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火云洞三圣皇之中,轩辕黄帝当时其实也是说不上话的,而且也不便说话,封神之战,商周双方都是他的子孙,他帮谁都不合适。

在《封神演义》第五十八回:

杨戬进洞府,见三位圣人:当中一位,顶生二角,左边一位,披叶盖肩,腰围虎豹之皮,右边一位,身穿帝服。

杨戬不敢践越阶次,只得倒身下拜,言曰:弟子杨戬奉玉鼎真人之命,今为西岐武王因吕岳助苏护征伐其他,不知用何道术,将一郡生民尽是卧床不起……

当中一位圣人乃伏羲皇帝,谓左边神农曰:想吾辈为君,和八卦,定礼乐,并无祸乱,方今商运当衰,干戈四起,想武王德业日盛,纣恶贯盈,以周伐纣,此天数。

神农曰:皇兄此言有理。忙起身入后,取了丹药,付与杨戬。

封神演义当中,杨戬前往火云洞两次求助三圣皇,一次是第五十八回,当时截教的瘟仙吕岳散播瘟疫,另一次是在第八十一回,当时又是截教门人余化龙余德散播痘毒。

由于截教的法术实在厉害,阐教门人无法破解,只好前往火云洞寻求帮助。

杨戬是阐教第三代之中的大弟子,法力高强,仙界的长辈们都非常看好他,加上他是去为西周求取仙药的,所以办事也非常顺利。

但在求帮忙的过程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杨戬全程在与天皇伏羲与地皇神农交流,一旁的人皇轩辕全程都没有任何的言语。

其实,轩辕黄帝全程不说话的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轩辕在火云洞的确也说不上话

火云洞三圣皇,说的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与人皇轩辕,三圣之中以伏羲为尊,而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乃是兄妹二人。

封神世界之中,女娲的地位非同寻常,而伏羲作为三圣皇之一,而且还是女娲的兄长,自然地位也是三圣皇之首,杨戬前来求助,自然要伏羲同意才可以。

因为杨戬两次求助,真正能够帮得上忙的,其实是地皇神农,所以伏羲同意之后,还需要神农来亲自赐药帮忙,因此伏羲与神农,肯定是要张口的。

然而人皇轩辕就比较尴尬,他一来不做主,二来也没有真正帮忙的本事,他总不能与杨戬闲话家常说仙界的琐碎事务吧。

第二,轩辕帮谁都不合适

轩辕黄帝乃是人皇,是华夏之祖,他在死后升天成圣,在火云洞之中继续修炼,但他的子孙后裔仍旧遍布人间。

无论是商的祖先,还是周的祖先,其实都是黄帝的子孙。

在封神之战开始之前,女娲的诞辰日,女娲正在火云洞跟哥哥一起过生日,结果后来就发现了纣王在女娲宫题诗的事情,由此引发商周之争,封神之战。

作为圣人,轩辕黄帝对于封神之战背后的气数命运,自然是非常清楚的,然而他与通天教主的心情是一样的,只能看着,却无可奈何。

如今交锋的双方,都是轩辕黄帝的子孙后代,他作为老祖宗,无论是帮助西周还是殷商,其实都是不好的,索性闭嘴不说话了。

第三,封神之战轩辕帝很不爽

商周之争的背后,其实还是封神之战,因为鸿钧一脉的弟子身犯红尘杀劫的非常多, 所以借封神之战来一次“大浪淘沙”式的筛选。

在这场大战之中,有两个人心里很不乐意,一个是通天教主,另一个就是轩辕黄帝。

截教势力庞大,号称万仙,然而截教门人之中鱼龙混杂,法力高强的多,心术不正的截教门人更多,什么瘟仙痘神之类,全都是截教门人。

这场封神之战,也是为了诛杀其身断其劣根,封神之后也是为了约束,以成就正果,通天教主自然也不能多说些什么。

至于轩辕黄帝,他作为华夏之祖,要被灭掉的纣王是人间的人皇,是他的子孙,他心里自然也是很不乐意的,更头疼的是另一方也是他的子孙,他心里也不知作何感受。

《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封神演义》中的鸿钧老祖气场宏大之极,无与伦比,整个封神大战都是他的玄门主场,无论是神仙打架,还是商周互殴,那妥妥的都是阐教和截教在演主角,其他西方教和各种散仙也不过是绿叶陪衬,光他门下的三圣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就加持了无数光环。于是,很多道友就有了某种错觉,好像这阐教和截教基本就是当时神仙界的扛把子,特别是鸿钧老祖,简直只手遮天,为他独尊。

