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眼看着再过六天就到惊蛰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在传统意义上,惊蛰的时候春雷响动,而在雷声之后,之前蛰伏过冬的蛇虫就会从休眠中苏醒,洞穴里藏匿的动物们也开始回到地面上。

古人对于有些节气的天气情况非常在意,认为能够预测之后的天象,比如惊蛰当天,最好就是有雷雨天气,而刮北风是很不好的。

惊蛰的时候,依旧非常冷

在过去,人们习惯从冬至开始数数,每九天算一个“九”,直到数够九九八十一天,认为这样冬天才算是真正结束,春天才已经来临。

尽管惊蛰在立春之后,可按数九的法子,惊蛰依旧还在冬天的范围内,天气还是很冷。

三九四九冻死狗的大冷天虽说已经没了,但惊蛰依旧寒凉,最近的连绵雨雪天气不断刮风,也的确是验证了这一点。

但惊蛰的时候非常冷,是很正常的,而且也是一件好事。

惊蛰不冷,后面会更冷

关于惊蛰,过去的人编出了很多的俗谚。

比方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惊蛰刮北风,另头重过冬”等等。

以前的人认为在惊蛰的时候,下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最好就是开始打雷什么的,反而要是在惊蛰的时候天气突然暖和起来,那可不是好事。

人们觉得,惊蛰要是天气突然变暖气温迅速回升,那么就意味着后面会有倒春寒,甚至可能天气会一直冷到五月份的时候。

所以,惊蛰的时候最好打雷下雨,给害虫最后一击,这才是最好的。

其实,人们害怕的并非是无法除掉害虫,毕竟就算惊蛰再冷再打雷,也不可能将害虫完全给铲除掉,人们真正担心的是后面的天气。

要是惊蛰的时候天气不冷,后面出现倒春寒就非常不利了。

惊蛰的时候春耕尚未完全开始或者刚刚开始,天冷雨水多反而是好事,但要是后面在禾苗麦苗萌发生长的时候突然反复降温,那就是大灾。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倒春寒对于人还好说,可对于农作物就是致命打击。

惊蛰不冷后面冷,还是很有道理的

老话说“俗谚至少七分真”,传统中大多数的俗谚都是古代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劳作当中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

虽然他们未必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至少现象是准确的。

咱们所处的地方,尤其是中原地区,春天初期处于冷暖气流的交汇之地,惊蛰前后不断下雨是正常的,而且暖湿气流强势,气温因为降雨降低才对。

之后天气放晴,冷空气北退,必然气温回升,春天也就真正开始了。

然而惊蛰的时候,要是天气比较暖和,那么就意味着今年的暖湿气流比较薄弱。

这个时候的天气暖和,其实是因为江水不够,白天的日照充足导致的,可暖空气姗姗来迟反复与冷空气交锋,后面就难熬了。

惊蛰之后,可能反复下雨,直到暖湿气流聚集到一定程度,可到时候已经五月份。

人们对于倒春寒是非常怕的,因为这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也因此还有“惊蛰不打雷,老头自己睡”的说法,意思是惊蛰没有雷雨,之后收成太差,家人也都没了。

从今年惊蛰之前的天气来看,按照传统俗谚,应该是个丰年。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2020年的惊蛰在03月05日,说话间马上就要到了。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很奇怪呢?惊蛰不是本来就应该是昆虫结束冬眠吗?

但其实惊蛰只是说这是开始。因为早晚的气温其实还是很低的。也只有中午的时候温度会比较高一些。我们查查天气预报就知道啦,以上海为例,早上的时候天气也才只有5、6度而已,也就是中午能达到10多度。北方地区的气温可能就更低了。

所以呢,昆虫应该不会立马就虫土里爬出来的。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了。

如果一开始就不冻虫了,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有倒春寒。当然了,我们幅员辽阔,气温差异也很大,南方有些地区,气温应该已经较高了,冬眠的昆虫也早已经开始活动了。所以,这句谚语很有可能是北方地区流传比较广。

另外,有的年气候反常,出现了暖惊蛰,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以后天气仍会转冷,出现所谓“倒春寒”天气。

相似的谚语还有

惊蛰不冻,冷到芒种。

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2020年惊蛰节气:3月5日。时值惊蛰,将会是阳气上升,百虫萌动,万物生发,气温回升的开始。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是一句根据数九谚语总结出来的农村老话、古语。

正常情况下,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过后,气温会越来越温暖,用不了多久桃花、杏花会相继绽开,到时候就真的是春暖花开时。

