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真是因得了天花而死吗?
同治皇帝驾崩之时只有19岁,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绝嗣的皇帝,也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不过对于载淳英年早逝的原因,究竟是天花还是花柳病,一直都充满争议并没有定论。
在清朝初期,天花是让满洲八旗闻风丧胆的绝症,因为当时并没有绝对的治疗方法。天花的盛行也使得清朝皇嗣一度凋零,比如顺治帝膝下半数以上的子嗣早早夭折,而造成婴孩夭折的最大祸患就是天花。
按照现代对于清朝正史以及清宫太医院当时对于同治帝载淳病情的记载等,都证明同治帝死于天花。然而并没有当时西方对于这方面的明确记载,全都是清廷单方面对外公布。民间与西方的记载则更加倾向于同治帝当时死于花柳之症而非天花。
这也并非没有道理。首先,虽然当时天花死亡率高,却也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宫廷之中名医众多,而且种痘治疗天花的方法早就出现甚至乾隆年间大规模传入了欧洲盛行。而且同治帝载淳与后来的光绪帝载湉不同,他向来身强体壮,并非弱不禁风,死于天花实在疑点不少。
更重要的是,同治帝成年后,大权仍旧由两宫太后尤其是其生母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掌握。同治帝宠爱皇后阿鲁特氏,但慈禧太后却与阿鲁特氏势成水火,反而特别疼爱同治帝并不喜欢的富察贵妃。
载淳朝堂后宫都不称心意,心中失落,所以时常流连于宫廷之外的八大胡同,狎戏男宠娼伶,甚至经常留宿风月之所,最终染上了花柳之病。本身,花柳与天花的症状相似之处就很多,更何况花柳终究让皇室难堪,清廷对外宣称同治帝死于天花也是情理之中。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真是因得了天花而死吗?
关于同治皇帝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死于天花,一说是死于梅毒。到底死因如何?请往下看。
同治皇帝继位之时,年仅六岁,也就是幼儿园大班的毛孩子。为何选这么小的同治继位呢?
因为咸丰皇帝也就是同治他爹体弱多病,加之后期生活作风不良,又沾染上鸦片,所以生育能力很低。一生只留下一儿一女,儿子是同治,女儿是荣安固伦公主。
咸丰短命,死于33岁,儿子同治死于19岁,女儿荣安固伦公主死于22岁。看来,同治短命也是有遗传因素的。
咸丰死后,年纪轻轻的慈禧成了寡妇,好在自己亲生儿子同治当了皇帝,慈禧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太后。让她不爽的是,咸丰临死前认命了八大臣为顾命大臣,还让同治嫡母慈安也当了皇太后。
这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整天和慈禧对着干,慈禧早就想除掉他们了,于是她与慈安太后组成联盟,又联合实力派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被一窝端,死的死,贬的贬。这样,慈禧和慈安太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八大臣死后,慈禧和慈安开始了垂帘听政的日子,同治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同治端坐龙椅,后面坐着两个太后,一左一右,大臣奏请事项,先由两位太后商量达成一致后,再悄悄告诉前面的同治小皇帝。
这两个女人,表面上看似和和气气,其实暗地里争权夺利,都想大权独揽,都嫌对方碍手碍脚。后来慈安太后于光绪七年暴亡,年仅45岁,死的很蹊跷,慈禧恐怕脱不了干系,当然这是后话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过了十二年,同治皇帝成年了,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慈安太后安排的是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太后安排的是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 可最后,同治选的是慈安太后选的阿鲁特氏。
这时候,慈禧心拔凉拔凉的。儿子不听亲妈的。自此这对母子之间,心生嫌隙!
