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迁都长安的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受到了哪些阻碍?
北宋开宝九年,赵匡胤巡幸洛阳,随即赖着不肯走,想要先迁都洛阳,再迁往长安。
结果赵匡胤的想法遭到了包括赵光义在内,绝大多数人的极力反对,赵匡胤在洛阳硬是拖了两个多月,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无奈回到了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不止一次提出想要迁都,认为开封无险可守实在不妥,但终究还是没能成功,到靖康之年,宋朝的都城一直都在开封。
众所周知,北宋的建立,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手中夺来的。
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之初,就遵循旧例,仍然把都城定在了后周的都城所在地开封,而且不仅仅是后周,五代之中除了后唐,其他四朝都定都在此。
开封地处中原的腹心之地,周围平原广布沃野千里,是个十足的好地方。
原本的开封,相较于洛阳还是差得远的,然而在唐朝中后期,洛阳迅速没落,而开封却急速兴起并取而代之,当时的河南地区,开封才是最大的中心城市。
洛阳与开封的此消彼长,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河道变迁有很密切的关系。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洛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点,可到了唐朝中后期,大运河的河道不断淤积运力急剧下降,人们为了运送物资等,转而开凿其他运河发展漕运。
地处淮河与黄河两大水系连接处的开封,因为地理位置便捷,很快就成为了漕运中心,洛阳迅速衰落的时期,开封却因为内河漕运的繁荣而飞速崛起。
从唐末开始,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开封的优越性。
韩宏:大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
正因为开封的条件非常好,所以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与后周都把都城定在这里,北宋初建也没其他打算,所以也暂时把都城定在开封。
然而,开封哪儿都好,却有个非常要命的地方,那就是四周无险可守。
古代不同于现代,重要的城市除了交通便捷之外,也讲究个易守难攻,尤其是都城这种非常重要的核心城市,没有地理险要作为屏障,是很危险的。
长安地处关中,洛阳周围关隘众多,南京凭借着长江天堑,诸如此类,但是开封的周围什么都没有,全都是一马平川,没遮没挡的。
而宋朝时期的开封,危机更甚,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后晋时期儿皇帝石敬瑭为获得契丹人的支持,将燕云十六州让与辽国,整个华北平原都失去了保护,完全暴露在契丹铁骑的攻击范围之内。
宋太祖赵匡胤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乃是军伍出身,对于开封这个致命的缺陷看得很清楚,所以一直都想着迁都。
但宋朝初期诸事繁多,赵匡胤忙着南征北战,迁都的事情也就这么耽搁下来。
但开封实在危险,也不能什么防备都不做,既然没有天然屏障,那么只能遵循五代时期的惯例以人力来进行代替。
具体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开封的周围尤其是北部驻扎重兵,以人海战术取胜,让数十万的兵力作为开封的一道屏障进行保护。
可即便派驻重兵也并不安全,中原的步兵对阵契丹的骑兵毫无优势可言,而且常年派驻重兵对于宋朝财力等诸多方面,也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消耗,事倍功半。
待到大部分的事情都安定下来之后,赵匡胤重新考虑迁都的问题,按照他的设想,先行迁都到洛阳,然而再继续向西,最终迁回关中平原的长安。
但赵匡胤的想法,几乎没有人去支持,朝野上下反对声不绝于耳。
百官认为,开封乃是“天下之要会”,占据着中原的腹心之地,是掌握江淮、山东与整个华北最理想的地方,而且经济繁华,长安与洛阳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尽管长安与洛阳兴盛数千年,可唐朝中后期藩镇作乱,两座千年名城都已经被毁得残败不堪不复从前,想要重现盛况难度实在太大。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口的剧增与运河的淤积,长安与洛阳本地的资源根本无法供应所需,而从外运送物资成本高昂,这在唐朝中期就已经是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说起来,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市,当时的情况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总不能只考虑安全因素去择定都城,那四川盆地更安全,所以群臣反对赵匡胤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
而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还说了句“在德不在险”,也把赵匡胤堵得说不出话。
赵光义说的没错,当年定都长安与洛阳的王朝,他们的都城的确险要,但最终还是被人攻破了都城然后烟消云散了,都城再险要安全,天下治不好,那也是白搭。
开封经营多年,赵光义与朝中诸多大臣在开封周围拥有大量的利益相关,一旦迁都,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样的人实在太多,所以赵匡胤迁都的想法被极力反对。
