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苏军吃黑面包,德军饿肚子,为何美军顿顿都有肉?

苏军:要啥自行车啊,有黑面包吃就不错了,里面掺着木屑都咽下去了。

二战期间,虽然仗都是一样打,可各国士兵当时的后勤待遇却天差地别,尤其伙食。

大多数的国家地区,因为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就不太行,加上战争的蔓延,所以士兵的伙食供应非常艰难,能够有的吃就不错了,可那时的美国却是个例外,吃得相当不错。

作为主要二战参战国之一的苏联,是那时候全球最大的国家,也是欧洲战场的主要参战方,苏联因为二战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那时候的苏军士兵,的确艰难。

当时苏军的伙食供应很短缺,即便是有,也大多都是加了木屑的黑面包。

黑面包是用各种粗粮制成的,虽然难吃但却很容易保存,因此以前的欧洲穷人都吃这个,为了加强饱腹感,苏军甚至在本来就难吃的黑面包里,加入了难以消化的木屑。

苏联虽然地方很大,可绝大多数的地方都荒无人烟,而且并不适合发展农业种植,苏联那时候的主要农耕区域,集中在东欧的伏尔加河中下游,还有乌克兰一带。

不过尴尬的是,二战的时候,这些粮食主产区都被德军扫荡占领,或者破坏。

战争打起来都各自顾不上了,苏联也找不到其他人帮忙,只能尽可能自己想办法,黑面包虽然很难吃,可对于那时候的苏军而言,有的吃已经很好,很多平民只能饿死。

比起苏联,作为挑事者的德国,他们的军队伙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当时德国军中的伙食主要分成两种,一个是基本配量,还有一个是野战配量。

比起基本配量,野战配量的伙食要更加丰盛一些,毕竟打仗消耗很大。

德军基本配量每天每人是饼干250克,罐头肉200克,罐头蔬菜150克,野战配量是每人每天面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茶3克,糖20克。

在德军内部当中,所有人按照等级的不同,伙食供应也不同,前线战斗部队伙食最好,各种食物几乎都有,甚至还有炼乳、奶酪与红酒等等,肉跟蔬菜也都是新鲜的。

随着等级与作战地点的不同,那些不太重要的人,所分配到的伙食自然也越来越差。

刚开始的时候,德国军队的伙食还算是挺好的,可到了后来因为战争抽调走了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德国的粮食供应陷入短缺,战线被拉长之后,德军陷入粮荒。

德国本土的农业本身就不是非常发达,加上战争影响,产出更少,而那时候德军主要的粮食来源,是被其占据的法国,至少供应着德国三分之二的军饷。

至于在苏联占领区,德军也是到处搜刮,但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获。

事实上在1942年之后,德军大多数的士兵都在饿肚子打仗,毕竟欧洲原本就不是很大,因为战争破坏早就满目疮痍,想要找到粮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其实不仅是在欧洲,二战期间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士兵,吃的都很短缺,质量也非常的粗劣,不管是作为侵略者的德国日本,还是作为反击者的中苏英等盟国。

只不过盟国中的美国,却是个很大的例外,美军伙食出奇的好。

虽然是二战的参战国,但除了珍珠港被炸之外,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的本土,美国强悍殷实的家底,使得战争期间,不仅让美国士兵吃的很好,还给予了其他盟国不少帮助。

作为工业时代的后起之秀,美国其实在十九世纪末就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工业总量与农业发展水平,都在一战之后达到了全球之冠的程度。

其他国家的士兵大多食不果腹,美军士兵几乎是要吃啥就有啥。

除了面包、牛奶之类的常规食物,当时在远东与欧洲作战的美军军营当中,还有各种饮料零食供应,甚至于冰激凌这种食物,那是其他国家所不敢想象的。

顿顿有肉对美国人来说,其实也只是初期,因为后来美国支援盟国,自身的物资也开始出现了短缺,前线所供应的肉类,几乎都是罐头,美军吃到后来看到罐头都浑身打颤。

前线的美军之所以能够吃得好,还是因为作为后方的美国本土,没受到战火连累。

美国强悍的经济生产能力完全保全,通过加工与运输,保证了前线士兵的伙食质量与供应量非常充足,这样的条件是其他所有国家都无法具备的。

二战期间苏军吃黑面包,德军饿肚子,为何美军顿顿都有肉?

