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嫡庶之分?

古人奉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子嗣众多必然要有所差别,而嫡庶之别,也是古代婚姻与继承规则的核心所在,嫡为尊为先,庶为卑为后。不过并没有规定是说财产都要交给嫡长子来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是宗法制之下最重要的继承规制,然而这里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指的是嫡长子优先继承,而并非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这个制度规定的是一种继承顺序,而不是限制了继承资格。比方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那么还有其他的备选方案,总不至于没了嫡长子家业就无法继承了。通常所说的三妻四妾只不过是个口头用语,实际上古人上至天子下至寻常百姓,都只能有一位妻室,其余者均属于妾室。妻为正室而妾为侧室,所以妻为嫡妾为庶,与之相对应的,正妻所生的子嗣为嫡出,而妾室所生或者没有名分所生子嗣均为庶出。嫡庶尊卑所反应的,是古代妻妾与她们所生子嗣之间,在地位与继承资格上的不平等。

从先秦时代宗法制建立起前后,嫡庶之别就已经存在。正妻能够与丈夫平起平坐,而妾室们无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待遇规制,都低于正妻。《春秋》所言“天子无二嫡”,即便周天子也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嫡妻,实际上后来所谓的“平妻”也只不过是清乾隆后期民间的一种称谓,而且平妻的实际地位仍旧低于元配。古人极其重视嫡庶,这也是奉行严格宗法伦常时代为了保证秩序与安定的必然结果。而嫡长子继承制,也与此息息相关。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意思就是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子嗣中身份贵重者,也就是嫡子优先庶子在后;如果不止一个嫡子,那就选择年长的嫡子。如果没有嫡子而都是庶出,也要选其生母相对高贵的。总而言之,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就是先看嫡庶这样的身份,再看年纪,庶子们通常也是有继承资格的,不过非常靠后。

也不是每个朝代都是如此,嫡庶终究贵贱不同。晋朝的门阀士族们,对出身过低的庶子,不予其继承资格,即便没有嫡子也轮不到庶子。而且,有些朝代规定庶出只能继承部分的财产,爵位之类只能由嫡子继承。唐宋以前,嫡庶对于继承制的影响巨大,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削弱也只是稍有和缓,但嫡庶之间仍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妾室仪仗恩宠欺负正室,而实际上这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谓娶妻纳妾,妻是正主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只是物品用“纳”也就是出钱即可。妻可以休弃可以和离但不得贬为妾,而妾再怎么受宠也不得轻易扶正为妻。在古代,扶正妾室是要入狱的罪,即便正妻没了,主家也是再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妾室,嫡庶之别难以改变。

嫡庶有别,对于财产继承资格上的不同只不过是一个部分而已,几乎所有方面嫡庶之间都有差异。但这也是当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的一种规制,的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主离世之后子嗣对财产的争夺。当然,这种不考虑继承人是否贤能的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很容易造成所托非人最后让家业败光的事情发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说嫡子尊贵优先庶子卑微靠后,可举例来说,古代皇帝以嫡出尤其嫡长子身份继位者寥寥无几,嫡庶等规制也还是有很多顾不到的方面。

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嫡庶之分?

第一个问题:古人重视嫡庶之分,因为嫡代表着正统,代表着与家族相当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权力,而庶则代表着卑微,可怜与低贱的出身以及教养。

一般情况下,在一夫一妻多妾的社会里,嫡子的母亲都是与家族门第相当,因此,无论家庭的经济实力,政治权利,以及各自的人脉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情况两个家族可以互相依靠,互相利用。比如《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他们阶级地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有的有钱,有的有势,他们可以互相补充,因此四大家族联姻形成了一块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板。而嫡妻以及嫡妻所生的子女,因为享受着这些资源,自然也就有着更高优越的学习受教育等权利。

