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皇帝的女儿为什么有不同的叫法?

儿时受《还珠格格》的相关影响,就以为清朝的公主都叫做格格,而实际上,清朝的公主也叫做公主,在清代,“格格”是另外一种意思,皇帝的女儿可不能叫做格格。

当然,即便是皇帝的女儿,也有一定的区别,皇后所生的女儿称作是固伦公主,而妃嫔所生的女儿则称作是和硕公主,两者地位上也有所不同。

所谓的“格格”是满语,意思就是“小姐”,满洲尚未入关的时候,对于那些没有出嫁的女子还有贵族家里的女儿,全都将其称作是格格,并没有定制。

随着后金的建立,开始将大汗与贝勒的女儿称作是格格,但这也只是个习惯称呼,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定制,毕竟满洲的文化比较落后,各方面的规矩也大多残缺紊乱。

皇太极改金为清开始,清朝大规模学习汉文化,并且承袭明朝规制,皇太极将自己的女儿称作是公主,并且规定皇后所生为固伦公主,妃嫔所生为和硕公主。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格格不再用来称呼皇帝的女儿,只有亲王贵胄家里的女儿,也就是那些郡主、县主们,称作是格格,说白了就是贵族家里的女儿都叫格格。

顺治时期规定,亲王的女儿称作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与郡君,亲王世子与郡王的女儿称作多罗格格,也就是县主与县君,此外还有固山格格等等。

虽然全都称作是格格,但实际上也是不一样的,这要看这些格格的父亲还有母亲的地位,亲王与贝子的女儿不同,而福晋与侧福晋所生的女儿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甄嬛传》中,华妃曾经说敬妃当年在王府里,曾是个格格,而皇后给四阿哥选福晋的时候找来的侄女青樱,也称作是格格,这其实也都是正确的。

在清朝时期,那些受到尊敬的女子也被称作是格格,比方说著名的苏麻喇姑也被称作是格格,而王府当中那些没什么地位的侍女,也被称作格格。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清朝时期的格格都不是皇帝的女儿,如果真是皇帝的女儿,那仍旧是称作公主,只不过公主都有分别,分成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

有时候如果公主格外受宠或者是需要远嫁,需要照顾夫家门楣,也可能破例将和硕公主册封为固伦公主,清朝之后“格格”泛滥,但凡旗人宗室女儿都自称格格,使得格格一度烂大街。

清朝时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皇帝的女儿为什么有不同的叫法?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乾隆的女儿紫薇被称为格格,而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的女儿和孝却被称为公主。

那么,到底哪一个称谓才是正确的呢?格格和公主又有什么区别呢?

公主

我们先来看一下公主这个称谓,这个称谓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大概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谓呢?据《公羊传》记载:

“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简单、明了中略带有丝丝粗暴……

当时被称为公主的一般都是皇帝的女儿,二般情况就是那些带有和亲任务的皇室宗亲之女。

至于那些没有和亲任务的皇室宗亲之女则只能被称为郡主。

公主和郡主二者的区别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

格格

然后呢咱们再来说说格格这个称呼,这个称呼乃是满族人的专享,是人家独有的。

清军没有入关之前,他们那边都是这么叫的,搁现在来说就是小姐的意思,是他们对于女性的一个称呼。

清军入关后,满清皇室对于汉文化特别推崇,在许多方面开始效仿汉制,包括皇室女子称谓这一方面。

也是从那时开始,皇帝女儿的称谓由格格改为了公主,皇后的嫡女称为固伦公主,而妃子的庶女被称为和硕公主,至于格格这一称谓则留给了那些皇室宗亲的女儿。

当然了,这事它也有特例,如果哪个女儿特别招皇帝喜欢,那这个称谓也是可以晋封的,格格可以晋封为公主,和硕公主也可以晋封为固伦公主。

就像开头咱们提到的和孝公主,她的母亲是惇妃汪氏,只是一个妃子,按惯例她只是和硕公主,但人家却是固伦公主,为什么?因为她特别讨乾隆皇帝的宠爱,所以乾隆皇帝一道圣旨晋封其为固伦公主。

而像《还珠格格》当中的紫薇和小燕子,那都是给乾隆喊皇阿玛的人,怎么可能只是格格,正确的来说应该是和硕公主。如果按照她们的受宠程度来说,乾隆那是很有可能晋封她们为固伦公主的。

粗浅见解,还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