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如何制作?

如日常漫画里一样

好不好吃,看个人口味。

日本的主食与我们一样,都是米饭,不过日本人吃米饭的搭配在我们看来可能比较奇怪,像是茶泡饭、面条或者饺子配饭都是小意思,最有名的就是日本的生鸡蛋拌饭。在日本,生鸡蛋拌饭是一种非常常见,接受度很高而且相对来说做法很简单的日式饮食,不过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地方,接受度就没那么高了。

日本人非常喜欢吃鸡蛋,尤其是温泉蛋和生鸡蛋,日本人可以用生鸡蛋的蛋液沾牛肉吃,拌面条吃,还有就是拌饭吃,在日本料理中,生鸡蛋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而生鸡蛋拌饭的吃法,也很简单。

最常见的就是热腾腾的米饭盛出来,直接打个生鸡蛋上去,再滴几滴日式酱油,然后再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

稍微讲究点的,是将蛋清蛋黄分开,先将蛋清倒进白饭里搅拌,直到出现泡沫,然后再放蛋黄搅拌,最后再放些酱油。

也有顺序颠倒过来的,那就是趁米饭还热的时候,先放酱油,用米饭的温度使得酱油的香气散发出来,然后再慢慢倒入蛋液,最终米饭呈现出黏糊糊的状态。

而最麻烦也最精细的,就是加的料多些。先在米饭里加蛋清搅拌均匀之后,再加切碎的葱花与海苔,然后放蛋黄,滴上些许的酱油,如果要吃的时候再进行搅拌。

在日本,生鲜类的食物还有口感上黏糊糊的食物都是非常受欢迎的,除了生鸡蛋,还有秋葵、山药、海藻、莼菜之类的食物都一样。日本人非常喜欢那种黏黏的感觉,像山药这样的食物,日本最爱的吃法是打成糊状之后,用来搭配面条或者米饭来食用。

日本人喜欢黏糊糊偏湿滑的食物,一来因为日本人普遍牙口不太好,并不喜欢需要过多咀嚼的食物,二来就是大多数黏糊糊的食物中,通常都含有一种特殊的粘液素,而这种物质对于净化血液、预防心肌梗塞与动脉硬化等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黏糊糊的食物由于比较好下咽,在食欲不振的情况下更加受到欢迎,尤其像是夏天的时候,日本人更喜欢柔软顺滑的食物。

日本人吃生鸡蛋的习惯在我们看来很难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觉得生鸡蛋的味道太腥,而且可能有细菌,不过,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常年全球首位,这样的问题自然也是注意到的,日本人用来生吃的鸡蛋,并不是平日里我们所见的鸡蛋,而是无菌蛋。

为了兼顾饮食传统与健康,日本对于鸡蛋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日本所有的鸡蛋都必须按照厚生劳动省制定的相关标准生产,用于生产无菌蛋的鸡,绝对禁止使用激素等,而用谷物、贝壳还有有机物制成的特别饲料饲养。

与此同时,用于生食的鸡蛋,在运输、杀菌、包装与销售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而且日本的无菌蛋保质期非常短,超过期限就不能进行生食。

日本用来生吃的鸡蛋,并没有一般鸡蛋的腥味,也经过杀菌,并不存在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合格的生食鸡蛋,其蛋黄是可以用筷子整个夹起来的,可以安全放心食用。

各国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每个人也都不同,对于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但也不能说所有人都觉得不好吃,日本本土也有不爱吃生鸡蛋拌饭的,就像国内也有不爱火锅的,主要还是看个人的接受程度与习惯,没有所谓的好不好吃的说法

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如何制作?

【丼物】(どんもの/DONMONO):井字中间加一点,可以读作“dong”,现在在国内也能见到卖这种形式料理的店子。简单地说就是“盖饭”。西北的盖浇饭,广东的碟头饭,东北的烩饭,差不多的意思。

日式的丼物注重的是浇上汁液,让汁液能渗到下面的饭里,所以汁液不可以太少。日式丼物如果要加鸡蛋,不会加简单或者煮蛋,基本是加半熟鸡蛋,客人把鸡蛋搅烂到饭里头,可以增加滑嫩的口感,以及鲜味。

日本人很爱吃的一种拌饭:【卵かけご飯】(たまごかけごはん/TAMAGOKAKEGOHAN)就是,一碗白米饭,打一个生鸡蛋,加点酱油,搅拌,吃!

喜欢的人是非常喜欢,日本人大部分都喜欢。

日本的超市售卖的鸡蛋,基本是闭着眼随便买,拿回家都可以直接生吃的。“鸡蛋可以生吃”在日本是标配。

最简单的配置就是:鸡蛋+酱油+饭。日本的酱油里面,有专用的鸡蛋拌饭酱油,有的着重于鲜味,有的着重于甜味。

当然,这时候拌饭料,也就是【ふりかけ】HURIKAKE,也很能派上用场。

常见的有鲣鱼粉末的,很鲜。

山葵的,味道比较刺激。

紫菜鸡蛋的,很香。

鸡蛋+酱油+拌饭料+饭,也是很棒的哟~

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如何制作?

味道稍微有点腥吧

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看个人口味了,我是可以吃下去但没有那么喜欢吃。

你如果想吃的话建议来日本旅游的时候买鸡蛋吃,因为日本的鸡蛋是做过无菌处理的,国内的鸡蛋没有这个工序吃了可能会拉肚子😂也有细菌什么的。

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如何制作?

