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在欧洲战力一般,为何在远东扩张这么快,占领这么多领土?
沙俄在远东扩张的时候如此顺利,用一句话来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从深居内陆的弹丸小邦,到纵横东欧的第三罗马俄罗斯作为国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莫斯科公国时代,在此之前,蒙古西征建立了一系列的汗国,但这些都并不属于俄人国家。
诞生于1294年的莫斯科公国,原本只不过是个地处偏远的小城邦,又小又穷,直到伊凡三世继位之后,莫斯科公国迅速崛起扩张。
伊凡三世时代,不仅摆脱了钦察汗国数百年的统治,而且还吞下了周围众多其他小国,到伊凡三世去世的时候,莫斯科公国从原本的东欧内陆,已扩展到波罗的海与白海沿岸。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的索菲亚公主,因此之后的王室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王室的血脉,这也是后来的俄人自称第三罗马的直接原因。
1547年,伊凡三世之孙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改莫斯科公国为沙皇俄国,而在俄语中,“沙皇”就是凯撒的意思,这也是俄国人对罗马皇帝的称呼。
在历史上,伊凡四世也被称作“伊凡雷帝”,他不仅开启了俄国的全新时代,同时也是俄国真正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的开端,奠定了俄国在欧洲的版图基础。
为寻找出海口的扩张,三面受阻而一面势如破竹纵观俄人的扩张历史,其实就是寻找优良出海口的历史,伊凡四世在位时期,沙俄顺着伏尔加河四处征服,吞掉了原本金帐汗国分裂出的诸多汗国。
到伊凡四世驾崩的时候,沙俄的领地已经基本囊括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包括顿河与鄂毕河中下游也被其收入,沙俄已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不过此后沙俄扩张受阻,在北方被瑞典帝国拦住,南方还有奥斯曼土耳其,西边的波兰正处于强盛状态,而且伊凡四世的驾崩引发内乱,沙俄元气大伤,暂时无力再扩张。
1613年,哈伊尔登基之后,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开启,不过哈伊尔与其继任者阿列克谢能力不怎么样,在西部的扩展不仅没有成功,还将芬兰湾沿岸悉数让给了瑞典。
可与西线开拓不力截然相反的是,此时的沙俄对东方的开拓相当顺利,几乎是节节胜利,基本上就没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与困难。
十七世纪上半期,俄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于西伯利亚的征服,叶尼塞河以东,包括贝加尔湖与外兴安岭以北的区域,直到太平洋沿岸,全部都纳入了俄国版图。
俄国在远东开拓如此顺利,但拿下的大多都是苦寒贫瘠的荒凉地区,而在他们站稳脚跟后,就开始觊觎更加适合居住与耕种的地方,也就是黑龙江流域。
清顺治九年,沙俄就与当时入关未久的清王朝发生冲突,不过清朝当时忙着平定关内,根本没工夫搭理俄人,所以这一拖,就到了康熙年间。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后,即刻发动了对俄进攻,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的势力暂时被挤出了黑龙江流域,当然,仅仅是暂时。
雍正年间,通过《恰克图条约》与《布连斯特条约》等,清朝与俄国之间在蒙古高原一带的分界也暂时得以确立,这里,也是暂时的。
此后,俄国在远东也没什么好开拓的了,因此将目光再次转回了欧洲地区,再次与瑞典等国进行硬杠,在东方的第一波开拓就此打住。
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大帝,西扩与东进先后进行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大帝,都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两人在位期间,俄国的势力开始走向巅峰极盛状态。