而妾,一般要比嫡妻的地位出身低很多,他们没有权利与男主人一起接手世人的祝福。他们是作为买卖而存在的,算是主人家的私有财产,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当然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这些庶妻们的地位多是奴籍,因为拥有良吉的女孩儿,其父母都不舍得让其为妾。而这些妾所生的子女则是庶出,庶出子女因为生母的地位比较卑微,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等也会受到局限。甚至有些嫡妻为了打击控制那些输出子女,还会采用其他的阴毒的手段。因此庶出子女大多在见识气度等方面比不上嫡出子女。如《红楼梦》中的贾环,她的生母赵姨娘是家生子,而贾环作为庶出,不但在交往上受人歧视,而且姐妹父母当人也会看轻他。

第二个问题。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因为嫡长子大多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因为岁数要年长其他的孩子,因此在眼界见识胸怀等方面,都要高其他人一筹,因此宫中的大多财产都是交给嫡长子掌管。不过这也是有限的,主要是包括祭田,朝廷根据官爵而赐下的良田。至于其他的还是要均分的。不过嫡出和应出都是一样的。

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嫡庶之分?

古代的嫡庶之分是十分严格的,王位的继承者都是嫡出者,如果无嫡出者才在庶出中选择优秀者。一般富有者同样对嫡庶是很讲究的,嫡出者可以继承官职和财富,而庶者往往只能做一个陪衬。嫡者是结发夫妻,可称夫人;而庶者称姨娘(即妾)。嫡者一般是政治或经济联姻,而庶者一般是地位低下或贫穷人家的女儿。

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嫡庶之分?

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制度和道德礼仪规范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德政体制上的,所以,非常讲究血缘关系、伦理原则和德行规范,而嫡庶之分是非常重要的家族规范,也是不可改变的基本伦理原则之一,它下立于封建分封经济体制之上,上为皇权的专制统治所保护,中系于传统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中,当然是非常讲究,非常重视的。

“嫡庶之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嫡子女与庶子女。《列子·力命》曰:“ 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 张湛注曰:“ 齐僖公母弟夷仲年生公孙无知,僖公爱之,令礼秩同於太子也。”指的分别是正妻生的子女和妾所生的子女。二是指指正妻与妾。清代袁枚《续新齐谐·李生遇狐》曰:“况吾家小叔已定婚某室,他日入门,谁为嫡庶?”这一层含义在明清小说中经常被使用。

在婚姻制度上,中国古代多数时期是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在家庭中,各个妻子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也是很不平等,而区别最大的就在于是嫡妻还是小妾。

正常情况下,在实行一夫多妻的家庭里,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当男子娶正妻时,一般要求女方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或名声比较对等,才能取为正妻,这叫“门当户对”,古时0通常情况下很重视政治婚姻,所以,非常讲究男女双方的“门当户对”。嫡妻经常有较高的家庭背景,所以,不仅家庭伦理规定她比妾的地位高,而且,娘家的条件也让嫡妻比妾往往在家庭里更有地位。

“嫡”在表示子女方面,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子女,“庶”在表示子女方面,指妾所生的子女。嫡、庶的差别在唐宋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元明清,其区分越来越而减弱,而妻妾的具体地位,不同的家庭也是不一样的。

“嫡庶之分”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紧密相关,规定了嫡妻所生之子拥有继承权,而妾室与外室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外室”是没有进入家庭的妾,其所生孩子地位最低,有些“外室”所生的儿子甚至不允许入宗祠。而家里的妾是正式被娶进来的,其地位仅次于正妻,但在继承权方面,妾所生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嫡妻所生的儿子,长子拥有第一继承权,如果长子出现意外,就一次往下轮流,“老二”、“老三”等一次排列,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在古代,从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再到元明清,嫡长子继承权是有关于家族家庭的极为重要的法律规定,甚至,如果是在皇家的话,长子继承权就直接关系到皇权的继承,那就更关键了,所以,古代经常出现继承权之争,兄弟相残,叔侄拼杀等。确实,这一继承权规定非常关键,比如,如果某一人恰好生于宰相家,如果是嫡长子,那么,其娘家可能就是王公贵族或者将军,因为古代讲究门当户对,这种情况是常有的,而如果又继承了宰相家的族权,那地位就更强了;而如果某一男子是妾生的庶子,那么,一方面他仅仅是丞相儿子而已,不能继承宰相家族的族权,另一方面,极可能他的舅舅家也并非是名门望族,所以,差别很大。嫡长子生来就有继承权,威权显赫,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甚至还有可能继承爵位,而如果是庶子,就只是一位公子哥,所以,区别是非常大的。

