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原本的中原人士,历经五次大规模迁移,在南方多地逐渐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
这是广东梅州客家博物馆之中,对于客家源头的相关介绍。
客家人属于汉人分支,大多分布于南方,这个“客”字其实也说明了他们都并非本土居民,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来自北方,因战乱迁移到南方,成为了“客”家人。
如今世界范围内,客家人的后裔大约有一亿之数,千百年来各领域的名人辈出,客家也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独在异乡为异客,“客”在汉语之中,指的就是外来人,历史上南方的人口长期都少于北方,之后随着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南方得以开发,最终才完成了反超。
上溯千年,南方很多居民的先祖都来自于北方,客家人自然也不会例外。
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源于中原的河洛平原一带,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地区,这里是华夏的发源之处,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地区。
晋朝八王之乱元气大伤,北方诸族纷纷南下侵扰,最终导致了惨烈的五胡乱华,原本兴旺的中原之地,被戎狄破坏得赤地千里,大量民众被迫成为奴仆。
而在永嘉之乱以后,北方由于频繁的战乱,不堪被戎狄胡人奴役的民众,还有大量的门阀士族都开始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众多中原人大举向南方迁徙,最前沿达到了广东梅州一带。
东晋义熙九年,晋朝在原本安置流民的流民营基础上设置了义招县,东晋设立了专门的侨州侨郡县,用于安置规模庞大的中原移民。
南朝时代,齐国书州郡志: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衣冠南渡以后,原本的晋朝皇族为了安定,与诸多的门阀士族联合,而当时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很多弱势民众为了生存,往往依附于大族名门。
魏晋时代,原本是将那些依附于地主门下作为佃农的流民称作是“佃客”,而东晋之后,为了方便管理,晋元帝时代正式将北方来到南方的移民称作“客”。
一方面,这是用来形容他们外来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背景下,这些外来移民无法自己做主,而要依附于大他人的境况。
在南北朝到后来的隋唐时期,数百年里,南方也算是安定了许久,而且因为北方移民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与先进技术,原本人迹罕至的南方开始得到有效开发。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混战不断,晚唐时期天下硝烟不绝灾厄连连,苦不堪言的中原民众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南方。
李白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如今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与广东北部的连接之地,成为了中原民众南迁的乐土,由此开始了中原汉人在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此后,靖康之变北宋被灭,以及百余年以后的元朝灭宋,使得中原被侵占,汉人继续向南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此时,来自中原的汉人,已几乎遍布整个华南地区。
唐宋时代的客家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民系,也有了既定的称谓。
广东、福建与江西三省的交界之处,山峦叠嶂林地众多,常年气候湿热交通不便,土壤的酸性比较大,耕地不仅少,而且比较贫瘠,良田稀缺。
说实话,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地,其实并不适合农耕族群定居,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交通不便的地方,倒是成为了一片世外桃源,日子辛苦,倒也还过得去。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湖广之地与四川出现了人口剧减的情况,为了填补当地的劳动力空白,明清时由朝廷官衙主导,进行了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也因为这场持续上百年的移民运动,使得客家人大规模向西迁移,四川与湖南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客家人后裔。
从历史来看,客家人就是北方河洛平原一带的汉人南迁形成的族群,不过他们南迁之后“客以为家”,也难免寄人篱下,由此也受到了很多地域影响。
在汉人南迁之前,南方是越人的生活之地,粤赣闽交界处还生活着畲族等其他族群,外来的客家人既然南迁,自然要入乡随俗以求生存,所以在文化风俗方面,出现了很大变化。
