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这就是个历史的发展问题,百年海军百年海军,没说真要百年,但起码给个10年发展吧?

可纳粹德国根本没给海军发展的时间,33年纳粹上台,35年开始翻新海军,39年海军全面大发展的Z计划才实施,呃……同年打仗了。

老实说,纳粹能用那么几年时间,凑出一堆横扫天下的陆军和武装党卫军,已经相当相当厉害了。

毕竟,德国的陆军军工是优势,他们兼并了拥有斯太尔的奥地利,控制了捷克和波兰以及法国、比利时,几乎占据了当时世界上一多半的著名军工,陆军的路子好走。

但海军的发展不能按照陆军的套路看待问题,每一艘战舰的建造都关系到成规模的资源、人工和工业力量、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德国人可以造出成堆的MG42机枪,洪流一样的坦克装甲,却很难在短时间造出军舰。

德国海军最缺的就是发展时间,留给它们的时间几乎是0。

一战后的德国,受到了种种限制和改组,国家状况其实非常混乱,社会矛盾频发,到处不是工人运动,就是贫穷与饥饿,还有各种外国势力时不时骑在头上欺侮。

为了消灭德国的战争能力,在英法等战胜国的主导下,德军剩下的74艘军舰连同舰上官兵被协约国悉数扣押,然后在370艘战舰的押解下,送去了苏格兰北边的斯卡帕湾解除武装。

这些军舰被拆除大炮,船挤船、头碰头地塞在泊位中朽烂,它们被英国人当成与德国谈判的抵押品,一直扣到1919年。

结果,头铁的德国人惧怕谈判失败,为了不让军舰落入英国人之手,便在1919年6月21日搞了个全舰自沉活动。路德维希·冯·罗伊特将军带头,官兵们以“彩虹”为暗号升起了舰上的战旗,然后纷纷打开船底的通海阀,让整支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74艘战舰中的52艘沉入海底。

沉没的拜仁号

这次行动比二战时法军的土伦堡沉船还悲壮,在6个小时的时间里,仅战列舰就沉掉了10艘,连德国人视为荣耀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都沉没了(注:英国人1936年把它打捞了,当废钢拆解,战后给德国人送了个船钟)。

协约国为此相当愤怒,他们一边尝试打捞沉船,一边找德国人拍桌子算账。最后软弱的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磕头认错,再次“赔偿”给了协约国方面8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以及辅助船舶一大堆,自己只留下了6艘残破的老战舰。

总而言之,德国海军的一战老底子基本败光了,德国人竭尽全力也只留下来一点点破船,好歹存下了一个海军的传承。

在魏玛共和国的执政期间,德国上下一塌糊涂,又受到《凡尔赛和约》等条约的限制,在海军建设方面几乎没有建树,甚至没有任何万吨级的大舰下水,直到魏玛共和国被终结。

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很快篡夺了权力并改组了国家,魏玛时代结束,德意志第三帝国出现。

纳粹以推动军国主义为手段,刺激了德国的工业制造,拨动了社会需求的发动机,这才将德国引领上了一战以后的快车道,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也逐步锻造出强大的军队。

纳粹德国在1935年推出了帝国海军的发展计划,意在建设一批新的舰船,以及翻新一批旧舰船。

在此期间,德国海军建造了“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这样的改版战巡,为了抓紧时间发展,大体蓝图用的还是一战的东西,连原定的380mm炮都没能换掉,只能留下空间,先放280mm的占位,还出现了容易上浪等设计缺陷。

德国海军35年以后还提出了X和Y两个革新发展计划,X计划属于保守的大炮巨舰派,他们固执地认为,德军要在争夺海权,就必须建造大型的战列舰。

Y计划的拥趸则多是年轻军官,他们认为德国未来迟早要与英法开战,那么大炮巨舰根本来不及发展,倒不如造一堆相对小型的远洋舰艇,跟对手打破交战。

最后,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拍板,综合一下搞了个“Z计划”,全面建设德国海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个Z计划胃口很大,要造10艘战列舰和3艘战巡,2艘齐柏林级航母,44艘轻巡,还有12艘新型袖珍战列舰,249艘U艇等等。

结果呢,海军还真是个吞金的无底洞,希特勒为雷德尔的舰队拨款不断,德国造船也确实是莽起来干,奈何海军就是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军种,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变得壮大。

Z计划实际要到1939年才真正开始启动,然而1939年当年德国就已经开启了世界大战。同年德军与苏军瓜分波兰,随即英法宣战,接着1940年法兰西之战,英法被打爆,德国开始围着英伦三岛封锁轰炸,到1941年德国又跑去打苏联,年底美国又被日本撩上了战场……

这还怎么发展海军?根本就没时间了好不好。

像俾斯麦战列舰,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1940年服役,1941年就给皇家海军干沉了。

