴因及时地申明效忠之意,由是被明宗进封为南平王,并获得归、峡二州。此时,高季昌已因避后唐献祖李国昌(李克用之父)的讳,改名为高季兴。

随着地盘的扩张、身份的提升,高季兴开始不满足于只占有三州之地的现实,而是期望能收复原有的8州,甚至是18州之地。为此,高季兴在国中大规模地整军经武,发展军事力量。然而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需要大笔钱财,而荆南三州之地的赋税根本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再加上高氏家族本身享受之用,便更使得国用匮乏的现象日渐凸显。

因为没有其他合法的增收渠道,高季兴“脑洞大开”,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增收”办法,即利用荆南作为江南各国来往中原交通要道的便利条件,频频截留马楚、南汉、闽等国向中原进献的贡品,跟拦路抢劫的强盗无异。事后,面对各国的指责或战争威胁,高季兴则会估量对方的实力,惹不起的就把截留的贡物原样送回,事后照干不误;至于虚张声势的,便完全不予理会。

但拦路抢劫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儿,搞不好还会招致讨伐,所以高季兴便又想到一个好办法,即向周边强国称臣,以便讨要封赏。为此,高季兴不仅向中原王朝称臣,同时还对南汉、闽、南吴、前蜀、后蜀等僭号称帝的政权大表忠心,到处“讨饭吃”,很是让世人鄙视。

天成三年十二月(929年1月),高季兴因脚气病发作病死,终年71岁,长子高从诲继位。高从诲在位20年间,完全秉持其父的“增收”理念,继续截留各国贡物,继续向强国称臣、讨封赏,甚至一度还向占据过中原的辽国称藩,一点儿“节操”都没有。对于高季兴父子的做法,各国都很鄙视,为此纷纷称呼他们为“高赖子”或“高无赖”(详情见《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虽然高氏父子的行径为世人所不齿,但就手段为目的服务而言,荆南的确实现了维持生存、发展的目的。高从诲去世后,荆南(南平)又存在了15年时间,直到乾德元年(963年),才被宋太祖以“假途伐虢”之计吞并。至此,立国57年时间的荆南(南平)灭亡。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资治通鉴》

荆南政权很弱小,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荆南政权:又称南平、北楚,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高季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纳地归降。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它的都城为荆州,

说它是“十国”之一,其实还是有点抬举它,呵呵,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个政权,我们有时称为荆南,因为他的核心头衔是判南节度使;我们也称为南平,因为中原王朝赐予他的爵位是南平王;最后,我们有时称北楚(加北字以区别于南楚马殷),是因为高季兴死后被追封为楚王,这是这个政权统治者从中原王朝那里获得的最高爵位。而荆南的统治者从未称帝,一直以藩镇自居。

第二:面积很小。荆南政权的疆域在五代前期变动颇大,其最盛时,一度辖七州,这种情形前后不过一年而已。至天成、长兴之际,其疆域逐渐缩小。大约在后唐清泰元年(934)前后,荆南的疆域最终固定为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

第三:荆南的行政区划仅有州、县二级,由刺史(知州)与县令为其军政首长,这种形式与唐末五代藩镇并无二致。也是因为在如此狭小的疆域内,显然无法采用道、州、县的三级地方行政,其地方行政建制也只能因陌就简。

第四:荆南外交的立足点在于事大政策,亦即尊崇中原王朝。特别是后周以后,迫于中原政权的日益强大,荆南推行事大政策尤为用力,称臣于中原政权,奉其命令,修其职贡。中原政权既视之为藩臣,亦不时加官授爵于高氏五主。说到为什么这么一个小且弱的政权能在当时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生存这么久?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三点:

一:荆南地处交通要冲,四面临敌,无险可守。但恰恰是这看上去极大的劣势,正是它可以利用的最大优势、对于周围的强敌而言,吞并荆南并没有太多的战略价值,反而留下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屏障。

二:荆南四面称臣,不仅先后向后据有中原的梁、唐、晋、辽、汉、周、宋称臣,还向南汉、闽、杨吴、南唐、后蜀等国称臣。正是凭借这种"事大以保其国"的政策,荆南得以抗衡吴、南唐、楚等等强敌,有利于自全其境。

三:荆南作为十国中最小的政权,其主虽然有时也与中原王朝搞摩擦,但始终保持着一个藩镇的政治地位,未敢称帝,这样也就不会引起其余强敌的更多关注,奉行交好邻道的主张。加上中原王朝政局始终动荡不安,无力及顾,才使其政权维持下来。

荆南政权很弱小,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简单来说,四周围的强国都没空理它。

越是混乱的时代,越是会发生惊世骇俗、闻所未闻之事,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便是如此。

五代十国短短的几十年,不仅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奇葩人物以及他们所作出的事,还出现了不少奇葩的国家,有宦官之国南汉,也有无赖之国——南平国。

南平国又称荆南、北楚,与南汉同属于十国之一,势力却远远不如南汉,是五代十国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国家。

南平国主既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始终以藩镇形象出现,但其割据数十年,实质上与王国无异,寿命也比桀燕等政权长得多,因此南平被归入十国之中,桀燕则没有。

