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说起北宋王安石变法,很多人都觉得变法最后没坚持下来实在可惜,甚至不少一知半解的人,就开始直接攻击阻挠变法的司马光等人,认为他们阻碍了宋朝蜕变的绝佳机遇。
可实际上,当年的王安石变法并不完美,甚至存在大量的缺陷,隐藏着巨大危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主要有十三条措施,其中有六条都跟发展经济息息相关,还有两条不仅与强兵有关,也跟理财有些关联。
经济方面,对于王安石变法争论最多的,就是“青苗法”,也是被指责最多的一条。
所谓青苗法,是因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到五月,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期的农民不仅需要播种,而且还要缴纳各种税赋,经济压力陡然增加。
在这个时期,很多农民新的粮食还没收获,而家里的余粮也不够,经济很困难。
因为需要活下去,大多数百姓的做法,就是找那些富有的人家借钱,虽然可以借到,但代价却并不小,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钱,但也没其他的办法。
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就是由朝廷借贷给百姓,收取一定利息,双方各取所需。
当时,官衙借钱给百姓的时候,需要收取每年两分的利息,看起来实在是非常高,但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因为那时候的民间借贷,要偿还的利息是这个的两倍以上。
虽然也不便宜,但比找私人借钱好多了,按照王安石的想法,青苗法得以顺利施行的话,对于朝廷就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而百姓们也有了更合适的借贷方。
但这个方案刚提出之后,司马光等就提出了异议进行反对。
首先青苗法的利率下降,很可能导致百姓们过度借款,透支之后无力偿还;再者青苗法的借贷双方是百姓跟朝廷,私人借贷发生纠纷可以找衙门,但向朝廷借钱发生纠纷,那就麻烦了。
司马光的想法并非是无理取闹,以前穷苦人家跟富人借钱,再怎么样,最后好歹还能够找地方上的府衙做主。
然而,青苗法颁布以后,各个地方的衙门就成了借钱的主体,万一发生了纠纷,那么百姓们根本找不到说理与解决办法的地方。
不仅如此,当时因为对于自己功绩的标榜,很多地方甚至会强迫民间借贷,而司马光的担心的确在后续的施行过程中,出现在了现实里。
还没开始施行的时候,司马光一眼看穿了青苗法中的理想主义,觉得这可能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王安石的变法迅速推进,司马光被暂时踢出了朝廷,青苗法等诸多法令也得以推行,这一推行不要紧,各种问题果然出现了。
青苗法推行之后没多久,就带来了惊人的收益,第一年为朝廷增加了三百万贯收入。
加上当时的市易法还有免役法,朝廷的收入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看起来,王安石的经济管理办法的确卓有成效,但繁荣的背后,却是民间的苦不堪言,司马光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量百姓“饥寒流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产业。
王安石变法是想富国强兵,但没想到他的理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美落实,伤害巨大。
曾经,王安石与司马光是一对挚友,但两人因为变法的问题而分道扬镳,后世很多人觉得司马光完全就是为了个人才与王安石作对,他根本就不懂经济。
但实际上,司马光不仅懂经济,而且也是个理财高手,但他理财的同时,看东西更全面。
司马光曾言:“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他早就看穿,当时很多管钱的人,只会从百姓那里搜刮,结果弄得百姓们蒙受苦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司马光认为如果要百姓富足的话,那么朝廷就一定要让利于民。
但王安石始终认为就算朝廷不加赋税,只要善理财,还是可以让国家获取大量财富。
说简单点,王安石认为只有把蛋糕做大,国家有钱之后百姓自然就有钱了,而司马光觉得这根本就不对,要是以今天人的目光来看,王安石肯定是对的,司马光则似乎是错的。
可要注意一点,古时候的财富增长几乎都是靠土地开垦与人口增加,如果耕地与人口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那么整体的财富,基本上是不会有显著增长的。
青苗法乃是朝廷放贷取息,这跟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圣贤之道相悖。
更尴尬的是,青苗法实在是过于理想化,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扰民、抑配等诸多问题,
可以说,青苗法最终失败是注定的,因为它过于脱离现实,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举措很好却难以施行,朝廷荷包鼓起来,却伤害了大量百姓,自然会引发大量反对。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应朋友古月邀请:要我回答“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简谈点个人看法:
王安石变法中的很多措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这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非常难得,而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一项措施就是——“青苗法”。
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什么?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
王安石为什么要推行“青苗法”?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宋虽然在军事上被辽朝压制,但经济上应该是十分富庶的,为什幺还要挖空心思来增加政府收入呢?其实真实的情况远没有人们想象的美好,北宋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支出也很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冗官”。所谓“冗官”就是官员过多,这也没办法,宋朝从太祖立国时就立下了规矩,凡是祖上做过官、立过功而受封的家属子女都有资格做官,这叫做“荫序之官”。皇室宗亲就更不必说,宗室七岁就可以被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期间就有官身。“冗官”现象在北宋十分严重。
二是“冗兵”。所谓“冗兵”就是军队人数过多,尽管北宋的军事策略以“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为主,造成军事上和辽朝相比长期处于劣势,但另一方面军队的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还要归结于当时整个官场的风气。“募兵制”的实行导致军队中充斥着大量“乌合之众”
三是“冗费”。所谓“冗费”就是其他费用支出过多,这里的其他费用不包括以上两点所列的政府官员开支以及军队开支,而主要是指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宫殿、皇室用度及赏赐等支出,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零碎的费用,日积月累起来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以至于国家财政到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地步。
这样“一枝独秀”的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得王安石成为了政治上的“孤家寡人”,之前的支持者纷纷变成反对者。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变法政策在设计上的缺陷还是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倒王安石”派的有力证据。而“青苗法”无疑是这些人攻击变法的首要目标,成为众矢之的。
公元1085年,王安石变法随着宋神宗的逝世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青苗法”作为众多变法措施中的重中之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落得个失败告终!
