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长江的省份,省会几乎都沿长江而设,为什么安徽省会不是芜湖?

安徽曾经的省城在安庆,在清朝属于“长江五虎”之一,与上海、南京等并称,但之后挪到了江淮之间的合肥,直到现在。

许多人觉得省城在合肥不好,如果放在沿江的芜湖会有前途的多。

在长江沿线,有不少省区的省会都是沿江城市,这几乎成为了一个惯例,但是安徽却并没有这么做,事实真是如此么?那么安徽为什么没把省城放在芜湖而放在合肥呢?

沿江省区市,省府未必沿江

长江流域共有十二个省区市,即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与上海,除此之外,长江还有支流延展到陕西、福建、广西、浙江等地区。

在这十二个省市当中,真正省府在长江干流沿岸的,只有重庆、湖北与江苏。

像是青海、西藏与云南不用说,长江流域几乎都在边缘地区,而四川的成都、湖南的长沙与江西的南昌,都位于长江支流沿岸,而非长江干流沿岸。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大部分长江流域省份的省城,其实都没在长江干流沿岸,安徽的合肥虽然不沿江,但其在巢湖旁边,通常属于长江水系的支脉。

沿江的安庆,迅速没落

清朝时期,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也就是江苏与安徽,但是这两个省在建立之初有点问题,安徽的省会虽然放在了安庆府,但是其布政使司却留在了江宁府。

而且安庆府这个地方,与省内其他地区的联系十分不便,清朝也想着换地方。

从雍正时期开始,就考虑将安徽的省城挪走,而备选的就是徽州、太平府与庐州府。

徽州虽然富有,但交通不便地处深山,太平府与江宁府靠得太近,容易让安徽失去自主性,而庐州府因为都是平原,军事上易攻难守,在古代实在不适合作为地区的首府。

于是安徽的省会很长时间内,都是放在安庆的,直到太平天国时期,安庆被太平军攻陷,安徽巡抚挪去了庐州府的合肥县办公,合肥短暂成为省城。

可是合肥全都是平原,实在不安全,因此太平军被平之后,安徽巡抚再次挪回了安庆。

晚清时代的安庆,因为洋务运动也曾兴盛一时,安庆内军械所也是成为国内第一家近代化军工企业,但是好景不长,清末与北洋时代战火纷飞,安庆急剧衰落。

抗战时期,安庆几乎被夷为平地,而且安庆这个地方周围都是山区,与皖南沿江各地联系倒还算方便,但是与皖南山区、皖北等地联系都很不便,是不适合做省城的。

后起之秀,错失良机的芜湖

芜湖这座城市的历史并不算悠久,因为古代芜湖这片地区的中心,并不在今天的芜湖,而是在当涂等地,清朝设有太平府,治所就在当涂。

直到晚清,随着列强入侵,芜湖成为了当时通商的主要港口之一,工商业迅速发展。

那时候安徽的主要崛起的城市,除了北方军阀控制的蚌埠,就是南方因为商业繁荣起来的芜湖港了,这里鼎盛时期成为中国第五大对外贸易港口。

从这个方面来说,芜湖的确是很有机会成为安徽的省城,只可惜抗战时期芜湖受到日军的大规模攻占破坏,几乎毁于一旦,战后自然不适合作为省城。

因为抗战的影响,安徽内部主要的几个大城市在当时基本都被毁掉,包括以前的老省城安庆还有新崛起的芜湖,相较之下,合肥的优势突显。

虽然合肥的规模很小,但是保存比较完好,新建一座省城比重建一座容易的多。

于是乎战后安徽的省城就直接挪到了合肥,而解放初期,安徽分成皖北与皖南两个行署,皖北中心在合肥,皖南的在芜湖,但当时局势不稳,位于江南的芜湖也不安全。

综合考虑之下,最终决定将安徽的省城放在合肥,直到现在仍旧如此,后来的芜湖虽然恢复生机发展了起来,但机会已错过,安徽的省城就此确定在了中心位置的合肥。

即便很多人对于合肥有所不满,但是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城市,综合考虑来说,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已经算是非常好的了,至少比较均衡。

安徽南边都是山区,北方多平原,完全是迥异的文化地域,不管省城在皖北还是皖南,都不会让另一方有归属感与满意感,而且还容易造成不便。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在安徽的正中心,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是最均衡的省城。