客家人文化很多方面,都与北方汉人存在巨大的差异,反倒是与畲族有诸多类似。
比如:
一,语言方面
客家人说的是客家话,这种汉语方言与北方的所有方言都完全不同,别说北方人很难听懂,就算是南方其他地方人,也很难听得懂客家话。
并且,客家话与畲语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互交织的情况,畲语跟客家话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两者语言却出现了融合。
客家话之中,称呼母亲为“娓”,伯母为“伯娓”等,这些在古汉语之中完全没有,倒是在侗、畲等族群语言之中非常普遍。
二,饮食风俗
在客家人聚居之地,盛行着非常著名的擂茶,而客家人的擂茶与畲人的擂茶几乎完全一样。
南方地区,不仅仅是客家人与畲人,像是瑶、苗、土家等族群之中,擂茶都是一种非常寻常受欢迎的待客食物。
此外,客家美食里还有很著名的“酿菜”,而这种美食也最早来自于苗、瑶等族群,在中原汉人的风俗当中并没有过。
除此之外,北方的中原汉人饮食,并没有过鼠肉,但在江西与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中,鼠肉是非常常见的,甚至有些地方还作为待客的上等美食。
三,风俗打扮
唐宋时代开始,客家人的妆容打扮就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倒是与畲人很像。
客家的女子,喜欢在头上戴方帕,另外梳成的发髻,在中原甚至江南地区都是见不到的,同样也是只有畲人等南方原住族群里很常见。
由于粤赣闽三地交界处大多都是山区,出于劳作辛苦等方面的需要,客家的女子在古代也是不缠足的,这也与明清时期的北方完全不一样。
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北方从来没有过的“二次葬”风俗等等,这些都是当年北方的移民抵达定居到了南方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上千年的“异乡为客”,加上南方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客家的风俗文化不仅与其他汉人圈子有巨大区别,就算是在客家人内部,也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
打个比方来说,客家话可不止一种而已,学会一个地方的客家话,未必能跟另外一个地方的客家人进行顺畅的交流,就更别说其他习俗方面的差异了。
古代为了生存,南迁的客家人总是抱团生存,所以直到今天,仍旧非常强调宗族关系。
在客家人的眼里,忘记自己的祖先,或者不懂得自己族群的语言,是忘祖的表现,就算是嫁过来的外女,也必须学会客家话才可以。
外乡人若是见过客家人的祭祀,通常都会被那盛大的场面所震撼,即便上千年岁月过去,客家人仍旧保持着严格祭祀的传统,这也是宗族文化的反应。
从晚清时期开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客家人开始走出国门,前往南洋、北美乃至世界上的各个地方去寻求生存的机会。
而今,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都能够见到客家人的身影。
福建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世界上大多数的华人华侨都来自于这两个地区,而海外的华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客家人。
新加坡之父李光耀也是客家人,苏里南将客家话作为法定的语言,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导者洪秀全等人全都是客家人的后代。
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客家人的身影,甚至形成了专门研究客家人的学问体系,客家人的祖先来源于北方的河洛,但时隔千年,早已自成一系。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客家人,的祖先,从那里来,当然是,太行山脚下的,河南省的;沁阳府,怀庆府,沁阳市,卫辉府,卫辉市,新乡市,都是河南省迁移到南方各个地区去的🌹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1.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它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汉族有八大民系(分支),一般以地域命名。比如:东北民系,分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语言是东北官话。
中原民系,分布在河南、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语言为中原官话。
2.而客家民系例外,它不是以地域命名的。客家人大概8000万,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约5000万)、港澳台(约500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约1500万)等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客家人之所以称为“客家”,意思就是旅居他乡的客人,那么客家人的故乡在哪里呢?
