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匈奴修长城,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蒙恬,秦国将门之后,世代忠良,其父蒙武,曾经和名将王翦并肩作战,声名显赫。爷爷蒙骜,秦国上卿,战功卓著。
到了蒙恬这一代,蒙家已经成为了秦国望族。蒙恬与蒙毅两兄弟深受秦始皇器重,皆是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其中蒙恬被拜为内史,总管都城咸阳事物,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
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蒙恬更是被秦始皇指定为北击匈奴的主将,手底下握着三十万秦军精锐。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秦始皇的信任,成功击败匈奴。
他"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最终"悉收河南地",匈奴被迫"北徙"十余年。
秦朝北方边患,得到有效的缓解!
后来蒙恬更为秦朝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对于秦始皇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不过,蒙恬的结局并不好,他站队公子扶苏且手握重兵,颇有威望。这导致其在秦始皇死后,遭到了赵高李斯等人的迫害。
他先是被剥夺军权,囚禁于阳周。后来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
于是蒙恬被赐死于阳周!
一代忠臣良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可惜!
打匈奴修长城,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面对突如其来让蒙恬和扶苏自杀谢罪的始皇帝诏书,蒙恬虽然是三十万大军的统帅,他真的是有实力造反确甘心受死吗?未必!
死于非命,是赵高执意不肯放过蒙恬。
赵高矫诏派使者到上郡时,如果蒙恬知道始皇帝已经死了,这一切是阴谋,那他完全可以以三十万大军做后盾,不管拥立扶苏登基,还是帮扶苏跟与胡亥争抢皇位,这都算"师出有名"。
可始皇帝驾崩的消息没有发布,大家都以为他健在的,他依旧是大秦帝国最高的统治者,赵高派使者拿着盖着始皇帝信玺的诏书,就代表着始皇帝最高意志,而且是必须执行的国家意志。
这时候蒙恬如果拒绝交出兵权,不奉诏,就是谋反,那就要问蒙恬敢不敢反?能不能反?
第一,蒙恬敢反吗?秦朝是军事大帝国,商鞅变法百年来,国家常年用兵四处征伐,如果统帅动不动就敢不奉诏,就造反,像赵国那样动则发生兵变,那秦国早就在内耗中衰弱。
赵人骁勇,名将辈出,但是将帅经常会脱轨,兵变是有发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一代英杰赵武灵王被兵变困锁沙丘,活活饿死。
长平之战廉颇死守,国中缺粮,赵孝成王要换帅,廉颇不肯遵旨,杀了使者,跑到魏国了。长平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本可以跟秦国一争雌雄的军事强国——赵国,国势急转直下,最终国破家亡。
但是纵观秦国发生将军帅叛变的事情很少,这得益于好的制度约束,防患于未然,而且秦法对叛逆,制裁很严厉而残酷。
秦王嬴政时期,长安君的叛变最后的下场是全部斩死并戮其尸(杀死还不算还把尸体捣碎)。李斯被赵高污蔑谋反,在狱中受到种种酷刑,最后是"具五刑而死"。
什么是"具五刑",就是先在脸上烙字(黥刑),割鼻子(劓刑),斩左右趾,鞭笞至死,再砍掉头袋,再把尸体剁为肉酱。试想蒙氏家族从齐国一介布衣来秦国发展,三代为将,为大秦帝国扫灭六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上卿。如果谋反,按秦律要被夷灭三族,累及家人不说,士兵们愿不愿意提着脑袋追随另说,你说蒙恬他敢反吗?
第二,蒙恬能反吗?蒙恬死的冤不假,对秦朝忠心耿耿也不假,但有实力造反却未必,长城军三十万是秦国的精锐部队,击退匈奴之后留下来戍边和修长城、直道。
其一,三十万大军是秦帝国的军队,不是蒙恬的私家军,没有虎符,谁能动得了大军?
