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子,对长孙无忌来说一样是外甥,为什么他不支持老大老四

唐高宗显庆四年,国舅长孙无忌被削爵流放黔州,同年盛夏,长孙无忌被逼得自缢身亡,家中近支亲属,全都被抄没,或者流放,或者被贬为宫人。

长孙无忌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全力支持的皇子李治,如今会这么对待自己。

长孙无忌不仅是唐朝初期的重臣、功臣、太宗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太宗的大舅子,当年李承乾被废黜之后,长孙无忌在剩下的两个亲外甥里,选中了李治进行支持。

李承乾被废,重立储君

太宗膝下虽然有一大群皇子,但是古代册立继承人,可有自己的规矩,太宗的发妻长孙皇后生了三位皇子,而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当之无愧就是继承人。

原本对于立储,长孙无忌也没什么问题,反正他的亲妹妹是皇后,继承人是他的亲外甥。

然而尴尬的是,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谋逆失败被废黜,新的储君到底要册立谁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而对长孙无忌来说,肯定是要从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两人身上选。

别看太宗一大群皇子,可那些妃嫔所生的皇子,可跟长孙无忌没啥关系,长孙无忌乃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哪儿有舅舅不支持亲外甥,而去支持旁人的道理。

长孙无忌生的三个皇子,除了李承乾,那就生下魏王李泰跟晋王李治了。

实际上,魏王李泰一早就心生觊觎之意,李承乾谋逆也与其有所关系,这让太宗很忌讳,而长孙无忌也非常明白这一点,经过考虑,他还是决定支持晋王李治。

支持李泰,触动逆鳞

虽然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孩子,都要称长孙无忌舅舅,但是三个外甥与长孙无忌之间的感情,倒也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尤其是李承乾与李泰两个,比较疏远。

李承乾早早成为储君,但李泰心中不满,一直讨好太宗,妄想着取代自己的亲大哥。

李泰深受太宗宠爱,也因此李承乾感到了巨大压力而选择造反,李承乾事后也向太宗哭诉,这让李世民深有触动,而这件事也直接断送了李泰的立储之路。

要知道李世民自己的储君之位就是靠武力夺来的,如果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被立储,那么就等于向天下宣告,太子之位是能够靠别的手段争夺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在李世民眼里,自己当年的事绝对不能再发生,太子,必须是皇帝来决定。

长孙无忌与太宗乃是布衣之交相知多年,对于这里面的门道也一清二楚,如果他支持李泰,那完全就是在找不自在,还是选择支持晋王李治更加稳妥。

晋王荏弱,更好掌握

在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孩子里,李承乾跟李泰从小就展现得出类拔萃,完全就不是省油的灯,而晋王李治却完全不同,看着老老实实乖巧本分,并且十分孝顺。

当两个哥哥忙着争位时,李治却安分地孝顺父母,与长孙无忌这个舅舅也来往很密切。

但就感情而言,长孙无忌还是很喜欢这个外甥的,比起李治,另外两个跟他之间的感情倒是没那么深厚,三人无论谁成皇帝,都不妨碍他做国舅,倒不如选个与自己亲近的。

不管后期的李治如何,在做晋王的时候,李治一看就是个软柿子,非常好拿捏,太宗也是想着李治性格上的好处,觉得他做皇帝,必然不会害自己的兄弟,所以才下定了决心。

而长孙无忌也想着李治的软弱,他要做了皇帝,那自己可就前途无量了。

对长孙无忌来说,李治要比李泰好掌握得多,一旦太宗离去,那么成为皇帝的李治就只能对他唯命是从,长孙无忌就能权倾朝野,这样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这其中不乏政治原因。在长孙无忌看来,不论是李承乾或是李泰继位,都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有自己成熟的党羽,只有年纪尚轻的李治,日后可以为自己所掌控。