其实不然,亲,这真是个美好的误会,在当时的神仙架构体系之下,鸿钧集团还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大上,甚至可以说,基本就没有他们说话的份儿,只有接受和执行的顺受道理。长公子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俗话说得好,出手赤膊上阵的都是小弟的角色,真正的背后大佬是不可能亲力亲为的,说句话,下面人看着办就得了。不信你看,真相帝来了,女娲娘娘一句话就要了商纣王家成汤四百年基业,昊天上帝一句神仙红尘杀劫就酝酿了封神大战,鸿钧老祖以及玄门三圣也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

好么,姜子牙和武王姬发伐商遇阻,还非得去求火云洞三皇来摆平,而且,杨戬到那里两次,人家也不过是顺手拔了根草给他就完事了,更有意思的是,穿着帝服的轩辕连个照面都不打,一句话都不说,直接华丽的无视啊有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玄门弟子那么低三下四,而火云洞三皇特别是轩辕又那么傲娇,连一句话都不说呢?亲,不要急,你且随长公子我一起来看。

第一、有资格:火云洞三皇中的轩辕完全可以无视杨戬乃至玄门都领袖鸿钧道人。

《封神演义》中的七圣也好,九圣也罢,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真就如同某些朋友认为的那样,鸿钧老祖是唯我独尊的存在呢?西方教接引、准提二圣也就罢了,基本等同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这三圣,陆压道人是个另类的散仙,说鸿钧道人犀利如女娲其实是不妥的,更别说火云洞三皇了。真相其实就是,在整个《封神演义》小说的神仙架构体系中,女娲和火云洞三皇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才是最顶级的存在,包括昊天上帝,也是沾了这四圣的光。

福地无如仙境好,火云仙府胜玄都——《封神演义》

亲,不信你看,这可是杨戬求助火云洞三皇时候亲口赞誉的,火云仙府要更胜玄门一筹。

我们再来看杨戬拿的这个拜师帖,文章大 了,值得玩味。

杨戬先是贺了个万寿无疆,然后恭恭谨谨地递上了折子,伏羲是什么态度呢?俩字“展玩”,随手拿起来玩弄。

弟子黄龙真人、玉鼎真人熏沐顿首,谨书上启辟天开地昊皇上帝宝座下

你看看,真相了,这个格式完全就是臣子觐见王者的上书陈表,对火云洞三皇的称呼也是“劈天开地昊皇上帝”。

弟子仰仗三教,演习灵文,自宜默守蒲团,岂敢冒言渎奏。

他们仰仗的三教是什么呢?就是鸿钧道人门下的玄都阐教和截教,再加上人教,看到没亲,不管你是什么神仙佛陀,离开人道你没法活,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人间烟火,可不就是也是神仙生活嘛!人道,简单,女娲是实际的创世神,也是治世第一皇,火云洞三皇也是如此。

仰叩仁慈,恳祈大开恻隐,怜继天立极之圣君,拯无辜之性命,早施雨露,以慰倒悬。临启不胜待命之至!

最后,他们还必须要搬出来女娲和三皇以及昊天指定的人间王者接班人周武王姬发和芸芸众生来说事。

这无不说明,女娲和火云洞三皇才是当时最顶级的大佬,在昊天上帝通过封神大战建立天庭新秩序之前,无论是神仙佛陀还是人间的普罗大众,都最终要受到他们的节制和管束。火云洞三皇就是当时天道秩序掌管者,类同后来的昊天和《西游记》里的玉帝。

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所谓的封神大战布局的前前后后。

商纣王帝辛题诗女娲宫,亵渎了上古正神女娲娘娘,女娲发威,扬言灭商。

接着就是昊天要求鸿钧玄门下元始天尊阐教十二金仙俯首称臣,理由是1500年的神仙杀劫。

鸿钧道人万般无奈,才同意了怎么个封神计划,三教共签封神榜,火云洞三皇根本就没出面,昊天作为代表和鸿钧一起,顺带玄门三圣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一起,搞定。

