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年径量是黄河的6倍,但年输沙量却是黄河的1/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结果是什么?

这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是随便信口开河?

用目前长江黄河的径流量与输沙量情况进行对比:

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1.56亿吨;

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1.08亿吨。

可以明显看出,长江的径流量的确要远远多于黄河,超过黄河的16倍,而输沙量方面,黄河多年来输沙量锐减,长江的输沙量早已超过黄河。

说起黄河,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浑浊,的确,黄河就是因为河水泛黄浑浊,所以得了这个名字,不过黄河并非一直都这样。

在上古时期,黄河被称作“大河”、“河水”,无论是《尚书》还是《左传》,先秦时代大多数的典籍记载里的黄河,河水都很清澈的,孔子言其“色白,若天河之水”。

然而,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流域内千百年的砍伐耕种与人口增长,导致了生态了破坏,水土流失之后,黄河因此浑浊。

汉朝开始,原本的“河水”称呼逐渐被“黄河”所取代,除了上游一小段之外,中下游绝大多数地方的河水都已经相当浑浊,而且含沙量越来越大,号称“一碗黄河水,半碗都是沙”。

相较于黄河,长江是另外一条母亲河,在古代长江被称作“江水”,与当时被称作“河水”的黄河并称,不过上古时期的长江流域,很长时间内开发都比较有限。

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流域之内土壤湿润黏重,并不容易进行耕种,而且古时候的长江周围都是极其茂盛的森林,充满各种危险,因此长期人迹罕至。

从晋朝衣冠南渡,直到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人口与经济才开始全面反超黄河流域,只不过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好,受损程度比黄河流域小很多。

长江无论长度还是水量都远超过黄河,因此含沙量也非常大,只不过黄河流域因为环境受损水土流失太重,使得黄河的输沙量在过去长期多于长江。

长江的水量远超黄河是气候决定,非常正常

从长度来看,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黄河紧随其后,然而长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高达9600亿立方米,可黄河仅有580亿立方米,甚至比不上福建的闽江。

通常,决定河流水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补给方面,大型河流的源头都不是很大,甚至是涓涓细流,而在流淌过程中得到大量补充,才能成为大河。

黄河流域多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气候区,相较而言流域内降水量比较有限,不仅如此,黄河流域的年蒸发量还比较惊人,有些地方降水还不够蒸发量损耗。

与黄河相反,地处亚热带的长江大多数地区降水都比较充沛,而且长江的支流更多,集水区更加细密,加上比较湿润,水量自然更加丰富。

以往的黄河,输沙量的确惊人,也的确曾长期超过径流量远高于自己的长江,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黄河的输沙量骤减。

巅峰时期,黄河年输沙量达到令人瞠目的17亿吨,而长江当时的年输沙量也才3亿吨上下,而今长江黄河输沙量均在减少,但黄河的减少幅度尤其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并不复杂:

  • 第一,水利枢纽运转,调水调沙;
  • 第二,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三,长江的输沙量理论上本就应该高于黄河。

水利枢纽因素

长江与黄河流域,长久以来都兴建了众多的水利枢纽,除了水力发电之外,水利枢纽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调节水量与水中泥沙,尤其是黄河流域。

众所周知,黄河水量不多,但是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非常剧烈明显,汛期水量惊人,而枯水期水量又少得离谱,甚至曾多次出现过断流现象。

水利枢纽的存在,就是要在洪峰时积蓄水量,在需要水的时候放水,而在调水的同时,各大水利枢纽也在极大调节着河流之中的泥沙量。

黄河流域大多数的水利枢纽,都具备大规模调节泥沙的功能,这些水利枢纽拦住了泥沙,以便于清理,不至于下游河床不断太高,使得输沙量减少。

生态环境恢复改善

正如前文所言,四五千年前的黄河并非现在的模样,那时候的黄河流域水草丰美山林遍布,甚至直到战国时代,河南与山东境内的黄河沿岸还有野象犀牛出没的记载。

原本的黄河,应该是一条清澈的大河,之所以浑浊就是因为环境的破坏,而当环境得以改善的时候,曾经的黄河自然也会恢复最初的面貌。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黄河流域各地开始展开植树造林活动,尤其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进入全面的高峰,大规模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黄土高原逐渐开始变绿。

植被覆盖率急速上升,自然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进入河水之中的泥沙由此急剧减少,黄河开始变得清澈,其含沙量猛然下降,目前已低于长江。

黄河本该更加清澈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河流的输沙量往往是径流量越大输沙量越多的,长江的输沙量巨大很正常,真正异常的是黄河。

即便是全球最大河流亚马孙河,其所处之地人烟稀少,但因其径流量实在惊人,所以每年被其裹挟入海的泥沙仍旧惊人,黄河水量太少,按理不该有如此大量的泥沙。

其实以黄河的水量,每年被其带到海里的泥沙并没有多少,其含沙量之所以那么雷人,主要还是在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太甚,浑浊的黄河是异常的。