客家人的故乡在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因为古代灾荒战乱政府奖惩等原因,经历过一千多年间的五次大迁徙,才散布在世界各地。
a,秦始皇时期南征百越,驻军两广地区,秦亡后秦军仍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b,第一次大迁徙是两晋时的衣冠南迁,到达今天的梅州,梅州也被称为“世界客都”。
c,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躲避战乱迁徙到赣南闽西广东。
d,第三次是北宋靖康之乱和元军入侵,客家人南迁到惠州。
e,第四次清军入住中原,客家人抗清失败,迁广西湖南四川,有的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又有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
f,第五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广东发生土客冲突动乱,客家人被迫往海南,去往马来半岛。
虽然南宋时期客家人已形成了稳定族群,但清朝之前客家人还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为了保护自己,客家人做成像碉堡一样的围屋。客家人明白生存的不易,所以客家人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逐渐定居下来。
客家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客家人的勤勉造就了客家人的财富和声名,客家人名人比较多,像孙中山、李光耀、张国荣等。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对客家人的研究,最该感谢的就是罗香林。
罗香林,1906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经济系,后转至历史系,师从王国维、朱希祖、冯友兰、钱玄同等大师。
(图为罗香林)
1930年毕业,即转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陈寅恪、顾颉刚二导师。1932年曾至南方考察客家文化和社会组织。1932年10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193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授“方志研究”。1934年9月,在中央大学历史系讲“中国民族史”,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审核事宜。
1936年,返粤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后定居香港,执教于香港大学。1978年逝世。
罗香林出版的《客家源流考》,详细的介绍了客家人的祖先是来自那里。他是至今为止最为权威的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
客家人在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徒。从下图(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客家人是中原四处散花的。
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徒,是西晋永嘉之乱。也就是说这一次战乱之后,开始有了流离失所的客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徒,是唐末黄巢起义!为了逃避战乱,客家人开始离开中原。
第三次大规模迁徙,是两宋交按,即宋末元初。
第四大规模的迁徒,是明末清初。
第五大规模的迁徒,是清末太平天国运后。
其实,客家人还有第六次的迁徒。那就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客家人由从国内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
现在客家后裔已经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种说法是: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据不完全统计,客家人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1亿。
由于长期的迁徙,客家人养成了特别顽强的毅力,他们不怕吃苦受累,而且也非常节俭、勤奋好学,特别善于和人相处、懂得谦让。
图2已标注的很明朗了,客家人是从中原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也就是说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黄河流域一带。
客家人聚居地主要分布在惠州、梅州、深圳、河源、赣州、汀州、韶关、东莞及东南亚 等地。