这个封神大战谁是最终受益者?显然是以昊天为代表的火云洞三皇一系啊!他们才是真正的发号施令者,更是受益者。不管是阐教还是截教,哪边上封神榜也不是好事情,被人家挖墙角了嘛!这么出工出力,图的是什么?——鸿钧老祖苦啊!有话没处说,一肚子的苦水不知道跟谁说去。

这样看来,鸿钧道人一系纯粹是被动的一方,封神大战就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轩辕与伏羲、神农乃至女娲、昊天都是火云洞系统的,实力使然,碾压鸿钧道人一系。所以,轩辕完全有资格无视这个毛头小子阐教三代弟子杨戬。

第二、有使命:瘟灾痘疮都是“天罚”,本质是轩辕对新任命者武王姬发和“进位”封神者的考验。

阐教与截教的火并,殷商和西周的杀伐,本质上都是天选者昊天乃至火云洞三皇对他们的一次严格遴选。1500年的神仙杀劫,资质上等的成仙得道,中等的被封神被昊天天庭接纳,再次等的成就人道事业,享用些人间富贵,连封神榜实际执行者姜子牙也不过是个末流的富贵凡人,不得成仙成圣,可见,这个遴选也是很严格的,不是空口白牙,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当然,阐教确实是摆弄手段,走了些后门的,又是邀请西方教,又是开泥宫丸,作弊嫌疑是洗不脱的。

所以,杨戬两次来求火云洞三皇,灾难缘由当然是火云洞三皇出手所致,所谓天罚嘛!也只有他们有这个资格了。给你们点苦头吃,不要显得那么顺利,一个是选择人才,一个当时也是立威,诸位神仙大佬也好,人间天子武王姬发、富贵宰相姜子牙也罢,你们要看清楚了,掌握最终话语权的人在这里——在火云洞。

所以,此时此刻,火云洞三皇面对小朋友杨戬,不过都是逢场作戏,有扮白脸的,自然也有扮黑脸的,伏羲说话,神农照做,轩辕默不作声,哥儿仨配合的那叫一个默契。原来,轩辕使了个脱身法,他的元神不在火云洞,他人正在城头上看热闹呢!

第三、有担当:轩辕化身昊天,他有事情做。

《封神演义》里的昊天上帝到底是什么来路?封神迷们一时也总解答不清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昊天就是火云洞三皇的化身,或者直接说就是轩辕的化身,杨戬见三皇,看到的轩辕是一身帝服,这可不就是昊天的模样嘛!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火云洞三皇指定的这个武王姬发,他之所以能够以区区西岐贫瘠之地起身,并统帅八百诸侯反商,那都是得到了轩辕的暗地里的配合,没有轩辕强大的号召力,恐怕是做不到的。

我们再来看,女娲调动的轩辕坟三妖:九尾狐狸精苏妲己,玉石琵琶精和雉鸡精,这可都是出自轩辕成仙得道的衣冠冢的;哪吒闹海,射杀石矶娘娘的门人,用的是轩辕黄帝的乾坤弓和震天箭,雷震子神奇的出现在周文王姬昌眼前,这事事种种,难免轩辕也要去走一遭的。

这样看来,当时的轩辕,作为火云洞三皇的代表,他以昊天上帝的化身来帮助西岐,同时又兼任现场的督导者,确实也够忙的。他的肉身虽然在火云洞,其实,元神已经化身出去了,当然也就纹丝不动,一句话也不说了。

这杨戬也是太稚嫩了,当然看不出来其中的奥妙。不过,这黄龙真人和玉鼎真人似乎看出了点门道。

这就如同《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一样,每次遇到难缠的妖精,他都会去寻找来源,然后找高人摆平。

所以,两次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他们立马就会叫杨戬去求火云洞三皇。

黄龙真人和玉鼎真人似乎跟轩辕人皇还真有点关系,本公子认为,这黄龙真人很可能就是轩辕黄帝身边那个应龙的化身,应龙就是黄龙的祖龙,据说后来还化身成了秦始皇;玉鼎真人可能就是象征治世皇权的九鼎的化身,这两位可真跟轩辕黄帝有缘啊!懂得背后高人的意思,所以活儿也就干的漂亮。

