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大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离世,李世民悲恸不能自持,为此辍朝五日,下令厚葬,将自己的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的长子魏叔玉。
然而就在同年,李世民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亲自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
只不过又过了两年,李世民又开始追思魏征,下令将魏征的墓碑重新树立了起来。
如此跌落起伏,李世民对待魏征的态度,主要还是因为魏征的“直言犯谏”过了头。
魏征早期曾参加瓦岗寨起义,跟随过李密,但并不受重用,而归属李渊之后,他奉命辅佐太子李建成,因为计谋百出而逐渐受到器重。
贞观之后,魏征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臣,而这对君臣之间的相爱相杀,也是流传千古。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的确是罕有的千古明君,他亲手开创了大唐的盛世,而魏征作为臣子而且是谏臣,则被李世民赋予了“直言劝谏无罪”的权利。
于后世而言,魏征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直谏,好像根本不怕死,对李世民什么都敢说,不仅是在朝堂上,就连李世民的私生活他都要管。
在众多的史料记载当中,李世民经常都被魏征弄得很生气,尤其魏征还常让他颜面尽失,在群臣面前下不来台,但李世民并没有怪罪过魏征。
对魏征,李世民说的最有名的就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即朕之镜。”
眼看李世民这样的态度,魏征当然就更加有底气,什么都不怕,什么也都不顾忌了。
然而,李世民终究也是凡人,寻常人的七情六欲他全都有,他并不是从不生魏征的气,甚至于李世民曾对长孙皇后明言,迟早要斩了魏征这个庄户佬。
太宗的确是从谏如流,能把他逼成这样,魏征也是玩儿过了头,事实证明,有些话别人说那只是客气自谦,如果你太当真,那就是作死了。
魏征的直言犯谏,每每弄得李世民都很尴尬,但为了明君形象,他也不能把魏征怎么样。
更何况,魏征所说的绝大多数难听的话,也的确都是逆耳忠言,并没有错,可天长日久身边有这么个人,李世民心里也是非常不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时间的怨气积累使得李世民心中对魏征的感情非常复杂,他既觉得魏征是个忠臣能臣,但也觉得这个老东西很烦人。
魏征曾当朝对李世民进言: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李世民问他为何,魏征说良辰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富贵,并成全君王美名,而忠臣往往都会被帝王所杀,最终忠臣有美名,而君王留恶名。
说白了,魏征这是在道德绑架李世民,如果李世民因为他直谏而杀他,就会留下恶名!并且他还让史官将自己的奏折悉数编辑成册记录下来。
实际上魏征根本就是在自作聪明,李世民表面上笑盈盈地答应了,但魏征如此“要挟”君王根本就是玩火自焚,被触逆鳞的李世民,更不能容魏征。
不过碍着颜面,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始终都没有对他怎么样,即便是魏征临终与离世之初的时候,李世民对其也是极尽哀荣。
事情很快发生转机,因为侯君集谋反,而碰巧侯君集与杜正伦等人都是魏征举荐的人。
这下子李世民开始出手了,他觉得魏征可能与侯君集是一伙的,想来想去觉得不对,越想越生气的李世民,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自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魏征与侯君集有什么关系,更何况当时魏征已死,但李世民还是将其墓碑推倒,这其中多多少少有替自己出口怨气的成分。
可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可出师不利弄得损兵折将,唐王朝元气大伤,这个时候,李世民后悔了。
他想起以前魏征在的时候,如果魏征还在,肯定会阻止他远征。
只是,魏征已经不在了,而李世民人尚未回到长安,就派人重新树立魏征的墓碑,并进行了相关祭祀,厚赏了魏征的家眷。
魏征的墓碑被李世民推倒又重立,有着偶然也有着必然,偶然是因为侯君集事件,而必然则是因为李世民与魏征之间常年积累的矛盾。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唐太宗之所以在魏征死后推倒他自己亲手书写的魏征墓碑,是因为在魏征死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点燃了唐太宗早已积压在心中对魏征的不满。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这一对君臣,在历史上留下了明君与忠臣的千古佳话,特别是李世民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更让世人对唐太宗从谏如流、魏征敢于直谏的故事所熟知。
但是,任何事情总是有不被人所知的另一面,从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推到他亲手书写的墓碑来看,就暴露出唐太宗与魏征的这一段君臣佳话,其实并不是我们在史书中描绘的那么完美。
唐太宗接受魏征的直谏,有作秀的嫌疑唐太宗通过发起“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本不属于他的皇位,在夺权过程中,李世民不但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而且逼迫父亲李渊禅位于他,这个过程不可谓不血腥,通过这种残酷的方法获得的皇位,世人势必对李世民有一些看法和议论。为了改变人们对皇位来得不正的议论,李世民只有通过亲民、勤政等办法来为自己“洗白”。
再一个,魏征原本就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魏征曾担任太子洗马,李建成对他也礼遇甚厚,而且,魏征还曾经向李建成建议“先下手为强”,除掉虎视眈眈的李世民,但由于李建成不忍心下手,最终导致被李世民杀掉。在李建成死后,魏征曾当面对李世民说:“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我相信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不可能不对魏征有怨恨。只不过,李世民也是高人,他正是通过表现出对魏征的宽容大度和信任,赢得了世人的赞叹,也赢得了原本支持太子的那股势力,将他自己的敌人变成了支持者。