最终,赵匡胤也没能迁都成功,而他认为“晋王之语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果不其然,百余年后女真铁骑南下攻破了开封。
在赵匡胤寻求迁都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现实阻碍。
首先就是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市,过去虽然非常繁华,但到宋朝时期已经非常败落,尤其是赵匡胤看中的长安,偏于西部一隅,而且运输不便,根本不再适合为都。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赵匡胤迁都的想法被群臣所阻,尤其是其弟赵光义。
赵匡胤在外征战多年,当时的赵光义已加封晋王与开封府尹,在五代与宋朝初期,这就是标准的储君配置,换言之,赵光义就是赵匡胤的继承人,他的意见赵匡胤不能不听。
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开封就是他的根基所在,一旦迁都就会极大削弱其势,而赵光义心中害怕的就是哥哥想要趁机削了他的权势。
综合之下,赵匡胤想要迁都的计划,终究还是没能成功,但由此也为宋朝后来的倾覆埋下了很大的祸端,之后破城的女真铁骑长驱直入,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赵匡胤迁都长安的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受到了哪些阻碍?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纠正下题主,赵匡胤想要迁都的是洛阳,而不是长安。
公元976年,随着南唐的投降,赵匡胤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开了大大的一步。这样江南地区只剩下了两个政权,吴越和漳泉。如果赵匡胤立即出兵,一鼓作气,拿掉这两个地方政权,统一全国也就指日可待。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解决,那就是迁都。我们知道,赵匡胤代周建宋,以后周的都城开封作为大宋的首都。
那么,为什么十六年后赵匡胤会有迁都的想法呢?迁都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赵匡胤建立大宋朝时,为什么要将国都设置在开封。
大宋朝定都开封的原因(1)历史原因
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后周而建立大宋,为了稳固自己新建的政权,赵匡胤采取了“全盘接收”的政策。后周所有的官吏和军队都留用,连着后周的都城开封也跟着一并接收了,变成了大宋的国都。开封是一个三重城的格局,外城,里城,皇城组成,它具备了一个大国都的基本格局。
(2)地理原因
开封处在中原的腹地,便于控制全国。
(3)交通因素
开封是当时水陆两路交通的中心枢纽。
陆路:
向北可以到河北的涿州,直通北京(辽国的南京);向东可以到山东半岛的海州(江苏的连云港);向西可以到秦州(甘肃天水);向南可以到淮河流域。
水路:
围绕着开封有四条河,汴河(开封的生命线),黄河,惠民河,广济河(五丈河)。大宋全国将近一半的军队都驻扎在开封,而他们的军粮都是依靠水路交通从淮河运输到开封的。
(4)军事因素
大宋建都开封有利于指挥全国对东北的契丹进行有效的抵抗。
从以上这几点来看,当时大宋建都开封是有它的道理的。从当时条件看,大宋定都开封,是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有经济和水路交通的便利等各个方面的原因的。赵匡胤意欲迁都洛阳,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计划流产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九年正月下诏,四月份要到西京洛阳去视察。他有两个目的,一是祭拜永安陵【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在河南的巩县】,二是到洛阳祭天。这两个理由都很冠冕堂皇,但是反对的人一大片。因为他们知道,赵匡胤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要考察一下洛阳,想把大宋的京城,从开封迁到洛阳去。他想迁都。
赵匡胤此举,引发了三个人的上书劝谏。
(一)起居郎李符提出迁都洛阳的八难
起居郎是一个官职,专门记录皇帝每天的日常生活,从早到晚,都很详细的记录下来。李符给赵匡胤上了一个奏章,提出了迁都洛阳有八个困难之处。
(1)京邑凋敝,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西京洛阳饱受战火之灾,已经变成了一片残垣败壁,破败不堪,不适合做京城。
(2)宫阙不完,洛阳的宫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修好。
(3)郊庙未修,皇帝的祖庙还没有修。
(4)百官不备,文武百官办公的地点现在都不齐备。
(5)畿内民困,洛阳的百姓生活很困难。
(6)军食不充,洛阳没有军粮。
(7)壁垒未设,洛阳没有防御工事。
(8)千乘万骑,盛夏从行,大热天成千上万的大部队迁移,不方便。
《宋史》记载:“(李符)有吏干,好希人主意,以求进用。”李符这个人会做官,喜欢迎合皇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反对赵匡胤迁都洛阳。可见,迁都之难。
(二)侍卫官李怀忠进谏赵匡胤,陈述开封的好处
开封有汴渠之漕,即是汴河的漕运,当时开封依靠的是水路的一个交通枢纽。京城几十万军队的口粮全靠江南(从长江走运河,到淮河,再从淮河走汴河)的运输。大概一年要运输几百万斛的粮食。一旦迁都到洛阳,由于开封和洛阳之间的水路已断,漕运不行,那么粮食就无法运输过来。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赵匡胤不得不考虑。
(三)晋王赵光义劝谏
赵光义说,迁都洛阳他没有看出来有什么好处。
赵匡胤还是这样回复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他说迁都到洛阳这还不算结束,将来我要迁到长安去。