柏鉴跟蚩尤大神PK,都死了上千年了,还能被姜子牙封为清福神,封神榜上第一名的魁首,要知道,封神大战中其实也有很多孤魂野鬼的,什么名分都没有。柏鉴凭什么呢?因为,人家是轩辕麾下出过大力的人那,姜子牙能不给个好的名分和待遇吗?原本封神台上收的魂魄都应该是在封神大战中挂掉的人嘛!有个时间段的。不在限制之列,说明真的是牛人,劳苦功高,跟老主公立过汗马功劳,有前情。姜尚也够可以的,好歹还给伴儿也弄了个扫把星神位,虽然不好听,可是弄口公家饭吃那还是没问题的。

第四、肚子里有气:杨戬与昊天的甥舅关系。

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本公子就不多说了,简单讲,就是玉帝的妹妹私下凡间,跟凡人成亲生下了这个杨戬。这样的事情,对神佛界,特别对天庭来说,是个大大的宫廷丑闻,是不能够接受的。所以,作为昊天这个化身之后的原主,轩辕自然对他也会爱答不理,不理不睬。杨戬劈山救母,灌江口称小圣,那就是后话了。

由伏羲和神农出面接待杨戬,和个稀泥,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话说,杨戬肉身成圣,恐怕也于此有些微妙关系吧。

杨戬小朋友两次去火云洞找三皇求助,轩辕一句话都没说,这不难理解,一个是轩辕资历够高,完全可以不理睬他;一个是他确实比较忙,他化身为昊天,既要立威树规矩,又要督战选人才,元神不在火云洞,自然也就说不上话了。即便在,恐怕也不会开口的,这个莫名其妙得来的外甥,面子上过不去。

《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原著党答一波。没那么复杂,封神大战的阴谋应该还没有蔓延到高层次的火云洞三圣头上,封神对阐、截来说是生死相争,对三圣皇来说恐怕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没意思极了,所以杨戬求助时轩辕皇帝不说话,其实就是他不想说、不需要说,或者说了没记而已。

一、三圣

封神世界有一处神秘之地,名为火云洞,又称火云宫。宫中有三圣,分别是伏羲、神农(炎帝)和轩辕,地位崇高无比。

有多崇高呢?

1、在女娲之上

第1回,纣王女娲宫题诗,女娲要在的话就拍死他了。没在就是因为去火云宫朝贺三圣去了。

朝是朝觐,贺是进贺,在古代代表臣子对帝王的觐见。将三圣比作君,则女娲是臣,由此可见三圣地位在女娲之上。也有一种说法是伏羲女娲本为兄妹,哥哥是圣皇,妹妹去朝贺乃是理所应当,就像古代的公主归宁一样。

2、在鸿钧之上

黄龙、玉鼎二真人致信三圣,称伏羲为“辟天开地昊皇上帝”。

昊皇上帝,应该就是昊天上帝。

原著第58回杨戬初至火云洞,童儿告诉他“此三圣乃天、地、人三皇帝主”,伏羲为三圣之首,自然他就是天皇。昊皇用“皇”字,昊天用“天”字,大抵都是同一人。

封神世界中,昊天上帝有多厉害?

我一直认为他就是封神第一高手,原因很简单,封神大战的起源都是因为他令仙首十二称臣引起的。仙首十二即十二金仙,称臣就需要兵解,这便是金仙的杀劫。第15回写到,元始正是因此而闭宫止讲,也就是说昊天说了一句话,元始就把博士班给关闭了。

接着三教并谈,共佥封神榜,鸿钧也因而身惹红尘。

而从头到尾,昊天稳居幕后、八风不动,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有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伏羲既然是天帝,和他共居一宫的炎帝和轩辕又怎会太差?纵使实力在鸿钧之下,有伏羲这个超级大佬罩着,那也不是鸿钧能比的。

二、所求

封神大战确有阴谋,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那只是阐教(元始)、人道(老子)、西方(接引准提)三教对截教(通天)的围猎,元始拉拢了三教,把三界第一大教算计得烟消云散。

而这与三圣毫无关系。原因就在于,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

首先是天帝伏羲,他的确得到了封神榜上370个神灵,但这其实并没超出他的预期。天庭缺人,所以他令仙首十二称臣,但鸿钧和元始用一张封神榜与他进行了交换。也就是说,在他的心里,370人的价值大约等于12金仙,即使超过,也不会超得太多。而他还损失了自己的女儿龙吉公主和女婿洪锦!