同治亲政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死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史学界争论不一。《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同治纵欲过度,喜好男宠,死于梅毒。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医学观察者也证实了这一看法,说是载淳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染上了梅毒,后来发展到了晚期,已无药可治。
不过历史档案馆研究《同治进药簿》中关于同治诊断记录及药方,发现所记载的记录和药方均是医治天花的,由此认为同治是得了天花而死。
依我看,同治是得了梅毒而死。因为同治年间,西方国家已经找到了控制天花的办法,即人工接种术。大清朝虽然对西方接种术不以为然,但仍然采用祖传的人痘接种法,为每个皇室贵族种痘,所以同治死于天花概率极小。
野史记载,恭亲王奕訢儿子载澄是同治皇帝的伴读,但载澄是个花花公子,经常出入风月场所。同治与这样的人厮混,时间久了,就被带坏了。载澄经常和同治讲一些他自己的淫荡之事,一来二去,同治按捺不住了,于是偷偷的跟着载澄出宫寻花问柳。
时间长了,同治皇帝染上了梅毒,这种丑事,同治自然不敢和慈禧太后说,后来病情就延误了!到了后期,病入膏肓,已无药可治。慈禧太后知晓后,生怕丑事外露,有辱皇家尊严。于是对外一律声称同治得了天花,她让故意太医开了天花的方子,以掩人耳目。
就这样,同治皇帝得了梅毒而死。同治皇帝宠幸阿鲁特氏皇后,经常留在皇后那过夜,一来二去,皇后也传染了梅毒。
这对于女人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皇后自知此生无望,于是选择了自尽,年仅22岁。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真是因得了天花而死吗?
同治十三年农历十月下旬,同治帝去西苑游玩偶感风寒,众人也并未太在意。可是十天之后,同治帝突发高烧不退眩晕等症,其皮下隐隐有红疹浮现。慈禧闻听儿子病症,心中隐隐有着恐惧,她最担心儿子得了满人谈之色变的天花。
也许满人对天花天生抵抗力就弱,自清兵入关,天花就成了满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即使身为皇帝拥有最好的医疗资源,亦不能幸免。清顺治帝就因天花早亡,虽说后来康熙帝推广种痘预防天花效果不错,可是到乾隆年间已不再重视皇子必须种痘制度。更何况那时种痘技术落后还不能起到完全预防作用。由此慈禧对儿子病症忧心忡忡,天花猛于虎啊。
随着同治帝身上红疹越发明显,太医已基本确诊他就是患了天花。慈禧按清宫旧制迎送痘花娘娘,盼其能带走儿子的天花。她每日为儿子虔诚祈祷,同治的状态确有好转迹象,痘疹开始结痂。
可就在人们为之欣喜之时,同治病情却突然急转直下骤然恶化,其身体出现大面积无法遏制的溃烂。甚至同治已经出现像民间所说的走马牙疳的症状,简单说,就是像走马一样发展速度很快的坏疽性感染,同治口腔内遍布溃疡,口臭难闻,太医对此已是束手无策。只有短短一个多月,同治就崩逝于养心殿东暖阁,当时他只有十九岁。
虽说清廷公开昭示同治逝于天花,可是事情并未结束,世人对同治死因颇多质疑,民间流传最多的就是同治死于梅毒,而非天花。那同治到底死于何病?真的是死于天花吗?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同治死于梅毒说。
咸丰驾崩时,同治只有六岁。咸丰临终前,将朝政托付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共同执掌辅佐同治。随着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清除八大臣,两宫太后得以垂帘听政。
慈禧是权欲心很重的女人,无论是朝政还是儿子同治,她都要将其控于掌中。由此同治自幼就在母亲跋扈阴影中孕育成长,但同治个性很强,不是甘于俯首帖耳安分守己之人,其在母亲重压下早已叛逆之性暗流涌动。
