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格竹来看,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这个提问会被推荐。因为光光看这个题目就知道他可能对王阳明先生并不太了解。

王亚明的确是格过物,当时还呕血。但是这是他的经历并不是我们需要效仿的。而且他也很反对我们去格物。

传习录里面有详细的讲解。

因为格物怎么能格尽天下物呢,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

如果以有限的经历去实践该怎么做,这才是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他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人人胸中都住的圣人。

这一点好像很多人都不相信。

但咱们心中住着圣人,那我们的任务就让这个圣人自然显现出来,而不是去格物。

所以所谓的修行就是找回胸中的圣人。

圣人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圣人,他就如同镜子一样,世界怎么样照出来的也是怎么样,普通人因为受到私欲的遮盖,所以出来的世界是有些模糊的。

你的任务就是擦镜子。

这里必须要有一个发端,也就是说一开始怎么做。

找到你的恻隐之心,以此为基然后持志浇灌,这就是你的发端,终会长成大树。

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我已经将王阳明先生讲的尽管已经说出来了。你还不清楚的话,可以去我专栏里面翻翻,那里有详细的解释。

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因为讲清需要几万字,所以这里无法展开。

从王阳明格竹来看,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王阳明格竹,这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

说的是王阳明在十几岁的时候,受到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朱熹提出来要格物穷理这样的一个观点,即天下的大道要从对一件件事物上,去观察去发现,深入追究,最后获得至理。

少年王阳明决定从竹子上入手,他对着竹子,观察、研究、思考,一周后吐血病倒,也没有格出什么大道理来。

我们想探讨的问题是:

王阳明格竹失败后他又做了什么?

最后如何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这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王阳明格竹失败后,开始怀疑朱圣人的说法。万事万物,各有各的道理,都一件件去格,繁琐不说,格出的道理恐怕也是万事万理。

后来仕途坎坷,被贬贵州龙场驿站,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龙场悟道。“理即心,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之后经过发展和完善,陆续推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过去读书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这样是不对的。他强调要知,更要行,行了才可知,知行要合一。

王阳明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阳明心学对中国哲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王阳明自己的成长来说,格竹失败,只是一次小坎坷。如果没有之后的仕途坎坷,被贬贵州,没有龙场的艰苦环境,没有王阳明自己不向命运低头,始终自强不息,时时深入思考,就不会有阳明心学。

我们从中看到,王阳明在追求自己人生路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几分莽撞,几分可爱,虽败犹荣。人生不能止步,王阳明之后的一系列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无悔的开挂的人生,他为后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从格竹失败开始,最终修成了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的一代伟人。

对我们大家来说,可以得到启发是什么?

今天,我们谈论修行,实际上就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是需要修行的,只是修行的方式不同而已。

以我看来,大体可以走以下几条路,

一是世俗的路,你就可以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柴米油盐,饮食男女,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你也可以去选择做一个艺术的人,去追求美;

你也可以选择去学科学,去追求真;

你也可以去信仰宗教,去追求善;

总之,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但是人生的道路,是有很多条的。怎么修行,因人而不同。

你可以选择去做张阳明、李阳明,只要按自己的本心,适合自己的就好。

作为后学,我更景仰的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哲学,也是我更愿意践行的人生修行大道。

从王阳明格竹来看,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王阳明格竹子给我们提供的最有价值的经验,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方向最重要,绝不能错,否则付出的越多,错的越厉害,这就犹如孟子所说的“缘木求鱼”,抓鱼应该到水中去抓,你却爬到树上去了,方向错了,结果爬得越高,抓住鱼的机会就越渺茫。

1

有个笑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那必须得是铁杵,如果是木杵,怎么磨也不可能磨成针,最多磨成一根牙签。虽是笑话,但道理讲的非常对,方向一错,整个全错。

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行不通?也是方向上出了问题。《大学》里面告诉我们,“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的目的是“正心”,这就是在为我们指方向,既然是“正心”,那“心”在哪里呢?在竹子上吗?

在《大学》里面,“心”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重要枢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虽然在外,但都要用到“心”,“心”如同一盏灯,修、齐、治、平如同灯发出的光,所以灯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光的强弱,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了。

2

王阳明最后从外面的竹子返回内在的心性,这是一次重要的蜕变,他找到了方向,以前格竹子相当于是缘木求鱼,后来的龙场悟道则相当于垂钓深潭,鱼儿自然就上钩了,所以他得出了“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的正确结论,然后把这些正确的感悟用于实践,也就无往而不利了。

所以我们从王阳明格竹子的过程,也可以总结出修行的重要经验,不要向外求,因为外是所照之物,心才是能照之灯,外物看不清,不是物的问题,而是心的责任,心够亮,光就够强,外物自然显现,心暗了,光就弱,外物自然昏蒙不清。

就比如阳明先生前期对着竹子练格物,那不是在修行,只是在修竹子罢了,这就犹如磨砖欲作镜,积雪妄为粮,要知道你格它,它是竹子,不格它,它还是竹子,竹是竹,心是心,两不相涉,心体不亮,竹子上即使有理,又怎么会显现于心呢?