芜湖虽然也很好,但是芜湖实在靠近南京,而且芜湖对于皖北人来说也没什么感情,同样会引起很多的争论,所以说,安徽的省城不放在沿江的芜湖,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中国沿长江的省份,省会几乎都沿长江而设,为什么安徽省会不是芜湖?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芜湖之所以没能成为省会,一方面是因为它处于长江交通要道,交通便利,然而这也是它的缺点,无险可守(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这种条件反而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不便于守城;另一方面,芜湖地处安徽省偏南,不具有合肥处于安徽之中的地理条件。这也是建国后选择合肥不选择芜湖的原因。

安徽这样年轻的省份,开始省会在安庆,后来在太平天国时期短暂移驻庐州。

下面我们就看看曾经的安徽省会:

自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安徽省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一、安庆

为了清晰地了解安庆的建置沿革,必须从潜山县说起。位于今安徽省西南的潜山县,春秋属楚。因其西北有皖山(今天柱山),西汉于此置皖县。东汉末年移庐江郡来治。三国吴亦为庐江郡治所。西晋永嘉末年县废。东晋安帝时又在此置怀宁县及晋熙郡。南北朝以后,历为梁、陈的豫州和晋州及北齐的江州治所,隋代的熙州、同安郡治所,唐代的舒州、同安郡、盛唐郡以及两宋的德庆军、安庆军和安庆府治所。

1236年,南宋将怀宁县先后移治长江边的罗刹洲和杨槎洲;1260年,又移治今安庆,仍为安庆府治。1277年,元改安庆府为安庆路。明复为安庆府。1913年府废,但人们仍习称其为安庆。1949年成立安庆市,1951年,怀宁县从安庆市迁往今治石牌镇。而1323年,元又于怀宁故地置潜山县,至今不变。

潜山是一座在群山环抱中的小城。在它的西侧,大别山犹如一堵巨大的屏障屹立着,呈东北——西南走向。县城西北,山势尤高,潜山、天柱山、皖公山三峰鼎立,重峦叠嶂,最高的天柱峰达海拔1488米。在它的东侧,沿江丘陵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岗岭起伏,绵延不绝。发源于大别山的潜水和皖水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北向东南在今怀宁县境汇成一流后东注长江,从而在大别山与沿江丘陵之间留下了一块面积不大然而土深水美的冲积平原,潜山县城就坐落在这块青山四合的冲积平原上。

潜、皖二水从其东、西二边夹城而过,南通长江,成为往南的唯一通道。沿大别山东麓北上,可达巢湖和合肥。214年张辽援皖城、228年曹休率军十万至皖、243年诸葛恪扰魏六合都由此道。所以潜山的地理形势可谓“上控淮淝,山深水衍”,其深险难攻、易进难退是不言而喻的。

213年,曹操“恐江滨郡县为孙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唯有皖城”。这就是因为皖城可以恃险而守的缘故。214年,曹操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在那里大开稻田,又遣刘馥在县境西北兴修水利。孙权取皖之后,不但置为重镇,而且也大力发展农业,将它建设成东吴的军粮基地。278年,西晋扬州刺史应绰破皖城,焚毁吴在那里的积谷180余万斛,船600余艘。东晋南朝时,北敌不易到此。隋唐至宋,怀宁多次成为割据势力的堡垒。

为了加强防御,三国时吴在皖水入江口置皖口镇(今安庆市西北山口镇)作为皖城的外藩,以切断其南面通道,使敌人无法进入皖水。六朝时,皖口镇一直是江滨军事要地,常遣重兵宿将镇守。吴诸葛恪、南朝陈徐度都守过皖口。陈文帝为临川王时又在南皖口筑城,以防备据有上游的王琳。975年,曹彬围攻昇州(今南京),遣将刘遇败南唐援兵于此。

13世纪30年代起,蒙古军队经常侵犯南宋江淮之地,因北兵渐迫,怀宁远离江渚,难以守御,遂于1260年迁至今安庆。安庆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负山,对抵抗不长于水战的蒙古兵来说十分有利。位于安庆东北的长风沙为航运所经,旧时是来往于安庆和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间的重要津渡。