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如果你到福建去,一定要看看那里的土楼,而永定土楼最为有名,土楼分布在福建和广东两省许多地方,数量非常庞大,福建永定县就有23000余座土楼。土楼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客家人是些什么人?他们的祖先在哪里?一、客家人自称“河洛郎”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而洛阳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等时代都是汉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在农耕文化时代,大面积的平坦土地和黄河水资源使这里的经济发达、物产富足,人口密集。但随着战乱,这里也是北方少数民族觊觎和掠夺的必选之地,历史上这里是战火不断。随着狼烟升起,大量士族、难民逃离家园,向南迁徙。江西、福建、广东、台湾这里的客家人,就是从河南洛阳一带迁徙的中原人口。
所以,许多客家人都说自己“河洛郎”,自己祖先在河南,因为逃避战乱迁居到福建等地。广东客家赖氏家谱记载就是属颍川堂系河南息县一代迁徙到南方的。现代人类DNA分析证实了客家人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说法。
二、客家人的迁徙史客家人南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时间跨度大约在1000年以上。首次南迁的客家人,现在的研究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西晋后期,一种认为是东汉初年。
但普遍认为,客家人首次大规模南迁始于“永嘉之乱”的西晋末年,主要遗存地在今河南偃师市。唐朝中、后期和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加剧,大量中原人为了躲避战火,大规模南迁。
客家人大规模南迁有几个高潮时期,第一时期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大批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
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北方匈奴及北方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致使大量中原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李白所写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有“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就是“安史之乱”时中原居民南迁避祸的场景。
第三时期是北宋时期”靖康之变”后,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到后来蒙古铁骑驰驱南中原,许多中原人民、皇室国亲、士族商贾随朝廷来到了南方。
第四时期是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和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政权更替,为此中原许多民众再一次为了躲避战火而南迁江西、福建等地。
第五时期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洋人利用土客矛盾,使居住在广东的广府人与客家人相互争斗,他们坐收渔利,引发客家人迁徙地改变。
中原人南迁的路线基本有两条:第一条路线是从洛阳南下先到到江西,然后进一步南迁到粤北地区;第二条路线是先进入江淮,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后然后再向浙江、福建山区迁移。
三、客家人文化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吸收了所在地区民族的文化精华。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客家人用那些先哲英雄和名人才子作为标杆,培养教育后代奋发图强,不断地进取,鼓励子孙向事业有成的先人和前辈学习,艰苦创业,有所作为。
宋元之后南迁的北人有不少官宦世家、文人雅士和志士仁人,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积极推广新式学堂。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精英,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辗转迁移到福建广东等地后,在中原的生土建筑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创建的一种特殊建筑,它继承了土筑文化的传统,发扬了南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并将建筑文化推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圆形的土楼,它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子孙们团结向心,同舟共济,共同对外,防敌御外。