长城军是秦帝国的军队,不是蒙恬的,秦国对军队的管理采用严格的符玺制度,没有皇帝的虎符谁也动不了这支军队,始皇帝暴毙沙丘,李斯他们封锁皇帝死讯,这些符玺都在赵高手里握着,因此赵高才敢有谋逆的底气。
根据现在发现的秦朝虎符上的铭文所记载,秦朝时候,只要想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就必须出示虎符作为凭证。
虎符分为两半,一半存放在帝王的手中,另一半掌握在军队将领或者一方官吏的手中,当有需要调兵之时,将两半虎符二合为一,两者相互契合才能调动军队,“符合、符合”就是两半虎符合成一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二,蒙恬的长城军副将是王翦的孙子王离,他不会随意跟蒙恬谋反
何况这支部队的副将是武成侯王离——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虽然王离在镇压项羽起义中表现一般,但当时王离作为扫灭六国,居功至伟的王氏(王翦、王贲)军事集团代表,在军队里也是有很高的威望在。
若始皇帝在,王家是不会跟着蒙恬造反的,这是一点绝对毋庸置疑。
当然,要是大家知道始皇帝已死就不好说。因此面对当时的情境,蒙恬和扶苏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等,哪怕暂时把使者软禁起来,等局势明朗再做决定,可惜扶苏仓促自杀,迫使蒙恬别无选择。
蒙恬被关押期间秦二世并不想杀蒙恬,是赵高执意要杀,最后的罪名借口是蒙毅有罪,蒙恬受连坐。蒙氏兄弟死后,蒙家没有受到牵连,算是万幸。
资料链接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史记.李斯列传》打匈奴修长城,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蒙恬家族对秦国可谓是忠心耿耿,从蒙恬的祖父蒙骜效忠秦国以来,他们三世在帮助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蒙骜曾经帅兵对韩国、赵国、魏国等造成巨大的打击,蒙恬之父蒙武跟随王翦攻打楚国,项燕便是死在他手中,后来他还俘虏了楚王。
蒙恬的崛起主要是在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出于对他的信任而让他帅兵三十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又开始主持修建长城。蒙恬在威震匈奴的同时,蒙氏家族得到了秦始皇莫大的信任,《史记》记载,蒙恬的弟弟蒙毅“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他们的忠信在整个朝廷中,“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蒙恬之死则是因为蒙毅这个人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他曾经受秦始皇之命处理一个犯人,并依法处他以死罪,这个人就是赵高(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秦始皇因为赵高比较出色的政治能力而赦免了他,但是赵高却把这段恩怨牢记在心。
秦始皇驾崩之后,赵高一方面因为向来受到胡亥的宠信,另一方面则因为他对蒙氏家族有怨恨,害怕公子扶苏即位之后再次受到蒙氏的迫害(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所以他决定与李斯联合,立胡亥为皇帝,并开始四处搜罗蒙毅的罪过,欲置他以死(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最终,秦二世下令蒙毅自杀,在经过子婴求情,以及蒙毅自白之后,蒙毅最终被秦二世派来的使者所杀。随后,蒙恬在接到秦二世命自裁的旨令之后“吞药自杀”。
所以,蒙恬、蒙毅之死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忠,而是因为他们太忠于一个不值得的皇帝。
打匈奴修长城,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咸阳,赵高派去的使者回来了,带着他们想要听到的消息。
“蒙恬死了。”
李斯心底最后一块石头落下了。
赵高走向李斯的时候,脚步快了许多,步伐也大了很多,他看向李斯的时候,微笑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意味。
胡亥在王座上看着自己的两位宠臣,道:“上将军......死了。朕的王位稳了吧。”
赵高道:“陛下此举是千秋万代之功,今后,您的威仪将震于四海,功绩将永记史册。后人会记住秦国的君主是您。”
李斯道:“上将军恃宠而骄,目无王道,与长公子意图谋反。今陛下仁慈,念及苍生,斩杀祸首,实乃无奈之举,请陛下宽心。”
胡亥顿了顿,望向二人道:“父皇传位于我,世所周知,而兄长欲图谋于我,我无奈而举兵刃,兄弟相残,我心甚悲。蒙家世代忠臣,却走向了这一步,他们为大秦立下了那么多功劳,可惜了啊。”
赵高道:“蒙将军此人仗着自己有点功绩,就目中无人,他之死,其罪在五。
其一、先帝在时,他对陛下便不甚尊重,陛下贤明众所周知,先帝立陛下为太子本是注定之事,他却百般阻扰,这是不臣之心。
其二、蒙毅和长公子忤逆圣威,意图谋反被诛,恐蒙恬心中亦有想法,杀之可绝后患。
其三、蒙恬将军在军中声望极高,陛下亦不及他,他若要反,谁人能挡,30万秦军恐怕就是他的私军了。
其四、我大秦铁骑威震四方,可他蒙恬却畏惧匈奴,筑长城而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沸腾,杀之可平民愤。
其五、蒙将军枉顾国脉,大肆修建长城,不知截断了多少国脉,这是断我大秦国运的死罪。
值此五条,诛之可保陛下王座安稳,陛下请宽心了。”
闻言,胡亥大笑道:“如此,甚好!诸位有功,为大秦鞠躬尽瘁,赏!”