不过惊蛰节气处在初春,是九九第三天,老话素有九九杀一阵的说法,几乎每年的九九都会杀一阵,冷上最后几日,因此惊蛰节气虽然到了,但寒冷的气温会冻到虫子不敢岀来活动,或者只在中午出来活动一阵子,正常的话还要停几日再说。

农村有经验的老人总结出惊蛰节气如果天气暖和的话,就属于气温不正常了,有可能后面倒春寒出现,我记得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倒春寒出现,跳舞的孩子们穿着演出服表演,家长们抱着羽绒服等在后台,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

那是我印象里冷到时间最晚的一年,所以说这句老话是有道理的: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是因为气温反常,导致后期会出现倒春寒,甚至到五月中旬的意思。

惊蛰到来后,日照时间会越来越长,阳光会逐渐变得温暖,而此时虽然看着阳光明媚,但春风料峭,特别是早晨和夜晚气温底下,所以春天有晒太阳的老人,穿着棉袄蹲在墙根下晒太阳,墙根是挡风最好的设备,但不能脱了棉袄,因为气温还不够暖和。

当惊蛰节气到来时,如果早晨和夜晚天气暖和的话,虫子会彻底出洞,说明天气真的暖和了,那就是气温回暖过于早,后期很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就和我们北方今年差不多,冬季大雪、小雪节气没下雪,倒是今年春天雨水节气下了大雪,气候反常。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并不是说惊蛰以后每天都冷,有可能只是三天、五天冷,但在五月中旬都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出现倒春寒。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句话是说在我国春季惊蛰前后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意思是说:如果惊蛰前后天气温暖,无法让一些虫子感到寒冷,那么天气大多会出现“倒春寒”,并且一直会持续到五月中旬。下面详细说说我的理解:

一、关于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时节,因为天气回暖,气温回升较快,让人们普遍感觉到春天俨然已经来了。但其实上,春天的气候比较多变,寒冷空气交替的情况比较普遍,很有可能在暖上一段时间之后气温立马就会变低,让人感觉到立春前的那种寒冷,如果这种寒冷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倒春寒”。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要称之为“倒春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气温明显要比上一阶段的天气暖很多;二是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的天气至少持续到5天以上。

出现这种天气,容易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如:2018年甘肃兰州等地遭受倒春寒,正在盛开的杏等果树花苞遭受冻害,当年秋季以及之后的水果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关于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此之前,动物入冬蛰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到了惊蛰节气,地气开始温热,春雷开始响动,蛰伏地下的动物都被惊醒,故有惊蛰之说。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很多农民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这个时候农民开始忙着备耕或者春播,有句俗语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指的就是人们开始趁着大好春光,忙碌着播种,以期在天气变暖的时节,让作物萌芽,到后面有一个好的收成。

惊蛰节气也分为三侯:一侯桃始华,也即惊蛰前后,桃树开始开花,以亮眼的媚红色点亮人们的视线。二侯仓庚鸣,意思是说,黄鹂在这个时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发出清亮的声音寻求配偶。三侯为鹰化为鸠,意思是仲春时节,因老鹰“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像布谷鸟一样柔弱。整体的意思是说,惊蛰前后,植物都开始抽枝开花,动物也开始呼朋引伴,为新一年的生长和后代的繁衍做准备了。

三、惊蛰与倒春寒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雨水渐多,春耕开始,但不时到来的倒春寒也会让人觉得春寒料峭,最难将息。之所以出现“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惊蛰这一天的天气与后续一段时间天气冷暖之间的联系。于是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播,形成了这种类似口头禅的说法。

那这种联系是有必然性吗?个人觉得有,但是极小。因为气候向来变化多端,一天的天气可能会对后面的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范围极小。换句话说,每天的天气,是一个天气过程的片段,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其实起更大作用的,是春季冷暖气流的交汇和运动,这也正是产生倒春寒的根本原因。但你非要说它与惊蛰(这一天天气和气温)的关系,确实有些牵强附会。

不知道您是否赞同我的说法?欢迎留言评论,共同交流。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2020一开春,我们就感觉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国内外疫情胶着蔓延,不少地方春雷早响,更有人观察到东北长白山一带冰天雪地里有数不清的蚂蚁似的小虫子在跳动,在爬动。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自然界的异常情况。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是一句俗语老话,提醒人们如果天气该冷的时候不冷,不该解冻的时候提前解冻,那么后面本该暖和起来的天气就可能会迟迟暖和不起来。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不是什么好事儿。

