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当上了皇帝?

曹丕能当上皇帝,首先是从这几个儿子中出来能成为世子,废除他老爸制定的唯才是举,用九品中正制跟世家大族谈好条件,成功登位。听我慢慢讲下来。

曹操在征莞城张绣的时候,因为没有管住下半身,自己的长子曹昂战死。丁夫人跟曹操离了婚。所以这个时候卞夫人很贤惠。所以被立为正室。而曹操的最喜欢的儿子曹冲又很早就死掉了。这样卞夫人的四个孩子就具有优势。

曹丕因为年龄长有才华,还有一个孩子曹睿曹操很喜欢。曹操常常把曹睿带在身边,很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击败了竞争对手曹植,成为世子。

曹操称帝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它严重的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个问题我也反复讲过,似乎好像很多人还不明白。曹操他不是世家大族,他是属于寒门,他提出了唯才是举。直接危害到了世家大族的入仕途径。所以最后他想称帝压力就很大,始终就差那么一点上不去。

但是曹操又不妥协,最后他感叹当周文王。曹丕上来了之后,跟这帮人没有太深的感情,所以跟他们谈条件弄了一个九品中正制,把他老爸的唯才是举一下子给推翻掉,这样条件谈妥了之后就顺利称帝了。唯才是举,其实是后世科举的思想源头。

为什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当上了皇帝?

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一番功业是相当困难的,而比建立功业更困难的,恐怕就是守住功业了。曹操建立起的曹魏在三国地位中有多重要自不必言说,所以曹操晚年的时候,继承人的选择成了一大难题。

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从体魄到阅历,无不经历了战争的淬炼,最后慢慢形成了沉稳的性气。但似乎他从小就不是很受父亲的喜欢,曾经举荐过曹丕的官员,还被父亲免去了职务。

曹操

其实,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曹操原本嘱意小儿子曹冲,但是曹冲不幸夭折了,曹丕才渐渐走到父亲立储的选择中。曹丕的亲弟弟曹冲,有着远近闻名的文采,而且性格相对宽厚,不像哥哥那样冷厉,所以对曹操而言,继承人实在不好轻易下定决心。不过在家国天下的时代,继承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如果出现不稳定的征兆,往往会在整个朝堂中形成斗争,甚者演变为党争和叛乱。

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兄弟之争,在朝堂上恰恰形成了两个支持的集团,曹丕背后是不断上升的文人集团,曹植背后则是和曹家宗室有关的武人集团。

孙权

但是在接下来的表现中,由于大臣的帮助和曹植自身的失误,曹丕最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成为世子。公园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正式继承了王位,在多年经验和耳濡目染之中,曹丕迅速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时机成熟的时候,汉献帝就“自然”的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他成为皇帝以后,与民休息,恢复社会原有的秩序,谋求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曹丕本人对当时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除了气自己但是魏慢慢昌盛起来还是不够的,曹丕和父亲一样,统一天下河山一直是终身的奋斗目标。首先他先与孙吴交好,导致刘备率军攻打东吴,结果被一把火烧的不见踪影。蜀汉的危机解除以后,很快曹丕亲自率军攻打东吴,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孙权重新称臣。

曹丕在曹操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展示出强主的风范, 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天命有时就是这般无常,曹丕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

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奋斗与阴谋,但是其最终的结果,却和父亲一致,永远的追求中国家统一,天下宁定,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

潘妮妮.“禅让”的政治碎片[J].读书.2015,(7):21-29.

陈瑞青著. 燕赵文化史稿 魏晋北朝卷[M]. 2013

王巍著. 魏晋时局与魏晋文学[M]. 2012

作者:张珍瑜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为什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当上了皇帝?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为什么曹操会传位与曹丕?

1.曹昂之死,我想曹丕首先应该感谢一下张绣,是张绣给了他一个嫡长子的地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张绣不敌,投降曹操。晚上曹操竟然找来张绣的婶婶邹氏侍寝,终于惹恼了张绣,张绣趁夜偷袭曹军,典韦为掩护曹操撤回,当场战死;而曹昂将自己的坐骑让于曹操也被张绣所杀。曹昂死后,丁夫人过于伤心,经常是指着曹操的鼻子骂,曹操一怒,将丁夫人送回娘家,改立曹丕生母卞夫人为正室,这才有了曹丕嫡长子的地位。

曹昂本是曹丕的大哥,比曹丕大了十多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曹操独子。曹昂是曹操小妾刘夫人所生,刘夫人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侍女,随丁夫人一起嫁给曹操。刘夫人早亡,丁夫人又一直没有生育,所以曹昂由丁夫人抚养,并且格外喜爱。曹操对曹昂的态度也是十分喜爱,曹昂20便举孝廉,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就连曹丕自己也经常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所以,曹丕应该“感谢”一下张绣。2.曹冲之死。曹冲对于大家恐怕并不陌生,尤其曹冲五岁称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五六岁时智力便于常人无义,而且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曹操对于曹冲的喜爱也是非比寻常,几乎已经被曹操选为继承人。但天妒英才,曹冲13岁时,病重夭亡,曹操自然痛苦不已,哀叹道:“如果华佗不死,仓舒(曹冲的字)不会死。”甚至还对曹丕他们说到:“这是仓舒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