四、客家人分布现在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东南亚的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州的加拿大、美国以及日本、澳洲等地都有客家人。人数大概有8000多万。
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客家人历尽艰辛,从中原南迁,为的是躲避战乱,存身发展,无形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闽越、赣粤以及台湾。在南迁后,又为了生计和发展,下南洋,走澳洲,渡日本,漂流到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传播发挥了积极的贡献。
五、客家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出身的名人数不胜数,如唐代宰相张九龄、北宋文学家曾巩、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朝名将袁崇焕、清代画家黄慎等古代名人。近现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均为客家人)、马来亚华侨领袖叶德来、华侨实业家 张弼士、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抗日名将叶挺、薛岳等一大批近现代爱国者、领导人、学者、实业家也是客家人出身。
大量资料证明,客家人是战乱避祸而南迁的中原汉族人,最早的客家人来自河南洛阳一带。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客家人来源之一——中原与江淮汉人南迁1、中原与江淮汉人的南迁时期及分布
关于中原与江淮汉人的南迁,在客家学研究中已有很多讨论。但是许多论者把晋代因永嘉之乱造成的汉人往长江流域诸州的迁徙也算作客家先民南迁,甚至把秦汉时期少数中原人民的南迁也牵连进来,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关于晋代永嘉之乱造成的民族迁徙,谭其骧先生早就做过深入研究。他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那篇名文中指出,此次移民“接受移民只限于江域(指长江流域)诸州”,“极少能有越荆扬诸州而至于此(按指宁、交、广)诸州合”以今日之省区而论,则当时的司、豫流民,基本上移居在今河南省东南一隅、安徽省大部、江苏省西部一小部分,江西省北部一小部分。
这些地区都与后来的客家基本住地无关。当时纵使有极小部分人远徙至今福建、广东境内,由于人数太少,也只能被当地土著同化掉,故这次移民与客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分析各种史料,我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直接相关的汉人南迁只能追溯到唐中叶,所以这里讨论的中原与江淮汉人的南迁从唐中叶算起。
关于汉人南迁的迁入地,也必须加以明确的界定。畲族历史上的聚居地与客家基本住地都在赣闽粤交界区域,所以这里所谓汉人南迁的迁人地,专指赣闽粤交界区域。其中又可分为三个片区,即赣南:主要指唐代的虔州、宋为虔州(南宋改称赣州)和南安军,元为赣州路和南安路;闽西南:主要指唐宋两代的汀州,元为汀州路,有时也涉及漳州、漳州路;粤东北:此区的情况较复杂,为了论述方便,本书仅指唐代潮州、循州,宋代为梅州、循州及惠州北部;元代为梅州、循州和惠州路北部。
我们知道,唐自天宝十四年之后陷入长达 8 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其后落镇割据,边患不已,长期的战乱和苛政,造成生灵涂炭。其中尤以唐末的黄巢大起义,对以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中原地区破坏最为惨重, 一度形成了“大道俱成棘子林”、“百万人家无一户”的惨象;淮汴一带也因军事形势重要而多次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备受摧残,大量人死于兵燹和疾疫,幸存者又大量成为浮逃户和地主庄田的依附人户而脱离了官府版籍,因而国家编户急剧下降。
江南则成为一般百姓逃亡的首选之地,所以中国的经济重心加速向南移动,人口的分布也因之呈现东、南地区比重提高的趋势。对此,时人关于安史之乱以后直至唐末人民罹乱逃亡的大量诗文很能说明问题,这里略引几则以见其概。
先看诗人的吟咏。杜甫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李白诗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崔峒诗曰:“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韦庄《秦妇吟》则以极动情的笔触,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于江南的向往:“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镜平如砥。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透过这些诗句,约略可以看出当时人民逃迁江南的大势,并借知难民已有到达浙江南部者。