同时,赵匡胤也说明了他此次想迁都的原因: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他这个迁都没有其他的意思,就是想靠着洛阳的地形险固,裁剪大量的兵员,确保大宋朝能像周朝和汉朝一样江山永固。
对此,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虽然话不多但其分量相当的重。
一个王朝,它能不能够长治久安,能不能够守的住,在于它的德政,而不在于它是不是处在一个险要的地位上。赵光义所说的这句话,占在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让赵匡胤哑口无言。因为赵光义所说的话确实很有道理。
三位大臣向赵匡胤陈述迁都的利害,赵匡胤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弃此次的迁都计划。大宋朝也避免了一次大的政局动荡。因为迁都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大事,它涉及到很多问题,很多方面。那么,开封和洛阳相比,哪个更适合作为国都呢?英国的地理学家柯立希在《大国都》中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国都要具备三个要素”。
岔路口,说明交通方便
谷仓,说明储备很丰富
要塞,便于防守
从这三个要素来比较的话,洛阳的好处就是地理位置有优势。
洛阳北边是邙山,南边是洛水,东边是虎牢关,西边是函谷关,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说明洛阳是要塞。洛阳作为十三朝的古都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它是一个要塞。开封在这一点上是不如洛阳的,因为开封是“四达之会”,“四战之地”,它的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开封交通虽然方便,然而它不是一个要塞。
但是,在岔路口和谷仓这两个方面来看,洛阳都不如开封。
所以,这样比较起来的话,我们可知晓,洛阳做国都是三条占了一条,开封做国都是三条占了两条。这样说来,还是开封做国都更适合些。这个道理,作为宋太祖的赵匡胤,他本人也是明白的。
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其实,赵匡胤迁都的背后是有隐情的。
(1)乡情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说赵匡胤生在洛阳,他对他的故乡特别有感情,一个人对他的故乡,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感情, 他对故乡非常的怀念。故此,他的心里就有些想法,想把国都迁到他的故乡去。
(2)隐忧
赵匡胤心中有难以说出来的忧患。上文中说到赵匡胤给他弟弟赵光义说的那句“吾将西迁者,无它”说他西迁国都到洛阳,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实不然,它当着赵光义的面说无他,那应当是和赵光义有关的。他们兄弟两人在打天下的时候是并肩战斗,当上皇帝后的赵匡胤对他的弟弟非常的倚重,曾经任命他为大宋的殿前都点检。
当时在民间传了两句话,《枫窗小牒》载:“点检为天子,更为一天子地也。”前朝的点检做了天子,现在又出来了一个诞生天子的地方。这说明当时的老百姓都看出来了,赵光义的政治前景非常的好。
其后,赵匡胤又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京城的这个市长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而且赵光义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几年。因此,他在开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有着很深的人脉。清人王夫之《宋论》:“(太祖)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德昭是赵匡胤的儿子,在赵匡胤晚年,他已经发现了他的弟弟在开封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他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接不了他的班了。
所以,他担心这件事情,他想摆脱赵光义在开封已经形成的势力网,但他又不想大动干戈,搞得兄弟反目。那有什么办法呢?他想了半天,最后才想出来一招儿——迁都。总结赵匡胤作为一位非常老到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想去迁都洛阳,他心里肯定是有着他的小九九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晚年的赵匡胤发现其弟赵光义在开封城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地步了,他想通过“迁都”这一举措来瓦解赵光义的势力。
奈何,天不遂人愿,他迁都之举遭受到了包括赵光义在内的众多大臣的反对,他们直言迁都的坏处,力谏赵匡胤不要迁都。
再加上,赵匡胤也看到了开封作为都城比洛阳作为都城的好处多,同时考虑到迁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他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这个“迁都”没有办成。
其实,在这迁都的背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兄弟两个人的权力之争的一种表现。我是点点文史,以上均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关注。
赵匡胤迁都长安的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受到了哪些阻碍?
