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吗?

李唐王朝建立后,说自己的祖宗是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武则天登基之后,说自己的祖上是周文王姬昌。

韩国人富裕起来以后,硬说当年欺负三韩部落的高句丽,才是他们的先祖。

东方的传统文化,讲究认祖归宗,有个显赫的祖先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而在古代,给自己找个有脸面的祖宗,其实也有很多现实利益。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自称姓李,其先祖乃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所以四舍五入,南唐乃是唐王朝的延续,但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存在很多的疑云。

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古代又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而十国当中的南唐,算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倒不是因为其强大,更多还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的文采。

南唐的建立者,乃是李煜的祖父李昪,也就是南唐烈祖,李昪的确姓李,他小时候因为战乱失去了家人,就在今天的晚辈一带流浪,后被带去了濠州。

公元895年的时候,南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的时候,觉得李昪非常有灵气,心中喜欢,所以将其收做了养子,可杨行密的儿子容不下他,因此李昪被交给了部将徐温抚养。

徐温为李昪改名徐知诰,与妻子李氏对这个养子非常关爱,年少时代的徐知诰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跟教养,而他本人也非常成材,被杨行密看重。

原本徐温就是南吴的重臣,而徐知诰在长大以后,也成为了南吴的股肱,公元918年,徐知诰逐渐掌握了南吴的兵权,从此大权在握,开始左右南吴。

公元935年的时候,徐知诰已担任太师、大丞相,拥有郡王爵位,这个时候的南吴实际上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不管他的手下还是南汉、闽国的使者,都劝他干脆自己做皇帝。

权倾朝野的时候,徐知诰得到了升州等十个州作为封地,定名为齐国,而公元937年的时候徐知诰迫南吴皇帝禅让,正式称帝,建立 所谓的大齐。

登基一开始,徐知诰追封自己的养父徐温为太祖皇帝,而在两年后,徐知诰忽然恢复了自己原本的李姓,而且还说自己的先祖乃是李唐皇室,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后代。

不仅如此,李昪还为唐高祖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宗庙,追尊自己的父祖四代为皇帝,而养父徐温变成了义祖,但徐氏一族,还是受到了李昪的厚待。

关于李昪追封的这个祖宗,长久以来都充满了争论,因为根本就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说他本身就是李唐皇族的后裔,都是他自己的片面之词。

历来关于李昪的祖先到底是谁,不同朝代的史料都有不一样的说法,有说是建王李恪的,也有说是普通李姓的,还有说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的。

如此杂乱的记载说法,李昪的先祖到底是谁已经不可知了,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所谓建王李恪的说法,其实根本就是李昪为抬高自己的出身而编出来的。

在宋朝编纂的《新五代史》当中,写的是“李昪,字正伦,徐州人也,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

如果李昪的祖先真的是李唐皇族,即便是再怎么没落也不至于被称作“微贱”,要知道陇右李氏就算不是皇室身份,也是隋唐时代的顶级门阀家族。

比较尴尬的是,同样是宋朝编纂的《旧五代史》认为李昪的祖先,乃是唐玄宗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后来却又变成了所谓的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前后是矛盾的。

有意思的是,这位被南唐追认为祖先的建王李恪,在史上并没有太多记载,甚至于他到底是宪宗第几个儿子都不确定。

至于李恪本人,唐代的史料之中根本就没有他留下了后代的记载,而宋朝的《新唐史》也明确写明,李恪是没有子嗣的,如果这样,他哪儿来李昪这个玄孙呢。

整体来说,李昪作为李唐皇室后裔,所谓建王李恪的后代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大的可能只不过是他希望抬高自己的出身,让南唐看起来更加名正言顺一些而使出的手段。

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吗?

我认为不是。尤其从南唐皇室上位后的“登基两年才改姓”、“不分男女圈禁恩人”等反常表现看,他们心虚的很,绝不是唐朝正朔该做出来的事情。

一、李昪上位,这样对他的两个救命恩人

若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后人,他的第一个恩人——杨吴开创者杨行密(852年-905年)、还有第二个恩人养父徐吴徐温(862年—927年11月20日)——收养之前就会调查清楚,绝对不会贸然放在身边养大,更不会传位给他。

(从徐知诰→李昪,从孤儿到皇帝)

不传给李昪,就没有后来的南唐。尤其徐温,作为辛苦打拼几十年的开国之君,传位之前还有几个儿子,凭什么不调查清楚,就传给李唐后裔?

这不是故意把自己的江山送给别人吗?

如果送人,干嘛不大大方方的送?南唐先主还是在徐温死后两年,才改吴为唐,才改自己名字徐知诰→李昪。

天下没有这么蠢的老板。

尤其不能洗的一点,是南唐皇室对他们第一个恩人的后代极其残忍。尤其中主李璟,把杨吴后代不分男女圈禁,让近亲结婚,最后杀光;这可是把你们恩人的后代啊,如果南唐皇室真是唐朝正朔,干嘛要这么心虚?干嘛要这么不计成本,干嘛做出这种违反人伦的丑事?

