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外戚干政为何如此严重?

汉朝是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西汉更因此而走向了灭亡。而东汉外戚专权之严重几乎是封建王朝之最,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就是,第一,东汉的皇帝大多短命,第二,光武帝刘秀架空三公,创建尚书台的弊端。

整个东汉十四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与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之外,其他的都没活过36岁的。几乎都是年纪轻轻英年早逝的。

东汉的皇帝大多年幼登基,而皇帝年幼无法执掌朝政,只能依赖其母,而后妃们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所谓的外戚。

周天子时代,正式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以后,在后来的封建社会进一步强化。“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先帝驾崩之后,其嫡系子孙无论多么年幼或者是昏禄无能,都要继承大位。可皇位能这么继承,但江山还是需要有人管理的,臣子毕竟都是外人,家天下的时代能够依赖的自然也就是新帝的母族。

皇帝成年能够掌权还好,然而东汉的运气似乎都被光武帝给用光了。东汉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短命,荒淫无度的皇帝也不少,儿子刚出生没多久,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结果陷入了一个没完没了的死循环。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光武帝刘秀为强化皇权,抽离三公实权建立尚书台,尚书台直接听命于皇帝而由此强化皇权。然而东汉的皇帝大多短命,那么拥有实权的尚书台,就被这些后妃外戚掌握,使得外戚干政更加严重。

东汉著名的窦、邓、马、梁四大外戚势力家族,几乎贯穿了其两百年历史,废立皇帝互相攻伐,新的外戚与旧的外戚之间互相攻击,东汉也就在这样的混乱动荡中灭亡。

东汉的外戚干政为何如此严重?

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帝国王朝,它的覆灭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东汉王朝的腐败和覆灭在中央表现为宦官和外戚的轮流执政,在地方则表现为豪强大族割据一方。中央政局既已溃烂,地方势力又尾大不掉,再加上前所未有的道教运动——道教太平道黄巾军运动,把东汉王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东汉王朝的覆灭有一点非常独特,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外戚干政。东汉宦官之祸虽然严重,但其他王朝也屡见不鲜,唐朝宦官可以左右皇帝废立、明朝则有“九千岁”魏忠贤。而地方割据也是王朝通病,唐代亡于藩镇割据,清朝末年也是督抚自立。但是东汉这样严重的外戚干政却并不多见。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有很多人指出,东汉外戚干政严重是因为皇帝年幼,外戚便和宦官轮流控制小皇帝。但这种说法毕竟肤浅。东汉外戚干政的政治根源在于东汉王朝的立国之本,那就是豪强大地主的支持。表面上东汉继承了西汉的国号、宗庙和社稷,但实际上东汉是建立在西汉末年的一片废墟之上的,两个王朝的立国基础完全不同。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全国各地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农民起义,中原有南阳刘姓宗室的汉军、绿林军,河北有铜马军,山东有赤眉军,陇西有隗嚣,河西有窦融,蜀地有公孙述,北部边境有卢芳。这个时期起码并存着五六个皇帝,十几个割据政权,光武皇帝刘秀就是在这群雄对峙中艰难打出的天下,而他的倚靠,就是西汉末年以来逐渐兴起的地方大族。

东汉陶楼,表现了豪强地主庄园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打天下的核心团队是他从老家丰沛带出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等心腹,而他主要力量依靠则是关中地区秦国的兵士。相比而言,刘秀起兵倚靠的是南阳的刘姓宗室,最终征战四方却离不开大家族的支持,包括刘秀家乡南阳的刘姓宗室、以皇后阴丽华为代表的阴氏家族和他创业之地河北的宗族势力。

故而东汉帝国也不得不对这些豪族势力予以优待,包括容许他们独霸一方,营造庞大的宅院、坞堡,拥有自己的部曲和武装。所以说西汉王朝延续了上古时代的奴隶制度,而东汉王朝却开创了中古时代,孕育出了强大的地方势力。东汉的外戚干政和地方势力坐大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宗族势力割据地方那就是地方问题,一旦作为外戚进入中央政治就形成了外戚干政。

东汉陶楼,反映了东汉豪族修筑的坞堡

西汉的外戚多贫贱出身,掀不起什么大浪,如汉武帝时卫子夫为皇后,卫青便得到起用,平步青云,却因为出身低微而谨小慎微。东汉的外戚则往往本身为豪族,一旦掌握大权更是嚣张跋扈,如汉和帝时期的窦氏家族,其祖窦融是开国元勋,一家富贵;汉殇帝时期的邓氏家族,祖先同样是开国元勋邓禹,权倾朝野;汉顺帝时期的外戚梁氏家族,祖先则为开国时期雄踞一方的梁统。由此可见,东汉外戚干政,早在开国时期已埋下祸根。

参考文献

《后汉书》

《三国志》

东汉的外戚干政为何如此严重?