史书记载,有一次魏征的进谏令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尴尬和愤怒,在朝堂之上,李世民忍着没敢发怒,但回到后宫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扫我的面子,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唐太宗这种情绪的流露,也暴露出他心中对魏征的直谏并不是真心接受的,只不过是做给人看的,是想给后世留下一代英明帝王的需要。
唐太宗推倒魏征墓碑的“导火索”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以一品官员的规格将魏征礼葬,并为魏征在墓前立了魏征碑,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为魏征碑撰书,他自己也经常到魏征墓前凭吊赋诗。李世民还下令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四。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唐太宗与魏征君臣感情深厚。
然而,在魏征刚刚去世只有半年,唐太宗李世民就做出了“砸碑悔婚”的事情,原本唐太宗已经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书玉,唐太宗解除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和导火索就是太子李承乾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试图谋反一事败露,因为魏征在生前曾支持太子李承乾,也曾大力举荐过侯君集。
太子李承乾担心被废,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图谋不轨,在事情败露后,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魏征生前与这些人关系密切,极有可能也曾参与结党营私。在这时候,曾经被魏征举荐为的褚遂良(知名书法家),向唐太宗举报说魏征曾经将皇帝的奏疏拿给他看,这是一种严重的泄密行为,唐太宗听后对魏征更是心生怨恨,下令将自己亲自书写的魏征碑推倒,并取消了与魏征的儿女婚约。
这件事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唐太宗迁怒与魏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唐太宗曾让魏征监视山东的豪门大族与关陇集团,防备各方势力坐大影响到中央集权,但是魏征却举荐了出身于山东大族的杜正伦,并且举荐了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这样一来,魏征就有了联络和拉拢各方势力的嫌疑,在侯君集等人谋反事败后,唐太宗对魏征生前的行为越想越愤怒,于是采取了报复手段。但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现在已搞不清楚李世民心中的真实想法了。
李世民是否真的重立了魏征碑?这也是一个谜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李世民推倒魏征碑半年以后的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唐军总共损失战士接近2000人,战马损失8000匹,李世民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唐太宗李世民一边反省,一边下令重立了魏征墓碑,到魏徵墓前祭祀,并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魏征的魏国公爵位。
但是,据后世发现的魏征墓碑,碑身残破,而且没有文字,所以有人怀疑,唐太宗当年并没有重立魏征碑,如果他重立了魏征碑,不可能碑上没有文字,但真实情况已经无据可考了。
唐太宗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明君的形象,但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世看到的历史是不是真实的情况?这些都已经是个谜了。但是,我认为,为了权力能够亲手杀死自己亲兄弟,逼迫自己父亲让位,对自己的子女都无情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外人、对大臣能够有多少真诚呢?也许唐太宗这位明君的形象,不过是史书描绘的美好画面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这一推一立,比“魏征直言,李世民纳谏”的君臣相得,更为有趣。
话说在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本是太子建成手下。
清朝学者王夫之先生在《读通鉴论》里非议过魏征,认为他先是观望,等太子一死,就去向李世民请见投效,可知是个功名之士。
当然李世民不在乎,他在玄武门之变后重用魏征,是因为他的才华,也显然是要向天下昭示: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
虽然私下里李世民还会骂骂咧咧,但君臣对外的姿态,很是好看,真是欢喜冤家。
直到魏征死,李世民四十五岁。
他对魏征,是从本来忌惮,再成为君臣,虽然许多次冲动起来,也要念叨“杀此田舍翁”,终于还是没动手。
年纪大了,他对魏征也有感情了,于是痛哭流涕,一套“以人为镜”之类的言论,之后又是亲写墓碑,又是看画像,又是赋诗:大概李世民真把魏征当镜子了,“魏征魏征告诉我,千古贤君是不是我……”
这是我们知道的历史,或者说,被历朝歌颂的历史:主贤而臣直,君臣商量着共治天下。
那年李世民的太子承乾谋变事发,牵涉到大将侯君集,一并被处理了。
此后,李世民连有谋夺太子位意图的儿子李泰也一并踢开,立了后来将成为唐高宗的李治为太子。
人一死,茶就凉。
先前魏征死后,就有人提醒李世民:魏征的许多进谏,是有底稿的,他私下里还编纂进谏语录,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呢!