神农,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曾经两次出手为阐教擦屁股。一次是退瘟毒,一次是祛痘疮。

轩辕,什么也没有得到。不出手,不说话。

让我们想想:到了圣人这个境界,寿元上已经获得长生,实力上横绝宇宙,跨越古今、威压三界,还有什么奢求的呢?

恐怕也只有飞升到更高层次的世界才能让他们心动了。

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按原著分析,也不过就是争气运、争德行、争香火、争教徒,而整场大战下来,这方面的好处神农和轩辕一个也没得到。

神农之所以两度出手,不过是听了伏羲之劝。

第一次伏羲说,“御弟不可辞劳,转济周功,不负有德之业”;第二次说,“今武王有事于天下,乃是应运之君,数当有此厄难,吾等理宜助一臂之力”。

伏羲身为天帝,代表的是天道意志,神农、轩辕虽然秉天意而行帮助西岐,其实就像我们看到小孩子打架,一方被打到地上去帮忙扶起,自己是绝不会赤膊上阵,也绝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失的——因为两个小朋友都不是自己家的。

三、反常

当然,轩辕亦有反常之处。

他在人间有轩辕庙,殷洪逃亡时曾栖身其中,是封神世界中仅有的两个在凡间拥有大庙之人,另一个是女娲的女娲宫;

他在朝歌城外留有衣冠冢,那便是轩辕坟,坟中出三妖,祸乱纣王朝纲;

棋盘山上的轩辕庙中,出二泥塑鬼判,附形于桃精柳鬼之身,即成千里眼、顺风耳二妖……

然而这些都如女娲派三妖进宫一样,证明不了他们曾深度参与封神大战。

总的说来,这场大战的主角还是阐、截,西方教是摘桃子的,妖族是打酱油的。

杨戬进火云洞求助时,轩辕为什么不说话?

或是不想说。他是圣人,杨戬不过区区一真仙,两人境界差着十万八千里,没道理皇帝去找平民百姓搭话的。

或是不需要说。阐教求助之人,首先是伏羲、其次是神农,根本没求着轩辕,那么他为什么要说话?

或是说过没记。他大概是说过的,不过多半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于情节无推动,那就没必要写了。

挺好的,轩辕就是我们常说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一个阴鸷的、元始似的黄帝,恐怕也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

我已经写了500来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欢迎关注,共赏神话。

《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封神演义》中的火云洞三圣皇分别指伏羲、神农和轩辕黄帝。除了杨戬两次求药外,轩辕还曾三次被提到,一次是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居住的地方叫做“轩辕坟”;一次是桃精柳鬼高明、高觉借了“轩辕庙”中千里眼、顺风耳的神通;再有就是清福神柏鉴曾是轩辕黄帝麾下。从这个角度讲,轩辕比伏羲和神农的“戏份”似乎更多。

然而三圣皇中偏偏只有他从头到尾不发一言,一句台词也没有,多少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黄帝不说话的原因所在。

人道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书中曾提到封神榜的由来,一来是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杀戒临身,二来昊天上帝让十二仙首称臣,于是便有了三教共议封神榜,而参与共议的三大巨头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这也使得很多朋友认为太上老君是人教教主。

实际上,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老子是阐教,而且共议封神榜的三教是指阐教、截教和人道,也就是说,书中根本就没有“人教”这一说法。那么何谓“人道”?个人认为人道可以理解成人族,无论阐教还是截教,他们的弟子徒孙都需要人族输送,也就是说人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尽管截教有教无类,但不代表教中全是异种(动物),他的主体还是由人类组成的。所以,人道才会在三教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这却不代表人道真的有代表参与这件事,毕竟这个层面的东西并不是普通凡人可以参与的,而阐教和截教中已经包含了人这一族群。

