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何直到秦朝才算统一?
大一统王朝就是从秦朝才开始的,之前的朝代并不能算是什么大一统王朝。
对于“大一统王朝”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
《公羊传》中说,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
《汉书》说,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致上来说,大一统的王朝至少要符合三个特点:第一是能够实际掌控的范围不能太小,至少不能比秦朝小;第二是皇帝乾纲独断,掌握天下;第三是各地的文化制度统一。
夏商周的实际统治范围不够
先秦时代,主要施行的是分封制,当时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非常有限,所以不管是夏商还是后来的周朝,真正能够实际管辖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
夏商两朝的主要管辖地区,也就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即便是淮水,也并不包括在内。
商朝后期对于山东与淮水一带进行了征伐,结果玩儿崩了,商朝被周朝取代,可新生的周朝所管理的土地范围仍旧没有那么广大,即便是名义上,也没有很大。
周朝时期,南方的长江流域属于楚国的管辖,而楚国大多数的时候也就名义上听周朝的,实际上自成一国,长期游离在周王室的权威之外。
除了长江流域之外,像是如今的岭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还有巴蜀一带,夏商周时期都没能够纳入真正有效的实际管辖之内。
巴蜀一带存在着非常古老的巴国与蜀国,而东南沿海还有百越。
通常认为,任何的大一统王朝,至少都要囊括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还有巴蜀,除此之外像是珠江流域、北方的幽州一带甚至是云贵高原,都要被纳入大一统的范围。
毕竟大一统的概念是秦朝的时候才正式奠定的,之前的夏商周实际掌握的土地实在很小,与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之间,差得很远,所以无法达到大一统王朝的标准。
分封制的权威不够
通常来说,大一统王朝之下,君王是说一不二的,也就是所谓乾纲独断,君王的集权程度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夏商周主要施行的是分封制,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分封制之下,先秦三朝王室真正直接管辖的土地非常有限,当时都是将大部分的土地直接分封出去让诸侯们进行管理统治,这些诸侯国也就名义上听从共主而已。
虽然分封制的时候,大家都要尊奉共主,但也就是名义上,共主很难实际干预诸侯。
后来的大一统王朝,皇帝能够随意任免地方上的管理者,天下各地都是皇帝直接管理,原本在地方上自成一国的诸侯没了,这样的情况下,才算是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文化制度上的高度统一
上古三朝,各个诸侯国名义上都算是同一个王朝的地盘,但是实际上,全都各自过自己的,语言什么的不一样也就算了,现在都还有方言,但其他方面也天差地别。
比方说,那时候各地的文字、度量衡什么的,全都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大家长得差不多之外,根本就看不出夏商周时代,各诸侯国与各地之间算是同一个国家,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不同的世界。
既然是大一统王朝,那么度量衡、文字、制度等等全都要统一标准,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那根本就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夏商周三朝仍旧不能算是大一统。
周朝中后期,周王室基本上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成为了一个花瓶,原本受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都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甚至还有强大的诸侯,直接要挟周天子。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雄,当时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还是不能随便乱动,毕竟枪打出头鸟,动了周天子,那就是给了别人联合起来攻击自己的借口。
后来的诸侯都想着取代周天下,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各国内部已出现了封建制度。
秦国横扫六合建立秦王朝,取代周朝之后,不再分封而施行郡县制,同时统一度量衡,从此开启真正的封建王朝时代,而后来秦朝成为了大一统王朝的一个模板。
夏商周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何直到秦朝才算统一?
何谓大一统?大一统指的不仅仅是国土范围和政权的唯一性,更重要的是中央必须对地方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像秦汉时期,国土面积远没有现在这样辽阔,很多咱们中国现有的国土并不在秦王朝、汉王朝的管辖范围之内,但谁又能说秦王朝和汉王朝不是大一统王朝呢?
自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开始,无论是秦汉时期的“郡-县架构”、隋唐时期的“州-县架构”还是明清时期的“省-府-县架构”,中央对地方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以清朝为例,地方上不仅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知县归礼部统一管理,就连不入流的典史、税课大使等等,也都归吏部统一管理。只有吏才是各级衙署自行聘用的人员,如人们俗称的“师爷”之类。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一统王朝最起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国土范围在华夏民族的固有国土范围内或包含了华夏民族的固有国土,因为大一统王朝是相对于咱们中国古代的王朝而言的。比如秦汉时期,匈奴长期与秦王朝、汉王朝对峙,但秦王朝、汉王朝依然是大一统王朝。因为在秦汉之前,匈奴或更早的鬼方等等一直都不是夏商周的固有国土,而是异族、异域。二、政权的唯一性,在华夏民族的固有国土范围内,政权必须唯一。像辽-宋-西夏、辽-金-西夏对峙时期,无论辽、金、宋还是西夏,都不能算大一统王朝。还有五代十国的所谓“正统”王朝——梁、唐、晋、汉、周之类,也同样不能算大一统王朝。即便在这些王朝内部,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控制权也不能算。三、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控制权,中央必须能够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显然,夏商周是不能全部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最起码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控制权这一点就满足不了。夏商周三代,无论是夏后、商王还是周天子,都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已,他们并不能直接管理诸侯内部的事务。夏商过于久远,这里就不去讨论了,就说周天子。诸侯虽然是周天子所封,但在诸侯国内部,无论是行政性事务还是分封卿大夫等等,周天子都管不着!西周早中期,周天子凭借武力上的威慑力,尚能干预一下诸侯国内部的一些事务。到西周后期和“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已经无力再干预诸侯国内部的事务了。尤其是郑庄公箭射周天子之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日渐式微,诸侯们早已不拿周天子当回事了,又何谈什么大一统王朝呢?