还有俾斯麦的姐妹舰提尔皮兹,这个更悲剧,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1941年服役,然后没多久就跑到挪威峡湾中泡茶叶,连炮都没打过几次,最后在1944年11月被英军炸沉。

德国唯一下水的“齐柏林航母”,33年设计,36年建造,38年下水,完工85%,剩下就实在没力气建造了。先是拖到但泽湾抛荒,接着拖到波兰什切青企图完工,但德国42年以后不光是穷得没资本建造了,甚至没力气将其拆除,只能在1945年苏军堪堪杀来时打开了通海阀。(苏联46年将其捞了起来,当做运送战利品的仓库,47年将其当靶子炸沉)

实际上,德国海军能有二战的那点表现,还多亏了雷德尔等海军将领一战后的努力,他们尽力保留了一些海军的框架,偷偷培训了不少海军参谋人员,还顶着条约的压力研发新型军舰和潜艇,让“袖珍战列舰”这样的东西下水。没有他们种树,纳粹根本就是想发展海军都没能力。

战争中希特勒也发现了雷德尔的水面舰队不靠谱,发展的时间太短,耗费巨大国力的那几艘大舰根本顶不上用,反倒是U型潜艇在封锁交通线上表现的极为优秀。

再加上雷德尔与潜艇派的邓尼茨的矛盾,很快雷德尔就在大舰不断的损失中失宠了,希特勒愤恨地决定将战舰们的大炮都拆掉,充实上地面的防御,直接断送了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发展。

当然,极度缺乏战争资源的德国,在二战中期也不存在什么发展海军的能力了,就连U艇狼群都在美国护航航母疯狂的投入下失效,德国已经无法指望海军了。

这能怪谁呢?按照原本的计划,德国本有机会发展出Z计划中的海军,但希特勒却推翻了“1946年前不推动全面战争”的承诺,致使德国整个海军发展计划都被打乱。至此,谁又有本事用1-2年的时间搞出一支大型海军呢?

说难听点,希特勒连“海狮行动”计划登陆英国的登陆舰和冲锋艇都没有,德国海军在纳粹手底下,完全就是个大饼没啃几口就被送出去接客的倒霉蛋。

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要理解历史上纳粹德国发展的方向,要理解他们当时为什么如此发展。

首先,考虑到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情况,我们认清了一个基本事实:纳粹德国可以选择重视陆军或者重视海军,但没有能力同时极力发展陆军和海军。纳粹德国既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把海军和陆军都发展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甚至让海军和陆军同时保持欧洲第一都很难。

所以纳粹德国必须做出决定:重视海军还是重视陆军

在这场二选一的选择中,纳粹德国选择了重视陆军。纳粹德国从来不吝惜在这几个东西上投入经费:陆军的品质,战斗机和攻击机,以及希特勒喜欢的军用大块头。而且希特勒喜欢的大块头多数还是陆军的。

而纳粹德国的海军呢?一开始至少还有俾斯麦、提尔比茨这些撑场面的大家伙。后来,俾斯麦击沉了HMS胡德之后被同盟国海军一顿暴打,提尔比茨不出海,纳粹德国的海军力量几乎全部都着力于水下了。海面上不见纳粹舰队,水面下全是纳粹潜艇

纳粹为什么不发展点航母?有人提出来过,但当时潜艇的狼群战术收效正显著,大家都想继续玩潜艇,没人想去搞航母这种除了巨型战列舰以外最吃资源的海军项目。

赫尔曼·戈林的空军也不想让海军有航母,他们希望自己作为空军包揽所有空中业务。作为希特勒的近臣和纳粹德国的核心圈人物,戈林当然也阻挠航母项目的上马,最后他也成功了。

其实以纳粹德国的状态来说,更加重视陆军可能反而是更正确的选择。首先,纳粹德国尤其重视欧陆霸权,相比之下,日本和意大利才更加重视夺取殖民地。如果对海外飞地没有兴趣,那海军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

其次,纳粹德国在欧洲啊,门口就守着英国皇家海军。二战期间,英国海军虽然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也不是海上霸主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海军力量上超过德国这个传统的陆权国家,还是很容易的。德国要想追平英国海军,要比英国人投入更多资源。

就算德国人真的花了那么大力气建立新海军,并且彻底击败了英国、法国海军(纳粹德国不一定能做到),得到的是什么?大西洋海权,然后呢?打算干什么?登陆美国吗?美国海军空军又不是不存在。

相比这种做法,纳粹的陆权大于海权方针,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至少一举击败了法国人。那个时候的法国陆军虽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好歹还是一个传统欧陆强国的大陆军。虽然法国陆军在战前还挂着“欧洲第一陆军”的名头,但到战争开始之时,纳粹德国陆军才是综合上的欧洲的第一陆军。