如果说诗人的描述尚嫌笼统,那么,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议论就具体多了。如于邵说:“洎天宝末幽寇叛乱,今三十七年,顷属中原失守,族类逃难,不南驰吴越,则北走沙朔,或转死沟壑”;顾况说“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土奔吴为人海”;《旧唐书》卷 148 《全德舆传》载:“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此次北方人民的南迁,较远的已经迁到江西了,如搏陵崔氏崔众甫、崔祐甫与兄、姐等“举家南迁,内外相从,百有余口”,分别居于江西丰城、吉州等地。
以上反映的主要是北方黄河流域一带人民的南迁情况。江淮人民渡长江南逃的也很多,《旧唐书·地理志》就记载了淮河流域的“襄、邓百姓”离家“尽投江、湘”的情况,茶圣陆羽也于至德初(756)随着移民潮从家乡竟陵(今湖北天门附近,在汉水之北)渡江定居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诗人戴叔伦也因淮汴一带的战乱而亲族相率南迁至鄱阳湖畔,“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
随着战火的蔓延,甚至也有原居江西的人继续南迁福建的情况,如有一位上饶人杨宣,就因避乱同族人迁到了福建浦城县。
唐亡之后,中原五代更替,形势仍然动荡不安;周边十国崛起,生产生活的环境继续优于中原。
我们透过历史文献和民间文献中的户口资料、客属谱牒资料、州县增置资料,对客家先民在唐宋时期向赣闽粤交界区域移民的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得出了大体一致的结果,那就是:自唐中叶以迄宋末,在赣闽粤交界的广袤山区,有过五次大量接受外来移民的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唐中后期(主要在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宋初、两宋承平时期、两宋之际、宋元之际。其中唐中后期主要是移民至赣南,宋元之际主要是移民至粤东,三个片区共同的移民高潮应是唐末五代宋初、两宋之际、北宋及南宋的承平时期。
2、南迁的路线
唐代江南西道北接淮南道,宋代江南西路北邻淮南西路。所以唐宋时期江淮地区人民移殖赣南的一般迁徙路线,应是自淮南各地先达于长江,渡江后由江州向洪州,由洪州赴吉州,再由吉州至虔州。这条路线一般可取水路;溯赣江而南,直抵虔州赣县。
两宋之际隆祐太后率百官士庶避金兵幸虔州,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没有船的话,顺着赣江两岸河谷道路,迤逦南迁也可抵达赣南。我们在不少客籍族谱中见到的先民迁徙资料,记载着自北往南迁徙,先后途经江州、洪州、丰城、吉水、太和而达赣南赣县、于都、南康、大庾、安远等地者,就属于这种情形。
有些客家先民是由关中、中原东迁至江淮,再从江淮迁徙入赣南的。其由关中、中原迁徙至江淮的路线,一般情形当如韦庄《秦妇吟》所描写的,先出潼关,过新安,至洛阳。自洛阳下黄河东至巩县、河阴,转入汴河,经汴州(今河南开封)、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宋州(今河南商丘)、埇桥(今安徽宿县),直达淮河北岸重镇泗州(今安徽临淮关附近);由此转人淮河,顺流直下扬州。
也可以不必东入扬州,由埇桥即折而南下,陆行至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至宣州(今安徽宣城),再由宣州西至江州南下,或由宣州南至饶州(今江西鄱阳)南下。
上述由江淮至赣南,或由关中、中原东迁江淮后再至赣南的迁徙路线,是客家先民南迁至赣南的 一般情形、抵达赣南之后,再由赣南往闽西南迁徙,大多取武夷山南段的低平隘口东进。
在武夷山的南段,作为赣闽之间交通往来的隘口,在武平与会昌之间有火星栋,在长汀与瑞金之间有桃源栋,在宁化与石城之间有站蛉隘。站岭隘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通道,不少客家先民经由此道进入宁化,再由宁化分迁各地,但此道并非武夷南段沟通闽赣的惟一隘口,只是诸多隘门之一而已。
至于武夷山北段的隘口,经常被人使用成为交通要道者,自北而南有浦城县的枫岭关;武夷山市的分水关,光泽县的杉关,建宁县的甘家隘。自东汉至南朝、赣闽两地的人员往来,大多取道北段的这些隘口,唐宋以降客家先民的迁徙较少使用,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我们在客籍族谱中所见那些先从江西到闽北各县,再从闽北迁人闽西成为客家人的姓族,大抵是从上述诸隘口越武夷山入闽的。
二、客家人来源之二——百越种族和武陵蛮的南迁1、百越种族
客家民系既然是南迁汉人与赣闽粤边区的上著居民及先期迁人这一区域的其他蛮獠长期融合的结果,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必然是:客家先民包含多种成分,南迁汉人是客家先民之一,赣闽粤边区的土著和先期入居此地的蛮獠也是客家先民之一。
