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规避外戚干政风险的?
明朝后妃出身大多不高,成为后妃之后其母家又被严格约束。历朝历代,外戚干政都是让统治者非常头疼却又似乎无可奈何的一个巨大症结。然而国祚延续200多年的明王朝却并没有外戚干政,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鉴于以往后妃外戚祸乱朝纲的教训,明朝从一开始就严格约束外戚势力。
首先,就是明朝后妃出身普遍比较低。一般封建王朝都讲究个门当户对,即便现代社会,英国王室的威廉王子迎娶平民王妃凯特都引起轰动。然而,除了明成祖朱棣正宫徐皇后之外,明朝后妃几乎都是出身平民,很多明朝皇后都是普通小门小户出身。
明朝皇室选择后妃,讲究个身家清白,并不看重门第有多高贵。相反,明朝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如果其母家势力大了,父兄官位高了,还真不一定能够被选中。
其次,明朝对后妃的严格约束。明朝在皇后之下设立众多的妃嫔,等级礼法森严。虽然明朝昏庸荒唐的皇帝不少,可明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却坚持了下来。
历史上很多外戚都是因为家族女儿入宫得宠而兴盛,然而在明朝,即便女儿贵为皇后,其母家要荣誉可以,要富贵可以,要权势不行。甚至很多贵为皇亲国戚,其母家兄弟就与朝政仕途绝缘了。
其实历代都有后宫不能干政的教条,但几乎都没啥作用,然而明朝是个例外,这也与当时明朝的历史背景有关。
明朝时期封建礼法森禁,女性被约束得非常严格。而明朝内阁等崛起以后,即便如同张太后等那样垂帘听政,也无法做到大权独揽——死脑筋的读书人可不好对付。所以,明朝虽然没有外戚干政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准确来说,明朝有掌权的后妃,但是乱政的外戚倒还真不怎么见。
明朝是如何规避外戚干政风险的?
遍观明朝历代皇后,马皇后嫁于太祖时,太祖尚在寒微之时,成祖徐皇后出自开国勋贵之家,其后的皇后确实是由朝廷下旨自各地官员、军民之家采选而来。
上图孝慈马皇后
仁宗张皇后和宣宗胡皇后分别是在洪武年间仁宗为燕世子时,永乐年间宣宗为皇太孙时采选自民间,出身于普通武官之家。宣宗孙贵妃,在胡皇后因病无子被废后,于宣德三年(1428)册立为后,其父先世为农家,初为永城县主簿,只是个低品阶职官。正统六年(1441),明朝历史上第一次自民间采选皇后。后选得金吾右卫都指挥佥事,海州人钱贵之女,于正统七年(1442)五月,举行大婚之礼,并册立为皇后。
上图明英宗孝庄钱皇后
明代从开始自民间采选后妃以来,其中有一部分出身自武将家庭或军户者,还有不少来自低品级官吏、地方儒生或平民之家,有些甚至家中极为贫困,如宪宗邵贵妃,其父在杭州是以淘沙寻金为生,因贫困,将女儿卖给杭州镇守太监,邵贵妃才由此入宫。而思宗周皇后家也是家境贫穷。可见自民间采选后妃之后,后妃的来源确实已绝于勋臣权贵之家。
上图孝定太后李氏,万历皇帝生母
不过一朝选在君王侧,不管从前后妃的娘家人有无官职、是贫是富,既然已是皇亲国戚,后妃之父兄在册后封妃时也多会被授予官职,又以武职居多,比较多见的职位有兵马司指挥、锦衣卫干户、锦衣卫指挥使等,又以锦衣卫官职居多。按《春明梦余录》所记,“自正统后,贵妃、尚主公侯、中贵子弟多寄禄卫中,递进用事。”之后又可能因后妃地位的提升,皇帝荣宠推恩,再次加官进爵,升至都指挥使、都督同知等职,乃至进封侯伯。
上图孝定太后之父武清侯李伟墓的翁仲,位于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
但即便外戚得到再多的追崇,也只是名号上的风光和物质上的富足,毕竟后妃之家出自民间,并非高门大户,本无权势根基,“虽爵至公侯,位为师傅,亦优游食禄奉朝请而已”,即便出现恃宠而骄、怙恩负乘之徒,“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乐,所狎不过俳优、伎妾,非有军国之权,宾客朋党之势”。
所以,明朝的后妃选自民间,而“不选公侯家”从源头上就大大降低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清人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中言:“来自民间,则习闾阎生计,可以佐人君节俭之治。若必出于勋旧,则勋而兼戚,戚而兼勋,王氏祸汉,贾氏祸晋,可为前鉴。”由此看来,祖宗所定家法,确实“其意深远矣”。
明朝是如何规避外戚干政风险的?