以上所言,皆为个人浅见,如果对您有帮助,那就是极好了。
喜欢的话,欢迎大家点个关注,每天为大家带来有趣的故事有温度的故事,有诗意的历史,一个讲故事的头条号。
打匈奴修长城,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蒙恬的死,首先在于扶苏的软弱。秦始皇两个主要的孩子,一个扶苏,另一个胡亥,而扶苏性子仁厚,很多方面做出的选择不合秦始皇的脾性,于是胡亥在这场选择中胜出,留在了秦始皇身边,而扶苏则被派遣到北边边疆,跟蒙恬一起驻守在这里。当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胡亥串通起来,假传圣旨遗诏,要扶苏和蒙恬自杀,于是扶苏便真的自杀了。而扶苏的自杀,也让蒙恬很是失望,更失去了自己反对胡亥等人的最大理由。
蒙恬的死,其次在于赵高的贪欲。赵高是个太监不假,但是他很有野心,想要控制着胡亥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赵高最终也配合了。而作为赵高的最大竞争对手,扶苏是必须死的,然后就是在之前曾经判处过自己死刑的,蒙恬的弟弟,蒙毅。于是赵高在扶持了胡亥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使劲手段劝说胡亥杀掉扶苏和蒙氏兄弟。胡亥最终相信了赵高,让这三个人自己了断。
蒙恬的死,第三在于其弟弟蒙毅的刚直不阿。蒙毅作为蒙恬的弟弟,兄弟二人一个掌握军队,一个陪在秦始皇身边出谋划策,可谓独得秦国大权了。而蒙毅从小学习刑狱法典,是个非常坚定的法制主意者,他曾经因为赵高犯过错,判定过赵高的死刑,但是这事最后被秦始皇搅黄了,却给蒙氏兄弟接下了最大的一个仇家,这个仇家在获得实权后也一定不会给他们兄弟留下活路的。
蒙恬的死,第四在于不忍天下之乱。蒙恬当时在秦国北部,对抗匈奴,手握秦国兵力三十万。这三十万人马一旦被蒙恬发动起来,那么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祸国殃民的大战争了。最后的结果也未可知,但是秦始皇刚刚统一的天下势必也要破乱。但是蒙恬没有选择反抗,他觉得自己是伤了龙脉,导致自己的祸事到来,最终在扶苏死后,兵权被夺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所以蒙恬的死,是非常冤枉的。而秦二世胡亥在上台后的一系列闸刀行动终于真正的伤害到秦国的元气,让秦国历二世而终。
打匈奴修长城,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为何最终死于非命?
蒙恬是秦朝的一代名将,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落得身死的下场。他的死,与秦二世及奸臣赵高有直接的关系。以下详述之。
第一,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大举发兵三十万,北伐匈奴。秦军总司令蒙恬有显赫的家族背景,蒙家三代都出名将,从蒙骜到蒙武到蒙恬,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
蒙恬北伐,势如破竹,一口气把匈奴人赶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在黄河沿岸修筑城池要塞。之后,蒙恬又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阳山、北假等地。
由于匈奴人居无定所,飘忽不定。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由蒙恬主持修筑长城防线。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故而称为万里长城。这个万里长城,与现在的万里长城其实不是一回事,秦长城早在历史的风沙中损毁殆尽了。蒙恬主持修筑的长城,是在战国时代秦、燕、赵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缀连而成,也并非完全新建。
蒙恬北伐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秦帝国强大的写照。蒙恬驻守北疆十余年,威震匈奴。由于功劳赫赫,秦始皇对蒙氏家族尊宠有加,蒙恬的弟弟蒙毅也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兄弟两人风光无限,蒙恬统兵于外,蒙毅则在朝中为皇帝出谋划策,两人位高权重,都是忠信之臣,其他将领,谁也不敢与蒙氏兄弟争风头。
第二,秦始皇暴死导致一场政变阴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东巡途中。秦始皇暴死,导致一场政变阴谋。
当时跟随秦始皇出巡的重要人物,包括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以及权倾一时的蒙毅。如果秦始皇死时,蒙毅在场,估计也没有赵高的政变。偏偏当时蒙毅不在,他去哪了呢?