根据考古学界的研究,闽粤赣交界区域,特别是其中的粤东、闽南、闽西南地区,存在一种“浮滨类型文化”,这种考古文化以长颈大口尊、釉陶器和直内无阑石戈、凹刃石锛组合为特征,已知的分布地有粤东的潮阳、普宁、揭西、揭阳、潮安、丰顺、饶平、大埔、蕉岭等地,闽南的漳浦、南靖、平和、永春、南安等地。据推断,这种考古文化的年代上限不早于殷商晚期,下限不迟于战国前期;这种文化既有别于福建的黄士芲文化,又不同于江西的吴城文化,它具有鲜明的越族文化特征,是居住在此地的闽越、南越等土著民族先民所创造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期,这一带仍是百越的一支“七闽”的世居之地,战国时为越人所居,号曰闽越。《周礼·夏官·职方氏》日:“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骆、五戎、六狄之人民”。
《疏》云:“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可见七闽本指古闽族的七个部落,后来转义为七闽部落的分布地。据历代学者的考证,其范围应至少包括今福建全部及粤东地区。
其中福建是七闽分布地没有疑问,就宋代八个州军来说,宋人欧阳忞《奥地广记》记载得很清楚,建州、泉州、南剑州、汀州、漳州都是“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福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越王无疆为楚所灭”,但“子孙分散,或居闽地”,仍然是越人居闽地,实即闽越之地;邵武军、兴化军则历代地理分别与建州或泉州同。
关键是粤东,对此,《舆地广记》也作了肯定的回答,如卷 35“广南东路”云:“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梅州,春秋为七闽所居,战国属越。”情况与福建八州军完全相同。所以闽南、闽西南、粤东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七闽、闽越是没有问题的。
换言之,闽粤赣交界区域在汉代仍是百越民族中闽越、南越两支越人活动的地域。魏晋六朝时期,闽粤赣交界区域开始有部分汉人进入,如义昭县就是在流人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 一时期迁入此一区域的汉人毕竟十分有限,基本上还是越人的天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初,隋唐之际潮、循二州的居民被称为俚人,唐初这一带起兵造反的人民被称为“越人”、“骆越”,都是明证。
唐宋以降,汉人进入此一区域渐多,武陵蛮的迁徙也已到达此地,但越人在福建和粤东仍占有较大的比重。正因为唐代福建还有大量属于闽越族的土著居民,所以时人在诗文中习惯称福建为“百越”或“百越地”。
如柳宗元滴官柳州时,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怀念同被贬谪分处在漳、汀、封、连四州的永贞革新同事,有句云:“共来百越文身地”、唐文宗时包何作《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有句云:“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在他们看来,漳、泉、汀都是百越地,住着有文身习俗的百越人。
结合前述“闽州,越地”的记载,则唐代全福建都分布着有文身习俗的越人,都可以称为百越地。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全面,但用来说明唐代福建闽越土著之多是没有问题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论述隋唐以前闽粤赣交界区域的士著居民是七闽、闽越、南越、骆越等百越民族,那是就其主体而言,实际上当时这一区域的土著除了越族还有更原始的种类,例如被称为山都、木客者便是。
山都分布的范围很广,赣中、赣南、闽西南、闽南、粤东、粤北都有、略与前提到的闽粤赣交界区域重合。人们所知其活动的时间,则起自汉晋,至唐宋时期仍常常有所闻见。其特点是身材矮小,肤黑,多毛,裸身被发,住深山中,巢居,好食山涧中鱼、虾、蟹类等小动物,怕人。其形体和生活特征与武陵蛮、莫徭显然不同,分属两个不同种族。
木客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远较山都为高,他们会伐木,懂得与汉人交易,有丧葬之礼,还会饮酒吟诗。木客为汉人所认知见于记载的时代很早,但至明代广西还有木客,明人邝露曰:“木客形如小儿,予在恭城见之。行坐衣服不异于人,出市作器,工过于人。好为近体诗,无尘俗烟火气。自言秦时造阿房官,采木流寓于此。”为秦始皇采木流寓云云,只可当作神话看待,然而木客汉化程度高到令汉人难以分辨的地步,却是可信的。
总的说来,唐宋时期常常见于记载的山都、木客,自元明以降就越来越少见了。部分原因是汉人对山都一类“鬼物”采取了仇杀、歼灭的方针 ,造成山都死亡率高,有的则逃到更僻远的深山中,不为人知;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与其他族群接触、交流,被同化了。
一部分汉化成为客家,另一部分与南迁的武陵蛮同化成为畲族。前述莫徭“婚姻通木客”一事,就是南迁武陵蛮与木客融合最后互相同化的有力例证。漳州平和县三平山毛楂楂的大魅为高僧杨义中收服,成为供他驱使的侍者,则是山都一类“鬼物”被同化的典型。