宋太祖在灭南唐,夺取后周政权之后,于公元960年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建都开封,即历史上的汴京,虽然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属于天下交通要道。但宋太祖还是不满意,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艰",所以计划迁都长安,但一直没成功,迁都计划最后终成泡影,这里就来详谈一下赵匡胤迁都的原因;迁都长安的计划受什么阻碍而没有实现的原因。
一、为什么赵匡胤想迁都?自古王朝建都,考虑的首要是交通便利,因为古代船运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都城一般选择靠近大江大河之处,而开封隶属汴水流域又靠近淮河流域,交通十分便利,经济富庶,这个从后期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反映出来,开封的好处主要是有利于"居中御远"。
战国时代张仪就曾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
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周边无高山,地势平坦,一旦黄河处于枯水期,开封将面临着辽国的极大威胁,赵匡胤从安全守城方面考虑,
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河南""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所以计划向西1100公里迁往长安,因为长安的地势在战略上要比开封安全的多,主要有理由:
长安地处关中,居渭河流域,长安以北为黄土高原,以南为秦岭,以东是潼关、函谷关等天险,群山环绕的长安易守难攻,天然的防御能力使它成为历代王朝定都在此不二选择,赵匡胤就是基于这一点,所以计划迁都长安。
但是赵匡胤迁都长安计划的计划遭到了群臣以及其弟晋王赵光义的反对。
二、迁都长安遭到哪些阻碍而未能实现1、起居郎李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上书八条理由,一是新都经济凋敝;二是新都缺少宫殿;三是宗庙未修;四是没有军队;五是新都居民贫困;六是军队粮草缺乏;七是新都防御未设;八是迁都大量军队酷暑难行。赵匡胤只能暂时作罢。过一段时间赵匡胤又继续提出迁都,
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委婉的劝谏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于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李怀忠站在朝廷经济的角度,以开封的优势来阐述,确实也有道理。赵匡胤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还没打消他的迁都想法,赵匡胤以长安有险可守而开封无险可守对赵光义说时,赵光义引用吴起的故事来反对他, "在德不在险"《建隆遗事》,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地理因素,而是政治因素,赵匡胤因为一句"在德不在险"而彻底熄灭了迁都的想法。
结论赵匡胤迁都先后受到了李符、李怀忠、赵光义的阻碍,迁都长安的计划最终没有成功。汴京开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繁华,但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尚可,而作为政治中心却不具备条件。纵观北宋走向衰亡确实和都城开封无险可守存在很大的关系。
赵匡胤迁都长安的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受到了哪些阻碍?
大家好,我是调侃历史,历史问题我来答。
首先赵匡胤是想迁都洛阳而不是长安。
公元976年3月初九,赵匡胤从开封启程前往洛阳祭拜永安陵,随后又去西郊祭拜天地。一切事情处理完毕,按照程序,皇帝应该立刻返回都城,但赵匡胤在洛阳一住就住了一个多月,一直没有要回开封的意思。
而根据后世学者研究,赵匡胤去西京洛阳的目的并不是祭祀,真正目的是为迁都洛阳作实地考察。
在五代十国以前,中原王朝的都城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之间选择。长安和洛阳以山河为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开封地处平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而为了开封的安全,朝廷在开封城外驻守了大量军队,作为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他最大的担忧也在于此。他曾对赵光义说:我想将都城西迁,就是想用山河险要来防御都城以此来裁掉大量军队。
赵匡胤的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一方面是这些大臣在开封安家多年,迁都意味着家族的迁徙。另一方面,洛阳经历多年战乱,重建需要大量的花费和时间。
此时的开封历经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经营,已经成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拥有着比洛阳更多便捷的交通优势。
开封地处中原,意味着东南西北交往交流的一个地区,由于运河的便利,开封有些经济上一种客观的必然性。
各地的粮食和物资经过运河运送到开封,而京师再将粮食运往各地。
在当时,如果赵匡胤要迁都,将士、文官、国计民生都会带来不小的负担,因为建设新的首都在当时经历百年战乱后的王朝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在大臣们多次反对之下,宋太祖最终放弃了迁都,但他对身边的人说:定都开封,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将消耗殆尽。
赵匡胤迁都长安的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受到了哪些阻碍?