一、唐朝李氏太子之位之争。

在古代,在皇家大院,嫡长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被立为太子、世子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立长不立贤一直是不容质疑的铁律。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黄袍加身,虽说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就是生死之战,这种利益冲突突破了亲情甚至伦理。李世民上位以后,确立太子也是一件大事,自古君王在位立储,都是要首先解决的大事。所以作为李世民长子的李承乾被确立为太子不在话下。

要说这位太子李承乾,可能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加上他对老师为师不尊,对父亲阳奉阴违,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甚至干出了“逼宫”的事情,想让李世民早点把位子给他,这不免让李世民凉风背后起、寒从心底生。由于李承乾的心术不正,所以李世民决定撤换太子。但是鉴于自己的切身经历,他不想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弄僵,一直在思考权衡利弊。

二、长孙无忌的“金点子”。

李世民在思忖良久之后,想到了四皇子李泰来继承太子。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他很有才华,也很聪明。但是李泰在李承乾逼宫事件中,有谋害亲嫡的举动,而且对于李泰任太子,也遭到褚遂良等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李世民最终觉得青雀李泰杀子传弟的承诺不过是一句谎言而已,所以李泰最终也被否定。

就在李世民为立新太子绞尽脑汁的时候,长孙无忌替李世民想了一个点子。长孙为李世民推荐一人,那就是日后的唐高宗李治。长孙为何要推荐李治呢?一来为了解决主子李世民废立太子造成的尴尬处境;二来为了缓和皇子们之间的敌对情绪,不至于彼此交恶,让历史重演;第三,长孙出于私心使然。因为当时李承乾和李泰都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唯独李治没有,因为李治年纪尚轻,还没有成熟的党羽,日后若能当得了皇帝,李治肯定会感谢他这个舅舅,长孙无忌也好控制李治、控制皇室。

李世民在考虑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之后,已然觉得李治是自己的不二人选。就这样,李治被推上太子之位。

三、唐太宗李世民的进退与立废。

在历史上,立储向来是皇室上演的一幕大剧。因为立储事件关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同样也牵扯到很多王公大臣的切身利益。可以说,这些大臣站对了队伍,就意味着新皇帝的加官进爵,但如果站错了队伍,即将面临的是流亡,甚至是灭族。所以,谁当太子,都会暗藏着腥风血雨、电闪雷鸣。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选择李治,包括在废立太子上如此慎重、费心思,主要是他联想到自己玄武门发生的种种事情,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是以前的人生污点,但他不想让类似的残酷事件在孩子们中间重演,不得不说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李世民终于干了一件大事、正事。后来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承袭了大唐盛世,虽然没有大的功绩,但也没有什么大过,总的来说大唐比较风平浪静。

(您有什么高见呢,欢迎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资治通鉴>记载,李承乾,李泰,李治乃长孙皇后所生。那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魏王李泰自幼天资聪明,自命不凡。从贞观十一年时开始置文学馆收纳士人,文武官员纷投门下,造成了一股无人能比的政治势力。李治是一个生性懦弱,仁义孝道的人。以晋王李治的性情,会念及舅舅灭突厥,征西域,变储君,征高丽等功勋。由此,相权,势力会得到保障与巩固。而李泰党羽已锋,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堂大事不会让长孙无忌岔手,从而长孙无忌不愿立李泰为太子,而立听话的李治。

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支持李治为太子,有很深层次的原因在里边。于公于私,他都必须支持李治为太子。
<李治剧照>

一,为了唐能长治久安,不横生波澜,这是公的方面。

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嫡子,也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李承乾是嫡长子,有被立为太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是说,长孙无忌无论有多大的权势,他都的支持这个太子。可惜,李承乾不争气,把太子一位弄飞了。

李泰是第二个人选,但是,他太急功近利,太迫不急待了,太子一位还没有坐上,就被扠出去了。不过,即使李泰成为太子,人家喜欢的是少壮派,非元老派。他支持与否也所谓了。

当这两个都杀羽而归时,李治就是嫡子中的硕果仅存了。这个时候,长孙再不亮出旗帜来,一但花落别家,他这个国舅就有点虚了。

更何况,立嫡是国之根本,这个根平如果动了,朝堂上立马就会乱成一锅粥。长孙无忌必须支持李治。所以,当唐太宗以李恪果类于他为由,想改立太子时。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顶了回去。