母子二人的第一次冲突,就在同治选秀时爆发。慈安喜欢稳重的阿鲁特氏为后,而慈禧偏爱酷似自己的凤秀之女。两宫太后意见不合,慈禧为维护对慈安表面上的尊重,假意令同治自己选择,却暗中示意儿子尊其意选凤秀之女。
不知同治是未懂母亲暗语,还是逆反之心作祟,反正同治逆慈禧之意选了阿鲁特氏为大清皇后,慈禧见同治之举心中暴怒。虽然同治又将凤秀之女封为惠妃,可慈禧依旧怒气难消,她把气皆撒在了阿鲁特身上。慈禧时不时就要敲打责难皇后,阻止同治宠幸皇后,并将儿子撵到惠妃身边。
可是同治真的不喜惠妃,母亲重压以及婚姻不幸,彻底引爆其心中隐忍以久的逆反暗流,更何况他亦正处于青春逆反时期。同治索性不再宠幸任何嫔妃,而是在太监撺掇之下微服出宫沉溺花街柳巷。
同治不羁放纵之行多次被世人发现,这才引发世人怀疑其死于性病梅毒之说。尤其是其最后时日全身溃烂与梅毒末期症状相符,更使世人笃信其死于梅毒,清宫所言其死于天花皆是为掩盖同治丑闻。
可是有书君觉得,同治行为放纵流连花街柳巷,确实有感染梅毒可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梅毒由病发到末期溃烂不治而亡,必须要经过几期发展病变过程,那是要经历几年时间才会恶化的漫长病程。简单说梅毒就是病程很长的慢性病,而同治发病急,病情恶化出现溃烂而逝时间短,可以说同治所患应是急性爆发性疾病,这应是与梅毒最大不同。
由此有书君觉得,既使同治有患上梅毒可能,一个月时间不足以使其病情发展到溃烂死亡的程度,因而同治帝死于梅毒之说不可信。
二,同治确应死于天花新证。
随着世人对同治死亡原因不同的解读,似乎这已成清宫难解之谜。人们亦在多方寻找证据以验证自己观点正确,历史学家们同样也未停下探求真相的脚步。
他们在清宫浩瀚繁杂的历史文献中,发现了一本在同治生前最后时光,由当时敬事房太监与御医共同记录同治自发病至死亡全过程的底簿。这本册子涵盖了同治每日病况迁延发展过程,以及太医诊治脉案药方。其记录之详细可以说事无巨细,哪怕微小细节都不曾遗漏。
我们将清宫底簿记载的同治病症状况,与医学界掌握的天花以及梅毒之症状比对分析,可以发现同治之病应是天花无疑。
首先同治发病前七天高烧不退,就与天花病发初期持续高烧相符,而梅毒属慢性病变不发烧。其次同治病情随后出现头痛、眩晕甚至发冷症状,也完全符合天花迁延发展过程。而梅毒不发冷,如果梅毒病人不解开衣服看到红疹,其表面症状亦如正常人一般。
再有同治遍布全身的红疹分布位置很有规律,它首发于额头、发际,然后出现于面部、腕部再蔓延至四肢乃至全身。
而且同治身上的红疹都如黄豆般很小,因而我们从其红疹分布位置以及大小,来分析也完全符合天花红疹特点。而梅毒红疹不但状如杨梅如蚕豆般大小,而且很少出现在头面部。
我们由同治症状判断与天花相符,再加上底簿记载太医所开一百多份药方,确实是治疗天花之方。由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同治就是死于天花。
但也许会有人再次质疑,这是清宫流出文献,有可能是慈禧为掩家丑授意太医们按照天花编造而成。有书君觉得,慈禧蓄意编撰一说也有一定道理。
毕竟大多历史文献皆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它可以作为我们考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却也要客观辩证分析。
不过还有《翁同龢日记》可以辅证清宫关于同治患病底簿的真实性。当时翁同龢身为同治的老师,因其教学有方,不但深得同治喜爱,同时亦得到慈禧信赖。同治患病后,翁同龢每天进宫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太医为同治所开药方。翁同龢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将同治整个患病过程完整记录下来,其记录与清宫底簿完全吻合。
如果说清宫底簿造假,那么翁同龢也要按照清宫底簿将其日记彻底修改一遍。可是其日记只是私人记录,并非公开传阅,他又有何理由造假呢?
