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古人在详述自家亲戚族人的时候,通常会说起两个词语,一个是九族,一个是五服。
九族比较好理解,也就是“上至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从高祖那一辈开始数,一直到玄孙一辈,共九代人,这里原本纯指父系,但后来也包括了母系。
至于五服,民间也有种说法是,五服与九族是一样的概念,涵盖了几乎整个宗族亲戚,一旦出了五服的范围,那么就不算是亲戚了。
原本的五服,是先秦的一种地理概念事实上,上古时代对于“五服”的解释比较多,而五服有个意思就是用来划分距离的远近,古代将天子居住地的周围称作“王畿”,而王畿的外围,以五百里为一个单位,称作一个“服”,由近及远分成五个服,这里的“服”,意思是服侍天子。
《尚书·禹贡》之中,出现过一个词语叫做“甸服”,这里就是距离天子最近的一个“服”,半径是五百里,这个区域之内又细分出了五个子区域。
也就是说,原本的五服,有点类似于区划单位,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然后以不同的半径距离画出圆形区域,由里到外,冠以“服”的名字。
不同的服,有各自不同的任务还有职责。
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成甸服,环绕天子王畿建立的列国,称作侯服,侯服之外是被征服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作绥服或者宾服,再外是要服与荒服。
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按月,绥服按季,要服按年,荒服只朝一次。
这种以天子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原则向外扩散的管理模式,与大家族中,以祖宗为家族源头,子孙开枝散叶般绵延的模式,非常相似。
此外,五服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指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与自身这五代,而九族,说的是高祖到玄孙这九代人。
九代以外的人,单纯就血统来说,已经和本宗族之间没什么亲缘关系了,非常疏远,所以自然也就不能算是一家人了。
古人为了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修家谱,不过若是按照这个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一家人的习惯,就算是在一个家族谱系之上,大家都是一个姓氏,有时候自然就跟外人没什么区别了。
五服在古代,对于婚姻家庭影响很大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此衍生出了嫡庶的区别,对于大家族来说,因为后代实在太多,如果没有家谱进行记录的话,到了若干代的时候,很可能弄混亲缘关系。
为了防止近支亲缘之间的婚配,逐渐出了“出五服”的概念。
所谓五服之内为亲,从自己向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与自己,但凡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全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这是五代人,也就是五服,若是出了五服的范围,就没有了亲缘关系。
因为古代有时候有侧室,所以,同父同母的是一服,也就是同胞,而同父异母的是二服,就好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比如贾宝玉和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比如《红楼梦》里荣国府的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因为现代施行一妻制,除非父母离婚等情况,使得父亲再婚生育,否则一服与二服就会消失,因此算起来的话很容易让人迷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人,实际上五服只算四代人,从祖父开始往上,不再区分嫡庶。
从自己这一代开始,上一辈是父亲,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祖父的父亲是曾祖,曾祖的父亲是高祖,高祖的父亲是天祖,天祖的父亲是烈祖,烈祖的父亲是太祖,太祖的父亲是远祖,远祖的父亲是鼻祖。
从自己这一代往下,下一辈是儿子,儿子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曾孙,曾孙的儿子是玄孙,玄孙的儿子是来孙,来孙的儿子是晜孙,晜孙的儿子是礽孙,礽孙的儿子是云孙,云孙的儿子是耳孙。
在九族的概念里,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和玄孙,横向则有自己、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等。
往下数,下辈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女、曾侄孙妇、曾侄孙女等等。
古代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丧仪制度,五服说的也是五种孝服,一个大家族之中,不同亲缘的成员需要穿戴不同样式的孝服,执行不同的丧仪,在丧服制度中,也明显表现出了血统亲疏,习惯上将五服之内称作亲,五服之外为疏。
《尔雅》: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这就是说,族兄弟的儿子们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是同姓而已。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缘关系超过了五代,也叫作出服。在古代五服之内的亲人,需要在丧仪中穿孝服丧,而出服者,不需要服丧,婚嫁之中,出五服者之间也可以通婚。
