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二八一十六,八八六十四。
十六岁与六十四岁是男子人生的两道坎儿。
二七一十四,七七四十九。
十四岁与四十九岁是女子人生的两道坎儿。
以前的人认为,男子逢八即变,而女子是逢七即变,所谓的变,是内外双重的变化。
所谓“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这句话来自于《黄帝内经》,原话说的是“男八女七”,也就是说男子的发育变化以八年为一个周期,女子是七年。
男子在16岁、女子在14岁的时候,生命开始走向最旺盛的阶段,而男子到64岁、女子到49岁的时候,身体素质开始全方位下降,大不如前。
男不过八八这里的“八八”,既是指二八一十六岁,也是说八八六十四岁。
在《黄帝内经》中,将男子的人生阶段按照每八年一个周期进行了划分,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不同变化。
一八,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传统的中医文化认为,男子在二八一十六岁的时候,肾气精气充足,这个时候的男子,身体条件方面就已经开始可以拥有子嗣了。
过去与现代不同,由于过去为增长人口,加上普遍的寿命比较短,所以那时候的人结婚生育的时间都很早,像汉文帝刘恒十多岁就已为人父。
十六岁的男子,身体条件开始变得最好,而到了三八二十四岁的时候,男子的身体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基本发育完全,肾气精气又之前的极盛向比较均衡平稳转变。
四八三十二岁的时候,男子身体条件全面达到巅峰状态,筋骨强健肾气充盈,但过了四十岁的话,就开始全方位衰竭,一天不如一天,到七八五十六岁,已经基本失去生养子嗣的能力。
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牙齿跟头发已经掉落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的男子已经大限将至,人生差不多已经走到尽头,所以也就是男不过八八。
男子的身体成熟时间,通常都比女子要迟一些,这也是为何同等年纪的男女,男子看上去比女子年轻一些的原因。
不过,男不过八八也是在提醒人们,男子到了六十四岁这个坎儿就衰竭了,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保重,不能去做伤损身体的事情,这只会有害无益,会加速人生路走到头。
女不过七七与男不过八八一样,女子不过七七,是指二七十四与七七四十九岁两个时间。
《黄帝内经》记载:
一七,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从这些记载来看,可以明显看出,古人也知道女子的发育成长要比男子更早一些,因此女子的生理心理方面,成熟得比男子早不少。
女孩子在二七一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会来天癸,也就是例假,而这个时候,从理论角度来说女子就已经具备了生养子嗣的能力。
与男子的人生阶段类似,女子在十四岁之后,身体各方面的条件也开始经历走向极盛与盛极而衰的过程,到了四七二十八岁的时候,达到最鼎盛状态。
而五七三十五岁开始,女子的身体开始变差,面容开始暗沉枯槁,头发也开始掉落,而后不断变得衰落,不仅掉头发还会不断头发变白。
到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女子就基本不会再来例假了,而这个时候的女子身体素质全面不如从前,也不再具有生养子嗣的条件了。
但与男不过八八不同,过去所说的女不过七七,倒不是说女子到了四十九岁就人生将终了,因为女子的寿命要远远超过男子,四十九岁以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男女,现代人虽平均寿命变长,但因为生活作息等方面的影响,身体衰老却明显加速,还没到年纪就开始掉头发、肾气衰竭之类,所以一定要注意保重。
农村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所谓的“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来自于《黄帝内经》。且注明了男人是以八年为一个周期,女人是以七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男人八八六十四岁就是长寿,女人高寿也就七七四十九岁。其实这句农村的俗语,不仅仅说过去人的寿命长短,其实还在说生儿育女的最佳年龄段哩!
男不过八八
当时的现状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多是从事重体力的劳动,加上生活条件很差,营养跟不去,体力的不断消耗,男人不堪重负;再说结婚都比较早。有一种法,男一在四个周期,即32岁以前,身体是最强健的时候,要个孩子才是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生育“黄金期”,培育出的孩子或多或少不如别人。人们的意识里孩子还是早要的好,早婚早育,结婚早了,身体恢复得也快些。基于古人平均年龄都不长,尤其是男人过了六十四之后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已经开始退化,其繁殖后代的能力也大大减退,还是要“量力而行”。
女不过七七
女人和男人在身体发育上本就存在着差异,女人的衰老程度也早过男人。 按现在医学观点,女人四十九岁,临近更年期,将要闭经,不能怀孕;再说了,越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开始退化,骨盆组识也会发生质变,再加上接生技术很落后,生儿育女是有很大的风险。也就理解了古人普遍要早结婚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智慧的,“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的俗语,至少在当时的生活现状和医疗条件下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与现在提倡的晚婚晚育似乎有点抵触,不过还是要把握好男女生育的最佳时机。这恐怕也是当下“大龄”妇女不想生育二胎的原因吧!
