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公侯爵位多如牛,宋朝公侯真的如此多吗?
宋朝的公侯,身有爵位者比例的确非常高。不过,宋朝封爵者虽然多如牛毛,但宋朝爵位却普遍不值钱,只是个身份而已。而且宋朝的爵位不能世袭,跟功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对宋朝而言,封爵就是这么简单。
宋朝的封爵共分十二阶,从最高的亲王到第五等的郡公是宗亲才能获封的,若没有特例,异姓者最高封爵是开国公,最低开国男。
而当时爵位另一个特点就是,高爵者凤毛麟角,低爵者遍地开花。
一般来说其他朝代的高等王爵,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可宋朝却是个例外。宋朝的王爵为终身制,身死爵除,其子孙无论嫡庶只有长子册封为公爵,其他子孙承荫入仕,如果资历能力都够就额外封爵,不够那就老老实实待着。
亲王的贵子只能承公爵,以至于宋朝中期一度出现“宗室几无一人为王”的尴尬局面。
其他朝代的爵位,一般都是有一定功勋或者皇室宗亲才能够获得的,宋朝却例外。宋朝从开国公到开国男之类的异姓封爵爵位,当品阶与资历够了就会获得封爵——反正不值钱,就是个荣誉头衔而已。
宋朝爵位更多只是一种身份,没啥特权也没太多的额外好处。与后来的明朝完全相反,宋朝也不限制宗亲科举、经商。所以宋朝宗室规模庞大,却也没造成多大负担。
封爵的食邑制度在宋朝也只是一种虚衔,压根儿是没钱拿的,只有食实封才有爵位供奉。不过宋朝爵位的食实封少得可怜,最多食实封千户,每户每月二十五文钱,一年也就300贯钱。要知道,宋朝一个七品县令每个月的俸禄补贴就超过90贯钱。
相对于其他朝代,宋朝封爵的数量与规模的确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宋朝爵位不能世袭、爵禄低、爵位还没有特权,更多就是个荣誉而已。在当时,可以说有爵位的人到处都是,宋人也并不感冒。《知否》中的顾廷烨与齐衡作为爵府嫡子仍旧努力科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公侯爵位多如牛,宋朝公侯真的如此多吗?
宋朝的爵位制度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爵位只是一个在社会中地位的一个象征,并没有政治权利,也对皇权够不上威胁,所以就会多如牛毛,先给大家说说宋朝的爵位都有哪些。
宋朝的爵位有十二级,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候、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候、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就是亲王,亲王之子继承者为嗣王,宗室近亲继承者为郡王等……
再说说相应的品级,王为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为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候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为正五品,开国男为从五品。后嗣王、郡王、开国公不封品级的。
封爵者必定有食邑(也就是钱)食邑从一万户到二百户不等,只是给钱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中齐国公府中的小公爷为什么执意要科考,考上以后父母为什么那么高兴了,考上就能当官,手里就有权利,封爵只是地位的一种象征,没有多大意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公侯爵位多如牛,宋朝公侯真的如此多吗?
知否知否?多多少少都有点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公侯爵位多如牛,宋朝公侯真的如此多吗?
宋朝分寄禄官和差遣官 寄禄是名头 差遣才是你真正的权力 宋朝勋贵多如狗 但是再流弊的名头也比不过你有实际的权力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公侯爵位多如牛,宋朝公侯真的如此多吗?
宋朝最著名的就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朝,包括偏安一隅的南宋,直到灭亡也没有跳出这三冗的桎梏。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为稳定政局,巩固皇权,推行文人政府,用文官治理国家。这个本来无可厚非,甚至有很大的先进性。但赵匡胤在大肆封爵,赏官,承袭和科举的基础上,为了集权于皇帝一身,实行了其自创的制度——官、职、差遣三相分立。也就是说,宋朝上自宰相下到州县令,一般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
官就是官衔、官位,但有官并不一定有权,也不一定有职责。官只是用来定级别领俸禄穿衣服和算资历的。所以,又叫正官本官阶官和寄禄官;职只是一种加官,就是授予高级文臣的清高头衔。如大学士,只是一个荣誉。大名鼎鼎的包拯之所以被称为“包龙图”,就因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之职;真正有权和做事的,在宋朝关键要看差:差,就是差遣,这才是实职。只有担任了实职,才能有实权。
这种奇葩制度,简单说就是一个衙门三种官员,无疑造成大量的“冗官”,不仅一大堆官员没有事做,而且一大堆事情没有人做,人浮于事,机构臃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公侯爵位多如牛,宋朝公侯真的如此多吗?
很多人对宋朝的历史都不太熟悉,知否知否是一个仿宋的架空历史。
宋朝是崇文的一个朝代,文官侯爵的地位高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像电视里那么夸张,很多人都往上挤,挣着嫁进豪门贵族,歧视商贾什么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