南平国的建立者是高季兴,他原名高季昌,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之讳,改名高季兴。

高季兴出身卑微,早年是汴州富豪李让的家奴。身为家奴,他却有一颗名门之后的心,自称是东魏司徒高敖曹的后人,不管有没有人信,反正他是信了。

高季兴想干出一番事业,没想到老天还真给了他机会。

唐末五代盛行收养子,各大节度使手下那是一堆养子,后梁太祖朱温更是其中佼佼者,在他还是唐朝节度使的时候,就已经大收养子了。

彼时朱温的根据地在汴州(今开封),李让为了巴结朱温,送上大把票子。朱温一高兴,收李让为养子,改名朱友让。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温见到了高季兴,觉得他很不寻常,就让朱友让收高季兴为养子,也改姓朱。高季兴从此成为朱温的亲信牙将,开始练习骑射,之后以军功升任颍州防御使,朱温又让他恢复高姓。

唐末的藩镇割据已经积重难返,各藩镇势力就跟独立王国差不多,最强的那一列一面扩充地盘,一面争抢皇帝,以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朱温就是抢的最狠的那一个。

当时荆南地区频繁易主,朱温觉得这块地不能让别人占了去,干脆自己也入场。天佑三年(906年),朱温军攻取了荆州,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留后,也就是代理荆南节度使。

这个荆南节度留后很虚,原本荆南节度使统辖十州之地,但朱温只夺下治地荆州,其余九州早已被相邻势力瓜分,高季兴就是个光杆司令。

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定都汴州。次月,高季兴就被正式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可见朱温还是很器重高季兴的,但乱世之所以乱,就是因为太多人有异心了。

高季兴坐镇荆州,尽管只有一州之地,心思却活泛得很。朱温在世时,他不敢有所异动,可朱温死后一帮儿子争位,后梁陷入内乱,国势日益衰弱,高季兴觉得给自己打天下的时机到了。

后梁内乱结束后,晋王李存勖(xù)又趁机南下,跟后梁死掐,后梁无暇南顾,给了高季兴扩张的机会。

机会很难得,结果却不太美好,高季兴先是出兵攻归州、峡州,被蜀军击败;随后袭击襄州,又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击败。

两次出手失败,高季兴很是窝火,索性断绝了对后梁的贡赋。后梁忙于应付李存勖,只能对他采取优容政策,封他为渤海王。

高季兴也明白自己实力弱小,脱离后梁这棵大树是要玩完的,浪了几年后,在917年,他主动恢复了与后梁间的臣属关系。不过他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荆南地区正在迅速脱离后梁,快速向独立王国进化。

李存勖最终灭了后梁,建立后唐,高季兴身为后梁旧臣,毫不犹豫地选择臣服,他主动避讳改名,随后又亲至洛阳朝见李存勖,结果险遭囚禁,费尽力气才跑回江陵(即荆州)。

不久,李存勖封高季兴为南平王,这就是南平国的由来。此后, 高氏在南平国努力经营,对辖境内的政治、军事、外交均有自主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非藩镇。

南平国一共历经五主,很少见的,五位国主都秉承着一样的国策,那就是奉事中原王朝为主,同时对其他国家同样称臣,以求在夹缝中自保。

南平国这么憋屈自然是有原因的,南平国最初仅有一州之地,高季兴虽然心比天高,四处扩张,一度达到七州之地,但往往前脚拿下,后脚就丢了,七州之地仅仅维持一年,就迅速萎缩,最后稳定在荆、归、峡三州之地,这还是在后唐灭前蜀之时分到一杯羹的结果。

如此狭小的地域,人口就是硬伤,不论高季兴怎么发展经济,实力还是很弱,甚至比不过后唐这些中原王朝的藩镇。受国力所限,高季兴也只好向中原低头称臣。

不过高季兴可不是只低头不捞好处的人,他不称帝,是不想引起其他国家的敌对,低调行事,从而保持苟延残喘。他对当时所有称帝的国家都采取称臣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保持南平的经济发展。

高季兴可是一个为了钱连面子都可以不顾的人,南平国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对中原王朝称臣的南汉、闽、楚等国,每年上贡时都要从南平经过,高季兴每次都很客气地邀留使者,顺便连贡品也一起搬进南平的仓库。

由于高季兴这种丝毫不讲面子的行为,他荣获各国联合颁发的称号——“高赖子”或者“高无赖”,此称号还可世袭,高季兴的继任者高从诲一样享有。

高从诲去世后,继任的高保融、高保勖和高继冲一代不如一代,南平迅速衰落。由于列国掣肘,南平还能苟延残喘,但当中原王朝日渐强大时,一家独大的统一趋势愈发明显,后周和北宋对其他割据势力造成巨大压力,南平国此前屡试不爽的夹缝里求生存战略,失去了效果。

962年十月,趁湖南内乱之机,宋太祖命大军南下。而要想到达湖南,南平是必经之路,宋军于是以借道为名进入南平,南平不敢反抗,也没觉得有什么,毕竟之前后唐等中原王朝也借过路。

但北宋可不是后唐,借道借道,最后就把道借到自己家里去了,宋军包围了江陵城,高继冲无奈归降,奇葩南平国就此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