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吾以为书法风格的形成,于书法家而言,或谓幸事或曰悲哀也。所谓幸事者可谓书家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有了自己的特征,使人一见就知此书是某某人的大作,可作鉴定参考;然曰悲哀者也可以说此书家再难进步有大的发展,或曰有馆阁体之嫌。

所以书法要进步就要不断学习不断临习新帖再开新面目。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形成自己的风格了?什么算自己的风格?

我的反问不是怼,是让你清醒,不清醒,你将会在误区及越陷越深,最终就是不能自拔!

在书法功力没有达到炉火纯青前,不要盲目地追寻自己的风格。如果一定那就,你最终结局就是对书法的认知浅薄,即便是成名的所谓大家都是如此,我说的大家不是指现代的,是指宋以后得大家。

宋以后的书法家绝大多数都犯了苏东坡的毛病,也可以说是苏东坡的误导造成的,尽管苏东坡犯的毛病不大,可是,他把整个书法给带偏了!也就是写自己的书法才是正确的方向。正常说写自己的书法是绝对没错的,只是,错在功力不够就追求自我上。在苏东坡以后得书法家还有几个功力够的?在我看来,也就米芾与王铎两个人了!或许还有,之前我不知道。

咱们回到题主的问题,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还要不要临摹?王铎形成自己的风格了,可是,他说,一日求索,一日临帖!如果认为自己高于王铎了,你或许可以不临帖,没有的话,你最好是老老实实地临帖!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风格本身也有拙劣、精糙、高下之分,临帖会使个人风格更纯熟、剔透、奇绝。风格不仅仅只是辨识度,更重要的是精气神。

(一)风格说到底还是从笔法字法之中来,是有章可循的。书法的风格是由书法线条的形态来呈现的,而线条本身的刚直曲劲、正侧斜欹是深不见底的大学问。不少临摩一段时间的书友也许会对原帖有“不过尔尔”的感叹,其实结构轮廓似乎很像了,但境味气韵差得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线条的张力还远远不及。所以,需要深度临摩揣悟的东西还多得很。

(二)风格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风格才是书法者真正的标签。文徵明暮年时翻看自已年轻时的习作,感到俗不可耐不忍直视,但在普遍人看来,似乎差别并没有多大。书法水平上了境界,高手斗法往往只在毫末之间,换句话说,即便是微乎其微的差别,其背后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面壁之功。颜鲁公初年书觉魏晋,多见二王笔法,但后来逐渐变化求新,改“斜画紧结”为“平画宽结”,创立了颜体楷书。

(三)风格一样需要不断的丰润与打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说的学无止境,不光是广度,更在于深度。书法艺术本身就是精益求精的事,对个人风格的丰润打磨上不封顶。田英章虽然被书圏有些朋友嘲讽为印刷体,但其有句话我很欣赏,他说“有的人才临了三两年的帖子,就不再练习笔画了,我到现在仍然是在老老实实的练习笔画”。再说文征明小行楷,年轻时就已具备了方圆兼具的风格,到老仍然是方圆兼具,只不过更富于变幻,笔法字法也更为纯熟。因此,即便自己已融塑出个人风格,临摩仍然是不可废弃的。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谢谢提问,也谢谢你的邀请。你的问题是一个书法创作与书法提高问题。

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风格不等于质量。

可以说,形成风格并不难,难的是有书法的质量。也就是我们说的“耐看”。所有经得起“耐看”的书法作品,必定有书法的“功夫”和“魔力”所在。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一个书法展上,看一本书法作品集,大约有400多页呢!我一一看过去,感觉没有一个作品能留住眼睛的。

但是,有一幅作品吸引了我,也没有多想,就合上书了,过了一会儿,我又想看看,就又翻了一遍书,还是没有太吸引人的作品,于是我就找影响深的那个作品,翻了好几次才找到,这次一看,感觉特别好,我就看了一下作者,原来是李苦禅的书法!