其实到了宋朝以后,就基本没有什么势力可以专权了。
我们看汉朝,最有名的是外戚专权,唐朝最有名的是宦官专权,这两者都是可以废立皇帝的。这才是真正的专权。
到了宋朝之后,就鲜有可以左右皇帝废立的势力。主要原因之一,将领的地位下降了,皇帝都注意把军队的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上。二是君主专政的手段更高明了,能够平衡各方势力。
所以宋明清三朝,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皇权的。
那具体到明朝,不要说外戚了,就是大家熟知的宦官其实也没有专政,不但没有专政,反而成为皇帝的黑锅专业户,皇帝干的坏事,多半让太监去背。
再看外戚,有明一朝的外戚可谓是最低调的,根本没有什么出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朝皇帝不娶豪门家的,从来都是从良家子里选。
所以,明朝的皇后地位在历朝中算是最低的,动不动就被宫女欺负。
比如我们看嘉靖朝的三位皇后。
第一位皇后是陈氏,这位皇后是被吓死的,有一天,嘉靖皇帝跟后宫开团拜会,妃子比较多,嘉靖皇帝只顾着跟妃子聊天,冷落了陈皇后,陈皇后有些不开心,把杯子放下就要离开。
结果惹得嘉靖大怒:帝大怒,后惊悸,堕娠崩。
天子一怒,后宫跳三跳,陈皇后当场吓得半死,原本就有孕在身,这一下吓得流产,不过数日就死了。
嘉靖帝又立了第二位皇后张氏,过了五年,这位张氏突然被废了,原因是:近乃不思敬巽,罔顾承乾。
什么事呢?这跟嘉靖朝的一场内斗有关系。嘉靖皇帝是藩王入京,是前任正德皇帝死时没有儿子,所以才替补上位。
当了皇帝之后,后宫的大佬是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她跟嘉靖没有血缘关系,是她主张把嘉靖迎进宫的。
可是嘉靖这个人心眼多,权欲重,一点也不顾张太后的人情。反而处处打压提防。
有一回,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在外面闹事,出了人命,被关在牢里,张太后想见嘉靖求情,嘉靖也不见面。没办法,张太后这才找到张皇后,求她带个话,没想到刚张嘴,就惹了嘉靖大怒,直接把张皇后给废了。
到了后面,嘉靖又立了一位方氏当皇后,这时又发现一件大怪事,大半夜的,嘉靖正在睡觉,突然被一堆宫女勒脖子,差点死掉,事后一查,认为是嘉靖新宠的一个端妃指使,嘉靖一怒之下,下令处死端妃。但事后一想,这不对啊,自己宠她,她要勒我,这不符合逻辑啊。
最后一想,这可能是方皇后的计。嘉靖也不问,心里有了底,到了后面,皇后的坤令宫走水。太监去救时,嘉靖竟然阻止:宫中火,中宫请救后,上不应,后遂崩。
方皇后就此被活活烧死。
嘉靖皇帝的三个皇后,个个没有好下场。
有的后宫妃子甚至皇后,还不如太监奶妈有权力。
比如明熹宗皇帝朱由校有个奶妈叫客氏,这位客氏被称为奉圣夫人。这位奶妈大概是历史上最嚣张的奶妈了,嚣张到什么程度呢?
对后宫有生杀大权。
客氏跟魏忠贤联手控制后宫,对怀有身孕的妃子采取“打出来!堕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下来!”的计生政策,就是生下来的,也是暗中下黑手,导致朱由校天天加夜班,就是不见成果,有成果也夭折。
比如裕妃张氏,因为怀了孕,被客氏跟魏忠贤幽禁起来,不给吃的喝的,活活给饿死了。
生下公主的成妃李氏,也同样被客氏给关了起来,幸亏她早就想到办法,在殿中藏了吃的,这才活了下来。
甚至皇后的胎也保不住。朱由校的皇后怀上身孕,突然感到腰痛,安排了一个宫女来按摩,结果导致流产,生下了死胎。
可见,明朝皇后以及后妃实在不是一个好职位。那明朝的妃子为什么地位这么低呢?
原因很简单,没有后援。
明朝的妃子都是普通老百姓人家的,朱元璋就规定: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
这样一来,妃子没有豪族撑腰,到了宫里,就真的是孤身一人,死了也没人管,自然地位就低。
除了不娶豪门家的女人,明朝就是嫁公主,也不嫁官宦之家,顶多嫁给富人。所以,明朝的公主最容易掉进坑里。
比如明孝宗年间,太监推荐了一个驸马人选袁相,据说此人长得人高马大,简直就第二个袁绍了。皇帝一听很高兴,定下婚期,马上就要结婚了,有人告发,说这个袁相是贿赂了太监,他本人不是高富帅,而是矮小紧。那怎么办?