李世民听了难免不爽:敢情,这进谏是秀姿态来了!拿我当配角使唤!
等太子承乾事件出了,又有人提醒李世民了:魏征跟杜正伦、侯君集有染!
这下不得了了。
- 进谏语录的事,打击了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敢情,这老头拿我作秀呢!
杜正伦先前辅佐太子承乾。
李世民私下里跟杜正伦说,我儿子似乎不亲近好人。
杜正伦去劝谏太子时,把这话说了,太子于是很气父亲:你这么说我?李世民也生杜正伦的气:我跟你吐槽自己儿子,你怎么传小话呢?
于是贬黜了杜正伦。
侯君集则是李世民凌烟阁功臣之一,与太子承乾策划兵变,因此被处决。
李世民一生至险之事,是玄武门之变。
从此兄弟反目,海舟逼宫。
这是他内心最深的秘密。故此涉及权力交接时,李世民很容易失去理智。
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他一度怀疑近臣如房玄龄等有观望倾向,甚至都动过杀心——当然后来得了天下,房玄龄和杜如晦组成了房谋杜断的王牌组合,大家和气生财,这事揭过去不提了。
“魏征跟杜正伦与侯君集有染?
后两个人伙同我儿子一起谋反我?
魏征会不会也在其中?”
一旦意识到了这种可能,李世民自然反应激烈——于是,推碑去了。
到这事稍微冷一冷之后,李世民颇有姿态:重新立碑,怀念魏征。
公元644年,李世民去打了高句丽。
贞观朝先前几次对外战争,多是李靖为大将。
而644年,李靖年过古稀,去不了。
李世民必须御驾亲征。
前一年太子与魏王争太子位出事,侯君集被处置了。
这一年李大亮身体不大对,留驻长安,不久过世。
秦琼秦叔宝已于六年前去世。
尉迟恭已经去研究道术了。
王君廓已被处死。
李世民手下一班旧将都老了,能跟着去的,也就是李世勣和李道宗。
李世民自己,四十六岁了。
阵容上、年纪上,所带的都不是开国那批名将了。
如是,李世民事隔二十年亲征,诸将或老或死,劳师远征,兵力不太够,前一年还经历了两个儿子闹事、流泪处理了侯君集,以这种糟糕状态,打得也不算顺。
大概回来路上,真觉得自己老了,心情平静一点儿了,也想起魏征了?
于是,有过能改,重新给魏征立了碑。
这不,明君贤臣的形象,又立起来了。
说他许多行为举止毫无作秀成分,那不可能。
骨子里,李世民也并不是宽仁慈爱、笑脸盈盈的好好先生,更不是个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君王。
他武将出身,冲动热血——乍一听,有几分像年少时的隋炀帝?
但李世民比隋炀帝好的是,冲动过后,他往往能自责,能把做错的事情挽回来——征辽之役虽然不顺,他却没有像隋炀帝似的,一打再打三打,打得劳民伤财。
回朝之后,李世民能亢龙有悔地感叹:“有魏征在,不会去打呀!”