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其实这是不对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其实要算二十五代人,也有说法是,一爷之孙不出服,以下一辈一服,总计八代人。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看来各地有各地的解识,这很正常。可以理解为各地风俗不同,认识不同。这只是一种风俗。
我们这里属河南省豫北地区,对五服的认识为,只要双方在五服以内,即可认为是亲一家子,有血缘关系。出五服以后,即认为没有血缘关系了,不再理解为一家人了。这是当时国家扮布婚姻法时,因为禁止近亲结婚,当时大家讨论过的。五服以内算近亲,不可结婚,五服以外即可。因为当时近亲结婚者多。
什么算五服?我们这儿是这样认定的。自:高祖、曾祖、祖,这三辈算一服。往下:父、自己,这两辈算一服。然后、儿子、孙子、曾孙,这三辈一辈算一服。这即是五服,共八辈。至到玄孙第九辈就算出五服了。
即是说两个人在不在五服之内,先从共有那辈祖先数起,即他她两个的高祖数起。在八辈之内就没出五服。当时宣传婚姻法讲解留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这一带,骂人有:操你八辈,即是说八辈以外骂也无用。
这仅仅是个风俗,也没太大价值,仅结婚时注意一下即可。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一一本问答选自巜悟空问答》中“邀请、推荐、文化”中“文化类”。
"五服"中的“服”指的是丧服。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一种讲究孝道的传统,古时候的老人死后,后辈人要用白布做成的衣服守孝。这衣服是分了级别(辈分)的。五服实际上指的五辈人,即本辈、父辈、祖辈、高祖辈和曾祖辈。这五辈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存在,是亲人。以父辈往上数,一直数到曾祖辈,包括本辈共五辈人。
古时候的老人逝世后,穿的丧服就是按这个秩序来制作,以便区别辈分。
由于这五辈人有血亲关系,在五辈之内就沒有出服,五辈以后也就是从第六辈开始就是出了服了,就沒有血亲关系了,不再穿孝服了!
所以,以前的人通婚是有忌讳的,这个忌讳就是同姓都不通婚,认为是一个祖先,既然是一个祖先,就疑似还存在一点血缘关系,即便无血缘关系也显得比其它姓亲切。
后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把这些老规矩渐渐淡忘,同姓通婚也屡见不鲜了。但是,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五服之内是不能结婚的。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五服之内的确存在血缘关系。
所以,“五服”虽指的是五辈之内孝服不同,实际上是指的是从曾祖数下来的五辈人。“还沒有出服”就是说还在五辈之内。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先给大家来一张图,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我翻阅了很多的资料,有的地方说五服是八代人,有的地方说五服是六代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今天下午去了我六爷爷家里,特地咨询了在我们当地五服的具体定义。他的意思是五服就是六代人。我六爷爷和我爷爷是一服,我爸爸和六爷爷的儿子是二服,我和六爷爷的孙子是三服。
五服的服是孝服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去世,所有和这个逝者共同有一个高祖父的人,都必须穿孝服,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家族似的亲疏规则,五服之内算本家,出了五服算亲戚。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加上现在人的兄弟姐妹比较少。不像之前那样,五服之内的男女能达到近百人。因为古代的有的男人有妻有妾,妻妾所生子女同在一服之内,后代再生,呈扩散式蔓延。
现在的农村一服二服都改成亲兄弟和叔兄弟或者唐兄弟,说一服二服显得比较疏远了。
五服的意义在我国,人们是非常讲究血脉传承和家族世代亲疏关系的。一直延续到现在,家族中一个家庭出现了婚丧嫁娶,房屋的修缮乔迁,祭祀添坟,天灾人祸。五服之内的亲人都得不请自去。
过年拜年的时候,五服之内的长辈都是必须跪下磕头的。这也就是网上视频中引发热议的山东人在过年的时候成群结队给长辈拜年磕头的场景。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家族内部团结一致,互相扶持,一脉相承的表现。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时刻切记五服之内的兄弟姐妹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目的是使整个家族兴旺发达。
在我小时候,那时我爷爷还在世,经常五服之内谁家有什么大事了,本家的人全去,有的帮钱有的送东西,有的献计献策,再没能力的跑腿。
以前几乎每家都有五服的兄弟姐妹。但是现在如果两个家庭后代没有男丁,就很难出现五服的场景了。
五服之后的人算一家人吗五服以后的后代,其实也算是一家人,往上数6辈,也是一个人和妻子生的儿女所分散的枝叶。但是超过6代人,就不再服丧了,也叫出服。
出服的人只能算一个姓的本家,但是血缘关系犹存,只是关系疏远了。再到七服八服有可能连名字都不知道了。
常听说没出五服,意思就是我们还是比较亲近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很近。但是只要一说,和某某出了五服了,证明虽然是一个家族,但是血缘关系已经远了。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农村家族里常说的“五服”有多种说法,现仅就皖北这里是怎样算“五服”的来说一说!
