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绩已出,有什么想法呢?
侄女考研成绩307分。
我哥哥和嫂子在西昌工作,侄女从初中开始在绵阳中学念书,一个人在外租房子,一个人在外念初中高中,高中毕业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我们全家欢呼,哥嫂也很骄傲,侄女是他们单位近年来考得最好的一个。
去年,侄女大学毕业,未考上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她大四时,感觉保送无望,努力复习迎考。当时我们看她很辛苦,觉得考本校研究生可能有一定难度,安慰她可以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她坚决不同意,必须考本校,结果失利。
去年7月毕业后,她选择在龙泉什么学校租房复习考研,一个人在那里复习迎考,很少跟我们联络,也不让我们去看她,终于等到考试结束,考完她就回西昌了。今年4月成绩出来,307分,侄女在家睡了两天,我们都不敢问她的打算。哎,先让她休息一阵吧。
考研成绩已出,有什么想法呢?
女儿考研,刚刚查出成绩342。心情很不好,这几天都在焦虑不安,其实考完时也知道不太理想,但总还是心怀一丝庆幸,这个结果就是审判结束就是定论。
希望她能振作起来打起精神,思考接下来如何,是继续考研,还是考公,还是工作,无论怎样我都可以接受,只要是她目标坚定并努力上进就好,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但是要积极努力向上,要阳光乐观敢于直面挫折勇敢拼搏!
考研成绩已出,有什么想法呢?
我家孩子考研成绩出来了,考了390分,上海某985大学,工科,往年分数线一般在310分左右。这样看来,今年笔试应该是可以顺利通过了。说不激动,也是假的。
这两天孩子在紧张的准备复试内容,在酝酿怎么给导师发邮件。
看着孩子这一段时间辛苦的学习,作为家长的我很是欣慰。
对于学习上,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我们也没有其他什么帮助,只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天下班以后,尽量把饭菜做的营养丰富一点。让孩子吃好喝好。尽量不要吵闹,影响孩子。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辛苦的学习,每次取得好成绩,我们是骄傲的。比起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我们是幸福的,我们也是满足的。
但是我们要以平常的心,平常对待,以后的路还很长。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健康的成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考研成绩已出,有什么想法呢?
儿子考研初试成绩已出,报考的是某双一流大学农学(海南大学作物学),考研总分354,其中政治76、英语(一)62、化学(农)119、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97。总分超出去年国家线100分,大概率能上岸。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人,比去年增加近80万,是2018年报名人数的近2倍。所以,今年考研难度很大,考研学生的压力很大。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凡是竞争,就会有成功失败。只要学生自己努力过、拼搏过,无论上岸与否,都是好样的。
考研成绩固然重要,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考研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经过考研的磨难,才能真正明白: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种收获不单单是成绩,而是全方位的,比如:坚定的目标,辛勤的付出,科学的方法,严格的自律等等。
考研成功上岸,并不代表你的人生成功。它只是暂时给了你二到三年的人生思考时间,让你更好地谋划自己的未来。
考研未能上岸,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失败。它会让你总结教训,激发你的精气神,或二战辉煌,或更早迈入社会,创造更大的成绩。
考研成绩已出,有什么想法呢?
考研二战还是就业首先就要明白考研和就业的优点和缺点
考研的优点:考研,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避免同一时期大批量挤爆人才市场,增加就业砝码,提高学历,增强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认识更多有能力的人,提高就业机会;
考研的缺点:花费时间成本高,付出精力多,很难兼顾找工作;不仅会面临考不上的风险,毕业后,一样要面对就业压力;增大了家庭的负担,晚踏入社会导致获得社会经验的时间成本升高;更重要的是,相比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转行成本更大。
就业优点:可以获得收入与社会工作经验;比研究生的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干劲,年轻有活力;更早了解社会,更清楚地了解社会需要和发展方向。
就业缺点:本科学历难以进入想要的企业;职业生涯可能因为学历而受到限制;错失应届本科毕业考研机会,如果工作以后再考研,已被纳入统考,更难以协调考研和工作。
分析一下哪些专业适合考研?