2、武陵蛮
先期迁入赣闽粤边区的蛮獠种族,既是客家先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畲族先民。历史上,畬族与客家长期错居杂处。
赣闽粤交界区域既是客家的基本住地,更是畲族的基本住地。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畲族与客家在这一舞台上互相接触、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因此,本节将要探讨的蛮獠种族,实际上就是畲族主要先民武陵蛮。
武陵蛮的老祖宗是盘瓠。在畲族口传民族史诗《高皇歌》中,对盘瓠的事迹和繁衍子孙的情况有详细生动的记载,大略说盘瓠是畲族始祖,它是上古高辛氏老妇耳中的三寸金虫变成的,狗头人身,魁梧威猛,高辛帝取名为盘瓠。盘瓠以咬杀入侵番王之功,得娶高辛帝三公主为妻,不愿在朝为官,自愿入山耕山为活,与公主生下三男一女,三男分别姓盘、蓝、雷,女婿姓钟云云 。
关于盘瓠子孙(实即具有槃瓠崇拜的种族)的名称,较早的文献一般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乃以其居住武陵地区或五溪地区而得名(汉武陵郡范围很广,五溪地区包括在其中,武陵蛮与五溪蛮实异名而同义,本书为了行文方便,一般以武陵蛮称之),但据《梁书·张绩传》,最迟不晚于南朝梁代,湘中南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约当今湖南中部的长沙、娄底、邵阳和南部的郴州、永州等地、市境)又有了称为“莫徭”的蛮夷种类,其特征是“杂有夷蛋”,其他文化特征则与武陵、巴陵、澧阳等处蛮夷相同,即以盘瓠为始祖,有盘瓠信仰或盘瓠图腾崇拜;居住深山,过着山林耕猎生活,不负担官府的徭赋,有特殊的服饰和婚姻习俗等。
按汉晋六朝时期习惯以地域称呼蛮族,故有武陵蛮、长沙蛮、庐江蛮或荆州蛮、雍州蛮、豫州蛮等之别。按照现代民族概念,以本质文化特征区分民族,则前引诸书所述各种族,包括莫徭在内,大体还是同一民族,我们仍以武陵蛮称之,武陵蛮的分布也随着时序推移而不断扩展。
据《后汉书》所载,汉代以前,武陵蛮主要分布在秦黔中郡、汉武陵郡一带,其范围大致相当于沅水流域。但至晋代,据《搜神记),盘瓠子孙已遍布“梁、汉、巴、蜀、武陵、卢江”诸郡了。
按梁汉约当今陕南、川北一带,其巴郡属梁州,在今重庆市合川、梁平、巴县、铜梓等地;蜀郡属益州,在今成都市周围;武陵郡属荆州,约当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地区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境;卢江郡属扬州,约当今安徽省六安地区、安庆市辖境。巴、蜀、武陵、卢江四郡的境域并不相连,有的还相距较远。
南朝刘宋时期,据《宋书·地理志》所载,武陵蛮的分布已扩展到荆、雍二州。南朝之雍州大致相当于今湖北省的襄樊市、十堰市、河南省的南阳市辖境;荆州大致相当于今湖北省的宜昌市、荆沙市、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南省的大庸市、重庆的万县市辖境。
但文中提到的五溪,则属郢州西部,大致相当于今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贵州省的铜仁市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桂林市的部分辖境。这个范围,比秦代的黔中郡、汉代的武陵郡往北往南往西都扩展了一些,但大致仍不出洞庭湖以西江水、沅水流域的范围。
及至隋代,据《隋书·地理志》所载,武陵蛮已经遍布江汉沅湘诸水域,最南的熙平郡(约当今广东清远市的连县、连南、阳山、乳源诸县地)且已南逾五岭,伸展到珠江水系北江的洭水流域了。
与往代相比,洞庭湖以东偏北的汉水流域、洞庭湖南面的湘水流域,都是武陵蛮新的重要分布区域,而珠江水系北江的洭水流域成为武陵蛮的新居地,在武陵蛮民族迁徙的历史上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武陵蛮南进的先声,预示着武陵蛮向两粤和其他地区大规模迁徙行动的开始。
南朝和隋代,莫徭的足迹主要见于五溪和湘水流域,最远到达珠江水系北缘的洭水流域;及至唐宋,莫徭广泛分布于衡州、连州、韶州、潮州、建宁、漳州等地,从中不难看出武陵蛮向南又折而向东迁徙的态势。
其迁徙的路线可能不止一条,根据前述史迹推寻,有一条路线大概由五溪入洞庭湖,溯湘江而南,先后进至衡州、连州等地,再沿湟水、武溪等河流南下粤中,经由粤东而进至闽南、闽西北。另有一条路线,则可能由湘人赣,再由赣入闽。这一路线的产生,可能与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及唐末的江淮军民移民入闽相关。
总之,古代早有畲瑶同源的观点,但各家对于畲族的称呼,有称畲民的,有称畲家的,有称徭民的,有称畲徭的,有称莫徭的,有称畲客的,有称山哈的,有称畲蛮的,有称蛮徭的,也有泛称峒蛮、蛮獠、山蛮的,林林总总,有一个共同点是:似乎都认为备与客是决然分开、彼此对立的。
殊不知,这两个族群长期相处,文化上互相涵化,血缘上互相通婚混化,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的状况。“畲客”一词,耐人寻味,其中可能就包含着两个族群亲密关系的信息。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