古人总说民以食为天,其实岂止是老百姓,战场上的士兵把口粮看得比命还重,对于军人来说,后勤是比天还大的存在。

战士在战场上要行军,要快速突击,要冲锋陷阵填不饱肚子是万万不可的,又要马儿快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既是拼战略战术、也要拼士气、拼纪律,但最根本的核心,还在于拼后勤。

二战的时候有个段子,一个德国军官在战场上迷路到了美军阵地,他灵机一动捡了美军军装穿上,正好美军开饭,他毫不客气地狼吞虎咽大吃起来,那个德国军官好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那货忍不住说了句实话:今天的饭太好吃了。

可是话一出口就露馅了,因为那顿晚餐是美军几天里最差的。

二战美军的后勤供给,是足以让全世界军队垂涎欲滴的。

二战时候美军士兵的食品供应可以说吊打各国军队。每年美军的午餐牛肉都要消耗数亿罐,可口可乐也的“消费”也数以亿计。士兵的营地不仅有圣经,有画册,有世界名著,还有口香糖、香烟、扑克牌,安全套,甚至口琴。

战争间隙,美军阵地上经常听到悠扬的乐曲。武器弹药就更甭说了,美军士兵很少精确瞄准,大家几乎都是闭着眼射击,因为总是有打不完的子弹,总是有空中火力支援。

而苏军和德军就没有这么土豪了,苏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且又丧失了制空权,后方的工业机器也停止了转动,不仅武器弹药供应不上,而且士兵的食品也不能保障,士兵每天能吃饱都是奢望,更别说闻到肉味了。

苏德战争最激烈的时期,苏联已经艰难到连士兵的基本口粮都供应不上了。列宁格勒会战中,苏军士兵每天吃的黑面包里面是掺了锯末的!就这样,这种难吃无比的黑面包还要定量供给。

相比之下,德军在1941年跟苏联开战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还比较好,但慢慢就走了下坡路,一天不如一天。

尤其是1942年美军开始了对德国输油管道和罗马尼亚的炼油厂和油田开展数月的持续轰炸后,没有了燃油的德国纳粹,运输线时断时续,速度像蜗牛一样,有时候只好把牛车马车都用上。

但美国空军又对德国的补给线进行大轰炸,缺乏燃油的德国战机也飞不起来,只能看着美军狂轰滥炸。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德军士兵每人每天只能得到200克面包,最后面包也吃不上了,只能剥树皮,煮皮带和背包充饥。东线德军士兵没有棉衣,也是因为后勤实在是跟不上,连子弹和食物都供给严重不足,棉衣就只能放在后面了。

那么,为什么美军士兵那么土豪,顿顿都吃得那么好,而苏德士兵却那么惨呢?

1、 战场的因素。

  众所周知,二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亚洲和非洲,而美国在美洲。二战爆发后,到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许多国家都卷入其中,工业农业百业凋敝。

而美国本土却是一片和平景象,一切照旧。科学家依然在搞科研,学生照旧上课,农民依然种田,工厂机器高速运转,公务员按部就班上班,就像不在同一个星球。

2、 美国工业发达、经济繁荣、

由于远在美洲,美国在一战的时候也置身事外,虽然后来参战,但国内的工业体系毫发无伤。而一战过后德国和美英法以及俄国都的工业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经济也遭受重创。因此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不仅不需要什么休克疗法,反而趁着欧洲列强经济复苏的时机进行大量商品输出,赚足了外汇,赚得个盆满钵满。

3、 美国政府对后勤工作的重视

由于美国卷入战争时间较晚,并且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在本土作战,美国的整个工农业经济并没有收到任何削弱,相反由于强劲的需求,反而大大提高了,美国人依托强大的国力和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甚至提出了“无限后勤”的口号,即满足战士们的任何后勤需求,战士开枪开到虚脱,子弹无限供应,前线有吃不完的新鲜食物。

4、战争动员机制高效。

美国在卷入二战前进行了战争总动员,短短一周的时间,美国进入了战时状态,三分之二的工业达到了民转军,美国人民也走上街头声援政府,踊跃购买政府的战争债券 ,不到两个礼拜,罗斯福总统脸上就笑开了花,因为美国财长跑来告诉他说已经募集了1600亿的债券。 

5、强大的立体运输系统。  

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在本土和欧洲建立了强大的运输走廊,在欧洲和亚洲控制了三百多个港口,美国专门为战争服务的港口也有一百八十多个。10130大型运输机,4000多艘运输舰船参加了战时的后勤物资运输,欧洲战场上的运输车达到40000多辆。,如此庞大运输能力空前绝后,叫人叹为观止。 

 正是美国强大的运输体系保障了战争的武器弹药供应,还给美军士兵提供了美味可口的食品,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战期间苏军吃黑面包,德军饿肚子,为何美军顿顿都有肉?