虽说翁同龢曾与李鸿章因私怨于公事上明争暗斗,而被世人诟病。可是纵观其一生清廉为官还是以正面形象示人为多,按照其为人秉性亦不是造假之人。因而至今还未发现《翁同龢日记》虚假之处,它亦成为证实晚清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而有书君觉得,清宫底簿与《翁同龢日记》互相印证,清宫有关同治死于天花之说可信度高。如果没有更多新的史料佐证同治死于梅毒,那同治帝就是死于天花。
观同治一生可悲可叹,他有心中兴大清,可终未逃过疾病的魔爪,唯有惋惜叹其不幸。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真是因得了天花而死吗?
同治帝6岁登基,心狠手辣的慈禧联合咸丰的正宫皇后——慈安以及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位辅政大臣一窝端了。
从此,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代替同治帝来处理朝政。慈禧和慈安面和心不和,两人在咸丰帝活着时就开始争宠,守寡以后钩心斗角争权力,傀儡皇帝同治帝只能在两位太后之间充当电灯泡,其可怜的之处可想而知。
同治帝长期受两宫太后这两个女强人的压迫,19岁时就来了个突然死亡。
2个多月后,在遭遇巨大的精神压力的皇后阿鲁特氏便一命呜呼了。相传当时的阿鲁特氏已经怀有同治皇帝的孩子。
3年后,同治皇帝与皇后阿鲁特氏被葬入清惠陵。
后来,随着清朝的腐败和衰败,清东陵曾遭遇二次大规模的被盗。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东陵盗宝案,孙殿英主要盗掘了藏宝丰富的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其它陵墓基本上没有动。1945年,土匪王绍义继孙殿英之后,率众盗掘了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慈安的陵墓。
盗墓贼打开清惠陵后惊呆了。一方面是惊呆里面的大量的陪葬品,另一方面是惊讶于二人的尸体保存完整度却天差地别,同治皇帝只剩下了一副枯骨,阿鲁特氏皇后却栩栩如生。
按说,阿鲁特氏也只是比同治皇帝晚死了两个多月,为什么她仍旧尸身不腐,同治帝却只剩枯骨?是什么导致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得从两人的去世原因说起。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清宫档案讳莫如深,但在民众中主要流传着死于梅毒和天花两种说法。
关于梅毒的就说是,同治成年后,毫无实权的他处处不如意,娶了媳妇后情场也不得意,为此,同治帝开始自甘坠落,放纵起来,流连青楼女子,经常光顾花街柳巷,最后终于得了花柳病,年仅19岁就一命呜呼了。
当然,同治帝得梅毒的说法,一般多见于野史,比如有一个出了名的清宫野史《清代野记》,就说同治帝得的是梅毒,这部野史说: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传太医院治之。太医院一见大惊,知为淫毒,而不敢言,反请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传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帝躁怒,骂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医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将死之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至洞见腰贤而死。
关于同治帝得天花,清代档案《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记载了同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而 无论同治帝是得天花还是梅毒病死的,这两种病都有一个特点,身体迅速腐烂。换句话说,同治在死亡前就已出现腐烂症状,死后的防腐除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这也许就是同治死后,身体只剩下一副枯骨的原因。
而关于阿鲁特氏皇后的死因,她身体本来没有病,有的人说她是吞金而死,有的人说她绝食而死,还有人说她是服毒而死。
如果是吞金而死,据说金子、美玉、水银等可以杀死部分细菌,都有防腐的作用。如果是绝食而死,因为肠胃中没有食物,也延缓了细菌的滋生。如果是服毒而死,尸体里就会产生抗菌性,也有防腐的效果。
同时,皇后的棺椁秘封完好,能隔绝细菌,地宫温度又常年属于低温状态。这些条件,或许都方便了皇后尸身的保存,从而阿鲁特氏的尸体在近百年之后,还能栩栩如生。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真是因得了天花而死吗?