还有政权的唯一性,这个也是有待商榷的。周与其他诸侯到底算不上一个个单独的政权主体,这本就是存在争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周并不是彼时唯一的政权,它只是所有政权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其他诸侯更多地只是被迫臣服于周天子而已。尤其是那些在西周之前便已经存在的诸侯,他们不过就是经过周天子再确认了一遍诸侯身份而已。在诸侯们各自的封国之内,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行政架构,它们并不是周的“下级行政区”。所以,这个条件夏商周三代多少也是有些“不够格”的。因此,秦王朝的国土虽然与周天子分封的所有诸侯国基本重叠,但秦王朝是大一统王朝,而周却不是!至于夏商,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夏商周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何直到秦朝才算统一?
严格来说,上三代(夏商周)算不得朝代,因为同时期的长江流域以及巴蜀文明在古代文献中都只字未。
尤其是夏朝,虽然在古书中有记载,《史记》中甚至还有"谱系",然而这些都是一家之言,没有考古文物的支撑;如果是一个王朝,必然会有"都城",那么,夏朝的都城在哪里?
还有所谓"大一统",更是无从说起;商、周两朝的实际控制(分封)的地域非常有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不过是文学语言;还有大量的"部落"(城邦)与商、周时期共存 。
最后再来看"大一统";大一统必须满足若干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专制"的皇权,也就是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和实际掌控;
其二,是经济也就是"物流"的"大一统",比如说"度量衡",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全部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工具,这也是大一统的标志之一;还有"车同轨",也就是道路的"标准化"也是统一的"标配";
最后,文字的统一;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前,其它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历法、自己的历史记录;
秦始皇统一之后,立马进行了文字的统一,也就是所有的书面记录文字必须以秦始皇规定的范本即"篆书"(后来演变成隶书);
简而言之,只有在"皇帝"这个称谓出现以后,中原地区才真正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大一统"——政治、经济(物流)、文化上才出现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朝以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一条脉络延伸,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夏商周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何直到秦朝才算统一?
夏商周必然不算大一统王朝,首先从大一统王朝的定义来说,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最核心的要求乃是中央集权,即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而夏商周且不说地域范围,仅从其统治区域来说,夏商都仅仅是部落联盟而已,商除了王幾地区由商部落直接管理之外,王幾之外都是由各地本土土著部落管理,这些被称为方国,比如说周就是商的一个方国,还是商的甥舅之族。西周实行分封,虽说王族被分到各地,比商进了一步,但诸侯对周王室只有名义上的尊奉,周王室对各地诸侯并无实际控制,所以远远谈不上中央集权,自然不是大一统。
其次大一统是领土、政治、经济、文字、宗教上的大统一,政治上,夏商周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官僚体系,经济上度量衡货币亦不统一,宗教上,各地土著信仰五花八门,离统一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些都是到秦朝时期才开始实现的,所以说,夏商周不是大一统的王朝。
夏商周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何直到秦朝才算统一?
夏不统一,九州何来?
商不统一,姬昌的西伯侯谁赐的?
周不统一,秦的诸侯谁封的?
夏商周奉行的是以德服人的无为而治,而秦执行的是中央集权制而已。
夏商周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何直到秦朝才算统一?
长喜,简说:夏、商、周、众生萌昧时期的奴隶制度,漫长时期的遐思历史,结束于春秋、战国之交。终始于战国中后期的秦帝国,是漫长的封建制度的历史时期。最高统治者,由大王向皇帝发展,由称喟孤、寡向朕,独称。
夏、商、周、都是各部落的联盟统一,共同保护家园,以御外敌入侵。治洪水、建家园。乘座天外客机,绘就世界“山海经”,分九州、立图谶,建立宏伟大志與图,凡基因进化,昭告天地,若受神灵,世代铭记不息,生生壮大成长。
所以,“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文明与野蛮,进步与退步,我拉我拽,往复若机,不止而进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