二战期间绝大多数时间德军都没有饿肚子,因为他们占领了西欧国家,并且这些国家的工农业资源都被德国所利用,比如:法国、荷兰...这样的农业大国几乎所有的粮食都被德国征用,理论上来说德军的野战军粮是可以满足的,虽然没有美军那样应有尽有,但是要比苏军好一些,图片上是二战期间德军的“思嘉乐”牌高能量巧克力,品质不亚于美军的“好时”巧克力。

德国进入军事现代化的时间很早,对于后勤的重视程度极高!战前的物质储备也是尽力而为,要求农民播种高产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德国菜籽油产量很高,大量的人造奶油就是用它制造出来的)...不但要求农民改种高产作物,甚至要求城市居民有私人花园的也必须要种植可食用蔬菜或者马铃薯、花生一类的粮食作物...。德军战场上的食品供给采用野战炊事车,图片上是“营级”炊事车,四辆这样的炊事车可在2个小时内为一个营的官兵提供热菜热饭和咖啡。

总体来说,战争初中期德军的野战食品供应还算让人满意,虽说吃的不算太好,但并不比英美军队有太大差距,当然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占领区的地盘缩小,德军乃至德国居民的食品供应出现紧张。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二战期间滞留在德国的哥根廷小城就受过“洋罪”!据他说:日常食品配给当中根本没有真正的食用油,人造油放在汤里还算那什么回事儿,但是用它煎东西放到锅里一股青烟油就不见了...一次他去农村帮助收土豆,临走的时候人家送给他几斤土豆和几个苹果,季先生回到住所之后将几斤土豆用水煮熟,蘸着盐都吃了下去...季先生的遭遇说明德国在战争末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出现食品紧张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张可口可乐在前线的图片证明了美军在二战期间后勤保障是非常充裕的!也是让其他参战国羡慕嫉妒恨的事情!

美国后勤保障的强大原因是诸多方面的,美国的领土面积是德国的30倍,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农业物种多样化也大大高于德国,小麦、玉米、油料作物、畜牧业在当时世界处于最高水平!更甚的是,美国不单单是自己农业资源丰富,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也是他的势力范围!所以,基于农业的优势美军食品供应是极其充裕的。美国在1920年代就出现了飞机播种、喷洒农药...这样的现代化耕作方式,电影《珍珠港》开始,两兄弟孩童时代偷偷的驾驶老爸的农用飞机那个桥段是真实存在的。美国农业生产地区分布图,领土面积辽阔,水源充沛,农作物和畜牧业必然发达,军队野战配给当中出现大量的肉蛋奶也就不足为奇了。成排的“胜利轮”、“自由轮”穿梭在大西洋航线和太平洋战区,是美军胜利的保障!光有农业基础是不够的,更需要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将海量的农产品深加工出来,更需要将这些农业制品运输到前线战士的饭盒里...这一切都需要工业能力的支撑才行,没有强大的食品加工能力和轮船、汽车这些交通工具就不能有美军野战食品供应的奢华!比如:二战期间美国往前线供应了约40亿盒SPAM午餐肉,这得屠宰几千万头猪、生产几十万吨包装用的马口铁、大量的食品加工机械、上千艘次的运输船、几万辆汽车...维持罐头从屠宰→加工→运输链条上的几十万人,这在当时只有美国可以做到!正在食用SPAM午餐肉罐头的美军士兵,还有:饼干、巧克力、口香糖、香烟...都是从遥远的美国通过轮船、飞机运过来的,“阿登战役”初期,德军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在缴获的给养车当中居然发现了奶油蛋糕,日期就是两三天前的...这让德军普通士兵羡慕不以,但是德军高级将领已经看出来德国必败无疑了!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这个道理他们有深刻的认识。一说苏军在二战时期的野战食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黑列巴”,这种全麦磨粉还要加上:玉米粉、燕麦、大麦...食品供应严重紧张的时候甚至加锯末子的粗劣食品伴随着苏军红军一直打到了柏林。

苏军野战食品配给不可能和美军相比,“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每日的食品配给清单:面包800~900克、二级小麦粉20克、肉制品140克、通心粉30克、肉150克、鱼100克、油脂30克,糖茶和蔬菜另计...为何会出现20克二级小麦粉,30克通心粉?这其实不是当日就食用的,而是攒到一定数量后制做一次的食物,比如:白面包或者煮通心面。苏军二战时期也有野战炊事车,由“大妈级”炊事兵做饭,苏军对于后勤保障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有专门的军队厨师培训单位,培训一段时间后需要考核才能上岗。