原来在秦始皇病重时,什么药都没用,只得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于是他派自己的最信任的蒙毅去向山川之神祷告。秦始皇没有料想到,他的这一决定,葬送了大秦帝国。历史有时就是如此吊诡。
秦始皇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要他速速返回咸阳。在此之前,长子扶苏曾反对秦始皇坑杀儒生,始皇一怒之下,把他打发到北疆,让他去监督蒙恬。秦始皇写完信后,交给中车府令赵高。
然而,谁都没想到,赵高居然把这封信给扣留不发。为什么呢?只要扶苏回到咸阳,肯定是继位当皇帝,只要扶苏当皇帝,赵高的政治生涯就算完了。扶苏与蒙恬、蒙毅兄弟的关系密切,而且都很讨厌赵高。特别是蒙毅,跟赵高有过节。
有一回赵高犯了事,皇帝让蒙毅去审理,蒙毅刚正不阿,判他死罪。但是后来秦始皇特赦了赵高,赵高比较会拍马屁,又官复原职。不过,这么一来,他与蒙氏兄弟的仇算是结下了。
鉴于蒙氏兄弟与扶苏的关系,只要扶苏上台,赵高必然无立足之地,甚至可能清算当年的死罪。大家想想,赵高能不害怕吗?所以他一定要阻止扶苏上台,还要干掉蒙氏兄弟。于是,一桩惊天大阴谋出笼了。
赵高决定把公子胡亥推上皇帝宝座,他曾经是胡亥的老师,关系非同寻常。赵高说服了李斯,因为李斯也担心蒙氏兄弟会取代自己的丞相地位,于是同意入伙。于是三人密不发丧,伪称得到皇帝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接下来,就是对扶苏与蒙氏兄弟下毒手。
第三,蒙氏兄弟含冤而死李斯与赵高伪造一封皇帝诏书,加盖玺印,大意如下:扶苏与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屯兵,无尺寸之功,还屡屡上书直言诽谤皇帝,心怀怨恨。扶苏作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知扶苏阴谋,不匡正其行,为臣不忠,同样赐死。
赵高派使者把诏书送到上郡,扶苏泪流满面,他本为孝子,父叫子死,子不可不死。他默默走向内室,打算引剑自裁。蒙恬觉得事出蹊跷,阻止说:“陛下现在出巡在外,尚未立太子,我率三十万大军守边,公子为监军,这乃是天下重任。现在仅凭使者一面之辞就自杀,焉知非诈?不如先请示朝廷,待朝廷回复后,再做决定不迟。”
然而,扶苏这个人愚忠愚孝,他说:“父亲赐儿子死,何必再说?”遂自刭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大怒,当即将他逮捕,投入监狱。
秦二世胡亥还有点良心未泯,认为蒙恬没什么罪过,打算把他释放了。赵高当然拼命反对,还编了些瞎话,攻击蒙恬的弟弟蒙毅。他对胡亥说:“先帝很早就想立您为太子,都是因为蒙毅反对才未立。蒙毅这个人不可留,不如杀了他。”
胡亥向来没什么主见,赵高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蒙毅被捕,关在代郡。胡亥派人对蒙毅说:“以前先帝要立我为太子,你却从中阻挠。丞相认为你这是不忠,是株连九族之罪。不过朕于心不忍,只赐你一人死,这样你也算幸运了。”先帝几时想立胡亥为太子?他又几时阻挠过?蒙毅想要申辩,只是使者知道秦二世的用意,不听他申辩。蒙毅不愿自裁,使者遂令人将他处死。
轮到蒙恬了。蒙恬以悲凉的语气说:“我蒙氏三代为将,为秦国建立的功业多矣。我有三十万兵众,今日虽身陷囹圄,只要振臂一呼,仍足以起兵反叛。然而,我宁愿选择死以守道义,是不敢辱没先人之教,不敢忘先帝之恩。”于是吞药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