那么,谁才是人道的标志性人物呢?很多人说是女娲,原因很简单——女娲造人。然而这个传统神话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并不存在,在商容向纣王陈述女娲功绩时,只提到了补天,如果女娲有造人之功,商容没有道理不说,纣王也不会虎到写诗亵渎女娲神像,所以说以《封神演义》为依托进行解读的话,女娲并非人族领袖,而且从女娲拥有招妖幡可以调动天下群妖看,她更像是妖族之主。

那么人族难道连代表性的大神都没有吗?这当然不可能,结合种种迹象看,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人物火云洞三圣皇应该就是人族之首,他们虽然未必是天地间第一个人类,但对于人族的贡献和功德看,无疑是最高的,从这个角度讲,火云洞堪称“人道圣地”。

低调沉默的轩辕皇帝

整体来说,三圣皇都很低调,杨戬第一次去求药时,口称“老爷”,甚至不知道三圣皇是谁,是几个人。要知道杨戬是三代弟子的天花板,本事眼界都不低,可见三圣皇低调的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在这两次见面的过程中,轩辕黄帝未发一言,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

首先,皇帝虽然有大功德于人族,得以位列三皇,但是论资历略逊于神农,远远不如伏羲,伏羲也俨然是三皇之首,所以一般这种时候,伏羲是要开口说话的,轩辕除非有不得不说的建议或叮嘱,不然没有开口的必要。

其次,杨戬求药的对象主要是神农,神农不可能光比划不说。说白了,杨戬来向神农求药,伏羲作为三皇之首,客套两句,嘱咐两句多少是看阐教的面子,而神农是当事人,自然也要与杨戬有问有答,唯独轩辕黄帝,这事和他基本没关系,也不在他所涉猎的范围之内。

简单点说,就像家里来人,老大作为主人接见一下,寒暄几句,老二作为帮人办事的,自然是主要人物,老三作为主人之一,见个面就行,说不说话没什么影响。

以上不过一些个人浅见,至于其他原因,欢迎大家补充。

《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我这么讲吧,《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洞三圣求助,轩辕黄帝一句话没说,可是,说话了的伏羲大帝和神农炎帝,跟没说话,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杨戬的身份过去特殊。

你要知道,杨戬可是《封神演义》中第一神族、至高神昊天大帝的外甥,而且,是阐教的三代弟子的首位佼佼者,实力比当时的十二金仙,还要强。

他的一举一动,绝对不是那么简单。比如,杨戬跟龙吉公主的会面,很显然,就是昊天大帝,想让龙吉公主和杨戬在一起,亲上加亲,特意安排的。

可是,天命注定,龙吉公主没看上杨戬,看上了王母娘娘许诺鲲鹏妖师的姻缘,最终龙吉公主嫁给了鲲鹏妖师之子洪锦。

第二,杨戬到火云洞,是试探第二神族的态度。

昊天大帝和王母娘娘组成了第一神族,是统治宇宙九界的至高神,拥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呢,女娲娘娘和伏羲大帝组成的第二神族,实力也只是比第一神族,差一点儿。

在《封神榜》这件大事上,封神没得说,可是,女娲娘娘出了一个变数,就是要让人间,既商朝,也改朝换代,变成周朝。

这个变数,不是昊天大帝要求的。所以,他才派杨戬,两次却试探火云洞三圣,看看他们态度如何,再决定下一步干什么。

第三,火云洞三圣,选择了自保。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火云洞三圣,选择了自保,不参与封神大战的事情,而且,女娲也不再参与,只是派了轩辕坟三妖,盯着纣王,而且,其实,这三妖,在封神大战和周代商过程中,有功劳,但却不是主因。

主因还是阐教打败了截教,同时,乘商朝内忧外患之际,商朝夺权成功了。

通过杨戬两次试探,昊天大帝明白了,这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组成的第二神族,没有反对昊天大帝的意思。于是,昊天大帝也就放心了,封神榜,得以圆满结束。

所以,我们就能够看到,火云洞三圣伏羲大帝和神农炎帝,虚与委蛇,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而轩辕黄帝更懒得说了,毕竟,不管是商,还是周,都是人家的嫡系,谁坐天下,都一样。

《封神演义》中,杨戬两次向火云三圣求助,三圣中的轩辕为何一句话都不说?