我的天哪!李苦禅的书法我不陌生啊,为什么这件书法这么吸引人?

从墨法用笔到章法,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令人久久难忘。

再仔细看看笔法墨法,我觉得,李苦禅的书法当中,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作品。

这件作品是李苦禅先生写的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李苦禅先生主要是画家,但是,他在书法上的用功一点也不少!

已经成名成家的他,七八十岁,还在临摹魏碑书法呢!。

所以,书法贵在耐人寻味,就是要“耐看”。

那么,所谓的“有了自己的风格以后”还有必要继续临摹吗?

当然需要。就像画家,初学要临摹写生,成名成家也一样要临摹写生。

那么,这一阶段临摹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临摹字帖,是对固定的法帖的精确认识。

我们初学临摹,并不一定就能把字帖的所有细节和信息都弄懂,也不会把所有的笔法都吃透。

继续临摹即是温故,也是知新。只有继续临摹,才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书法有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认识。

清代书法家吴熙载临摹的《乙瑛碑》。

创作多了,就要临摹一段时间,可以纠正自己对书法用笔用墨的深刻认识。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平心静气的临摹经典,你才会体会到经典的厉害,同时,也才会找到创作的灵感。

临摹与读书一样,没有因为博士毕业了不读书的道理。因为读书就是不断充实自己。

所以,如果你的风格形成了,临摹仍然是必修课。

临摹在这一阶段,既可以意临,也可以忠实原作,一笔一划的临,既可以纠正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纠正古人的不足。

这样与古人对话式的的临摹,才会感觉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是经典,有一个永远的朋友,还是经典。

那么,如此临摹会不会影响自己的风格?

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肯定不会影响的。

如果因为临摹而影响你的风格,那就说明你真没有风格,不如继续临摹下去。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怎样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以某种法帖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为基调,线条语言统一。不断融合其他法帖的长处和自己所需的风格因子,强调主体价值,强调个性,意临时还要注重体验范本神采,捕捉灵感,自由发挥,有所取舍。

比如我们以颜体行书风格为主去意临王羲之《圣教序》,对原帖必有所改动,用颜真卿行书厚重点画,结体改为开张宽博,增加涩意,增加篆籀笔意。在二帖之间形成新面貌。

己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已还会有什么帮助?

书法名帖名碑像是一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艺无止境,只有不断的临帖,才能提高功力,提高丰厚风格内涵。不至于书艺停止不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图是笔者以颜体行书意临的王羲之《圣教序》单字,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人的思想是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不然婚姻生活中怎么会存在“七年之痒”的说法呢?今天你爱这个姑娘,明天说不定会喜欢另一个美女。

一个人的艺术观点也会不断变化,不然怎会有白石老人的“衰年变法”呢?

关于风格形成后,还要不要临帖,我要讲三个观点:

一、古人讲,活到老,学到老。临帖也是如此,同一个法帖,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去临,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正如读《红楼梦》,20多岁时我们关注的是爱还有一点性,40-50岁时我们关注的是人性,等到老了再读,则回归本真了。

临帖与此类似,初临更多关注的是技法,是笔法与结构,此后关注的是节奏、行气,是章法,再往后,则更多关注作者的情感,寻求去作者思想的对话。

即使是技法,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如上面所讲,风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并且风格也会转变。比如弘一法师,早年学碑,其字切金断玉,棱角分明。出家后,字越写越圆,终于火气全消,不食人间烟火。

所以,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理念会不断变化,而这些是建立在不断临帖基础之上的。

三、即使风格已经固定了,也还是要临帖,只不过是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书法理念去临,即所谓意临,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

比如王铎,他临了大量二王法帖,可是一件也不像原帖。很有意思,他将二王的一些手札,临成长篇巨制的条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精彩临作。

翻开书法史,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一位大家,哪一位不是活到老、临到老?

顺便说一句,我辈书法爱好者,千万不要抱着形成自己风格的想法去学习书法。

风格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并且风格也不是每个人都可有的,正如能上清华、北大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