当然了,纳粹陆军再怎么强,还是架不住连年累月的消耗、经济的坍塌、工业力量和人力资源的衰竭、美苏英的轮流殴打。不过那就是后话了。

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德国作为大陆国家,相对于英国其海军发展一直不太好。

(1)德国海军发展顶峰是“一战”时,即使如此,德国海军仍然不行

“一战”前,在马汉的“海权论”影响下,威廉二世疯狂发展海军,1914年,德国拥有新战舰232艘,名列世界第二,但仍然不足英国的70%。即使在此情况下,德国海军打得仍然比陆军差远了,基本被围困在军港。

德国海军舰艇性能(一)

1916年,德军和英军的“日德兰海战”中,在战术上德军获得胜利,在战略上却彻底失败——打开英军的围困,出离军港走向真正的大海。此战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一一攻陷。德国最终战败。

(2)“二战”时,德国的“半海洋战略”使得弱势海权采用了不对称战略,这是防守型战略,而陆军是决战型、进攻型战略

英美属于强势海权国家,法德俄(苏)则属于弱势海权国家。“一战”时的德国、“二战”时的日本都采用了“以英、美”为标杆的海军战略。

美英德海军对比(一)

弱势海权国家的德国在“一战”时,通过采用对称战略,意图建立一支与英国海军具有相同结构的舰队,用于与英国进行决战,控制“绝对海权”。

有鉴于“一战”的失败,德国在3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半海洋”理论:即海战已经不再是以摧毁敌方舰队、控制“制海权”为标准,而是控制海上交通线、破坏对方的经济使之经济崩溃,只争权“相对控制权”。

俾斯麦级战列舰

由此,该理论主张以陆军、陆地经济发展为主,在舰队方面,则是以“轻型战舰”、潜艇这些容易建造、价格低廉、生产时间短的舰只。

当然,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为代表的海军将领,在实际中仍然制定了“Z”造舰计划。希望以战列舰、巡洋舰等落后的战舰思想发展德国海军。

但整个“二战”海战,德国并不优秀,基本上没有正面大型海战。以“俾斯麦”号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虽然先进,但内部设计、使用观念上仍为“一战”特点。其主体规模与英国海军差很多。俾斯麦号首次出击即被击沉,整个二战几乎没打过一场正面海战。与“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差远了。

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谢邀。个人觉得二战德国海军不强大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的重工业、武器生产能力、武装力量的数量,都受到《凡尔赛协议》的严格限制。1930年代初纳粹党掌控政权后,开始重整军备,但只能悄悄地以别的名义。比如发展民用航空、家用轿车、警察和党卫队等等,以此积蓄了极大的能量。而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德国的基础要薄弱得多,借口和掩护也要少得多。

第二,不象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德国基本上是个内陆国,海上优势本来就不明显,历史上缺乏发展海上军事力量的动机和条件。所以在军事战略上,海军从来不是优先和重点考虑的对象。俾斯麦本就不主张殖民主义,认为殖民地是很大的负担,会拖垮宗主国。

第三,受此影响,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是一统欧洲大陆,拥有更多的疆土和资源,为他认为的优等人种雅利安人,获取更广大和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尤其是苏联,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希特勒必欲灭之,还因为其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希特勒对欧洲以外的其他大洲,并没有太大的野心。

所以,希特勒对海军的兴趣,远不如对空军和陆军,包括机械化部队、坦克部队、导弹部队大。只是因为二战初期,邓尼茨的狼群战术,在大西洋上打得盟军狼狈不堪,希特勒才一度对海军青眼有加。一旦盟军战术调整加上先进、数量明显优于德军的海上力量,德国海军再难讨好。

所以,直至二战结束,德国都没有造出航空母舰。除了潜水艇略有优势,其他各种战舰,无论是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弱于盟国各国海军。

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临渴掘井、临阵磨枪才是人间常态。纳粹从1933年接掌海军时,并没有想清楚海军应该怎么搞,更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最初的任务,主要是尽快造舰,让国内的造船厂有活干。但是D级这样的巡航舰,很快就被证明吨位和战力无法满足需要,根本对付不了法国的相关战舰(例如敦刻尔克级),所以只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1936年西班牙内战开大,德国人突然感觉到海军封锁的厉害。当然这时候德国人舰艇数量和兵力并不能够满足需要,比如意大利在相关海域部署了差不多60艘潜艇,德国人仅仅部署了8艘潜艇,为封锁进行的动员几乎让德国海军手忙脚乱。

之后德国人便开始在1938年着手启动Z计划,但这时候却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的严重不匹配。德国人当时认为只要舰队能够在海峡里面对付英国舰队即可,等战争打起来,德国人突然发现运输船队和两栖攻击都很重要,不过要船没船,要人无人。

纳粹德国的海军为何不如陆军发展得快?

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压制,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个大陆性的大国,肯定优先考虑的是陆军。还有就是领导阶级不重视海军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