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所谓的“包衣”就是满语中所说的“包衣阿哈”,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家奴”。在清朝,包衣是地位非常卑贱的群体,包衣的子女也只能是包衣,如果没有特例,只能世代为奴。

包衣制度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也是满洲原始性的一种表现。包衣属于满洲贵族的家奴。虽然身份卑微,可并不是所有包衣的地位都非常低,在清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被称作清朝宫斗剧鼻祖的《金枝欲孽》中说到,清宫妃嫔都是从满洲八旗贵族中挑选,这是个错误概念。清朝后妃从旗人家庭挑选,并不是都是满洲人。而除了妃嫔,清朝的宫女也只从旗籍家庭选择,而选择的范围更小,只局限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

清朝施行的八旗制度,上三旗地位比较高,尤其内务府领属的上三旗即便包衣的地位也高一些——《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是上三旗包衣出身,是个十足的“家奴世家”,因为受到满洲皇族的宠爱而得以发达。

这并非是个个案,上三旗包衣专门服侍皇室,最终能够谋求肥缺美差的大有人在,还有不少包衣出身的宫女得以乌鸦变凤凰,比如康熙皇帝玄烨的宠妃德妃乌雅氏、雍正帝胤禛的生母就是满洲正黄旗包衣,而嘉庆皇帝颙琰的生母令皇贵妃,原本也不过是正黄旗的内务府包衣。

而与上三旗相对的下五旗包衣专门服侍宗室贵胄,宗亲可以随便挑选下五旗包衣女儿为媵妾奴婢,宗亲势力薄弱,所以下五旗包衣的前途也远远比不上上三旗包衣。

清朝的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现在火遍荧屏的清宫辫子戏中,包衣是出镜率很高的一个词。许多清宫中的所谓奴才、下人,朝堂中的大臣,甚至宫中的妃子,都出身包衣。包衣是什么意思?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包衣的全称为包衣阿哈,从名字都可以看出来,这当然不是汉语词汇,而是满语音译。包衣阿哈的意思为家奴。也就是说,包衣是八旗贵族的家奴。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所创建的八旗制度,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军事奴隶组织,所实行的种种制度,带有浓重的奴隶制色彩。而包衣,也就是家奴,就是其中的一项。

明末年间,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的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将仍处于部落时代,留有浓厚奴隶制残余的女真部落统一整编为八旗,除了将包括女真部落及其他东北少数民族和少量的蒙古、汉族、朝鲜等编入八旗外,也有许多人成为了包衣,专门服侍皇室及八旗的王公贵族。

而这些家奴,也就是包衣的来源,主要为三方面,一是从女真部落时代就已经成为八旗贵族的家生子,也就是世代为奴。二是来自战争俘虏和掠夺的平民,在清朝入主天下之前,满清八旗曾多次破关,在关内大肆劫掠,数以百万计的汉人被掳掠为奴。第三,则是犯罪或贫困潦倒的满清八旗平民沦为包衣。

虽然地位低下,但是由于包衣能够直接接触满清贵族及皇室,一旦获取了他们的“主子”,也就是满清贵族的赏识,很快就会变得位卑而权重。甚至有优秀的包衣,还成为了满清的高官。例如曹雪芹家族,就出身正白旗包衣。

清朝的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这个问题我用故事方式讲解一下。

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我的祖宗英勇善战、被太宗封为二等带刀侍卫,爵位是二等精奇尼哈番,通过“跑马圈地”在盛京郊区得到大量田产,同时御赐十二个姓氏的包衣,这些包衣有汉人,也有犯错的女真人。

这些包衣被安排在主人宅子外围一二里距离按姓氏分片居住,就像现在的卫星城。房子是主人给盖的,主人分给包衣固定的口粮田,他们把自己家的农活干完要去主人家干活,主人赏给一定的报酬,每家的子女婚嫁都由主人安排,包衣家老人去世由主人安排处理后事,他们各个姓氏有自己固定的坟场。

主人为包衣办理旗籍,包衣的年青人轮班到主人家看家护院,当八旗部队缺员时、他们也可以加入八旗军,如果在战争立了军功,就可以脱离包衣身份,但他们遇到旧主子还得毕恭毕敬。

包衣是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家里的”,他们不同于阿哈,阿哈翻译成汉语是奴才,阿哈没有自己的家,生老病死都在主人家,伺候主人的日常起居。

我个人认为,主人与包衣的关系就像宗主国和蕃属国一样。

清朝的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包衣与包衣奴才是两类人,前者群体里甚至有姓爱新觉罗的远支皇族,后者其实就是彻底的努力。