1696年,为了寻找更加优质的出海口的彼得大帝发动了亚速海海战,从土耳其的手中夺取了亚速海的入海口,而此后的彼得大帝隐姓埋名,前往西欧学习,随后回国进行了改革。
待到俄国实力增强之后,彼得大帝将开拓的目标对准了曾经属于俄国,后又被瑞典夺走的芬兰湾沿岸地区,经过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后,彼得大帝圆梦,并建立俄罗斯帝国。
在彼得大帝之后,俄国的开拓目标,就不断“向海洋挺进”,而在他驾崩后,俄国陷入37年大乱时期,此间有六位沙皇,在此期间,俄国发现了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
1762年,俄国历史上的第四位女沙皇叶卡捷琳娜登基,她也是彼得大帝后,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作大帝的沙皇,也是唯一被称作大帝的女沙皇。
在她掌权期间,俄国接连发动对奥斯曼的战争,夺取了北高加索、克里米亚半岛与第聂伯河东部,并迫使土耳其允许俄国自由出入土耳其海峡。
另外,俄国参与瓜分了波兰,夺取了东欧大片的土地,叶卡捷琳娜称,波兰与克里米亚都是她的嫁妆,这些都让俄国跻身世界级强国。
而俄国在西线的扩张,一路高歌猛进,接连吞下芬兰、南高加索,甚至还准备南下占据奥斯曼土耳其,但这些引起了英法等国忌惮,土俄战争后,俄国遭到打压,对西开拓停止。
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俄国在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同时,将对外开拓的目标掉转对准了中亚和远东地区,而不再跟欧洲各国迎来。
由于清王朝当时日薄西山,俄国趁火打劫,先后通过《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条约,获取了外东北、外西北等大片的土地。
从清朝的手中,俄国得到了其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太平洋沿岸不冻港海参崴,并且完成了对于中亚的彻底吞并,原本的清朝藩属皆被其吞下。
当时几乎整个中亚、北亚都已落入俄国手中,而除了直接占有外,俄国还将蒙古高原、东北纳入其势力范围,甚至提出了“黄俄罗斯计划”。
不是俄国太强,而是对手太弱历史上,俄国在欧洲地区的开拓往往都非常艰难,一步一个坎儿,就算能够成功,也要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然而在东方的开拓,通常都很顺利,似乎很容易。
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
一,近代的欧洲各国不好惹
随着新航路开辟与工业化的开始,欧洲各国在近代纷纷崛起,相较来说,俄国虽然面积很大但实力却相对比较弱,根本无法与欧洲各国抗衡。
而且长久以来,西欧各国对俄国都抱有戒心,每每俄国有所图谋,都会遭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打压,因此俄国在西边的开拓举步维艰。
二,东方相对来说实在弱爆了
俄国的哥萨克骑兵对西伯利亚等地进行征服的时候,当地游牧族群依旧在使用马刀和弓箭,而那时的俄国人,早就配备了火枪火炮,彼此力量相差悬殊。
再者,虽然俄国的人口也并没有那么多,但远东地区的人口更少,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远东大多数地区都处于荒无人烟的状态,偌大的西伯利亚汗国,人口尚且不足二十万。
整个西伯利亚乃至远东,以及中亚草原,都属于地广人稀而且极其落后的地方,俄国占领这些地方的时候,别说有效抵抗,有时候连人都找不到。
三,中原王朝的轻视与当时的虚弱
在俄国人来到之前,东北亚与中亚长期属于中原王朝的影响范围,清朝初期,外贝加尔湖地区与中亚等地,仍旧属于其藩属地区。
然而,自古以来养成的传统,中原王朝对于不适合农耕的地区,往往都弃如敝履,当俄国染指远东的时候,清朝与以往的王朝一样,觉得也没什么,对俄国的占据选择默认。
中亚与蒙古高原各族各部,原属清朝的藩列,但俄人到来的时候,清朝也并未进行有效介入管理,而是听之任之,对各部归附表示欢迎,对各部被俄所占选择无视。
晚清时期实力衰微,不仅无法保全藩部,甚至都自身难保,康熙雍正年间确立的条约全部被作废,大片土地都落入俄国之手,差一点长城以北都成了俄人地盘。
俄国近代能够在远东拓张如此顺利,主要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阻止他,而俄国在欧洲的处境就截然不同,自然成果不多。
沙俄在欧洲战力一般,为何在远东扩张这么快,占领这么多领土?
