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蓝藻缠斗15年,无锡“治太”做对了什么?
如果说鄱阳湖跟洞庭湖是两个大水盆,太湖就像个碟子,虽然太湖的面积很大,但平均水深只有两米,非常浅,而太湖最出名的,就是经常爆发蓝藻。
每年夏天,尤其这个时候,太湖就很容易出现蓝藻,太湖之水变成抹茶状态。
太湖主要分属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大多数都属于苏州,而常州湖州管辖的太湖水域微乎其微,有意思的是,太湖的蓝藻通常都出现在西北部的无锡管辖区域。
作为长江流域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与长江之间没啥大型河流连接,五十多条连接太湖与长江的河流,几乎都是那种很小的河流,如同毛细血管一般。
尽管太湖很大,但是蓄水量却不多,而且更让人头疼的是太湖的污染很重。
由于经常爆发蓝藻,太湖沿岸的城市很难使用太湖之水,长三角一带原本就人口稠密,如此一来就使得当地的缺水危机不断加剧,治理太湖的蓝藻,也成了个很大的问题。
蓝藻爆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湖水之中的营养过剩,氮磷之类的含量超标,蓝藻过度繁殖之后又产生了厌氧发酵,导致太湖湖水变臭。
2007年的时候太湖发生蓝藻危机,导致苏州与无锡很多地方无水可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太湖水质还可以,是符合水源标准的,七成水域都属于二类水,可后来太湖的污染不断加剧,如今绝大多数水域都成为了四类水与三类水。
注入太湖的水源,主要都集中在无锡境内,虽然苏州管辖着太湖大多数水域,但苏州对太湖的排污并没有多少,太湖的蓝藻治理重点,主要还是在无锡方向。
这么多年无锡为了治理太湖,也是大量关停流域内的污染工厂,但好像没啥用。
除了工业污水之外,太湖流域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工业污水不断减少,可流域内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在十年内增加了两倍,太湖的蓝藻危机非但没减少,反而更多了。
后来太湖流域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湖、大规模搬迁养殖场之类,也加强了对于污水的排放处理等等细节流程,东太湖水域的蓝藻状态有所缓解,但西太湖依旧不容乐观。
无锡与苏州,这些年也是想尽办法,能做的都已经所了,很多水域的环境已经开始好转。
太湖面积巨大,而且相对封闭,治理大规模的蓝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无锡在治理太湖蓝藻的方面肯定没错,但需要长期维持下去才能见效,将来太湖肯定能够恢复往昔的模样。
与蓝藻缠斗15年,无锡“治太”做对了什么?
太湖平均往下深挖2米左右,或者中间位置深挖,水量多了就能提高净水能力,不然就这点错水量,确实没啥用,每年花那么多亿治理,倒不如一年花记忆深挖,没几年就能根治了!现在这么治理也没用!
与蓝藻缠斗15年,无锡“治太”做对了什么?
不要轻易讲人定胜天,与蓝藻缠斗15年中“缠斗”,两个字用了特别好。以15年为单元,恐怕要几个或几十个。价段性的成效,价段性的胜利,都是俘云。能不能共存,能不能合理利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
今年太湖中蓝藻的情况怎么样?应有有关部门,和专家来公佈和评述。从内河河浜的颜色来看,一片绿油油的,特别刺眼。
气温的异常,无锡整治蓝藻的状况並不乐观。
与蓝藻缠斗15年,无锡“治太”做对了什么?
关闭了沿太湖的所有工厂,稍微有污染的一个都没放过,电镀加工现在要到苏北那边去做了。南通那边的工厂大部分都是无锡苏州搬迁过去有污染的企业。
与蓝藻缠斗15年,无锡“治太”做对了什么?
蓝藻,是太湖的“顽疾”,要彻底消灭,难度很大。
因为太湖太适合蓝藻生长了。据生活的百渎港附近太湖边的老人说,解放前太湖里就有蓝藻爆发了,爆发时,甚至在湖边堆积起一尺多厚的蓝藻,其臭无比,在家里都无法入睡。
2007太湖的蓝藻大爆发,直接影响到了无锡市民的饮用水,这才引起了各方注意。
太湖蓝藻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太湖水体更换慢,几乎是一年一次;二是周边工业发达,人口众多;三是太湖北形成三个湖弯(梅梁湖、蠡湖、貢湖),出水又不畅,几乎成了死水湖。
太湖水的富营养,和人多很有关系,近几十年,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原住民已经在逐年减少,但同时进行的工业化却涌入了大量人口,人口几乎在短期内翻了一番。原来的城乡人粪便,都是施到土里当肥料,由土壤分解吸收,现在都到化粪池,天晓得最后排入下水道到太湖里时有多少营养。
现在无锡苏州对太湖蓝藻的防治措施还是相当得力的,如加大对企业废水的治理,关闭了大量的化工厂,每年放养大量鲢鳙鱼苗,禁止在太湖里网箱养鱼,枯水期引入长江水等等,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利于减少蓝藻危害的,自2007年后,再没有大的蓝藻爆发。
当然,太湖蓝藻的彻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七十年代前太湖还是一、二类水质时,蓝藻也是经常零星发生的。
与蓝藻缠斗15年,无锡“治太”做对了什么?
坚持不懈的奋斗,太湖水到三类了!!!无锡人,好样的!!!一代代市委市政府领导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共产党人,好样的!!!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