要搞清楚包衣与奴才的区别,就要搞清楚满文原意。

在满文里,包衣的正式名称是“booi”,比较亲切的说法是“booi niyalma”(家里人)。

而奴才的正式名称为“aha”,有的也称呼为包衣奴才“booi aha”。

包衣与包衣奴才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在清朝法律意义上是良民,是可以科举、可以做官,可以参加选秀女的;而包衣奴才在法律意义上是“贱民”,是不能考科举,不能做官的。

要理解包衣制度,首要要明白,八旗制度本质是军事制度,只不过是爱新觉罗家族永远担任司令、军长、师长、团长,其他人只能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的军事制度

八旗制度下所有人第一身份都是军人。

(年羹尧是包衣,但不是包衣奴才)

那么,在这个军事制度下,那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八旗成员怎么办呢?

天天玩?

想得美,“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八旗成员就去给高级军官们做服务员,做勤务员,做炊事员,做司机。

这就是“包衣”。

所以也叫“booi niyalma”(家里人),因为大家可能真是远亲。

那么为什么包衣在清朝还被歧视呢?

这就是社会习惯性歧视服务业,别说清朝,现在做服务员的,做保洁的,不也被歧视吗?

大家参加了那么多同学会,有哪个同学大声的说,我现在在xx酒店做服务员,可开心了。

没有吧?

要知道,在雍正朝之前,即使姓爱新觉罗的偏远皇族,如果没有正式工作,到了年龄也要被编入包衣籍,去给本旗的旗主做包衣。

而包衣奴才“booi aha”则指的是家里的奴仆,这在法律层面是“贱民”。

他们是没有“独立人身权”的,他们的地位和大牲口是一样的,他们所有的财产名义上也都属于“主人”。

包衣奴才“booi aha”其实就是奴隶,只不过为了好听,变成“家仆”。

清朝的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今天我们看清宫剧,我们常常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个群体,专门服侍满清皇室,贵族的包衣奴才,像曹雪芹一家就属于包衣奴才,那么包衣人到底是群怎样的人呢?包衣奴才在满语中读作“包衣阿哈”,意思就是家生奴才,包衣奴才就是我们说的家奴的意思。

包衣奴才是满族的封建奴仆制度,形成还在八旗制度之前,在努尔哈赤统治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之前,女真各部落之间互相连年征战,被活捉的俘虏,要么被编入军队参战,要么被贩卖为奴隶,各部落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补充人口,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组成八旗,又将这些被抓获的女真族人,分配补充到了各旗之中,去服务每旗的首领贵族,还有少数是女真贵族世袭的家奴,这样就形成了包衣奴才制度的雏形。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这些包衣奴才也随主子进入关内,因为也是满人,地位比其他民族的人要高些,但是在满人中,包衣奴才是地位最低的一等人。

最初八旗的地位是均等的,但是后来逐渐分化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包衣奴才的地位也开始逐渐出现了划分,毕竟皇室还是要和一般的贵族做出区分的。在顺治皇帝定都北平之后,就设立专门服务皇室的组织——内务府,内务府就属于包衣奴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最初内务府的人员构成全是从上三旗中选拔出来的(镶黄、正黄、正白旗)。又从满族的王公大臣中选出内务府总管大臣,所以内务府的人员又被称为内务府三旗包衣,皇帝一概的衣食住行,吃喝用度均由内务府负责。

这样的包衣奴才制度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宦官专权,在其他的朝代,皇帝的吃喝用度是由宫中太监们负责,在明朝时期,太监人数最多时到了两万多人,东厂一度权倾朝野,清朝雍正时期的太监也就两千多人,所以虽然清朝在慈禧时期出了个比较有名的李莲英,但是也不像魏忠贤有擅权的机会。

内务府在清朝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组织选秀,顺治皇帝时期规定,旗人女子13-16岁时必须参加内务府组织的皇帝选秀女,没被选中的女孩才可以去嫁人,选秀女就包括了内务府包衣奴才家的女孩,这给了包衣奴才一个阶级跳跃的机会,虽然被选中的女孩很多可能从事的只是宫中的杂役工作,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幸运的被升格为妃子。

那么内务府包衣除了负责皇上的生活起居外,他们还有些什么职责呢?为皇帝服务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包衣奴才要负责的是生产经营活动,这个情况在下五旗包衣里也一样,满清入关之后把很多良田分给了八旗贵族,皇室也有自己的耕田,但是这些贵族子弟怎么可能去种田呢,按清朝律令耕地还不能卖,所以只能将耕地分给手下的包衣们去种,还有一部分租给了农户,另外有些本事的包衣奴才,还要去做生意,代替主子去从商赚钱,比如曹寅就被任命为江宁织造。