因为对手太弱。
虽然长期在农奴制笼罩下的俄罗斯相比于英法等西欧列强始终差点儿意思,但面对近代以来全方面落后的亚洲政权,俄罗斯依然具备巨大的优势。它完全可以以大师兄的口吻说:“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这也是俄罗斯虽然在东欧和高加索的扩张举步维艰,但在西伯利亚和远东扩张势如破竹的重要原因。
不过,即便是扩张难度小,也不代表没有难度。毕竟就算西伯利亚地区的政权不经打,但这里的气候足以摧毁任何人的意志。想想自古以来俄国动不动就将人发配到远东啃雪的操作,我们大致也能看出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扩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地广人稀下那稀稀疏疏的敌人,而是冰窖一般的气候。
毕竟,想要征服这样一块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算走也要走个三年五载,何况是征服。所以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之所以能“捷足先登”地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其纳入俄罗斯领土,除了有特别的缘分,更有非同一般的手段和内外环境。
在静夜史看来,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对手太弱
除了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这样的对手,沙俄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具体来说就就是清朝。
但问题是,在清朝国力如日中天的中前期,作为中原王朝的清朝没有向北攻伐西伯利亚的野心,等到盛极而衰后,又没有阻挡沙俄不断南下的能力,所以西伯利亚就这样一步步成为沙俄的自留地。
由于自战国时期以来,小农经济就逐渐成为帝国的经济支柱,所以能不能耕种,就成为帝国是否开疆拓土并纳入版图的重要参考,而很明显,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从来都不是中原王朝的猎物。
事实上,即使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高原,中原王朝也从来都不屑一顾,中原王朝之所以千里北上讨伐这里的少数民族,根本原因在于在东亚的“小天地”里,游牧民族从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是万里长城都挡不住的存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攻为守。
而即便如此,中原王朝对这里也没有经营的欲望,羁縻统治从来都是主要方式,充满着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也只有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才能真正将这些游牧地区纳入疆域。
而即便如此,对北方的西伯利亚,中原王朝依然没有征服的欲望,1689年《尼布楚条约》将北界维持在外兴安岭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在清俄对抗的200多年时间里,沙俄始终占据着优势和主动权。
2、模式很新
虽然作为所谓的战斗民族,俄国人看起来也确实耐寒,但征服西伯利亚并不是只有耐寒就足够,况且事实上越是高纬度的人越不耐寒。真正摆在俄国面前的困境是,如何能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环境下维持对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控制。
要知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如果不能有效管辖征服的土地,所谓的征服也就没有了意义,我国古代的羁縻统治区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沙俄选择了哥萨克。这些生活在东欧大平原上的所谓自由人,有着野蛮的扩张欲望,这正是沙俄所需要的的。所以从1570年伊凡雷帝开始,沙俄正式和哥萨克结成同盟,哥萨克为沙俄冲锋陷阵,沙俄则给予哥萨克更多权益。
不过,这种同盟关系并不能保证沙俄对西伯利亚的绝对控制,毕竟哥萨克只是沙俄的盟友而不是奴隶。所以沙俄在哥萨克征服西伯利亚后,也开始了逐渐诏安哥萨克的过程,包括控制哥萨克的供给,让哥萨克在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保持对沙俄帝国的依赖。
不仅如此,沙俄还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疯狂移民,包括流放犯人。与此统治,沙俄在征服土地的过程中也坚定奉行“留地不留人”的模式,保证了沙俄对西伯利亚的控制。
雇佣打工人开疆拓土的模式并不是沙俄的独创,早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时代,就雇佣大量冒险家开拓世界,比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但沙俄对哥萨克的控制无疑是更加成功的。
3、环境太好
虽然西伯利亚天寒地冻,但从扩张的角度来看,自北向南无疑比自南向北更有压迫性优势。
更有利的是,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气候也是一个逐渐恶劣的过程,但却远比其他方向尤其是自南向北来得温和。
而除了自然环境的“友善”,社会环境的利好也是沙俄能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在世界范围内,17世纪是游牧民族的回光返照,从此他们在先进的武器尤其是机枪的枪口下,真正过上了能歌善舞的生活。东方的清朝和西方的沙俄等都是游牧时代的终结者。
而沙俄,早在15世纪摆脱金帐汗国统治时,就取得了对游牧民族的优势,这意味着沙俄在蚕食游牧民族空间方面,走在了所有民族的前列。即便沙俄有着和沙俄一样的噬土成性,也不可能在沙俄之前占领西伯利亚。
事实上,清朝始终对蒙古这个“长城”情有独钟,而当清朝和沙俄产生交锋时,已经是1685年,而彼时的沙俄,早已在1582年越过了乌拉尔山脉,1600年到达了贝加尔湖,1639年到达了鄂霍次克海,1643年侵入了黑龙江。
所以,沙俄能征服西伯利亚绝非偶然。
而从西伯利亚的地位来看,这是俄罗斯真正的大国之基,是俄罗斯走向四大洋的重要支撑。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沙俄在欧洲战力一般,为何在远东扩张这么快,占领这么多领土?