此外,明成化以前,安庆西南的小孤山位于长江北岸,孤峰峭拔,与南岸的皖南丘陵对峙如门,江流为山势所逼,至此尤为湍急深险,元时有“海门第一关”之称。元、明二代都以小孤山为捍蔽安庆的西面门户。

元、明、清三代发生在安庆的战争不少。1358年至1361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这一带进行了四年的争夺战,最后朱元璋以水军破陈友谅水寨及战船80余艘,才夺取了安庆。陈友谅退至小孤山,又为朱元璋击败。1512年,刘六、刘七起义也围攻过安庆。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从南昌出鄱阳湖入长江,在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后,又集中兵力攻打安庆,企图进攻南京,后为王守仁所败。1853年,太平军西征,未几,就占领了安庆。而1861年太平军的安庆保卫战则是清代发生在安庆最激烈的战争。

1858年,清军在占领九江后,便兵分两路进攻安庆,陆路下桐城、舒城,扫清安庆外围;水路夺集贤关(今安庆西北),迫安庆北门。曾国藩认为“安庆一战,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1860年,枞阳失守后,安庆被清军包围,太平军在第二次西征过程中曾三次救援安庆,不幸都没有成功。1861年,坚守安庆的太平军在与清军苦斗了三个半月之后,弹尽粮绝,全部牺牲,安庆终于失守。

二、合肥

合肥之名出自于《水经注》的“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意思是说,每当夏季江河暴涨时,属于长江水系的施水(今南淝河)源头上溯,可与属于淮河水系的淝水(今东淝河)河源相合。合肥于秦代置县,先后是汝阴郡、汝阴县、庐州、庐江郡、庐州府、庐州路治所所在,旧时人们又称合肥为庐州。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为大别山地的延伸部分。地貌呈岗冲起伏的丘陵,西北高,东南低。其西有大蜀山、鸡鸣山;西南有紫逢山、大潜山等围绕。紫逢山又名李陵山,淝水源出于此,中有隘口可守,元末曾设竹林关。大潜山的龙凤口,是西向六安、舒城的通道。其东有四顶山、浮槎山等组成的江淮分水岭自巢湖北岸向东北延伸,长达110公里(今属肥东县),可作屏障。其南距巢湖仅20公里,发源于鸡鸣山的施水东流经合肥城西后,又贯城而东出注入巢湖。其北有淝水沟通淮河。

古代从中原南下长江,如走水路,无论是由淝水、施水下巢湖,再自巢湖经濡须水人江;还是沿滁水顺流而下,东抵六合瓜步,合肥都是必经之地。如走陆路,则可从寿县经合肥,过岘山昭关直插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地和县。

由于其据淮南水陆要冲,顾祖禹称之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认为“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指今豫东南唐河、汝南一带),北向徐寿(指今江苏徐州和安徽寿县一带),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掮其背矣。”

三国时,合肥属曹魏所有。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到合肥招募流民,广营屯田,高筑城垒,备战备荒。209年,曹操亲率水军屯营合肥,同时在芍陂(今寿县南)大规模屯田,为常守合肥作物质准备。以后孙权几次出兵合肥,都因曹操防卫严密失败。

232年,魏扬州都督满宠认为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达寿春,孙权来围攻时可据水得势,而魏军却不易相救,建议在肥寿之间的鸡鸣山北另筑新城,那里不但山势峻峭,有奇险可倚,更重要的是使孙权的水军无法发挥作用。若孙吴敢来侵犯,便于断其归路。次年,孙权围攻合肥新城,果然二十日不敢下船,无计可施。

234年,诸葛亮以十万大军出褒斜道抵郿县,屯军渭南,向魏挑战。孙吴配合蜀汉遣军三路向魏进攻,其中一路由孙权亲率主力出巢湖围攻合肥新城。魏征东将军满宠拟放弃合肥,诱敌深人至寿春再围而歼之。但魏明帝认识到合肥的重要,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纵权攻新城,必不能破。”他亲临前线,敕令诸将必须坚守合肥,孙权见魏全力以赴地保卫合肥,遂撤兵南归。西晋统一后,合肥迁回旧址。369年,东晋桓温北伐,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曾率舟师屯营于此。南北朝时,合肥战事频繁,其中对城池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在506年。