【原创回答,仅发表于悟空问答,侵权必究】
农村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过去农村有句老话叫做“男不过八,女不过七”,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当时黄帝和岐伯讨论关于男女生育和长寿的问题。
(译文)岐伯说:男人这一生每8年为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每8年男人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变化。即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
岐伯说:当男人到了八八六十四岁时则精绝不能生育了,过去有句话叫做“人到六十古来稀”,世上难见“七旬翁”,于是有了“男不过八”这句话。
意思是说男人生育力过不了“重八”。
朱元璋原名就叫朱重八,试问哪个男人能超过朱元璋?朱元璋能从一个乞丐做到皇帝,在历史上仅此一人。
岐伯说完男人,话锋一转接着说女人。
他说女人不过七,意思是说女人每7年身体发生一次变化。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
岐伯说女子到七七四十九岁时,则经绝无子。
意思是说女人到四十九岁后就绝经了,不能再生育,这和现代的理论女人四十多岁进入更年期是一致的。
古代婚姻法规定,如果正妻在49岁时没有生下孩子,那么丈夫就可以纳妾,也是说女人过49岁以后就没有了生育能力,男人为了传宗接代可以纳妾。这就是“女不过七”一句话的出处。也称“女不过重七”。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女人的生育能力比男人要短,但是女人的发育要比男人要早,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女子14岁就可以结婚的原因。
按照科学道理来说,女子到18岁以后才进入成熟期,过早结婚对女人的身体有伤害,负担也重。
文/秉烛读春秋
农村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这句老话说的是一个平方数,男不过八说的是男人一般到了八八六十四岁精力就到头了,女不过七说的是女人精力一般到七七四十九岁就差不多了,而这里的精力一般指生育能力。
这话在过去还是挺正确的,以前的人结婚生孩子都很早,一般十几岁就有孩子了,三四十岁就有孙子了,等到五十来岁就算老朽了。主要上因为以前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都很一般,很多人又要靠重体力活为生,老的很快。一般来说能够活到五十多岁就不错了,活过六十就是赚的,而有言语“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很少,绝对是高寿了。
在古代由于没有计划生育和有效避孕措施,不少人会一直生孩子,不过由于医疗条件和营养条件跟不上,可能有很多孩子还没长大就夭折了。有些孩子和孩子之间年岁差距很大,二三十岁都不算稀奇。但是一般来说,男人能活到六十岁已然不错,要是六十多能生孩子简直就是奇迹了。为了说得顺口,就有了男不过八的言语。
而女性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因素,往往四十多岁可能就不能再生孩子了,所以有了女不过七的说法。
可以看一下古代的那些人物,照理来说,古代生活条件最好的男人就是皇帝了,比如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他活了五十一岁,有三十五个子女,但是三十五岁就没有再生育了。再比如说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他活了八十八岁,一共有二十七个子女,而最小的公主是他六十四岁的时候生的,正好应了男不过八这句话。
再说一下女人里面最厉害的非武则天莫属,她不仅做过皇后,还做过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的。武则天之所以这么厉害,跟她强健的体魄是分不开的,她虽然比老公唐高宗年纪大,但是她顺利熬死唐高宗,活到了八十一岁,正因为如此,她才可以当上女皇帝。她生育年龄是到多少岁呢,反正历史上有记载的就到三十八岁。后期武则天跟男皇帝一样,大肆宠幸男宠,但是从里没有生孩子。所以女不过七也很有道理。
当然了,这只是说一个大概的情况,肯定会有个例。这些个例里面最让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北宋诗人张先了。据说这个张先身体很好,八十岁还纳妾,而且小妾只有十八岁,他自己曾经得意的写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作为他的好朋友,还写了“一树梨花压海棠”来调侃他。而这个小妾据说还给他生了两男两女,着实厉害。不过张先的事迹主要流传于民间故事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
到今天,打破这句老话的事迹那就数不胜数了,比如说著名的画家白石老人,一生喜欢年轻姑娘,八十多岁还育有一子,可谓是人生赢家。除了齐白石天赋异禀之外,由于生活医疗水平双重提高,六七十岁可以生娃的男人不在少数。
而在女性方面,由于现代技术提高和体质改善,不少女人超过五十岁仍旧可以生育,据新闻报道,目前我国最高龄产妇是六十五岁,国外更是有超过七十岁的产妇。
看来老话也要与时俱进,也许后面这话就要改成“男不过九,女不过八”了。
农村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这个跟人的生理期和生育有关,有一定的道理。过去,男人八八六十四岁就是长寿,女人高寿也就七七四十九岁。其实就是一句俗语,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限,人的寿命长短也有限,所以,在传宗接代上,生儿育女的最佳年龄还是越年轻越好!
农村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什么意思,有哪些道理?
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这是说男女生长生育周期的。在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首篇《上古天真论》里就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之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哀,面始焦,发始随。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自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地。
丈夫八岁,贤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报。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衷,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后人,发鬓颁自。七八,肝气广在,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这是黄帝问岐伯,岐伯答黄帝时说的话,论述了人体的生命过程,强调了肾气,正气,真气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起于生育,黄帝与歧伯在探讨人的生育问题,而讲述男女的生理生育特点。肾气为生命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养生先养贤。阐明人体发育的典型特征就是女七男八为周期的,揭示了人体发育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很有科学价值,对中医与生理研究都很有意义。
当然,事无绝对,现在有的女孩十一二岁也能怀孕,男人七十几八十也能使女人怀孕,女的过了五十还来月经可孕,这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现象。男女生育生理节律,基来是以女七男八来论的,女七七四十九岁之后,有者不多,男八八六十四岁后,真是精疲力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