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一词出自哪里?有何历史故事?

所谓染指,这个词儿说的是分取原本不应该自己得到的好处、利益,插手不该插手的事。

这并非是个好词,而“染指”出自于《左转·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于是,“染指”一词诞生,而人手上的第二根手指,也被称作食指。

说起这个故事,还要从郑国的郑灵公开始,郑灵公是郑国第十二任君王,他继位那年,楚国送来了一只很大的鼋,也就是一种巨大的淡水鳖。

而刚好在这一天,郑国的大夫公子宋与公子归生一起去拜见郑灵公。

公子宋食指大动,说他每次都能吃到好东西,这一回国君肯定会分给他尝尝。

然而郑灵公听到之后,故意召集大臣们吃鼋汤羹,公子宋也在其中,但却并没分给他,当众难堪的公子宋大怒,直接将食指伸到鼎中,蘸了一下尝尝,郑灵公盛怒,说要斩了公子宋。

公子宋拂袖而去,回家后怒气难消,又听说郑灵公要杀他,因此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到了公子归生合谋,想造反除掉郑灵公。

但是公子归生不肯,于是公子宋反过来诬陷公子归生,公子归生只能答应了他。

最终郑灵公被公子宋所害,而这件事也就是著名的“染指于鼎”事件,郑灵公被弑后,公子坚被扶持为新君,也就是后来的郑襄公。

仅仅是因为一碗甲鱼汤,郑灵公想着戏弄自己的臣子,没想到却因此害了自身,实在是非常划不来的事情,而这样的后果也是郑灵公没想到的。

原本,郑国也是周朝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毕竟其先祖乃是周厉王幼子,地位很高,在周王室之内也享有极高的位置,郑庄公时代就走向了鼎盛。

但是郑庄公之后,诸子争位,郑国动荡不休,开始衰落。

而郑灵公时期,国内的驷、罕、国、良、印、游、丰这七支大家族,也就是“七穆”轮流掌握朝堂大权,把郑国弄得一团乱,郑国国君也成了空架子。

郑灵公开不合时宜的玩笑,而公子宋作为臣下,却公开染指本不应该自己享用的东西,所以后世将“染指”作为沾染不该属于自己之利益的行为。

“染指”一词出自哪里?有何历史故事?

“染指”一词出自哪里?有何历史故事?

“染指”的意思,是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息。当然也指插手别的事情。

提到“染指”一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那“染指”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呢?

“染指”这个词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

在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宋和子家两人一起去晋见郑灵公。在路上,子宋对子家说:“我的食指在动,今天一定能吃到非常美味的食物。”

子家听了子宋的话后,有些不敢相信。

他们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程,看到一个厨师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的甲鱼切成片。

子宋和子家看到后,相互会心的一笑。

他们在笑的时候,刚好被郑灵公看到,郑灵公就问他们:“因何发笑?”

子家就把刚才他和子宋在路上的事告诉了郑灵公。

郑灵公听后,沉默了,并没有说什么。

到吃饭的时候,厨师把做好的甲鱼先端给郑灵公,然后再给当时在座的各位大夫。

之后,大家都开心的吃了起来。

然而,这时子宋却非常尴尬,由于郑灵公的特意安排,所以他面前的桌子上什么也没有,故而厨师并没有给他端上美味的甲鱼。

当时子宋在郑国掌握很大的权利,有时郑灵公也要忌惮他三分,所以他平常颇为飞扬跋扈。如今郑灵公却故意给他难堪,他自然很气愤。

于是,就不管郑灵公愿不愿意,就站起来,走到盛放甲鱼的大鼎面前,把手指伸进去蘸了一下,并尝了尝味道。

而后,就大摇大摆的走了出去。

这就是“染指”一词的由来。

当然,这件事并没有完,

由于子宋当时在郑国大权在握,而郑灵公却让他难堪,所以子宋很气愤。

相对的,由于子宋一点都不给郑灵公面子,所以郑灵公也非常记恨。

因此他们两人的矛盾就越来越严重。

经过这件事后,郑灵公下定决心一定要杀了子宋。

但是,郑灵公却被抢子宋抢先了一步。

子宋先下手为强,他迫使子家和他同谋,然后将郑灵公杀死。

郑国经过弑君政变,很快让郑国陷入了内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