对于曹冲,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聪慧才收到曹操的喜爱。在曹冲去世后,曹操对于另一个神童周不疑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之前的喜爱变成了欲除之,曹丕劝谏曹操以为不可,但曹操却认为:“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终于派人将其暗杀。由此也可以知道曹冲的政治能力,而《三国演义》中却写出曹冲是曹丕所害,这一点已无法考证,但曹冲之死对于曹丕无疑是另一个天大的机遇。

3.崔琰,贾诩等人的支持。贾诩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他被许多人认为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在曹氏集团也有一定的分量。他曾经对曹操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所提到的这两个人,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已,最终败亡。贾诩帮曹丕说话,这一点曹丕也要感谢张绣,毕竟贾诩是随张绣一起投降曹操的。

另一个人崔琰,他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当曹操大败袁绍之后,非常高兴的对臣下们感叹,冀州果然是地大物博,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崔琰听了,迎头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他当众批评曹操内心只想军队,没有百姓,这一番话可是把其他大臣吓得半死,谁敢这么触曹操的霉头啊,可是重点来,曹操竟然认错了。

在面对曹操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曹操与许多人的交流都是私下的,可崔琰却公开对曹操说:“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崔琰这番话不仅公开支持曹丕,还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捍卫曹丕。要知道曹植可是曹丕的侄女婿,像他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震撼,让曹操感叹,这样正直无私的人太少啦!

4.曹植之失,曹植在夺嫡之战中,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第一件,他擅自叫人开了宫里的“司马门”,让他所乘的车子直驰而出。按照汉朝的法律,任何大官到了司马门,必须下车步行。曹操对于他这种行为极为不满,下令将公车令砍头。第二件,是当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受任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之时,曹操有意叫他到襄阳樊城去支援曹仁,对抗关羽。可有一天,曹操召见曹植,准备有所吩咐,他却已经喝的酩酊大醉,不成样子。曹操随即撤销了他的军职,从此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工作。

《三国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曹植无疑才子,做事常常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杨修等好友喝酒高歌,但不知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这和崔琰的严谨就不同了,反观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生活细节上有缺点,崔琰就当众指出,曹丕则是非常谦卑的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对于曹丕能够及时听取他人意见,这一点崔琰也是相当满意的,他对礼法的看重也正好符合了崔琰儒家学士的身份,这一点与曹植有明显区别,所以曹植之失也可以说成曹丕之得。

其次我们再来看曹丕继承大位敢于称帝?

在称帝这个事情上比曹丕更有资格的就是曹操,曹操的功勋不胜枚举,在军事与战略上,他消灭了袁绍,统一中国北方,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层面拥有绝对话语权,在曹操后期,更是征讨孙权刘备,平定西凉,实力空前强大。可到了最后却是能力和谋略稍逊曹操的曹丕称帝。

我认为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曹操不能称帝,也没有称帝;曹丕能够称帝,也必须称帝。

曹操无疑是拥有称帝实力的,但在曹操册封魏王时,以荀彧为代表的忠汉派就表示强烈支持,荀彧在曹氏集团的地位,可以与诸葛亮在刘氏集团中地位相媲美,这对曹操无疑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他不得不考虑全局,维持各部分的平衡;而且在曹操年轻时就已经公开表示过不会称帝,如果此时称帝无疑是帮助了刘备,孙权,自己也将失去一部分人心;其次汉献帝已被架空,中央大权都在曹操手里,曹操权利与皇帝已经没有区别,与其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生出事端,不如继续以魏王之名,行天子之权。

而曹丕与曹操的境遇就不同啦,他刚刚继位,能力和魏王又不如曹操,此时自然需要稳定局面,为了得到原本曹操一系的支持,那么称帝就是最简单和有效的办法。而且在这时以荀彧为代表的忠于汉室大臣,许多在曹操称王以后,已经得到处理,曹丕称帝阻力减小,曹丕这时称帝就显得尤为重要。果然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曹丕顺利登基,自立魏国,结束了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

为什么曹操的儿子曹丕最终当上了皇帝?

曹操在选定接班人这个问题上,还是犹豫了很久的。他面临的是三选一,曹丕、曹植、曹冲,由于看到过袁绍的两个儿子互相伤害的前车之鉴,曹操这位非常有魄力的乱世枭雄,却一直在继任者的选择上举棋不定。而曹丕绝对不是曹操的第一选择,曹操最看重的是曹冲,只是这位会称象的神童,不幸夭折。而曹操也曾在曹冲死后,对曹丕说过,曹冲的死对于我曹操来说不幸,而对于你曹丕来说确实幸运的,言下之意,曹丕你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即使这样,曹丕还不是曹操心仪之人,曹植聪明乖巧,率真任性,曹操夸他是儿子中最可定大事之人。而曹丕的最大优势可能就是那个自古以来的惯例了,那就是立长不立贤,这也让曹丕在最后的角逐中胜出。当然,这位文帝也不是等闲之辈,毕竟在文上,他也是三曹之一,写过《典论》这样著名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被后世经常引用,那就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且还有一句话,足可以证明曹丕跟曹操还是有一拼的,那就是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赋诗,都是能文能武的人才。而我们的印象中的曹丕总是被《三国演义》里面的倾向所左右,认为曹丕是嫉贤妒能之辈,而他与曹植那个最经典的对峙,七步成诗,其实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而是出自《世说新语》,而且慢慢地被添油加醋,变成了真事,流传至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