明孝宗当然不干啊,马上毁婚。这差点就上当了,其实还好,毕竟发现了,亡羊补牢犹未算晚。
到了万历年间,又有一个公主被坑了,当时的太监冯保推荐了一个京师的富家子弟梁邦瑞,也是个高富帅,嫁给去之后,确实没骗人,真的是高富帅,不过,是个要挂掉的高富帅,梁邦瑞是个病鬼,拜堂时就已经流鼻血了,太监还说这是兴奋的。
没过多久,这个梁邦瑞就死去了。据说,公主还是一个处子,从来都不知道人生的大和谐是什么滋味。
可能有的要说,这是被媒婆骗了,但也有嫁的好的嘛。没错,也有好的,不过,就算好的,也有好的麻烦,就是不能随时嘿嘿嘿。
公主出嫁,宫里会派一个老宫妇,当行房指导员,给公主跟驸马进行指导工作,夜生活定时定量,要想临时兴性,来上一发。对不起,请给加班费,没错,给宫女行房费。这还是好的,有时候,碰上心理变态的灭绝师太型的宫女,就是给买床钱也不行。
比如万历皇帝的女儿寿宁公主运气不错,嫁了一个好驸马,好马就得骑嘛。
可是,跟着她去的梁老太太跟居委会大妈似的,什么都管,就是不让公主跟驸马随心所欲。
有一回,寿宁看到梁大妈不在,准备跟驸马突击一把,结果被梁大妈知道了,杀进战场,抓住驸马一顿猛打。这下,寿宁公主不干了,让驸马进宫告状,要求行房自主权。驸马到了宫里,又被太监抓住暴打。
万历皇帝知道后,还不好说什么,总不能说,你们能不能让我女婿想上我女儿就上呢?
最后,万历把梁大妈调走,总算让公主性解放了。
皇家的女人都如此,何况民间呢。可以说,明朝女人地位真的低。
明朝是如何规避外戚干政风险的?
其实明朝并没有这样的土壤,可以出现外戚专政,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外戚专政的其实也不多见,比较集中的就是东汉中晚期。我们来细细分析下,东汉中晚期是怎么回事?
东汉中晚期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皇帝继位的时候都很年幼,年幼执政就必须需要有人在旁,这样一来,太后及太后家人就容易掌握政权。而皇帝大了,又不甘心,所以依靠身边的宦官夺权。所以东汉中晚期形成了外戚宦官专权轮流来的局面。
南北朝北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外戚专权一定是伴随着主幼的特征。也就是说,只有皇帝年幼,外戚才有可能出来专权。
好,我们来看明朝皇帝,有没有年幼皇帝呢!虽然有些继位时年纪不大,但是都不能算是幼,这和东汉中晚期格局完全不对等。所以明朝是没有这个土壤而已。
明朝是如何规避外戚干政风险的?
汉朝有吕后窦太后权倾朝野,唐朝有武则天以周代唐,宋朝有刘太后临朝称制还把宋仁宗当猫养了十年。反观大明一朝,真心没有强势压君女主,没有压君女主,外戚又能成什么事?
在明朝历史中,有三位女主,有强权机遇
第一位,是马皇后,朱元璋的老婆,强悍,和属下的骄兵悍将文武百官,都是杀出来的交情,而且身为郭子兴义女,众人皆服从。如果朱元璋早死,马皇后确有可能成为吕后一角,不过马皇后到底没活过朱元璋
第二位,是孙太后,朱棣孙媳妇,朱瞻基老婆。1449年,他儿子英宗被俘,大明无君,太子两岁,这时如果能让幼君登基,那太后临朝或许能有机会,不过以于谦为首的大明文武,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
第三位,是张太后,弘治皇帝朱祐樘媳妇,唯一的老婆。她的皇帝老公早死,她的皇帝儿子早死,外在藩王出身的继任皇帝嘉靖只有15岁,在朝中还有盟友内阁首辅杨廷和。可以说,临朝称制就在眼前,可惜,连同杨廷和,都被嘉靖三年干翻了,那年嘉靖18岁
马皇后就不提了,遇到朱元璋啥也不用说。这孙太后和张太后,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压君女主呢?
或许是朱元璋遗训,后宫不得干政
或许是天下选妃,后宫之主皆出自平民
或许是明末的那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个人认为,经历过元朝打压之后的明朝大夫阶层,对女子束缚达到变态程度。三从四德之害,连后宫女主,都不能幸免,否则就算无外戚帮衬,出一个刘蛾也应不是难事,毕竟人家刘太后也是孤女出生
当然,大明官场连皇帝都敢换,女后又算得了什么呢,顺带搭赠罢了
明朝是如何规避外戚干政风险的?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明朝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元朝百年而亡的教训,才能坚持了三百年时间。
元顺帝的皇后奇氏是高丽人,在内“提携”朴不花,诬告丞相太平;在外意图让自己的兄弟当上高丽国王,结果奇氏留在高丽的亲戚谋反不成,被高丽王灭族,奇氏又怂恿元朝讨伐高丽,结果被高丽军击败。
明朝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对于后妃干政严加限制。
一方面,后妃的出身大多非常寒微(除了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明太祖与功臣联姻的一部分),而且以武人家庭居多。这也就保证了他们的家族没有什么政治势力,没有和朝中大臣非常深厚的关系。这样的家庭也决定了他们乍富以后大多没有政治野心,只不过是喜欢良田美宅斗鸡走马之类的享乐而已。
另一方面,明朝的外戚虽然位高,但是大多是虚职(比如在锦衣卫挂职或者干脆到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五军都督府去),所以无权可言。没有权力,自然没有干政的心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