别人吃的好吃,你并不一定觉得好吃,别人觉得不好吃,你有可能觉得非常好吃,每个人的口感不一样的,好不好吃?适不适合自己?只有自己吃过才知道,酸甜苦辣,五味杂谈,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咸的。

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如何制作?

非常好吃,

口感没得说,首先是做汁:最重要的酱油,很多日料店都在悄悄用,朝一和兰皇,天猫有售,直接拌日式酱油味道还是有些单一,可以加一点耗油和味淋,用这个汁来拌饭,配合生鸡蛋口味更佳!

其次,先把生鸡蛋打开放置4到6小时,使它有些凝固,也可以少加调制好的汁

然后把准备好的滚烫滚烫的大米饭拿出来,最好是粒粒分离的那种,然后让米饭的温度会让生鸡蛋更加有点凝固变热,鸡蛋酱汁又让米饭整体口感变得很粘稠,加上鸡蛋特有的鲜甜和蛋香(是的,不会腥)和酱油耗油味淋提味效果,一口气啦啦就能下去一大碗米饭,好吃没得说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标明了生食级别的鸡蛋,也并不能完全保证零污染。生鸡蛋没有经过高温消毒,是有安全隐患的,请谨慎食用。国内没有任何鸡蛋可以生食的标准的,生食有风险有风险有风险,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日本的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如何制作?

日本那种生鸡蛋,酱油拌饭好吃吗?谁尝试过?

我自己做过鸡蛋拌饭,是稍微腌过一下的:

热米饭的温度会让生鸡蛋稍微有点凝固变热,鸡蛋酱汁又让米饭整体口感变得很粘稠,加上鸡蛋特有的鲜甜和蛋香(是的,不会腥)和酱油的提味效果,呼啦啦就能下去一大碗米饭,好吃的。而且我觉得很多人不太习惯全生鸡蛋的口感(不在本题讨论范围内好吗…),这个吃法可能会比较好接受一点哦。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标明了生食级别的鸡蛋,也并不能完全保证零污染。生鸡蛋没有经过高温消毒,是有安全隐患的,请谨慎食用。国内没有任何鸡蛋可以生食的标准的,生食有风险有风险有风险,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原料:

生食级别的鸡蛋一枚

生食级别的鸡蛋需要符合当地的鸡蛋分级标准,美国、欧洲、日本应该都有相应标准,国内的话兰皇鸡蛋标明了可生食

生食鸡蛋一般会在蛋壳上标明保质期,需要在保质期前食用

标明了可生食的鸡蛋,需要是冷藏保存状态的,如果是常温放置超过一天,请不要用这个方法来食用

不保证所有标明了可生食的鸡蛋都绝对没问题,请自行权衡

日式淡口酱油适量,我用的品牌是龟甲万。如果找不到的话,可以用其它品牌的,或者用标明了寿司酱油用途的品种来代替

味啉适量,比例大约和淡口酱油 1:1

做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腌鸡蛋黄。把淡口酱油和味啉按 1:1 的比例混合均匀,倒入放了蛋黄的碗里密封腌制 12 小时左右就行。

值得注意的一些小细节:

我在碗底垫了一层保鲜膜再放蛋黄,这样可以避免蛋黄直接接触碗底容易被粘破;

为了最大程度避免污染,在敲鸡蛋之前可以把蛋壳稍微清洗一下;

蛋黄上的卵黄系带尽量摘干净,让口感和卖相都能达到最佳;

用来装蛋黄的容器可以在沸水中煮个五分钟,消消毒;

用容器密封会让无菌效果更好。

可能你家里没有味啉,只用淡口酱油来腌也是可以的,但是味道会比较咸。味啉呢一方面可以稀释咸味,而且味啉是糯米、米曲和烧酒混合发酵出的汁液,用在料理里面可以提鲜去腥,还有点淡淡的甜味。搭配在这种简单食材的菜式里面实在是再适合不过啦,不建议省掉。

成品图片上的状态是腌制了大概 12 个小时的效果。

一般起码需要腌制 6 个小时,才能有一点生腌的流油口感,否则蛋黄的质地不会变粘,吃起来跟生鸡蛋没啥区别。但是如果腌制超过 24 个小时,蛋黄就不容易流出来了,质地会有点像煮熟的咸蛋黄。如果超过 48 个小时,那…口感会有点像橡胶,试试扔地上会不会弹起来?

把腌好的蛋黄放到白米饭上就可以吃咯,我煮了一锅香菇炊饭来搭配。

蛋黄放上去,然后~戳破它!拌拌拌~

你看这流淌下来的半生鸡蛋黄,有布丁一样的口感,快来拌上一勺米饭吃!啧啧,鸡蛋微甜,酱汁微咸,口感细腻又嫩滑,还有点半熟蛋黄的粘稠感。有条件买到生食级别鸡蛋又想尝鲜的人,可以试试这碗生腌蛋黄拌饭的毒药。把生鸡蛋换成腌过的半生鸡蛋黄,接受度就高多咯。

对于好这一口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美味了…………完全爱上了鸡蛋拌饭。

不过最后仍然要扫兴地提醒一下,生鸡蛋没有经过高温消毒,是有安全隐患的,请谨慎食用。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儿的一些经验心得,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后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 ,【猫小帅识字】应用。让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触汉字,感受汉字,感受汉字阅读带来的乐趣,可培养孩子的初步语感,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兴趣。后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软件体验超好,可以让孩子持续学下去,并且每一个关卡还都有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巩固先前所学内容。我们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孩子的用眼习惯。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哦,我的育儿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做的非常用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