嫡庶之分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人与人不平等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不应该再有不平等的观念存在了,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下,再也没有嫡庶之分了,也不允许有与生俱来的不平等现象存在,人人平等,人人都是自由的,后天的社会地位,要靠自己去奋斗。

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嫡庶之分?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这就涉及到古代的婚姻制度,我们认为对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严格来说,古代的婚姻制度表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那我们今天就先从古代的婚姻制度说到古代的嫡庶之分。

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这种婚姻制度中,妾室的地位是远远低于嫡妻的。妻在古代的地位绝对不低的,就连皇帝都只有一个妻子——皇后,皇帝君临天下,皇后母仪天下。从周朝开始,娶妻要经过六个步骤:纳彩、问名、纳吉、请妻、亲迎。只有这一套的程序走完,你才能娶到妻子。

古代妻妾界限是十分分明的,妻是遵循父母之命,妻可以没感情不受丈夫待见,但是是家里的女主人;妾可以非常得宠,但是没有法律上的地位,妾的地位是很低,就连妾过门的时候,双方亲家是不需要见面的。由妾而转为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汉、唐等朝代甚至是法律禁止的,妾是永远做不了妻的,就算妻子死了,男方也要再明媒正娶一个。而妾的数目就没有规定,所以有钱的大户人家往往养了很多姬妾,这种婚姻制度甚至延到民国,在清朝的老照片中我们可窥一斑。

明朝末年有位诗人叫李渔,曾经用一段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妻妾有别,他说,娶妻子就像是买田庄,家里吃的穿的都来自田庄,所以必定得种些和生计息息相关的作物,不能种些无关紧要的花花草草。但是买妾室,就像修花园,花草结不结果没关系,小树不能成荫也没关系,只是为了闲暇时图个开心而已。

正侧有别,嫡庶有分

传统社会的家庭子女大致分为嫡生子和庶子。庶子又根据生母的身份分为妾生子、婢生子。

嫡生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子女。嫡子尤其是嫡长子,在承袭爵位、 继承财产等方面都比其他子女享受的权利多。

但是中国古代每一朝代每一地每一家的情况都有不同。而古代大多时候提倡的都是孝俤,提倡兄友弟恭家庭和睦这一套。那种认为的不管阶级,嫡出就是比庶出高贵,嫡出可以随时骂庶出下贱这种情况,或许会出现在某个家庭之中,但整个社会并不赞成这种现象并且会认为这个家庭很糟糕,毫无孝俤!

尊卑有别

在古代,官员的私生活不是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经常会被政敌端到台面上来,扣上一个大帽子,历史上因为混乱嫡庶尊卑,导致掉了乌纱帽的案子比比皆是。西汉时的孔乡侯傅宴,是皇帝的老丈人,竟然因为乱妻妾位,被削去了爵位,全家流放到合浦。唐朝的法律规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三年。

大家都知道古代一定品级的官员可以为母亲和正妻争取诰命夫人的封赏,一个小妾,由于不被礼法所承认,再怎么得宠,也很难从自己的主君上获得多大的荣耀。而这唯一一次改变小妾阶级地位的机会,来自于儿子,前提还是嫡母去世的情况。史书中记载,在家中无嫡母的情况下,庶子若考取了功名,才可以册封自己的亲生母亲。

当然总有人不甘心,要为自己含辛茹苦的生母争一争。穆宗时的少府监裴通,就把本该给嫡母的封号给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生母,年终考核的时候就被降级了。

综上所述,古人为什么这么强调妻妾有别,嫡庶尊卑,还是因为这关系到封建社会的礼法秩序,一旦宽宥官员颠倒妻妾地位,就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例如庶子对嫡子继承权的觊觎,动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根本。嫡庶之分,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维持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

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嫡庶之分?

这个问题问的没常识,嫡子庶子只是在家的一个位置之分,跟财产没多大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