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二战以后,德意志分裂成东德与西德,而两个德国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看东德,二战以后到1950年,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恢复到了战前,1950到1970年平均增速超过7.8%,成为当时全球十大工业强国之一,也是东欧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1982年东德经济总量大约1500亿美元,人均400美元,位居世界第89位,是同阵营国家最高的。
再看西德,1950到1965年因为美国等大规模投资,创造了著名的“莱茵奇迹”。60年代,西德已经发展成全球仅次于美国与苏联的第三大经济强国,1971年外汇超过180亿美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因为东德的面积、人口规模都与西德差很多,所以刚开始如果按照人均来说,东德的发展水平的并不逊色于西德。然而发展到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东德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有西德的33%左右,生活水平与西德相差巨大。
东德几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非常僵化,所以到了后期东德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大量东德民众逃往西德,最终两德统一。
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奥得河-西尼斯河一线以东的10万平方公里领土被入波兰和苏联,剩下的领土被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东部划归苏联、西北划归英国、西南划归美国、西部划归法国。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尽管位于东部的苏联占领区内,但鉴于其作为德国首都的特殊性仍由四国分区占领。随着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冷战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都加紧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绕开苏联发行了仅限自己占领区流通的"D"版马克,苏联见状以在苏占区发行"F"版马克作为回应。随即美、英、法三国将自己的占领区合并举行选举产生了新政府,而苏联方面也在自己的占领区扶植了一个服从于苏联的德国政府,至此东、西两个德国分裂的状态形成。由美、英、法三国扶植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为位于西部,所以一般简称西德;而由苏联扶植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德国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因为位于东部,所以一般简称东德。
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的柏林墙作为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标志将两个德国分隔开来。因为这堵墙不知有多少亲人、恋人彼此隔绝,因为这堵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承受了数十年的分裂,因为这堵墙曾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上演逃亡,还是因为这堵墙从此使两个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尽管二战的战火摧毁了德国的工厂、银行,却毁不掉德国作为世上第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所积累的人民智力优势。战后德国进一步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从而使自己这一优势得到更大的释放:60年代西德的科研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5%,在西方国家中名列第一,这为其战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西德作为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物理前沿获得了来自美国的大力支持——在50年代的马歇尔计划中西德获得的经济援助达36.5亿美元。在这样的形势下西德通过判定法律和颁布政策,引导市场使其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并在税收、投资、收入等方面通过政策参与到企业活动中。通过劳动立法调节劳资纠纷,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使西德30年没出现重大的劳工骚动,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创造了安定的国内局面。1950年西德就已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在整个50年代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7.5%,工业生产平均增长9.2%,这一数字高于英、法、美、意,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日本。在60年代西德的经济不仅已完全恢复并已在经济总量上反超英、法,在全世界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直到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这时西德的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三的位置。那么同一时期的东德发展如何呢?
1950年东德的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1951年东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东德全民经济成分就占了工业总产值(不包括建筑业)的78.9%。1960年民主德国又实现了农业生产公作化。1963年东德提出了“新经济体制”的指导方针,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针。此后10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6%。东德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橱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德以占全世界0.4%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总产值的2.5%的工业产值,这使东德得以跻身当时的世界十大工业强国行列。1970年东德的外贸总额为396亿外汇马克,1982年攀升到1451亿外汇马克。1984年东德的人均国民收入位居世界第8位,人均国民产值超过苏联一半以上,居东欧各国之首。1987年东德每百户家庭拥有小汽车50辆、电冰箱99台、洗衣机97台、电视机93台,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东德就已有一半家庭拥有汽车,而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几乎已全面普及开来。尽管如此,相比同一时期的西德而言:东德的发展仍然是滞后的。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约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然而东德政府并未反思并对国内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是试图通过修建从物理上隔离东、西德的柏林墙来解决人口外流的问题。不过柏林墙的修建并未能阻止东德人涌向西德的浪潮——在柏林墙修建后又三百万人试图冒着生命危险翻越柏林墙,其中数百人被东德边防军打死打伤,数万人因翻越此墙而被判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整个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遭遇经济窘境也是东德的处境更为困难,和西德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当时的西德人均gdp是东德的四倍,西德的科技水平更是高于东德20多年,西德人的工资收入也是东德人所不敢企及的——当时东德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有西德的33%左右。东德与西德的差距不只反映在经济层面,即使单纯从国家规模体量上看:西德也是占尽优势的——东德的领土面积只有西德的40%,人口只有西德的26%,褐煤作为东德储量最大的自然资源只有西德的80%。东德完全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产业结构上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同时东德产品的对外销售渠道几乎完全依赖于苏东阵营的国家,无法像西德一样融入国际市场。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成立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所以西德的经济发展可以利用欧盟这一平台得到支持;相比之下东德在1950年9月加入的由苏联主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不仅不能使东德经济得到支持,反而需要东德援助苏东阵营的兄弟国家。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德与西德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而东德的人口外流现象也日益严重起来。1989年9月下旬与东德同属苏东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发生政局剧变,东德于是停止了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同时再次强化了对东西德之间人口流动的控制力度。然而这反而刺激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在1989年10月7日的东德40周年国庆日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的国庆庆典会场7000余名示威抗议群众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就在东德的示威抗议活动日渐升级之时苏东阵营的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发生剧变,这两国随即开发了边境,这使大量东德公民得以通过波兰和匈牙利辗转进入西德。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宣布开放“柏林墙”。以柏林墙的开发为标志,东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议会选举,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由此开始了东德经济私有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两德统一问题。1990年5月18日东德联合政府同西德方面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随即东德引入了西德马克,从而形成了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当时两德统一面临两种不同方式的选择:一种是其中一方加入另一方——当然这又可以细分为东德加入西德或是西德加入东德;另一种则是东、西两个德国作为平等主体统一成为一个新德国。如果选择东、西两个德国作为平等主体统一成为一个新德国,那就势必牵扯到需要重新制定新国家的新宪法的问题,鉴于二战后美、苏、英、法等国在两个德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重新制定宪法势必会对这些国家的利益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德国统一的问题复杂化。当时两个德国各自的政府从全体德国国民的利益出发将民族统一作为最高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尽可能减少分歧,所以他们将可能导致问题复杂化的东、西两个德国作为平等主体统一成为一个新德国的方案摈弃,选择了由其中一方加入另一方的方案,剩下的问题就是究竟是东德加入西德呢?还是西德加入东德呢?鉴于当时东西德之间的差距,事实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能是东德加入西德。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8月31日同西德方面正式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来东德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而改为5个州。统一后的德国沿用了西德的国名、国歌、国旗、宪法、货币并留在了北约和欧盟框架体系之内,如今统一后的德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十六人口大国、经济总量第四大国、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世界汽车产量第四大国。
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长时期的折腾定式!不折腾行吗?