更直白地说,“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意思就是如果一年惊蛰节气的时候,蛰伏的虫子很快活跃起来,天气异常暖和起来,那么之后的天气很可能会发生倒春寒!到了春夏之交甚至五月份的时候,天气还暖和不起来!这句话有道理吗?真的会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具体分析。

惊蛰是24节气之一。是春雷始响,蛰虫慢慢开始复苏的时候。但是必须明白,惊蛰仍然处于数九天中,天气应该依然寒冷。我们知道连冬数九,冬至一九开始,每九天一个九,到了惊蛰节气,正好是75天。是八个第九天。按照数九歌,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所以我们这里还有老话说,“惊蛰不耙地,好比蒸上馒头跑了气”。可见惊蛰时节,就是土地解冻保墒的好时机。

农村老人说,惊蛰时难穿衣,早晚特别冷,中午又有些热,这才是正常的气候。如果这个时候特别暖和,那么今年的气候就可能要倒春寒了!等到桃花,杏花,梨花盛开时,就会遭灾了!

看前面提到的东北地区有那么多虫子活动,就有人说是一种冬跳蚤,大冬天本应该是休眠状态,一般隐藏在树枝上不动。但因为去年是暖冬天气,所以这虫子好像就没有休眠,即使下了雪,他们仍然在各处爬动。

另有报道,今年南极北极气温也是高于往年,本来应该在雪地上行走的企鹅,滚在了泥水里。

〈图片来自网络)

应该说,气候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就不热。这就是所说的全球温室效应吧?!

3月5日就是今年的惊蛰节气了,但愿能够早晚寒中午暖和,保持它该有的样子,让我们的2020风调雨顺吧!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人常说“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又说“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只要了解了这几句农谚,你就清楚了为什么会“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了。这就是季节转换在特殊情况下造成的。

惊蛰,其义自明,是惊动或惊醒了蛰伏在土里越冬的害虫。是谁惊动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天空中的炸雷,二是人为的干预。

那何为“天空中的炸雷”?

“春雷响,万物长”,炸雷即天雷,古人美其名曰:“雷公”,是帮助诸龙及时行雨的神仙。其实,天空中的炸雷就是自然现象,是闪电在空气通道中突然加热,体积急聚膨胀形成爆炸时冲击波产生的声音。

炸雷,真的不能惊醒土里面冬眠的害虫,这一点是无疑的。那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有“惊蛰”一词?原来这是人们的一种智慧总结,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气温渐渐回升,有些动物就开始活动了(当然是指那些爱冬眠的动物),像青蛙,蛇虫等。同时,打雷天气多在夏天,而一年中的开头很少打雷,一旦打了雷就表明雨水增多、树木荫芽。所以,人们就习惯地认为是雷惊醒了虫、雷唤醒了树。

又何为“人为的干预”?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不难理解,惊蛰一过,户户家人扛锄头。于是,田间地头到处有人,锄地、开荒、清沟。在翻晒土地的时候,一些冬眠穴位不深的害虫就被顺带挖岀土面。

刚岀土的害虫,一经低温,它就没有能力再去掘洞深藏了。若在这半个月下几场大雨或大雪,这些岀过土的害虫就会被冷冻至死。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春耕而乐于春耕的道理。

为何会出现“倒春寒”?

首先,“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那就是打雷了,就预示着雨水多了,所以正月里很少打雷。想想看,二月里整个月都下的话,接近三月,就是惊蛰开始的这个月有可能晴好天气很多。相比较而言,温度升高快,刨地出来的害虫就不可能被冻死,今年的庄稼收成就少。

为什么呢?不光是害虫存活量大吃食了庄稼,更重要的是温度高、土壤缺少水份,人一吹就起灰。这会导致什么状况发生呢?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好些儿子,就有好些丫头”。于是,久干便回潮,晴多少天,下多少天,冷雨会接撞而至。故此,“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是不是“冷到五月中”了。

那“农谚有道理么”?

农谚,既是农事的规律性总结,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活模板。比如针对“惊蛰”的农谚就很多,虽然意思大体相近或相同,但借用具体物语系列来描述却精准得很到位。

像“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刮南风,秧苗迟下种”,“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等等。

还有针对田间管理的:如“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想菜籽收,就要整理沟”等,无不是恰当贴切而生动有趣的真知灼见。

所以说,农谚说的富含哲理性,虽不是百科全书,但它确确实实对农业生产有着广泛的指导性和它的现实性。不知农谚俗语,你也不是一位合格的农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