当时合肥在北魏手中,梁遣韦睿攻合肥,堰淝水灌城,魏筑东西二小城夹守。韦睿破小城后,也在淝水岸边筑城守堰,但为魏军所拔。韦睿再次在堤上筑垒自固,以水灌城,城遂溃破。于是,梁便将豫州治所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至合肥。接着陈与东魏、北齐、北周也在此进行过争夺战。

585年,隋在曹魏新城的故址上立镇建仓,为伐陈作准备。唐代末期农民起义、藩镇割据以及宋金对峙等时期,淮南都是主要战扬。其时,合肥又饱经战争之苦,庞勋、王仙芝、孙儒、杨行密、金兀朮、金完颜亮等都占领过合肥。南宋端平以后,寇略合肥的主要是蒙古兵。1276年,宋将夏贵以合肥降蒙古,为其灭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合肥城相传为东汉刘馥所筑,原系土城,唐时增以砖瓦,后又代有兴修,因城池险固,旧有“铁打庐州”之说。

基于以上二城在地理上的优势,芜湖也就不具备成为省会的条件。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中国沿长江的省份,省会几乎都沿长江而设,为什么安徽省会不是芜湖?

题主的认知错了,沿长江各省的省会并不都是沿江设立,仅只有武汉、南京依江而建。长江是一条水路大动脉,沟通了东西交通和物质交流、人员往来,促进了全流域的经济发展 。沿江虽然省会城市不多,却构筑了象上海、重庆这样的超级城市和星罗棋布的著名城市。如南通、扬州、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九江、黄岗、黄石、鄂城、岳阳、荆州、宜昌、万州、涪陵,宜宾、泸州等城市。通过长江的幅射作用,流域内确有不少省会城市和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江苏境内有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安徽境内有省会城市合肥、黄山;湖北境内有咸宁、襄阳、荆门;江西境内有省会城市南昌、景德镇、上饶、赣州;湖南境内有省会城市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常德;四川有省会城市成都、绵阳、都江堰。那长江流域各省省会城市为什么不沿江而建呢?我认为,省会城市应建在本省的几何中心,或地势平坦,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如江西南昌就依赣江修建,湖南长沙就建在湘江两岸,四川成都有锦江穿城而过。另外,过去长江汛期水患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都是调蓄湖泊,经常泛滥成灾,限制了发展。现在通过治理、调控、实现了安澜,消除了威胁,也就成为了宜住、宜业的宝地。

中国沿长江的省份,省会几乎都沿长江而设,为什么安徽省会不是芜湖?

芜湖以前是皖南行署驻地,说白了芜湖在安徽的地理位置是偏居江南一隅,对全省的政治经济把控能力较弱,只对江南地方有把控能力。皖北自古以来是战略合作要冲,皖西大别山腹地是江苏,浙江,皖南的天然屏障,以合肥为省会,可以西控大别山,北控皖北,俯览江南地区,芜湖还是格局太小。

中国沿长江的省份,省会几乎都沿长江而设,为什么安徽省会不是芜湖?

毛主席在1958年趁着视察安徽和为“安徽大学”提校名的机会亲自给时任安徽省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写了封信,信中写道:

“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有了毛主席这句话,自此安徽省省会定在了合肥。(要不然百分百是安庆或者芜湖)

中国沿长江的省份,省会几乎都沿长江而设,为什么安徽省会不是芜湖?

如果现在省会。在安庆皖北早就完蛋了,从安徽建省到现在省政机关都在皖南,所以皖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皖北如同被遗弃的孤儿,现在再把省直机关挪到安庆,那么皖北情愿分给河南山东江苏,也不不愿跟着安徽遭嫌弃,被自己家人看不起。先不说历史上的安徽是什么样的,我们只要看清楚一个省的经济带动情况就知道谁得了便宜,谁吃了哑巴亏,在安徽皖北是吃亏的一方,不要说什么皖北人好吃懒做,爱打架什么的,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省政府花大把的钱去帮助皖南,而对皖北的扶持总是迟迟批不下来,就拿太和县和长丰县来说,太和县政府每年的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从民间集资,自行发展建设,而长丰县则相反,自己每年有盈余还有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产生了差距,皖北自己靠自己活着,因为皖北知道靠皖南的帮助那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最开始应该把皖北和苏北和在一起,我相信皖北和苏北合并之后会比现在发展的好很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