晚清的政坛风云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大戏落幕,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变了大清王朝执政格局。好不容易耗到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岁亲政,两宫太后退居幕后。然而,同治十三年,刚刚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驾崩,这给本就云谲波诡的大清政坛又增添了一份动荡不安之因素。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究竟是得了什么病而驾崩的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据一些也是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尤其是史学价值很高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都这么记载,那就让人不得不有几分信了。那么,号称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年轻皇帝怎么就能害上了这个糗病呢?
这事儿还得从同治十一年,皇帝选秀大婚说起。
图1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据说权力这个东西能让人“迷恋”到忘乎所以,一旦拥有怎么也不肯放弃,慈禧太后就是这权力迷恋者之一,她以各种理由尽量推迟皇帝儿子亲政时间。尽管慈禧不情愿,但是终归皇帝会长大,总是要亲政。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十七岁了,两宫太后决定为皇帝配婚并归政皇帝,但是就在选择皇后的时候,两宫太后之间产生分歧,慈安太后倾向于蒙古正蓝旗出身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认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而同治皇帝本人比较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长两岁,而富察氏此时也就是14岁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鲁特氏出身确实比较高贵,祖父赛尚阿是咸丰朝大学士,父亲崇绮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并且这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亲戚关系,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坚持就点了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并非如意,据说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亲淫威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处,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不敢与把持朝政多年的母亲对抗,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服从命令。同时,由于同治皇帝从小就是皇帝,养尊处优而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亲和六叔恭亲王奕訢处理,自己根本不用过脑子,成为摆设让皇帝很不爽,于是在皇宫之内生活不如意的皇帝,开始琢磨“逃”出紫禁城玩“大”的了。
图2 同治皇帝的婚礼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从来都不缺少纨绔子弟,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就是之一。由于载澄年纪与皇帝相仿,再加之其父亲恭亲王的身份,自然有机会出入皇宫。一来二去,皇帝载淳和他的堂兄弟载澄这两个臭味相投之人,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
有了载澄的带领,年轻皇帝可谓是“见了世面”,原本禁锢在深宫之内的皇帝哪里能够抵御这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这哥俩儿是经常出入花街柳巷,过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开始的时候,花街柳巷的老鸨妓女不知道载淳的身份,时间长了据说不少人知道了皇帝的身份,但是这位“公子哥”出手阔绰,于是谁也犯不上捅破这层窗户纸。除此之外,这哥俩儿对于良家妇女也不放过,据说这载澄对年轻寡妇很感兴趣,想尽办法也要得手,因此经常有寻常人家的人妇找到贝勒府(载澄为贝勒爵位)讨说法,而载澄就是给钱了事,任由五百还是一千两银子,要多少就给。因此竟有不少少妇,故意将自己丈夫藏匿,“钓鱼”载澄上钩,完事儿就去找到载澄讹钱。相信皇帝载淳在跟载澄混迹之时,这种事儿恐怕也是没少干。
图3 奕訢晚年照
毕竟载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种种荒诞行为不可能不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离经之行径之后,大臣们纷纷上奏折劝说皇帝改邪归正。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儿子,所以起初奕訢没有直接劝谏,但是皇帝对于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对于指责自己错误行为拒不承认,来个看你们能怎么着的态度。面对皇帝不知悔改的态度,奕訢坐不住了,这次联名十位重臣,以劝说皇帝“停罢修圆明园和停止不务正业的荒唐行为”为目,一同劝谏,其中包括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辈亲王,绝对是重谏。
面对“来势汹汹”的劝谏团,同治皇帝实在无法拒绝,勉为其难地召见了朝廷中流砥柱的这老几位,整个劝谏过程印证了上述皇帝荒诞行径,也反应出同治皇帝顽劣不成器而难堪大任。