(李璟曾经把杨吴皇室 不分男女的圈禁)

所以,我认为南唐皇室不是李唐后人。

二、一些其他推断

首先,徐知诰被传位前根本不称自己的先人是谁,孤儿不记得祖宗很正常;登基后为了稳固统治,突然自说自话认了祖宗,连族谱都是自己下令重新编写的,这是皇权时代太常见的套路了。

其次,李恪生于619年,死于653年,而李昪生于公元889年,俩人之间从死到生相差了236年,李昪自称李恪的四世孙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

三、破解迷案的建议

关于这件历史公案,我觉得还是使用分子人类学等现代手段辨别。毕竟李唐dna可以得到,南唐dna可能在南唐二陵附近得到;只要有现代科技的证据链支持,疑案应该有希望破解。

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吗?

关于南唐李氏的出处,史书有两种记载,一是题目中宪宗八子李恪之后,一是玄宗十六子李璘之后。

那么哪一种更加真实呢?

我们先来看看南唐开国君主李昪幼年的经历。

李昪(bian,四声),五代十国人,其父李荣,这段时期比较混乱,李荣很不幸,在战乱中没能活下来,不知所踪,而李昪得其伯李球相助,流落濠州,后被南吴开国君主杨行密收为养子,接着送与手下徐温,改名徐知诰。

然后是他当皇帝的经历,简单的说就是先建功立业取得朝政大权,接着称帝,不过第一次称帝时建立的朝代叫大齐,过了两年才又自称唐之后人,故改齐为唐。两年时间足以让他坐稳朝政,事实上以南吴当时局面,也没人能撼动徐知诰(李昪)的权势地位,故其篡吴建齐建唐时,十分顺利,毕竟大臣也乐得做个开国之臣。

李昪在建立南唐前夕,已经确实而稳固的掌控整个国家,那么他还需要利用李唐来提升威望和篡位的合理性么?不需要!所以我觉得南唐君主应该真的是李唐之后,不过到底是谁一脉,不好说了就

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吗?

谢谢邀请。南唐是五代十国中后期割据江苏、江西、安徽等区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属于“十国”之一。南唐的开国君主是李昇,原名叫徐知诰,其养父徐温是杨行密吴国政权的大将。徐温经过多年的谋划,控制了吴国的军政大权。公元937年,徐知诰逼迫吴国国主杨溥禅位于己,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徐知诰称唐帝以后,改回原先的李姓,更名为昇,并且自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至于李昇到底是不是李唐皇室的后裔,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发家史再做结论。

唐朝末年,在经历了黄巢起义军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庐州人杨行密出身军伍,趁乱袭据了庐州(今安徽合肥),招兵买马平定了黄巢起义军余党,被唐朝廷拜为淮南节度使,晋封为吴王。杨行密在征战淮南之际,虏获了几个年幼的流浪儿,他将其中的一个孩子交给麾下大将徐温养为义子,这个孩子就是徐知诰。徐温收养徐知诰之后,曾做梦得到一条黄龙,所以对徐知诰格外垂青,视为己出,并让他管理府中事务。

几年后,吴王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承袭吴王爵位,任用徐温为丞相。徐温逐渐将吴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吴王杨渥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徐温临终之际,将职务和权力移交给了养子徐知诰,徐知诰凭借养父的余烈,笼络朝臣武将,阴谋篡夺吴国王位。

随着威信和权势的日益增加,徐知诰的野心也更加膨胀。他多次通过群臣向吴王杨溥暗示禅让大位。杨溥被逼无奈,公元936年,拜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于是,徐知诰就以大元帅的名义开府治事,自置僚属。临近的闽、越等国纷纷遣使劝进。此时的吴王杨溥已经毫无实权,如同囚徒,只得退位让国,把其父杨行密创下的大好基业拱手相让。次年,杨溥派族弟杨璘携带金册玉玺前往金陵,禅位于齐王,徐知诰改金陵为江宁府,即位称帝。南唐传国40年,直到公元976年,后主李煜才归降宋朝。

南唐开国皇帝李昇生于乱世,流浪草野,被徐温收为养子,连自己亲生父母尚且不知是谁,又何谈是唐室皇族后裔?在其称帝时,虽然自称是李恪嫡孙,并且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也不能说明他是龙子凤孙。这只不过是自古以来为抬高身价而攀龙附凤之举。

南唐皇室真的是唐宪宗第八子李恪的后人吗?

李渊难道就是老子的后代?假托而已,这厮本来是人家养子,夺了人家的江山不说,还把老主人一家杀的干干净净,鸡犬不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