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在德国呆过一段时间,去过挺多地方,感觉西德和东德的差别是挺大。先上两张图。
第一张图可以看到,西德地区的中小城市群较为繁荣(橙色),而东德地区的中小城市则成片萎缩(蓝色)。
西德人口超过80万的大城市只有3个:汉堡180万,慕尼黑147万,科隆108万。
人口在50-10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有:法兰克福75万、斯图亚特63万、杜塞尔多夫62万、多特蒙德59万、埃森58万、不莱梅市57万、汉诺威54万、纽伦堡52万。
人口20-50万的小城市有:伍珀塔尔、比勒费尔德、波恩、杜伊斯堡、波鸿、吕贝克、奥伯豪森、明斯特、美因茨、卡尔斯鲁厄、曼海姆、门兴格拉德巴赫、布伦瑞克、基尔亚琛、威斯巴登、盖尔森基兴、弗莱堡、克雷菲尔德等。
西德这些密集而发达的中小城市共同构成了绵延的都市区:
北部是汉堡+不莱梅+汉诺威都市绵延区,西部是科隆-波恩+鲁尔都市绵延区,中部是法兰克福-美因茨-威斯巴登+曼海姆都市绵延区,并与南部的慕尼黑-斯图加特都市区连成一片。
东德则是一城独大的特点明显。第一大城市柏林人口375万,遥遥领先。
莱比锡、德累斯顿跟在后面,人口分别为59万和55万。再次是开姆尼茨、马格德堡、罗斯托克、萨勒河畔哈雷、艾尔福特,人口20-50万之间。
德国最富裕的城市,都是西德的制造业名城。
排名第一的是奥迪总部所在的英格尔斯塔特(Ingolstadt),13.7万人,员工月收入中位数是4897欧元。
第二是大众汽车总部所在的沃尔夫斯堡(Wolfsburg),12.4万人,月收入中位数4893欧元。
第三是是西门子总部所在的埃尔兰根,11万人,月收入中位数4787欧元。
而全德收入最低的60个地区都位于东德。
反映在德国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结果上(第二张图):绿色的是满意的西德,黄色的是不太满意的东德。
法国工程师、作家纪尧姆·杜瓦尔(Guillaume Duval)说过,德国是“一个密集而平衡的国家”,德国没有“巴黎”,但德国的中小城市的数量远超法国。但德国这种城镇级配,源于其特殊的历史,几乎无法模仿。据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片土地上有314个邦国。
德国统一的实在太晚(1871年),即使东西德合并,也是把东部领土并入已存在的联邦国家。这是与英国法国等有着千百年大首都的中央集权国家完全不同的。
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拉开了欧洲地区二战的序幕。当时的德国,面积比现在的德国还要大一些。
德国很快的把欧洲占了一大半,比如他占领了法国,乌克兰,捷克等32个欧洲国家(以现在的国家角度来说)。
后来,以美俄英中法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胜了德日意为首的轴心国集团,二战胜利。
二战胜利的时侯,以英美法为首的盟军,从德国边境由西向东打,苏联由东向西打。
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英美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不同,所以,在占领德国时,互不相让。最后,苏联占了德国的东部,约占德国的1/3,英美法占了西部,占2/3,原来德国的首都柏林,本来是在东部,但是此时则是英美法和苏联各占了一半。
两方互不相让,最后,各自扶植了一个政权出来,于是就建立了两个国家,西边的叫联邦德国,简称西德,东部的叫民主德国,简称东德。
柏林这个城市 的东部,归东德管,西部归西德管,于是,在柏林建了一个著名的柏林墙,把归西务管的柏林市的范围圈了起来,里边的人,就象在城市坐监狱一样。但是没有办法,谁让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呢。
东西德在那时,其实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分界线。
东德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也是各种社会主义制度。也还加入苏联华约等等。
曾经的东德和西德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西德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东德就要落后的多。以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资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
战后东欧各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工人工资得不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东德人员逃亡西德。
苏东剧变的浪潮席卷东欧各国,各国开始进行改革,摆脱苏联模式的限制,东德作为苏联模式的受害者,也想尽快摆脱这种经济局面,而加入西德或与西德合并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1990年夏季,在专家们的激烈争论下,东德引进西德马克,从而导致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西德,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
然后就是东德放弃自己的所有,直接并入西德。最后就成了现在的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原来的东德地区的经济还是不如西德,但是,差距也在渐渐缩小。
东西德合并后的现在的德国
东德与西德在合并时,经济实力等相比差距大吗?
东德超过西德是肯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