二,为了他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也必须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剧照>

李治被立为太子时,只有十六岁,还是个毛孩子。这个年龄的人,对政治可谓是一窍不通。

长孙无忌的经历可谓辉煌无比,李世民平定天下时,他参加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他参加了。现在是首席宰相,如果,他拥立李治成功,他将是国舅,仍然是首席宰相,他的功劳将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将来有一天,李治荣登大位,以他的功劳,和朝中的人脉关系,是谁也撼动不了的。到那时,名义上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实际上是整个帝国的主宰。

李治成了太子,从这一点上说,长孙无忌成功了。但是,长孙无忌最后得到的却不是后半生的荣华富贵,而是一匹白绫。

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对于权臣来说,一个弱势的皇帝更容易控制,

一方面,李治他最弱,做了皇帝后容易控制,另一方面,因为他弱,没资格参与竞争,这样大家都不支持他,长孙无忌就独家代理了,这就是拥立之功。

而因为李泰、李承乾都是热门人选,支持他们的人很多,长孙无忌排不上号,对长孙无忌的依耐性就降低了,

说得简单点,长孙无忌支持李泰李承乾,那叫锦上添花,支持李治,那叫雪中送炭。

为什么长孙无忌一定要支持李治?

感谢大家参与,看了大家各抒己见很受启发。

不过我觉得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长孙无忌个人上,认为他出于操纵弱势君主的需要,才选择支持李治。

这恐怕未必尽然。长孙无忌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政治集团,即所谓关陇军事贵族。自西魏北周隋唐以来,王朝统治核心其实没有变过,都是以关陇集团为基础,变的只是顶端那个家族。

关陇集团对太子李承乾没有意见。李承乾其实没有后人想象那么顽劣,高宗以少子上位,只能抹黑大哥,即便如此也说不出他什么真正恶行――宠幸娈童称心只是生活小节,并不曾造成什么危害。他肯读书也懂道理,无非是生活作风有点胡化,也就是青春期叛逆;在关陇集团看来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还觉得这是保持勇武作风不忘本的体现,侯君集跟他搞在一起不是偶然的。李承乾要搞政变,归根到底是因为太宗偏心宠爱李泰,他为自保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失败后他向父亲哭诉:“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李)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长孙无忌他们不满意的是李泰。因为太宗偏爱,李泰产生非分之想,学太宗为秦王时开文学馆招揽人才,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关东士人。事实上自太宗上位以来,关陇集团已经呈现衰退趋势,大多数宰相都是出身关东,这对关陇集团已经是莫大危机,无论如何不能容忍情况继续恶化。因此,就像他们当初抛弃东方化的隋炀帝那样,他向太宗表明了明确异议,不赞同立李泰。

长孙无忌传中有一个特别戏剧化的场面:太宗在跟这些重臣议另立太子时,突然情绪失控,拔刀要自杀,被众人阻止。其实李世民当年杀兄弟逼老父,近期又杀子齐王佑,不是脆弱之人。真实情况很可能是,太宗要强推李泰上位,但众臣不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反对尤其激烈,李世民愤怒之下拔刀威胁。

双方互不相让,最后只好各退一步,李承乾李泰两个都不选,老九李治意外上位。

这种调和妥协是曾有过恶例的:三国时孙权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得不可开交,大臣各有彼此,孙权无奈只得废太子杀鲁王,改立幼子孙亮,结果孙亮年幼缺少威信压不住盘,被权臣操弄,最后失国殒命。李世民总说以史为鉴,不会不知道这事,完全是关陇集团反弹太大,他无法强压,迫于无奈妥协。

长孙无忌本以为李治柔弱易治,可以按他的想法塑造,不料高宗不是省油的灯,还有手段更狠的老婆,大势所趋,盛极一时的关陇集团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