2021.8.6日于长安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因为,那是必定失败的。
什么叫青苗法?
青苗法,以北宋常平、广惠两个国家仓库的粮食作物本金,在开春播种前给农民提供短期贷款,夏收或者秋收后以粮食收成还款,约折年利率20~30%。这个利率对于北宋来说,真心不高。
表面看,这就是农业小额贷款。然而实际操作上迅速走样了。
地域差造成华北平原、四川盆地、江南平原三个地方的农民看不上这点贷款。而山西、陕西、山东丘陵、南方山区的农民就非常渴望这些短期贷款。
在上级的政绩要求下,富裕地方的官员纷纷强迫农民贷款。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官则与高利贷勾结,将粮食放贷,谋求更高利息收益,农民反而得不到。
所以,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很愤怒。旧党也因新党快速晋升,王安石本人的蛮横无理所激怒,失败就是必然。他们在司马光的统合下,前赴后继地反对新法。
最终,王安石的学生郑侠,八品官的安上门监,宁愿承担罪责也要通过银台司快递夹带,向宋神宗呈递《流民图》,成为打垮王安石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废新法。若十日不雨,请斩臣首于宣德门外。
郑侠塑像
第二天,被触动的宋神宗废除新法。到了第四天,久旱的京城,暴雨如注。王安石的政治生命宣告终结。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如果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么他肯定比较了解你;如果一个人是你的敌人,那他也肯定非常了解你,如果一个人先是你的朋友又变成了敌人呢?
那这个人就是最了解你的人了,他说出的你的缺点一定是你的缺点,要改。
王安石最好的朋友同时也是最大的敌人就是司马光了。
司马光说:“人言(王)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有人说王安石为人奸邪,这是很过分的谣言,他其实是个好人,只是不太会处理人事,性格又非常固执。
注意,司马光是编撰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他对于中国政治人物的研究要算是顶尖专家水平的,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是符合事实的。
王安石确实太过书生意气,刚愎自用,缺少宰相的气度,仅凭一腔热血与个人才华与所有的大官僚、大地主等利益集团为敌,还不注重韬略,想当然地孤军奋战,性格又偏执狂妄,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最后当然就头破血流了。
这个世界有一个任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有黑就有白,有好就有坏,有变法改革的就有守旧保守的,有行事激进狂飙的就有稳重求慢的。
王安石的变法受到宋神宗的强力支持,按理说不应该有反对派了。但是人间规律一定在,宋神宗即位之初只是一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用了王安石搞变法,宋神宗的奶奶和妈妈,也就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就很担心,年纪轻轻的,一切按你老子和赵家祖宗的办法来不好吗?搞什么劳什子变法?