自唐朝武则天时代,关中平原就已经不堪重负供给朝廷和军队。武则天统治的时候,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去东都洛阳住陛就食,财富大量的依赖于江南通过京杭大运河转移过来。安史之乱之后更严重。京杭大运河的中点是开封,运到洛阳还要逆黄河而上,成本蛮大的。开封在唐朝中后期作为一个转运的中枢,已经是相当繁华了。后梁的朱温灭了李唐之后,开封本来就是他的大本营,所以就顺势把朝廷迁到了开封,从那以后开封就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了。太祖赵匡胤曾经想过迁都回洛阳,也是因为洛阳那个地方的粮食也不足以供给庞大的朝廷和军队,最终放弃。当时开封比洛阳和长安都要繁华的很多。
赵匡胤迁都长安的计划为什么没有成功,受到了哪些阻碍?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计划迁都洛阳,这是明确事实。然而他理想中的国都选址是长安,曾说过:“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这里的“河南”指洛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迁都洛阳只是权宜之计,若想长治久安就得迁都长安。
这句话出自《续资治通鉴》中《宋纪八》。
当时的事件背景是什么?赵匡胤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我们来看看。
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也就是太平兴国元年,是赵匡胤称帝登基的第十七个年头。
这年正月,赵匡胤下诏,计划临幸西京洛阳。随即一行人浩浩荡荡,从京城汴梁(今开封)启程。
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下诏,在洛阳大兴土木,扩建宫室。
这次,他除了在洛阳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型仪式之外,视察了新建的洛阳行宫。壮丽的宫室让他龙心大悦,对负责此事的官员大加奖赏。
随后,他没有马上回驾汴梁的意思。而是悠闲地留居洛阳,并且说出了迁都洛阳的心声。
这就是本文开头的事件背景。
赵匡胤的贴身近臣,起居郎李符、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指出迁都洛阳的种种弊端。然而赵匡胤根本听不进去。
这时,晋王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发言,认为迁都洛阳不是一件随意的事。
赵匡胤说道:“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晋王听后,“叩头切谏”,也就是跪拜进谏:迁都洛阳不合适!
这就是赵匡胤视察洛阳之行的重要插曲—迁都之争,甚至可以说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结果,在群臣的一致反对下,赵匡胤的迁都提议未能通过。于是悻悻然地下诏回驾汴梁。
几个月后,50岁的赵匡胤突然身亡,弟弟赵光义即位皇帝。从此,北宋就一直定都汴梁。
赵匡胤为什么突然想迁都?赵匡胤此番视察西京洛阳之行,适逢他以“宋”为国号、登基称帝、定都汴梁十七年。
按理说,这时国家根基已经基本稳定,突然迁都确实不合适。
其实,赵匡胤定都汴梁是个权宜之计。
当年,他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随即率军回到京城汴梁,逼迫后周恭帝禅位。他几乎兵不血刃,接管了后周政权,连京城也没改。
但是时日一长,他对京城汴梁的不满也日益明显。
例如他主张迁都洛阳的理由就是:
“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也即,他认为把国都往西迁,主要原因是:可以凭借山河天险,从而节省国防开支,像周朝、汉朝那样长治久安。
汴梁(开封)北依黄河,地势平坦,周围没有高山,水陆交通便利。但是长期遭受黄河水患,而且也被称为“四战之地”,容易四面受敌,易攻难守。
洛阳地处黄河畔,周围有郁山、邙山、嵩山等多座山脉环绕;长安位于关中盆地腹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洛阳和长安都有山河天险做屏障,自古就是国都的首选之地。尤其是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长安建都,包括周、秦、汉、隋、唐这几个强盛王朝。
因而赵匡胤才会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赵匡胤这样说,是事实,也有道理。但是当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藩镇将领朱温发兵长安并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都使长安遭受严重破坏,变得破败、萧条。
而且,随着江南的大开发、经济发展,长安的地理位置就显得偏西。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开封的交通便利优势就凸显出来。
例如李怀忠进谏时说道: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他认为,东京有汴河的水陆运输通道,每年运送长江、淮河的粮食几百万斛,供给拱卫东京的几十万大军。如果迁都洛阳,这些军队吃什么?何况宋朝的根基在大梁已经稳固,如果突然迁都,没有什么好处。
晋王赵光义反驳赵匡胤时说得更直接:“在德不在险”,意思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施政仁德,而不是依靠山河天险。
这句话把赵匡胤顶得一时答不上来。当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才对左右人说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其实,赵匡胤想迁都还有个重要原因--乡土情怀。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登基称帝后,洛阳自然也就成为“龙兴之地”。如果迁都洛阳,可以光耀门庭,荫护家族。
因而,他也将洛阳定为西京,大兴土木,扩建宫室,并且直接提出迁都洛阳。
但是,在群臣的一致反对下,赵匡胤的愿望成为泡影。
与开封同处中原腹地的洛阳都被否决,那么更不能突然迁都遥远、萧条的长安。
到了明朝,朱元璋曾经设想迁都长安,并且派太子朱标做前期考察工作。但是朱标从长安返回后很快病故,迁都长安的想法也就落空。
于是,自唐朝以后,古都长安就被冷落,一直未能成为国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