以苏联当时的国力,给几百万部队提供较高质量的饭菜已经很不容易了,“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主要的粮食产地乌克兰迅速被德军占领,苏联国家整体性的出现了粮食短缺,军队吃不饱会严重的影响战斗力,美国为了让苏联拖住500万训练有素的德军,通过《租借法案》紧急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食品援助,这些食品包括:78万吨肉罐头、73万吨马口铁包装香肠和动物性油脂、36万吨奶粉,鸡蛋粉、67万吨白糖、51万吨植物油...这些食品极大的缓解了红军前线食品配给短缺问题。

拿破仑皇帝说过:军队是用胃来打仗的!这充分说明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但是保证前线战士们吃的好需要强大的资源保证才行,二战是人类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比拼的就是国力,谁的领土面积大、包括人力在内的各种资源丰富、工业能力强大...消耗得起,谁就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美国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和远离战场,工农业生产没有收到破坏,所以他们的士兵吃的奢华!而德国和苏联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一定时间内的食品短缺,这些都是客观因素形成的。

二战期间苏军吃黑面包,德军饿肚子,为何美军顿顿都有肉?

首先要说一下,德军饿肚子已经是战争后期了,前期他们的伙食供应还是不错的。至于美国人,那没法比,在二战里美国依靠着压倒性的工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本土远离战火的优势,在后勤上可以说完爆其他参战国家一大截。

在战争初期,德国的伙食应该说还很不错的,按照规定,野战军士兵每天的伙食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黑麦面包700到750克;鲜肉200到300克,或者是香肠160克,有时候也会用鱼或者奶酪代替;土豆320克,豆类80克,新鲜蔬菜或者水果250克;果酱、枫木或果仁面团15克,炼乳25克;油脂或者黄油60克;食盐25克,调料15克;奶粉和速溶咖啡10克,糖粉10克;巧克力或者糖类40到50克;香烟7支或者是相应的烟丝和卷烟纸。

德军的黑面包

应该说,这个伙食标准在当时已经属于不错了。当然,在战争期间会根据运输情况和就地征调物资的情况有所波动。大体来说在西欧等发达地区的部队伙食会好些,而在东线,特别是部分交通不便地区,那么伙食会糟糕些,但是基本还能保证温饱。

德军炊事兵在用炊事车做饭

但是随着战局日益不利,那么德国的后勤补给就日益糟糕了,基本上是有什么吃什么,毕竟此时德国本土在英美的战略轰炸下都已经快吃不上饭了,更不要说一线的部队。

至于苏联,因为战争初期丢失了乌克兰等产粮区,苏军的伙食可以说非常糟糕,如果说黑面包能管够的话,这支部队就已经算非常运气了。不过随着美国援助物资的抵达,那么苏军的后勤情况改善了不少。一来大量的汽车使得物资的运输方便了许多,二来,美国援助的肉罐头、奶粉等物资对于前线士兵来说食用既方便营养又好。

苏军的黑面包,虽然口感不好但是管饱

当然,有条件情况下苏军也会尽量做热的伙食,毕竟在战场上没什么比一顿热饭菜更能恢复体力了。

然而这一切都没法和美国人相比,美国以其庞大的工业能力,为前线士兵提供了数量惊人的食物。唯一让那些大兵们觉得不满的是,这些军用食物在口感上无法和家中的美食相媲美,而且口味太单调。

美军的五合一军用口粮

但是光一个顿顿有肉,就足够馋死其他国家的士兵了。两个英军军官某次去美国军营公干,午餐时看到几个美军士兵抱怨吃厌了午餐肉。英军军官没多说话,拿起两片午餐肉扔地上然后捡起来吃了,表示这在英军已经是属于美味了。可想而知这些美军大爷们在饮食方面有多享受。让美军闻风丧胆的午餐肉对于英国人来说,堪称是美味。撒切尔夫人曾经回忆一天因为有朋友来访,所以特意打开一个午餐肉罐头分享。

美国二战军用巧克力,这是应急用的高热量食品,为了防止士兵当零食把它吃掉,所以口感特意做的极差,吃上去和土豆差不多。不过就算是这样,美军士兵还是在欧洲用巧克力换取了很多艳遇,毕竟此时整个欧洲差不多都陷入了饥荒。

对于德军来说,俘虏美军时的一大痛苦,就是看着无聊的俘虏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军用口粮挑三拣四的食用。美军甚至开发了战俘口粮包裹,通过红十字会转交给德国战俘营里的美军战俘。一度战俘营的看守伙食还不如关在里面的战俘,这也算是一个奇闻了。

美军的C口粮,包括三个谷物罐头和三个肉罐头,可以满足一个士兵一天的需要。

二战期间苏军吃黑面包,德军饿肚子,为何美军顿顿都有肉?

