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抬旗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抬旗制度是清朝时期,一种以更改旗民所属旗籍,表示恩宠的褒奖制度。一般来说能够被抬旗的主要是皇帝的后妃以及她们的娘家,其他即便是有功之臣,若不是后宫外戚也不一定会被抬旗。真正分布于下五旗的皇家子嗣,是不需要抬旗的。

八旗中,两黄旗与正白旗为“上三旗”,其他为下五旗。顺治朝,上三旗与下五旗成为了定制,上三旗由皇帝统领,下五旗由众多的“入八分宗室”管理。除了满洲八旗之外,清朝还以此设立了八旗蒙古与汉军八旗,在八旗制度之中还有一种“包衣制度”,包衣也就是奴仆,他们是依附于八旗旗民生存的群体。

清朝时期,后妃主要从满、蒙、汉八旗之中选秀产生,而所有的宫女都是从上三旗包衣之中挑选。清朝皇后与皇贵妃一般都需要有上三旗身份,如果妃嫔得宠却出身下五旗或非满洲八旗出身甚至出身包衣,这个时候皇帝就会将之抬旗。如果是包衣,就抬入八旗旗民;如果是下五旗,就抬入满洲上三旗。

下五旗均有领主,也就是亲王、郡王、贝勒等“入八分宗室”,而上三旗没有,因为上三旗是皇帝的私旗。上三旗之中主要就是皇帝、皇太后、太妃、皇后、宠妃,未分府封爵的皇子与没有出嫁的公主。

最著名的就是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帝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慧贤皇贵妃高氏,后来晚清著名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她们都是因宠而抬旗的后妃。除了她们自己,这些后妃的母族也一并得到抬旗之恩。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清朝真正的皇族后代是不需要被抬旗的,一般被抬旗的也就是后妃外戚。在清朝,皇子们得以分府封爵之后就会在八旗之中拥有属民,而上三旗他们是动不得的。所以清朝真正的皇子们的旗籍都是下五旗,上三旗的皇族一般就是非常不得宠没有爵位,或者就是入关前的宗室远支而已。

镶黄旗作为八旗的首旗,一般后妃与其母族被抬旗也都是抬入镶黄旗。清朝中前期,抬旗比较普遍,然而后来尤其是晚清时代,汉臣崛起以后却多不入旗籍,所以抬旗这回事也就逐渐淡化没有了什么太多的意义。

清朝的抬旗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兵马发生分化,固定“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前面的旗人要比后面的得瑟。

简单的历史过程是这样的:入关前的皇太极时期,皇帝直接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被列为上三旗,其他为下五旗。多尔衮入关后进行改变,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让正蓝旗降为下五旗,此后上下格局固定下来。

可以这么说,上三旗隶属皇室,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八旗的核心;下五旗是诸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族掌控,各个方面不如上三旗。尤其到后来,随着旗主权力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领,下五旗更是待遇变差。

那么什么叫“抬旗”?简单来说,是让下五旗的人变成上三旗的人,“抬”的意思是由下往上升。

这是皇帝建立的制度,也算是给下五旗的人一个“晋级”的通道。一旦谁被抬旗,那么他的子孙也就一同被抬旗,但他的同胞兄弟却不享受待遇,依旧是原来的旗籍。

当然,这通道不是随便给的,还是比较有难度。不过,大清朝的皇后、皇太后有特权,她们及娘家的人均准予抬旗。比如慈禧太后原本是镶蓝旗人,后被抬入镶黄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格的抬旗制度逐渐多元化起来,可以用很多的方式实现之。不仅可以从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还能从汉军旗抬入同一旗的满洲旗或蒙古旗,更有上三旗的包衣(内务府三旗)实现抬旗、改旗。

尽管上三旗、下五旗之间存在的差异,让旗人之间也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但是作为统治阶层,他们相对于其他人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最明显的特权就是,旗人由国家供养,不必为生计而奔波。

总结一下,所谓的“抬旗”就是皇帝为破除上三旗人、下五旗人的隔阂,鼓励下五旗人建立功业,从而被特许旗籍改为上三旗,获得更好的地位和待遇。

清朝的抬旗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八旗制度建立初期,一共设立四旗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后来投靠的部落越来越多,原来的四旗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就将原来的四旗更改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并增设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即所谓八旗。后来蒙古部落来投靠的人越来越多,清政府就设立了蒙古两旗,后面也扩充到了八旗。后来汉人设立了汉军旗,慢慢也演变成了八旗。当然满人的八旗地位最高,享受的待遇和特权也更多,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干活,坐享朝廷的俸禄。后面人们谈到八旗子弟嗤之以鼻的原因,也可以从这样制度找到根源。

