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厂应分散到全国各地,哪里有矿,就地设厂,好不好?

但凡上过高中地理课,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在工业发展程度落后的时代,工厂都设立在矿山与煤炭等原料产地一带,可随着科技进步,情况发生了改变。

近现代以来,绝大多数的工厂,都向那些交通便利、更加靠近市场的地区转移,对于能源还有原材料的需求,可以通过交通运输来满足,不需要太贴近产地。

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宝钢的例子,上海本地并没有铁矿,但钢铁产业依旧繁荣。

工厂的设立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除了矿产资源需求类型,还有很多的轻纺织工业的工厂需要纺织原材料,这些全都需要因地制宜,并不是什么地方有矿就往哪儿设厂。

首先就是各种类型的工厂,对于设立的条件需求不一样,像是冶金厂、钢铁厂之类,自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这类工厂对于能源的需求同样巨大。

近代的时候,重工业类型的工厂,往往都是设立在那些大煤矿,还有铁矿之类的附近,因为那时候的交通运输非常不方便,无法进行大规模能源与矿产的传输。

可后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科技的进步,对于原料的需求量降低了。

即便是没有矿产与能源矿产的地方,只要交通够便利,那么就可以建立工厂,而这样的地方往往都靠近大城市,靠近那些主要的消费市场,因此工厂转向为市场导向型。

像是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其本身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澳大利亚的人口实在太少,市场因此也非常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的工业成本是非常高的,出产的工业产品并不划算。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与其自己发展工业,还不如直接出口矿产赚钱,然后进口国外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这样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工厂的设立,也要考虑成本的问题,不可能单单考虑原材料是不是够。

很多资源充裕的地方,人口都很少而且交通不便,当地的需求量也非常低,如果在当地设厂出产的工业产品无法及时供应市场,最后赔钱的可能性巨大,并不适合设厂。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工业产品大规模全球流通,自然是对于交通优势非常看重,咱们国家对海外发展贸易,肯定还是东部沿海地区最有优势,其次就是沿江地区。

不过尴尬的是,东部地区大多数都没什么矿产资源,甚至于咱们国家资源真正丰富的主要都是在中西部的内陆地区,而这些地方发展对外贸易并不那么方便。

如果将工厂放在内陆地区,离矿产离原材料的确是近了,但是却失去了对于市场把握的先机。

并且中西部那些资源虽然丰富的地区,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条件远远不能与东部相比,就算是有了工厂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人前去,如此一来成本就会上升,质量反而降低。

如今这个时代,对于科技还有交通的看重,远远胜于对于资源的看重,因为资源的获得,比人才还有科技的获得要容易得多,而区位优势更加难得。

国内的包钢、武钢、马钢、鞍钢等钢铁企业,都是以前建设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如今也发展迟缓,反而依托于进口原料的上海宝钢,发展如日中天。

并不是将工厂分散到全国不好,而是根本不合适,对发展毫无益处。

工厂的建立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是为了赚钱,只有赚取充足的利益,将其最大化,才能够让工厂维持下去,不可能完全人为主观随意进行布局。

中国的工厂应分散到全国各地,哪里有矿,就地设厂,好不好?

当地三线建设大都废弃了,什么原因?

一:当年是因为战备的需要,为了分散被敌国🈳袭的风险,把国防工业和重大民用工程分散到内地(西部和西南山区)。

二:当时也没有考虑产业链的成本🈴算与人工费用及交通设施配套的不🈴理因素。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改革开放),这些产业结构调整中大部分又被迁回到了大中城市和沿海,小部分落后产能被彻底放弃。

𦉪:如果为了西部发展经济建设,而重新地进行🈴理化(工业)分散,把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后产能转移出去,对于释放长三角多余产能、缓解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保护和人口资源集中而引起的房地产居高不下的压力,以及应对当前仍然存在的帝国主义威胁是有着现实的战略需求的。

五:国家对于西部(西南、西北)的道路交通和水运、航🈳运输建设的连续多年的投入建设,已经初见规模,当年对于三线建设的交通限制和资源调配的不利因素已经🉐于解决。

分析了上述原因,🉐出一种结果:国家是时候为了延缓沿海城市群的人口过于集中所产生的气候、环境和房价、物价压力,战备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必要进行产业调整。

把历史对于西部的欠账还清。

中国的工厂应分散到全国各地,哪里有矿,就地设厂,好不好?

哪里有资源就在那里建设工厂,节约运输费用,也可以调整富区很富,穷区很穷的现向,让全国各省、市、区、县、镇、村都富裕起来。

中国的工厂应分散到全国各地,哪里有矿,就地设厂,好不好?

中国的产业链可整体分散到全国各地。

斯大林1934年1月26日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工业的合理布局,工业区和农业区的融合。

如何合理地分布俄国工业,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并使得在从原料加工转到以后各个程序时即转到半制品加工和最后制成成品时能把劳动力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工业尽量现代化尽量大规模的角度,特别是从托拉斯的角度,来把生产合理地合并和集中于少数最大的企业。

尽管离我们现在将有九十年又是苏联国家国情。

但是这里面强调:工业区和农业区的融合,工业的合理布局,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工业产业尽量的合并和集中。

对于我们现在仍有借鉴意义。只是我们现在叫法不同,我们叫产业链,集聚效益。

前几十年我们强调:建几个超大城市、建几个城市群。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有人才等集聚吸引效益,但是也有不利方面,由于我们只看到有利方面,忽视了不利方面。

从经济角度超大城市和城市群较好,但是从特大天灾、大疫情、战争、农业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社会问题角度问题也不少。我们不能只从经济角度还应从战略角度,社会问题角度来权衡。

因此我多年写文章一直建议:大中小城市,东西南北中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不能为了几个城市把人口全集中在这几个城市,放弃农业和农村。

我们在超大城市和大中城市,己布局工业产业链仍保留,在新建城市,市、县时,除非在超大城市外,尽可能把产业链建在接近原料产地。

我建议:今后所有城市分三个大区,城市区主要城市市民和附近地区进城新市民居住生活,商业区,餐饮区,第三产业为主。

城乡结合部工业区,外围农业区。

工业区用于周边地区就业,在超大城市和一二线城市只留一小部分新市民。在本地工厂打工收入会比超大城市少,但是不需要六个钱包付首付,一辈子还贷,没有高房租,高物价,两者相比略少些,但是可以每天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我认为这样大多数人是希望不再到大城市打工,宁可少些收入,对企业来讲人工成本会大大降低。

而农业区,可用于从事农业工人就业、开办农家乐等,开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因为现在我们己建设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线,大大缩小了地区分布差距。

为了鼓励和支持产业链向全国各地动态均匀布局,我们可把现在支持企业发展资金一部分用于高速公路免费上,高速铁路运费定向优惠上,对企业生产成本来讲,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一部分可补运费,这样企业到这些城市、县、办企业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工业布局合理均匀,各地发展动态平衡,各地人民幸福感会大大增大,今后我们防各种风险能力会大大增强利国利民。

中国的工厂应分散到全国各地,哪里有矿,就地设厂,好不好?

读过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吗?如果没有读过建议去读一读,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里面把中国工业布局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都是按照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进行工业布局。

中国的工厂应分散到全国各地,哪里有矿,就地设厂,好不好?

不管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还是中华民族生存所受到的威胁考虑,国计民生的工程还是统筹分散在全国较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高新企业不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皆不能确保国防安全,也不能使国家均衡发展,就地设厂也可减少初级产品的物流成本,也带动西部产业升级和发展,老一辈革命家建设三线是考虑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是急功近利的宵小之辈不能比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