美国背后的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后勤投放能力是吊打德军的存在啊!

你就想,光是美国陆军在1943年总兵力830万,但其中只有275万是作战部队,只有1/3。而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几乎和作战人员是1比1的配置,德棍的在作战和后勤人数大约在1:2左右。毛子数据我没查到,但至少早期主场作战中,后勤比例不会太大。

而且你也得看运输能力,美军几乎打仗都先保障后勤补给线,比如瓜岛上鬼子饿的连苍蝇都吃,美军则补给无虞。

欧洲那边也一样,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登陆欧洲之后,打的也是一路平推。即便是在艰苦的阿登反击中,有大量制空权的美军依旧能靠空投补给而不至于饿死。

另外美国本土无虞,而且战时工业让他们的食物产能也飚高。反观毛子那边乌克兰这么大个粮食主产地和牲畜主产地被占,能吃上个加料黑面包就很好了。

德棍的话本身这么大点地方,产能肯定跟不上,虽然可以从挪威、丹麦之类的进货。但运到东线的后勤是个问题。

到了后来,德棍本土整天挨炸,铁路之类的补给线更是破坏的不要不要的。产能和运力双不行,饿肚子也是理所当然。

二战期间苏军吃黑面包,德军饿肚子,为何美军顿顿都有肉?

美军何止是顿顿有肉吃啊,而是过上了吃肉吃到吐,香烟巧克力不限量,1年喝掉10亿瓶可口可乐的奢侈日子。

下面咱们看一看美军到底都吃些啥好吃的,以二战美军士兵们吃的最多的陆军C型战斗口粮为例

陆军C型战斗口粮是美军为士兵们特别设计的用于没有餐厅的实战条件下的口粮,C型战斗口粮重2千克,有11重餐可供士兵们选择,包装在6个铁皮罐头和1个附件包里,6个罐头中有3个是肉类(包括火腿、鸡蛋和土豆、豆类、鸡、蔬菜等)

▲二战著名的斯帕母午餐肉罐头

另外3个是面包类,主要有饼干、压缩麦片、葡萄干、速溶咖啡、糖、可可饮料粉以及牛奶糖。

▲速溶咖啡,美国军需部绞尽脑汁的杰作

此外附件包里还有9只高级香烟,净化水药片,火柴,卫生纸,口香糖和开罐头器。

▲骆驼牌香烟

▲成吨的可口可乐敞开供应

美国人是如何保障如此奢侈的后勤供应呢?

(1)战争未波及本土,工农业生产未受影响

由于二战美军主要战场位于欧洲大陆和西太平洋,可以说都远离本土,美国的整个工农业经济并没有收到任何削弱,相反由于强劲的需求,反而大大提高了。

美国依托强大的国力和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甚至提出了“无限后勤”的口号,即满足战士们的任何后勤需求,战士开枪开到虚脱,子弹无限供应,前线有吃不完的新鲜食物。

▲美国肉罐头

(2)制定强有力的战时经济管理机构

罗斯福专门在战时成立经济稳定局,负责协调竞争激烈的军需和民用生产,大力向军需方面倾斜,此外美国还成立了战时劳工局,战时航运局,战时人力委员会,战时海运属等机构,以服务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

(3)为了筹措战争费用,政府大量发行战争债券

军需生产可以无限供应,但是钱可不是,况且一打起仗来,军费就是无底洞,美国政府为了筹措战争费用,保障军需,甚至发现了大量的战争公债,仅这一项,美国政府就募集了1569亿美元用于投入生产。

除了为战争募集资金外,为了确保战时生产,美国政府还向为战时生产服务的新工厂提供贷款,有力带动了全民就业,拉动战时生产。

(4)建立庞大的运输体系

美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了堆积如山的物资,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运输体系把物资运输到前线,为此美国人建立了一支可以从美国本土为各大战场运送武器、弹药、人员、军需物品的运输体系。

▲茫茫多的运输船就是最大的保障

(5)成立统一的后勤保障组织

美国人为了统配这条巨型后勤线,成立了强有力并且统一的盟军后勤管理机构,并建立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运行方案,制定后勤保障路线。

▲美国后勤为全球330个港口运送了26亿吨后勤物资

综上所述,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实力,凭借远离战场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在美国政府战时经济刺激下,美国人生产出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再由美国强大运输体系和全球最大的后勤保障系统,才能将肉罐头源源不断送到位于战场最前线的美国大兵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