图4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惇亲王奕誴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率先发言,但是奕誴仅说了个开场白,劝谏书就被皇帝摔倒了地上。奕訢见此情形,捡起劝谏书继续朗读,没想到皇帝直接回应奕訢“我将此位让于尔如何?”这让在场众大臣无不惊愕,被皇帝一句话全干蒙圈了。大学士文祥和醇亲王奕譞伏地恸哭,劝谏皇帝万不可拿皇位如此儿戏。最后没办法,奕訢将皇帝的种种不齿的卑劣行为,以发生时间以及地点一五一十地陈述,皇帝自以为这些是秘密行动无人知晓,现在已经暴露,便追问奕訢如何知晓,奕訢没办法只好承认是自己儿子载澄招出来的。面对事实且证据确凿,同治皇帝自知理亏无法狡辩,便恨恨地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劝谏。
但是同治皇帝一直对奕訢怀恨在心,就在劝谏没过几日,就“无缘无故”地下了一道谕旨,剥夺奕訢“铁帽子亲王”爵位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处行走,同时一并将载澄郡王衔贝勒爵位撸掉,这明显是在报复奕訢父子,作为一位成年皇帝行事如此鲁莽且手段之low,可见同治皇帝确实够“昏”。这道谕旨一下,年轻皇帝简直是要作死,没等群臣反对,两宫太后就坐不住了。在两位母亲的批评指责之下,同治皇帝不敢造次。就在罢黜谕旨刚下发的第二天,又赶紧下发了谕旨,恢复了奕訢和载澄的一切爵位与职务。
这场因劝谏而引发的一场宫廷闹剧,总算是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告一段落。之后载澄再也不敢勾搭皇帝出宫瞎混,当然此时皇帝的健康状况也搞不起来了,因为没过半年皇帝就翘了辫子一命呜呼。
图5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还是回过头来说同治皇帝得了什么病而死,其实从载澄这也能看出端倪。载澄是奕訢的嫡长子,载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晋,没有其他侧室妻妾,而且28岁也死了并且也没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载澄在病入膏肓之时,奕訢去看了儿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临走扔下了一句绝情之话:“你早就该死了。”作为一名父亲,如此绝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导致载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为沾染Xing病而导致。因为载澄是嫡长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袭恭亲王爵位的,因此过继老二载滢长子溥伟为子,奕訢的“铁帽子”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溥伟。
那么为什么同治皇帝无法治愈呢?其实皇帝的病要是对症下药也不至于致命,再怎么说皇帝的医疗条件绝对是无人能比。问题就是皇帝使用什么药物是要有史官和御医记录入档的,也就是说皇帝得了什么病,后人只需要从御医用药上就能够知道一清二楚。正因为御医给同治皇帝开的药方全是医治天花,才能够和同治皇帝官方死因对得上。倘若这药方果然对症同治皇帝很可能不至于这么早死,因为当时医治天花病的水平照比清初提高很多,天花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不治之症。
图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难道是御医们误诊?果真御医们这都能误诊那就真该杀头了,而且御医是一个团队,不可能集体误诊吧?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御医们明知皇帝得了什么病,但是硬是不敢对症下药。御医们哪来的这么大胆子?能指使御医这么干的人恐怕只有慈禧太后了。换句话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存皇家颜面,甚至为了自己之后能够重新把持朝政权柄,不惜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权力对于慈禧太后人生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从各方面信息分析,同治皇帝因害天花而死的可能性极小,官方记载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欲盖弥彰而已。
在年轻皇帝还没咽气之时,关于这皇位继承之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从皇位宗祖规制方面提议了几位候选人,但是最后都被慈禧否决。其实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适人选,在以阴谋和套路导演设计之下,走完了形式过场流程之后,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为过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即光绪皇帝,也就是说载湉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这样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朝廷政权又“合情合理”和“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真是因得了天花而死吗?
谢谢邀请,我来谈谈自己看法。
很多传言同治帝死于梅毒花柳之说,很有可能是野史,缺乏足够依据,都说是恭亲王的儿子载澄带着同治皇帝偷偷溜出皇宫,去花街柳巷玩,染病致死。
依据《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还有很多档案可以查阅,《起居注》,《脉案》,《翁同龢日记》上都有记载。
这个依据还是充分的,同治帝是死于天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