他高尚一点儿就知错能改,他暴虐一点儿就有错不改。
即,贞观朝的开明,不只在当时的三省六部制,还在于恰好赶上李世民有知错能改的脾气,拥有名垂千古的开明,以及对自我形象的重视啊;
千古圣君也会犯错,也有一触即跳的逆鳞;
能改回来,就很难得了。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魏征生前偷偷写了李世民的黑历史,他临终时把这些李世民的“日常”托付给了褚遂良好像,后来魏征死后李世民还是挺难过的,不然不会把闺女嫁到魏家,就是给魏家个保障。结果褚遂良把魏征的手稿反手就给李世民了,好家伙,这一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李世民弑兄逼父抢的皇位,心虚的厉害(人生最后的时光因磕药产生幻觉,总梦到李建成找他索命,必须秦琼尉迟恭在寝殿外站岗)最怕别人说他不好,魏征生前为了博好名声李世民一直忍着,没想到魏征为了自己留个好名声要陷李世民于不义,当即大怒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取消了于魏家的婚约。之后复立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内心是虚的,生怕别人说他不是个明君,说他不如太子建成,魏征一开始就是太子的属下,可能就是看出这一点,魏征在贞观时期混的如鱼得水。谁知道他死后要揭李世民的脸皮,还所托非人被视为同道中人的褚遂良出卖。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还要从太子李承乾说起。
太子谋权篡位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在李世民即位之初就被立为太子。起初,李世民把他当储君好好培养,李承乾也不负众望多次监国有功。但是随着李世民的“变心”让李承乾感到威胁。
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太宗的这些骚操作让李泰心生夺嫡之恋,同时也让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嫉妒不已。
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被废为庶民。
魏征生前为太子党魏征在死前一直都是支持李承乾的,并大力举荐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与吏部尚书侯君集。然后魏征死后,太子竟冒险举事。杜正伦与侯君集一个被贬一个被杀。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征举荐,因此怀疑魏征也参与了结党营私。
恰巧此时,曾经颇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反戈一击,主动向太宗告发魏征生前曾把给皇上的奏折拿给自己看,这下彻底把太宗惹怒了。于是太宗亲手推倒了魏征碑,还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
重建魏征碑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句丽。此前魏征力劝太宗不要对高句丽用兵,出了这件事后,太宗自负地说魏征所言纯属无稽之谈。
但是事情的发展也正如魏征所预测的一样,唐军先是连克盖牟等10城。后因唐太宗过于求稳,未采纳乘虚直取平壤以及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等建议,未能出奇制胜;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被迫撤军。
这次军事行动未能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让太宗深深认识到错误,让他想到魏征。于是他命人又重新修立魏征碑,并让魏征的儿子重袭魏国公的爵位。
魏征碑被推倒太子谋反是导火索,但是太宗能知错就改也不乏是个明君之举。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魏征字玄成,是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自幼家境贫寒,但心里确有鸿鹄之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他喜欢读书,由其喜欢纵横之术,对此也非常有研究。眼见天下大乱,广交天下豪杰。
隋大业十三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当时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崛起,天下英豪纷纷响应。元宝藏也起兵响应瓦刚军,加入瓦岗军后,魏征受到了李密的赏识。魏征投桃报李,为李密献上十条计策,可惜的是,李密并没采纳。
武德元年,李密的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旧部李勣占据着李密原来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魏征奉命说服了李勣,归降了李唐。后来魏征的到了李建成的重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平定了刘黑闼。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为魏征是太子的人,所以受到牵连。但是李世民不仅放了魏征,还对魏征偎依重任。魏征一生为大唐呕心沥血,敢于直言进谏,是李世民最信任和依仗之人,在魏征病入膏肓,卧病在床的那段日子里,李世民更是亲自探望,魏征死后,李世民辍朝五日,命令满朝文物官员都来奔丧。魏征的灵柩出城的时候,李世民还登上了高楼,望着魏征灵柩远去的方向伤心流泪,就连魏征墓碑上的字,也是李世民亲自写的。
可是后来这做墓碑,确被李世民下班领推到了。是什么原因让李世民如果动怒,非要推到魏征的墓碑。
太子李承乾,在魏征去世三个月后,受到候君集的怂恿谋反了,而侯君集是魏征生前推荐给李世民的。魏征跟李世民说侯君集有宰相之才,还建议李世民把兵权交给侯君集。自古帝王生性多疑,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是候君集的同伙,因为人是你推荐的,现在出了这样的事,你会不清楚。也许是活不单行,杜正伦这个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人也是魏征生前推荐的。所以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和太子谋反有关,结果就是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不久李世民出征高丽,这一仗打的不是很顺利,虽然取胜,唐军损失也很大,这时李世民想起了魏征,对左右说如果魏征还在,他一定会劝阻我。这时李世民清醒了过来,知道自己冤枉魏征了,所以就命人重新修复了魏征的墓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