谢邀。

这个故事说起来话长了,简单作答。

1、汉王朝的基因决定了外戚干政的必然性。

从刘邦开始,汉王朝就有外戚干政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是汉朝尤其是东汉时期,皇帝靠联姻来笼络勋贵家族和世家大族。而这两个群体本身具有较强势力,在强力皇帝时能够成为皇帝助力,一旦皇帝出现问题或者年幼新皇继位,外戚就反客为主,成为真正执掌朝廷大权的一股势力。

如果皇帝不出现问题,可能会有人让皇帝出问题。

2、皇帝死得早,新皇帝年幼,外戚干政现象凸显。

(1)第一次。从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开始,其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那时汉和帝9岁,这段时间是窦家外戚掌权。汉和帝13岁的时候,利用宦官势力扫平窦家;

(2)第二次。汉和帝27岁就死了,邓太后临朝称制,邓家掌权14年,到邓太后死亡结束,这是东汉第二次外戚掌权;

(3)第三次。汉安帝又死了,闫太后临朝,闫家掌权,但一年后就被宦官推翻;

(4)第四次。汉顺帝又死了,梁太后临朝,梁家掌权。梁太后的弟弟梁冀3年内送走了冲帝、质帝2个小皇帝,质帝是梁冀毒杀的。之后梁冀迎立了汉桓帝,独掌大权十余年,直到借助宦官力量杀掉梁冀,梁家被灭族;

(5)第五次。汉桓帝也死了,董太后是继位的汉灵帝生母,开始干预朝政,母子俩一起卖官鬻爵,掌权17年;

(6)第六次。汉灵帝还是死了,媳妇打败了老婆婆,何太后和哥哥何进掌握朝政,不到1年何进就被宦官杀死。

以上六次外戚专权累计近六十年,东汉一共才195年,去掉开始3个好皇帝和最后几个傀儡皇帝,东汉中间100年有60年是外戚专权,其中梁冀和董太后掌权时期对国家伤害最大。

总之,东汉外戚干政最为严重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归根结底还是汉朝制度方面的问题,没有制衡机制。外戚干政也不完全是坏事,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多多益善,关键是君权、相权、外戚、宦官、军队几方面的平衡。后世王朝外戚基本被杜绝了,但文官专权一样后果严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

东汉的外戚干政为何如此严重?

汉王朝史学家分为西汉和东汉,期间夹杂着由外戚王莽建立的新朝,据小道消息说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因为是斩白蛇起义夺取天下,白蛇一分为二,所以他所以建立的王朝被白蛇所化的王莽一分为二了,扯远了,回归正题。

汉王朝从西汉开始到东汉末年一直有这样的事情,先是太后掌权,后由外戚掌权,吕后窦后,霍光王莽等等掌权者,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二点。

1、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始,到清溥仪退位期间,谁掌握皇帝,谁掌握了皇帝,谁就掌握了权利,这是个核心。

2、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之初年龄都很小,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上一任皇帝驾崩的早,长期形成“主幼母少”的局面。

举几个例子:汉章帝刘炟,19岁继位,34岁崩。

汉和帝刘肇,10岁继位,27岁崩。

汉安帝刘祜,13岁继位,35岁崩。

......

汉灵帝刘宏,12岁继位,34岁崩。

上述举例的皇帝继位之初都很幼小,导致由太后掌权,太后掌权肯定要提拔自己娘家人的,这没话好说,娘家人就是外戚了,皇帝大都早逝,不管太后如何掌权,皇帝都会长大,长大了就会收拢权利,这就导致了冲突,皇帝早逝但是肯定也经历了成长,夺权,管理国家这个过程,但是一个自小在深宫中长大的皇帝靠什么夺权,答案是宦官,宦官小兄弟们一起夺权。权夺下后,因为这份感情,大家再一起治理天下。但多数时候这些宦官又比较能陪皇帝玩耍,渐渐地,皇帝不理朝政了,宦官独揽大权。

综上所述,东汉中后期,由一连串的小皇帝继位,引发一连串的外戚专权,又由一连串的皇帝长大夺权,造成一连串的宦官乱政。如此交替,成为东汉的一个政治符号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乱政。

东汉的外戚干政为何如此严重?

“母以子贵”,这是形成外戚干政的基础;而皇帝年幼不能临朝执政又是外戚干政的条件;宦官集团的出现则是皇权、外戚之间斗争的既得利益者。东汉末年就同时具备了这三种奇特的现象。

章和二年(88)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窦氏一门遍布朝廷要职。和帝稍大,不干大权旁落,所以与宦官郑众密谋,逼迫窦宪兄弟自杀,窦家宗族、宾客全部治罪。

而宦官郑众则因功封侯,从此直接参政。

和帝死后,邓太后立出生100 多天的殇帝即位,殇帝 2 岁夭折,再立 13 岁的安帝。

邓太后临朝,外戚邓骘( zhì)兄弟又出面把持朝政。邓太后死后,安帝与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合谋废逐邓氏。

安帝除倚重宦官,也起用皇后的哥哥阎显等掌管枢要,一时出现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政权的局面。

延光四年(125)安帝死后,立幼童北乡侯为帝,阎太后临朝。阎显得势,把原来安帝宠信的宦官下狱处死,独揽大权。

几个月后,幼帝病死,阎显又为宦官所杀,11 岁的顺帝上台。144 年顺帝死,2 岁的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

太后兄大将军梁冀掌权。冲帝死,梁冀主谋立 8 岁的质帝。质帝少而聪慧,知道梁冀骄横,对群臣说:“此跋扈将军也”(《后汉书·梁冀传》),即被梁冀毒死。

梁冀把正准备和自己妹妹结婚的蠡吾侯立为皇帝,是为桓帝。从此,梁冀专权日甚,大小政事一切独断。皇宫近侍皆其亲信,皇帝一言一行,他都“纤微必知”。

在梁冀专权的 20 多年中,外戚的势力发展到顶峰。梁家前后 7 人封侯,3 人做皇后,还有 6 个贵人,2 个大将军,女眷中有 7 人食邑称君。族中还有 3 人娶公主为妻,各级将官多至 57 人。当时官吏升迁调动,要先到梁家谢恩,然后才敢到尚书台办手续。

延熹二年(159)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先后死去,桓帝乘机与宦官通谋,发兵围攻梁冀,迫其自杀。查抄他家财产,z至此,外戚势力从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