长江的年径流量超过黄河十几倍,其输沙量巨大也是正常的,至少比正常的黄河要高很多,如今黄河的输沙量低于长江是恢复正常状态而已。

黄河不断变清澈的后果

古代有个词叫做“海晏河清”,这里的“河”说的就是黄河,在很多的典籍之中,都记载过黄河突然变清澈的事情,从多数角度来看,黄河变清自然是好事。

无论长江还是黄河,变得清澈,泥沙量减少,都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得以巨大改善的证明,环境变好当然是大好事。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其实河流骤然变清澈,也有些问题,尤其是在黄河流域,比如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因为黄河泥沙量剧减,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原本没什么,关键在于黄河入海冲击上千年,突然减少,使得大量海水开始倒灌,侵蚀黄河三角洲与沿海地区的地下水,造成土地与地下水盐碱化。

这样的现象在长江入海之处比较轻微,原本长江巨量的泥沙,导致崇明岛的形成与扩大,而今长江含沙量剧减,崇明岛的成长速度明显放缓。

长江比之于黄河有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长江的水量巨大,虽然泥沙含量减少,但是因为长江充沛的径流量,使得海水也没那么容易倒灌侵蚀沿海地区。

除此之外,渤海与长江口附近的渔场,过去都依赖于两条大河带来的泥沙饵料吸引鱼群,如今本就已经不多了的鱼群,也因此规模更加减少,渔场开始萎缩。

但无论如何,长江与黄河开始变得清澈,周围的土地开始变得更加绿色,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是个大好事,好处要远远大于问题。

长江的年径量是黄河的6倍,但年输沙量却是黄河的1/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结果是什么?

这是气候和地理条件所造成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植被茂密的南方地区,沿途汇集了众多的支流,不仅含沙量少,而且水量丰富。上游利于水利开发,可建大型水电站,改善航运条件,起到发电、灌溉、防洪、错锋的作用,中下游利于航运,沿岸可建码头、城市,促进物流和经济发展。黄河处于干燥的北方,流经黃土高源,植被稀疏,地表蓄水功能差,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形成了地上悬河,不利于航运。却在出海口造就了黄河三角洲,增加了陆地。长江、黄河都是我国的重要河流,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和粮食生产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根据各自特点,更好地开发、保护、利用,造福千秋万代。

长江的年径量是黄河的6倍,但年输沙量却是黄河的1/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结果是什么?

先说径流量的差异,需要纠正并非是六倍而是16倍左右(9600亿立方米/年;596亿立方米/年)。关于径流量,它主要与流域面积和气候条件有关。气候条件决定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若蒸发量差异不大,就取决于降水量的差异。与黄河相比,长江流域流域面积相当两倍半(180/75),流域内又以湿润区为主,降水丰富,蒸发相对较少,故径流量要大的多。

再说输沙量的差异。河流的输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重点是气候、植被、土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气候与植被覆盖率。

长江流域位于南方,湿润去为主,植被覆盖好,水土流失相对较弱,由于山区较多,可耕地少,土质山比重小,山区的人口亦较少,对植被破坏少,这样综合看,汇入河流的泥沙就少。

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半干旱、半湿润区地区广,这对产生水土流失作用很大:降水少,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就差,而且降水很不稳定,更多的降水集中夏季的七、八月,此时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使得其它时间降水更少,而暴雨冲刷厉害。还有黄土高原面积大,土质深厚疏松,人类活动历史久,强度大,对植被破坏强度大,失去植被保护,每逢暴雨,坡面径流形成快 ,泥沙俱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黄河八九成泥沙来源于此。

关于黄河输沙量大的危害,就中游说,水土流失造成水肥分丢失,地表千沟万壑,土地贫瘠。到了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泄洪不畅 极易泛滥,决口成大灾。而且兴修水库等水利设施难度极大。正因为如此,对位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部尤其华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长江的年径量是黄河的6倍,但年输沙量却是黄河的1/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结果是什么?

去年五月在青海,到了黄河上游贵德,看到清澈的黄河水,这里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称喻。

青海属于青藏高原,过了青藏高原就是黄土高原,是不是黄土容易崩塌分解,这样就形成了混浊的黄河。我的想法对不对?这是我当时拍的黄河贵德清澈的河水。

长江的年径量是黄河的6倍,但年输沙量却是黄河的1/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结果是什么?

长江年径流量在9600亿立方米左右,黄河年径流量600亿立方米左右,16倍差。其他的也就没必要分析了。

长江的年径量是黄河的6倍,但年输沙量却是黄河的1/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结果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黄河上游的自然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其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的形成,雨量分布的改变,水土大量流失。其后果是黄河流径可能频繁的改变,漫堤,并严重威胁中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