首先,远东的核心地块
远东的优良地块,一个是西伯利亚平原,一个是我们东北的黑龙江地区,这两个地区都非常靠近0度年平均等温线(大致是红色直线)。更北方的地区就只有-10度年平均等温线(大致下图黑山直线)以南人类还能勉强将就:
因而,跟俄罗斯争夺西伯利亚平原和黑龙江流域的,就只有中亚的势力和我们。中亚地区半游牧,主导势力多为游牧属性,向北扩张的欲望不太强。我们倒是农业为主,但向北扩张,主粮作物选择是个问题。
因而,第二个问题,是开发远东所依仗的农作物。因为我们跟中亚种植小麦的地区,都是10度年平均等温线附近(大致上图红色曲线),直接将冬小麦种植习惯在0度年平均等温线实行,结果只能是失败。莫斯科为核心的俄罗斯则不同,更靠近0度年平均等温线,为了生存,东欧寒冷地区的欧洲人发展出春小麦种植技术。
无论春小麦是不是源出俄罗斯人,当莫斯科的俄罗斯势力掌握了春小麦种植技术,凭借地利,就成为向西伯利亚平原地区殖民扩张的唯一人选。尼布楚条约前,俄罗斯人就已经在黑龙江流域种植春小麦了。毛子从欧洲向亚洲挺近的历程,就是春小麦从乌拉尔山一路延伸到黑龙江的历程。
《康熙几暇格物编》将俄罗斯人把春小麦播种到黑龙江流域的过程说得很清楚:“黑龙江麦——黑龙江所产之麦最佳,色洁白,性复宜人。相传中国麦种之佳者,系西域携来。鄂罗斯地在西陲,万里有余。黑龙江上游原系鄂罗斯所居,其种亦自西来,所以麦之佳,较他出尤胜也。”
总结俄罗斯向东扩张其实不是快,而是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竞争者:远东内部,即使现在都地广人稀。春小麦种植传入后,远东内部太多可开发的地方,根本不需要民间对外扩张。这使得春小麦没有向南扩张的可能,直到俄罗斯将春小麦种植技术带到黑龙江,跟中国人接触。才出现我们这个可能的竞争者。
只是那时候是满清,国力衰弱,无法与俄罗斯竞争,但春小麦的传入加上满清对东北解禁,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闯关东”运动。之所以规模巨大的自发“闯关东”,就是因为春小麦解决了东北的基本主粮作物问题。而明代乃至更早关东没封禁却移民关东的数量有限,正是更北的黑龙江流域,无法在春小麦传入前解决主粮种植的问题。
远东为俄罗斯所有,根本来说,就是其他掌握春小麦种植技术的势力够不着远东,够得着远东的势力,又没机会自己发展出春小麦种植。
沙俄在欧洲战力一般,为何在远东扩张这么快,占领这么多领土?
从小小的莫斯科公国,成长到今天庞大的俄罗斯,好战成性的俄罗斯民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扩张。不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北极熊却被欧洲各国围殴,惨遭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失败。以至于沙皇尼古拉一世绝望自杀,不得不接受英法奥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领土和权力。
虽然沙俄向欧洲方向的扩张止步不前,但是在远东地区的开拓却相当顺利。到17世纪后半期时,就已经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的占领。此后沙俄还继续东扩,从清朝夺得大量土地,还把海参崴等太平洋出海口据为己有。
同样是扩张,沙俄在欧洲举步维艰,为何在远东地区,却能很轻松占领大量土地呢?