清军入关前,由于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受皇太极直接统领,所以此三旗被列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清军入主中原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将豪格的正蓝旗降为下五旗。此后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就未发生变化。

所谓抬旗指旗人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的制度。即从下五旗抬升至上三旗,抬旗乃是褒奖之举,抬旗是一种荣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清朝的抬旗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入关之后实行了旗(旗人)民(不在旗的汉人)区别对待,在旗的旗人拥有许多民人没有的优待和特权。同时,八旗又被分为了若干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和包衣牛录,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和八旗包衣的地位和待遇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再就是八旗本身,还要分“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归皇帝亲掌、称为“上三旗”,地位要高于其他五旗、即所谓“下五旗”。

这种区别对待,就是清朝所谓抬旗的基础。清朝的旗民之分,八旗内部的满洲、蒙古、汉军、包衣之分与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的区别不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就比如清朝的很多汉军旗人,祖上其实都是汉人,只不过较早依附或投降了女真、满洲人,故而被编入了八旗的各汉军牛录。其本质上与明朝的汉人、也就是后来清朝所谓的民人并没有多大区别,甚至就是同一个祖宗!换句话说,所谓旗籍,不过就是皇帝上下嘴唇动一动的问题,只要皇帝愿意,什么人都能成为旗人,什么包衣、汉军也都可以成为“上三旗”的满洲人!仅仅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已。

为了拉拢一些重臣,清朝的皇帝经常会给大臣抬旗。比如雍正年间的年羹尧,原来是隶属于“下五旗”的镶白旗汉军,后来被雍正帝抬入了“上三旗”的镶黄旗汉军。

▲年羹尧

再如乾隆年间的阿桂,原隶“下五旗”的正蓝旗满洲,后来被乾隆帝抬入了“上三旗”的正白旗满洲。这都叫抬旗,意思就是将旗籍升格为了更高等级。

▲阿桂

除了给功臣抬旗之外,清朝还规定,皇后(包括庶出皇帝的生母)、皇贵妃家族旗籍如果不是在“上三旗”满洲的,全部抬入“上三旗”满洲。比如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原本只是正黄旗包衣,后来举族被抬入了镶黄旗满洲。还有怡贤亲王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家族,也是由包衣被抬入了“上三旗”满洲。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再就是旗籍这东西是人为划分的,免不了会出错。比如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家族,原本被划入了汉军,后来被抬入了镶黄旗满洲。但康熙帝的舅舅佟国维一再强调,自己的祖上本就是满洲人,只是当初划错了,为此佟国维还特地给康熙帝上了一道奏疏论证这个问题。换言之,所谓旗籍,早年间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比如大汉奸洪承畴,降清之初被编在了包衣牛录中,后来又被改编到了汉军牛录中,那么您说洪承畴到底算包衣还是汉军呢?再如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的嫡福晋瓜尔佳氏家族,原本是正白旗汉军、姓石,有些史料则索性称呼这位瓜尔佳氏“太子妃”为石氏。但胤礽的岳父石文炳也坚称自家祖上是满洲人、瓜尔佳氏,与佟国维如出一辙。可见,清朝的旗籍这个东西,乱的很!

▲清圣祖康熙帝

别说是旗人抬旗了,只要皇帝愿意,民人也照样可以成为旗人。比如清朝的名将张勇、孙士毅就是直接由民人变成旗人的!尤其是孙士毅,他临终前向乾隆帝请求入旗,乾隆帝同意了并将其后代编入了八旗汉军。后来因为跟和珅关系比较近,又被嘉庆帝从八旗汉军中给踢了出去……由此可见,所谓旗民之分同样不是泾渭分明的,只要皇帝愿意,怎么着都行!据说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就是通过这种“人工操作”由民人女子变为旗人女子的……还有乾隆年间搞的“汉军出旗为民”,说白了就是把汉军给改成民人。

▲孙士毅

清朝的抬旗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抬旗是指清朝旗人,为了提高出身而提升旗籍的制度。八旗在初建时设: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成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

清朝建立后,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为上三旗,直属皇帝,其余五旗为下伍旗,康熙以后,皇后及贵妃家在下五旗者,皆编入上三旗以提高身份,即抬旗。

清朝的抬旗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军功的,贵族主子认可的汉人就可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