这个不奇怪,天下间的奶奶和妈妈都是这样的,不希望孩子去冒风险。
同时 ,朝堂上也有老成持重的大臣持同样的观点,新皇新气象,搞搞变动是可以的,犯不上大动干戈。于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找到了同盟军一起温和地反对变法。
关于变法,司马光一开始的观点也不是全然反对,他认为太激进了,慢慢推进,边干边看为最好。
和司马光持同样观点的人不少,当时的大儒诸如苏轼苏东坡、程颖、程熹、范纯正,刘旦等都是老而弥坚的人物,性格上也罢,个人利益上也罢,都是万事求稳 ,反对激变。
这些人并不是坏人,也不是贪权之辈,更不是贪官。尤其苏轼苏东坡,简直是治世之能臣百姓之父母。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是要好的朋友。如果王安石能拿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这时候他确实是宰相,他拿出气度来和司马光以及苏轼等人慢慢商量,求同存异,团结起来,也许就能减少反对派的力量。
但是王安石因为性格执拗的缘故,他采取了另一个办法!把反对变法者全部赶出朝廷,要么一撸到底回家种地,要么被赶去老少边穷地区去做小官,其实是发配充军。然后把空出来的位置换上支持变法的人。苏轼和司马光都被宋神宗赶出了朝廷。
如此一来,性质马上就变了,变成了抢班夺权,变成了夺人饭碗,变成了打击报复,变成了“党争”。
党争一起,也就没有是非了,只会捣乱。
捣乱的不一定就是苏轼和司马光这种级别的人,但是同情他们的人不少 ,他们在朝廷上多少年了,门生故旧不知道有多少,合理合法的捣乱是很容易的。
所以,在各地实施青苗法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匪夷所思之事,出现了“逼人贷款”、“逼人担保”、“逼人致富”的现象。
所谓逼人贷款,就是贷款摊派,不论你需不需要贷款,必须贷,哪怕你并没有拿着贷款去扩大生产生息发财能力,也必须贷款,把贷款在手里放一段时间,然后连本带利归还 ,这是抢钱了。
逼人担保更过分,你和邻居的关系并不好,因为邻居是一个二流子,他不正干,他懒馋愚傻吃喝玩乐所以很穷。但是官府要贷款给他让他致富,贷款必须要担保人,谁愿意给一个二流子做担保?没人那就是邻居你担保,不同意就是反对变法,反对宋神宗,关你进监狱。
可想而知,二流子肯定是没有能力归还贷款的,他会把本金也浪荡完,然后就是担保人倒霉了。
但是王安石坐在中央只读报告,读到的只是二流子对朝廷和宰相的歌功颂德,以及下面交上来的本金和利息。
升官!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小人坏人,很多人看见支持变法升官如此容易 ,手里还有大笔的资金可以放贷吃息,这也能发财啊!于是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多。
从宋神宗和王安石眼中 看上去,还以为变法广受欢迎呢?
其实呢,天下很多中产之家都开始被贷款逼得破产了。
一个社会要稳定,有穷人不怕,有些懒馋愚傻之辈,就应该让他们受穷,但是,勤奋的中产之人受穷,好容易挣的钱被懒馋愚傻之辈夺走,就不对了,社会会乱的。
勤奋的人会放弃勤奋,他们会选择赶紧把手中的财富偷偷吃干花净,让自己也变成穷人,然后去贷款不还。
青苗法必然失败,必须失败。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其实道理很简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青苗法这个东西王安石在鄞州任上就搞过,非常成功,百姓都拥护,而且作为守旧派的苏轼也在地方上施行过,效果很好,后来神宗去世,司马光做宰相要废除所有新法,但是苏轼冒雪到司马光府邸规劝他不要废除青苗法,苏轼口才极好,司马光根本辩论不过苏轼,最后还是蛮横无理的要废除青苗法!气得苏轼骂司马光是蛮牛!实际上青苗法本身实际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国库收入而是打击大地主与高利贷集团,避免日益恶化的土地兼并,因为民间高利贷者往往都是地主加官绅(他们免税特权),他们土地越多则利益越大,而要兼并更多土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高利贷,逼得农民用土地还债——实际利息是100%到300%,这几乎是还不上的!而王安石此法就是得罪所有地主官绅!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青苗法”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何谓青苗法说到“青苗法”实施的缘由,还是和人民的困难生活有关。
每年一二月或五六月,正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青黄不接的时候。
豪强地主正是利用这一时机大放高利贷,最后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而青苗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实施的变法措施。
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 ,
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做本,然后以较低的利息借贷给农民。
春天借出,到纳夏税的时候归还;夏天借出,到纳秋税的时候归还。
利息为20%-30%,比当时的高利贷利息要低许多。
当然了,为了避免有人从中做差价,即从政府低息贷入再高息贷出,
还根据农户的贫富程度,规定了贷款的最高限额。
青苗法的实施目的就是使农民的生活可以有一定的保障,同时还能增加政府收入。
为何失败了呢?青苗法的实施等于剥夺了豪强地主放高利贷谋取巨额利益的机会,
因此受到官员中豪强利益代表者的猛烈攻击,而且青苗法所受攻击是诸多措施中最多,力度最大的。
这样就使得王安石的背后大靠山宋神宗发生了动摇。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们中国是传统的儒家社会,
传统士大夫强调重义轻利,所以对政府放贷这样的行为更是认为不成体统。
而且,由于用人不当等原因,这项新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导致有些地方政府的放贷利率比高利贷者还高,搞的最后有些地方的农民也出来反对。
总体来说,青苗法本身是为减轻农民负担并增加政府收入的一些新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最后被废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