首先说一下,“五服”其实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宗族的血脉延承,是家族、宗族对外明示的一个标记。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对家族、宗族观念要强一些。例如,家族宗族祠堂,这在南方很常见,几乎每个村落里面都有,北方却很少见。这可能和当年生存条件有关,在开发较晚的南方,大家不抱成团便无以对付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繁衍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南方常见的家族祠堂
怎样来计算五服?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有些难,不好算。现在有些孩子,竟然连辈分都不知道为何物?对亲戚该怎样称呼,似乎也成了问题?有的孩子,看见年轻的女子便叫阿姨;看见年轻的帅小伙便叫叔叔。又岂止是孩子,相对年轻的孩子的父母们,又有多少懂得怎样去叙辈分?
为更能够比较浅显地讲明白怎样来计算五服,我们不妨以自身为基准。从我们自身往上推一辈,是我们的父辈,有大伯、叔叔、姑姑。我们和大伯、叔叔的孩子,是一个辈分,也就是堂兄弟关系。
再往上推一辈,那就是我们的祖父、祖母,是他们两个繁衍生息了我们的父辈。记住,这已经是三辈人了。从我们自身往下,就是我们的子女,这是第四辈。我们的子女和我们堂兄弟的子女是一个老祖祖的关系。
我们的子女的孩子,记住了,这是第五辈。和我们的堂兄弟的子女的孩子,他们已经是第五辈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人们口中的五服,第五服。
再往后,那就是出了五服了。出了五服不是对我们自身而言的,而是对着第五服的孩子们的后代来讲的。
开始,我就已经讲了,我讲得是皖北对五服的算法。也许,还有其他的算法,我不知道也就不好发表意见。
我总以为,无论是五服内,还是五服外,大家其实正像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都是从这棵树的根上繁衍出去的,仍然同气连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在农村经常说咱们是没出五服的一家人,还很亲呢。那么怎么算五服之内的同家族人呢?
在我们河北当地,有大五服和小五服之分,区别除了血缘关系远近之外,更是在红白喜事上面有明显区别。并且只计男丁,女孩外嫁后不算在内。
大五服是指上下9代人,我们称呼上辈分别为:爸、爷、太爷、祖宗四辈;晚辈分别为:儿、孙、重孙、玄孙。上下8辈再加上自己,共9代人。凡是祖宗的嫡亲兄弟或者玄孙的嫡亲兄弟均算五服之内。
当本家族老人过世的时候,大五服之内的晚辈都需要前往吊孝,戴孝帽。有趣的是,如果晚辈是玄孙辈,既叫过世的老人为祖宗的话,那么戴的孝帽不是白色,而是红色的,意思是“喜丧”。
小五服是指太爷爷嫡亲兄弟到儿子这五代人。这五代人算是血缘比较亲的关系,小五服内的同族人,红白喜事都要参加,需要上账随礼。而不是小五服但是在大五服内的同族人,不参加喜事,只参加白事,并且吊孝不随礼。
五服其实属于在农村宗族管理方式的体现,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一种方式。现在越来越少人说起这个话题了,很多年轻人都不清楚,甚至也不清楚本家族内到底谁和自家的血缘关系更近一点。
随着现在农村流行编辑家谱,希望借着这样的机会,让年轻人能够加以学习,增强家族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把日子都能过的越来越红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