的确,轩辕黄帝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但不代表他老人家没脾气没性格。

其实,按照故事背景,他心里应该有这么几种情绪。

无奈、气愤和焦虑。

固然,杨戬两次去火云洞求药,但黄帝情绪却不是针对他。

毕竟杨戬只是个跑腿的,背后则是周军、姜子牙、乃至玉虚宫和昊天上帝。

黄帝为什么无奈呢?

昊天上帝号令封神,三教共议封神榜,三位教主秘密商议出封神名单。

这份名单上的人物有武将、异人和神仙。

这番折腾可并不只是局限于修行界,更波及到了人世间。

可谓黎民受苦,苍生受难。

我们都知道,封神榜成立的基本条件,就是商周之争。

没有阵营对立是不可能打起来的。

可问题在于,无论商周的领导层,都是黄帝的后代。

咱们来捋一捋,商周的宗族谱系。

商的开国之君汤,为轩辕皇帝的18世孙,而周族的先祖公亶父为黄帝的16世孙。

可见商周本来就是血脉同源,打起来的结果怎样呢?

黄帝能不无奈?

昊天上帝、三清教主,你们利用我的子孙去达成封神目的,跟我商量过吗?

这是第一点。

咱们再说,黄帝为何愤怒?

要说打仗没有不死人的。

但商周之争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而且导致惨重伤亡的还不是黄帝的直系后代,而是从头到尾,商周都被人当枪使。

先说周军的损失。

瘟神吕岳泼洒瘟疫,西岐城差点被一锅端了。

痘神余德泼洒痘症,周军六十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

最严峻的一次,周军遭遇邬文化袭营,一战死伤二十万人。

哪个祖宗不心疼啊?

古语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如果说两兄弟之间打来打去,有个伤亡,作为祖宗也可以容忍。

但这两兄弟被人当枪使,一个个斗得死去活来,最后被外人捡了便宜。

轩辕黄帝焉能不怒?

最后咱们说,他为何焦虑?

火云洞三圣的地位很尴尬。

不只是这三位,跟他们亲近的女娲,同样处于尴尬地位。

三教兴盛,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首先,元始天尊目高于顶,门人众多,对于截教的披毛戴角之辈极其厌恶,对于人类也持冷淡态度。

通天教主有教无类,广收门徒,但其门下有很多凶残之辈,以普通百姓为刍狗。

罗宣火焚西岐城,吕岳西岐撒瘟疫等等。

都能证明人类力量的凋零。

火云洞三圣眼看着天下大乱,却无法与三教教主和昊天上帝抗衡,甚至连基础的话语权都没有。

岂能不焦虑呢?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女娲造人、三圣教化人间。

但这都是老黄历了。

咱们细看阐截之争。

最终的获利者是谁呢?

元始天尊看似是胜利者,实际上门人死伤不少,也有很多门人叛入西方教。

通天教主败得很彻底,截教灰飞烟灭,啥都没剩下。

而西方教看似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闷声发大财的主。

谁呢?

老子。

元始天尊偃旗息鼓,通天教主去紫霄宫闭门思过。只有老子占据了整个人道的话语权。

可以说,道教的兴起天时地利人和,他之所以肯让西方教分一杯羹,只是为了安抚和利用他们。

你们可以来东土收点人,但只能在我允许的范围内。

封神之战落下帷幕后,西方教的触角便缩了回去。

老子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果实,他的教化从此遍及世间。

反观女娲和火云洞三圣呢?

在道教的刻意忽视下,他们的香火岌岌可危。甚至有被人类淡忘的危机。

后续的事实如此,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影响力扩散到统治阶层和民间。

而女娲和三圣的祭祀愈发减少。

轩辕黄帝作为人文初祖,除了无奈、愤怒,剩下的也只有无穷的焦虑了。

综上所述,便是轩辕黄帝不吱声的原因。

实力不够,只能忍气吞声。最终,哀大莫过于心死。

本文配图:九轩文化封神演义连环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