上三旗的包衣主子就是皇上,地位自然也就随着主人水涨船高,下五旗的一些包衣奴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满清中晚期落魄贵族比比皆是,很多包衣奴才比主人还混的好,甚至还有人当上了朝中高官,但是他们回到了主人家还是家奴的身份,要给这些落魄贵族行礼,在地位上来说这也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了。

清朝的包衣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近几年,随着《还珠格格》、《孝庄秘史》、《步步惊心》、《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清宫剧的热播,人们不但见识了宫中的血雨腥风、尔虞我诈,还总听到“包衣”这个词,那么包衣是什么意思呢?

包衣,全称包衣阿哈,其实就是家奴的意思,是清代八旗内部特有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是封建主仆制度的延续,指清代满洲贵族家中的家奴,或朝廷封赐隶属于满洲贵族宗室管理的属民。

一、包衣主要来源:

1、来自诸申(满族平民),他们或因犯罪,或穷困欠债为生计只能卖身为奴。

2、来自战俘和掠夺的平民,满清在入主天下之前,曾多次破关,在关内劫掠数以百万计的汉人,他们将汉人和战俘作为军功奖赏,分配给立下战功的旗人,这些人就是包衣。

3、女真人原有的奴仆,他们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亦称“家生子”。

总的来说,包衣中满人占六成、汉人占三成,其余生成为朝鲜、蒙古人、色目等少数民族。

二、包衣特点:

1、清代包衣的总管理权在国家,只有皇家有对八旗内官员赐予或收回包衣的权利,拥有包衣的官员仅有权奖赏或责罚自家的包衣,而无权私自买卖、交换、赠送、杀害。

2、包衣的附属臣仆身份只是针对他的封主而言,就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包衣如能为国或为主家立下功勋,也有机会拥有自己的户籍成为普通平民。

3、在清朝,只有八旗满军才有资格拥有包衣,胡雪岩富可敌国,一品大员年羹尧战功卓著,是皇亲国戚,他们可雇佣一万个丫鬟下人老妈子,但雇的这些人属地方奴籍,不是包衣。

4、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实行“八旗制度”,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属于上三旗,由皇帝统领,只对皇帝负责。其余属于下五旗,以满族的亲贵为旗主,对亲贵旗主和皇帝负责,显然上三旗要凌驾于下五旗之上,所以各旗中的包衣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三、包衣的前途:

1、根据八旗制度,上三旗包衣由1654年成立的内务府管理,内务府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一切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

近水楼台先得月,常在皇帝身边混 ,内务府包衣的升迁机会自然也多于他人,有的甚至官居一品,成为清代统治阶层内的权柄人物,如政治家鄂尔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是康熙皇帝的包衣奴才,《雍正皇帝》里的大将军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奴才,后都位居极品。

也有包衣出身的宫女得以乌鸦变凤凰,如康熙皇帝玄烨的宠妃德妃乌雅氏、雍正帝胤禛的生母圣母孝恭仁皇后、嘉庆皇帝琰的生母令皇贵妃都出自包衣家庭。

政治中不差事,经济上更不差事,曹雪芹的父亲曹寅就是内务府的包衣,被派任两淮盐政、江宁织造等重要职位,康熙皇帝多次南巡都是曹寅负责接待。

2、下五旗包衣专门服侍宗室贵胄,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下五旗的包衣,如果没有特殊的机会,几乎一生都只能在亲贵府中为奴为婢,但也有一些人官居三品,即使这样,他们相对封主在名分上永远是奴才,面对落魄贵族封主,也只能以仆人自居,向落魄的封主行礼,替封主操办家中各种事物,从不擅越主人之礼,这个是满清社会的潜规则。

3、低级的包衣会影响到子女,康熙朝八阿哥母亲卫氏是包衣奴才中的“辛者库”出身,辛者库就是只管饭、不发钱的贱籍奴仆。就因为这个低贱出身,她没有资格亲自抚养自己的亲儿子八阿哥胤禩,胤禩被康熙抱给了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教养,也正是因这个出身,后来康熙、雍正皇帝老拿这个说事,这是后话。

四、包衣的神奇

包衣的地位很神奇,在八旗的体制内部,他们是家奴,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在自家主子面前唯唯诺诺、点头哈腰,但在体制外部,借助自己的旗人身份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年羹尧本是雍正府的包衣奴才,平定西北年羹尧功不可没,但是年羹尧借着雍正宠着自己,行为举止开始放肆,最后被雍正赐死,这就是典型的狗仗人势的一种包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