这些专业并不是绝对的,是相较而言的,希望能对左右徘徊的你有所帮助。
适合毕业后立即考研:
自然基础学科类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分支学科,这些专业在名称上一般都带有“学”字,考研可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踏入社会后,企业对这些专业要求的专业性水平也比较高,利于求职。
人文学科专业——文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等
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密切联系的相关专业——-航空航天、能源、电子、生命与遗传、医学等
适合先就业再考研:
工科类专业——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等
教育类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学等
语言文学类中某些侧重实践性的专业——新闻学、外语类等
财经类专业——会计、营销、金融等
已经饱和或者过剩的学科专业
分析一下哪些人适合考研:
有读研志向的人,以后想要从事学术类领域研究工作的
专业过于冷门或者专业过于热门
下面通过三个问题让你了解你的内心诉求。
我还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吗?
据有人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三成左右的考生奔着继续深造的目的而选择考研。部分同学又根据深造的诉求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大部分是应届考生,他们认为读研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专业素质,帮助自己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职场上取得优势,谋得高薪工作或者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获得非凡的专业成就。两三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之后,将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二种类型的人群是想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因为研究生期间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东西、做事情的时期。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考生放着高薪不要,却选择考研这条路的原因,报考MBA的学生很多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种类型的人怀着考研后出国深造的理想而考研,在他们看来国外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就算将来回国工作也至少在国外镀了一层金。而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出身不太好”的同学来说本科后直接出国很难申请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先读研再以研究生院校为跳板出国深造。
我是否还想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很多人的本科专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初填报专业的时候对所报考专业的研究领域、应用价值、发展前景一无所知,或是因为分数低而被硬性调剂的,或是由父母、亲人代为选择的。进了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对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通过某些途径与机缘巧合,反倒开始对其他专业产生了兴趣,于是想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深造和发展。
对于很多院校而言,如果你进大学后第一年扎实勤奋地学习,成绩能够排在年级前10%的话,那么在大二开学时,通常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如果没把握住这次机会,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还有部分人在工作岗位上待了几年之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想在感兴趣的领域深造,那么考研进而读研也是最理想的选择之一。读研期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毫无拘束地追逐自己的兴趣。
我是否想借助名校平台获学历提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有一部分考研人并非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也非对其他专业感兴趣。
他们要么不甘心高考的失利,抱着“卷土重来”的决心,试图用考研成功的光芒驱散高考失利的阴霾,通过考研去扭转自己的命运;要么在残酷的现实中猛然惊醒,对往日挥霍时光、碌碌无为、堕落沉沦懊悔不已,于是痛下决心在考研战场上重新爆发能量、找回自信;要么就是希望先争取到读研的机会,然后在读研期间再思谋今后的路到底怎么走。
他们读研更多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攀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破解工作上的瓶颈,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看完之后,如果你已下定决心考研,那么就坚定这个信念,开始好好努力吧,所有的成功无非是两个因素,尝试+坚持。
尝试就是要主动,要自信,要有成功的欲望,尝试也许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至少不会让你后悔,不尝试,只能拥有遗憾,遗憾!遗憾是一个比失败更让人难受的东西,宁可多一次失败,也不愿多一项遗憾。
坚持就是要持之以恒,像个傻瓜一样,一条道走到黑。坚持也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是坚持的结果往往都是比较好的,半途而废的结果也是遗憾,考研的路上,中途放弃的人比比皆是,有的是有形的放弃,有的是无形的放弃。放弃,还不如没有之前的坚持,因为烂尾楼是对执行者的一种嘲讽。
最后,考研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如果自己认同了这个选择,那么就别再纠结于其是否值得了,也别被选择其他人选择其他道路而分了心。埋头安心苦读,用一年多的时间去实现命运的一个转折,想一想也是一件值得奋斗的事情。
考研成绩已出,有什么想法呢?
说起考研成绩,记得当年是在网吧里查到的,当时成绩出来还是朋友给我说的,他当时和我报考了同一所大学,他查出来之后感觉还可以,好像是330多分。我觉得他考得还可以,想着自己也应该能考这个分数,怀着忐忑的心情自己也去查了一下,最后一查,399分,当时自己就懵了。说实话,这里面已经分不清楚是惊奇还是惊喜了,总感觉不可思议。
因为这次考试是我求学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这个成绩放眼全国也属于高分了,想着应该进面试的可能性很大,当然考上的几率也会非常大。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先等待一下,看看自己进入复试了没有,如果进入了,就抓紧准备面试的一些事情,虽然一大步已经迈入了另外一所大学的大门,复试也是至关重要的。
多年以后,想想自己的考研这段经历,当然后来也被录取了,想想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让我懂得了很多东西,得意时莫忘形,失意时莫失态。考研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希望今年考研的同学们都能勇敢面对,努力了就好,当我们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无愧于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