(伊凡三世)
一、沙皇们的海洋梦。俄罗斯民族的国家历史,要追溯到蒙古汗国统治东欧平原的时代。当时诞生于1294年的莫斯科公国,不过是金帐汗国下面,一个地处偏远的贫穷小城邦。直到蒙古人不断势弱,伊凡三世统治下的莫斯科公国才迅速扩张壮大。
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后,欧洲各国利用出海便利,四处抢夺地盘和资源,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富得流油的世界帝国。伊凡三世眼红得不行,可这些国家无一例外,不是岛国就是半岛,或者面向无垠的大海。而当时的俄国却只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于是为了参与到对世界掠夺的大航海洪流中,历代沙俄都把抢夺出海口,作为扩张首选。
当时东面是蒙古大大小小的汗国,南部是奥斯曼土耳其,为了降低军事风险,沙俄首先向北扩张。可当他们千辛万苦到达北冰洋之后,却发现这里被冰雪覆盖,根本没有出海远航的条件。
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开始大举扩张。为了找寻出海口,转而向南部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发起挑战。在历经十次俄土战争之后,俄国人终于控制了黑海和里海。但他们很快又发现,里海不过是个咸水湖,而黑海也只是个内海。要想真正进入海洋,还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地中海,然后再穿过英国人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
彼得一世继位后,转而向西挑战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在经历两次战争后,终于将瑞典王国征服,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沼泽地建起圣彼得堡,作为新的首都。但俄国人很快又失望了,波罗的海也是内海,容易受到英国和丹麦封堵,而且一到冬天也容易冰冻。
(彼得一世)
二、征服西伯利亚。在三面出海受阻的同时,沙俄向东扩张的步伐却极为顺利,他们翻过乌拉尔山脉,直扑大大小小的蒙古土著。西伯利亚虽然民族众多,但真正建立国家的只有鞑靼人和吉尔吉斯人,其它的还处于游牧部落和氏族社会。
1582年,俄国贵族雇佣逃亡的哥萨克叶尔马克,带领军队向西比尔汗国进攻,轻松击败西比尔可汗库楚姆,占领其首都锡比尔。此后整个乌拉尔山脉以东,就成了西伯利亚。
此后俄军继续向东,一直打到太平洋沿岸,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而驱使俄国人不断向东扩张的原因,除了出海口,掠夺游牧部落利润丰厚的毛皮,也是重要因素。
1589年沙俄国库收入中,毛皮才占比3.1%。可到1605年时,毛皮收入已经占到11%。这些毛皮,都是东扩沿线的战利品。
到17世纪初期时,俄国对于西伯利亚的征服基本完成,从叶尼塞河以东,包括贝加尔湖与外兴安岭以北地区,一直到太平洋沿岸,都成了俄国的地盘。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三、继续远东扩张。完成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之后,沙俄继续向黑龙江两岸野蛮入侵。两次雅克萨之战被清朝击败后,才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两国在东北的边界。
可随着清朝国力日渐衰弱,沙俄借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之机,再次趁火打劫,抢走我东北和西北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等到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沙皇尼古拉二世贪念再起,炮制了臭名昭著的“黄色俄罗斯计划”,意图将新疆乔戈里峰到海参崴直线距离以北的地区,全部占为己有。为了占领东北,还制造了海兰泡惨案等一系列人间惨剧。
沙俄对东北的侵略野心,损害了日本的利益。为了遏制沙俄继续南下,在英美等国支持下,日本向沙俄发动日俄战争。最终日本凭借地利,以小搏大将俄国人赶出了东北,还夺走了沙俄的半个库页岛,使得“黄色俄罗斯”计划流产。
可以看出,沙俄之所以在远东扩张如此顺利,主要还是没有遇上强劲的对手。而欧洲各国对于俄罗斯向来十分警惕,只要它露出西扩野心,就联合起来群殴它。所以俄罗斯虽然号称战斗民族,但双拳难敌四手之下,向欧洲扩张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成果。
(参考资料:《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历史与现实》等)
沙俄在欧洲战力一般,为何在远东扩张这么快,占领这么多领土?
任何国家都有强弱的历史阶段,俄占我远东领±正逢中国软弱之时。
沙俄在欧洲战力一般,为何在远东扩张这么快,占领这么多领土?
谁说沙俄在欧洲的战力一般,自拿破仑战争之后,沙俄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号称欧洲的世界警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