3

相反,如果心体亮了,自然能照见物性,就会如东坡居士诗中所说:“溪声皆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目之处皆是理,万物有序,大千井然,再也不会有什么迷惑,心的问题解决了,方向找对了,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一切顺理成章,再无半点阻滞。

从王阳明格竹来看,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在儒家学说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出自《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人将其总结为“格物致知”。然而《大学》中并没有具体地解释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因此不同的学者纷纷提出各自的解释,并以此阐发自己的思想。在诸多解释中,以朱熹与王阳明两人的阐释最为经典,影响最大。

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一心想成为圣贤,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王阳明这个人天赋异禀,在他读书时,老师问他们读书是为了做什么,其他人都回答为了中科举,唯独王阳明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做圣贤,很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风范。

王阳明想做圣贤,决定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去试一试。于是他和一个好朋友钱德洪约定,要去格亭前的竹子。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在记载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的《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当然,对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即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来说,它们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同时,如果我们将朱熹与王守仁的观点加以对照分析,就会发现王守仁对朱熹思想的理解是从他自己的意图出发,并不等于就是朱熹的原意。事实上,从认识对象上讲,朱熹自己就讲过“炊沙岂能成饭”,并不赞成泛泛观察自然事物;从认识方法上讲,朱熹是格物、致知并提,外在观察、内在推理并重,并不是只向外格物;从认识目的上讲,朱熹是增进知识、提高境界并重,并且希望用增进知识来帮助提高境界,并不是只注重增进知识。

王阳明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孝顺父亲,应当友爱兄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能偷别人东西,不能欺骗别人。哪怕是那些犯法的坏人,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也是知善知恶,知是非,知廉耻的。

王阳明曾做过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王阳明属下抓到一个贼,王阳明就让他把衣服脱光,贼脱得只剩一条内裤了,便扭扭捏捏不愿意再脱。王阳明说:这就是你的良知。你也知道在大庭广众下脱光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不要以为那些罪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他们其实完全知道,所以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出种种借口,试图把自己的恶行合理化。仿佛自己不偷东西就活不下去了一样。他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喜欢偷东西”呢?因为他也有良知,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啊。

王阳明说,虽然每个人都有良知,但是很多人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就像一面镜子沾满了灰尘。因此我们要把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极致,让自己的内心一片光明,这就是“致知”,而“致知”的方法就是“格物”。这个过程在今天的社会,何其难。我们守护良心即可。

从王阳明格竹来看,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放下如何去修行?

王阳明说,我们本来就是圣贤,只是为外在所蒙蔽。这一步的意义,就如同西方的基督教垄断了与上帝沟通的解释权,后面宗教改革人们不用交赎罪券给教宗,而是人人可以直接向上帝祈祷一样。

儒家认为世界万物都有“表,里”之分,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王守仁格竹失败后,因劳思而得病,最后外放在贵州龙场,生活困顿,整整三年。他认为世界万物,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上求,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知道这一点自己便有了担当,这就是致良知的发端。

王守仁认为,心即是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谓格竹,无非是想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竹子是自然的东西,有道理或者无道理,都是人的心来感知的。所谓的格物,无非是反躬自省,逆觉体证,挣脱种种束缚(超越一切)后的直下醒悟即是。

从王阳明的格竹,看我们当下如何去“修行”,原谅我,我真的不明白提问者在问什么,首先王阳明格竹失败了,所以意思是所有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对应现实中的人,抱怨环境,抱怨别人,其实都是自己向外去寻求,没有反躬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按照王阳明的反躬自省,人人可以成为圣人,我估计也行不通,由于中国缺乏契约精神,讲良知,就意味着自己亏欠,自己做死。人善被人欺,你有良知,别人没有呀。儒家只强调自己的道德言行,却忽视了人性,遇到飞扬跋扈的人打你,你还手还是不还手?你说任何人都是圣人,那么这个打人的人也是圣人,作为我,一个有良知的人,我需要忍,哪怕别人把我打残了,我也认为他也是满大街圣人中的一个。所以,我们普通人办不到,也成不了圣贤,所以你说的怎样的修行,罢了,这基本就是伪命题,告诉你我们无法修行的。除非你的心里没有欲望,有谁做的到?

从王阳明格竹来看,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

修行 修行

修在心

行在动

变者为之动

不变者为之心

一阴一阳谓之道

动静结合 才叫真修行

修行 在于广而博 精而深

三千弱水在于广

大千世界 探索无限边界

只取一瓢饮在于精

精于深 则一通百通 万法皆通

时间 空间 即是修行的维度

时间代表专

空间代表广

以精换位 使之高度 以高度俯视天下众生 皆以弹指一挥间 刹那成永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