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以何种为贵?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之后,一直以为清朝皇帝的女儿就称作“格格”,仔细想想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王朝,不叫公主而叫格格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长大之后才知道,清朝皇帝的女儿也叫做“公主”。皇太极以后,继承明朝制度,皇帝的女儿基本上就不再称作“格格”,后来的格格是用于称呼宗室女儿与妾室的。

只要是皇帝的女儿,拥有的封号就是“公主”,这个称呼几乎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除了偶尔几个朝代公主被称作“帝姬”之外。如果说公主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所谓的“子凭母贵”——生母的身份越高,其所生的公主地位也就越高。

清朝公主分成两种,一种是皇后所生,也就是嫡出的公主,封号为“固伦公主”;而其他所有妃嫔所生的公主,封号均为“和硕公主”。这是用来强调嫡庶之分贵贱之别的。

在满洲语言中,“固伦”是天下、尊贵的意思。当然,除了中宫嫡出,也有少数庶出的公主能够得以册封固伦公主,比如康熙帝的荣宪公主、乾隆帝的和硕公主。

因为等级不同,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的冠服都是不一样的。固伦公主的冠服与和硕亲王的嫡福晋是一样的,而和硕公主的冠服只与王世子福晋一样。

固伦公主自然不用说,尊贵无比,《如懿传》中富察皇后所生的景璱就相当飞扬跋扈;而妃嫔所生的女儿虽然都是和硕公主,但也要看其生母的地位。贵妃所生的女儿自然要比贵人、常在所生尊贵的多。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清朝的公主根据其生母的地位被分为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皇后(包括继后)所生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所生之女为和硕公主。按照清制,固伦公主和和硕亲王地位相当,和硕公主和多罗郡王地位相当。单纯从这一点而言,公主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除此之外,因为政治需要,在出嫁时或出嫁后将原和硕公主升级为固伦公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主要是为了拉拢公主婆家,出于政治需要。同样是政治需要,皇帝将一些倚重的亲王之女收养宫中封为公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清世祖的堂侄女和硕柔嘉公主,清世宗的三个侄女和硕淑慎公主、和硕和惠公主、和硕端柔公主以及清文宗的侄女固伦荣寿公主大致都是这一类情况。清高宗的固伦和孝公主属于特例,皇帝老爹太喜欢这个闺女了,甚至说如果不是闺女,直接就传位给她了。

清朝的公主虽然地位崇高、待遇优厚。但是,婚姻生活却少有如意的。清朝的公主多数都成为了满蒙联姻的工具,下嫁外藩蒙古贵族。当然,也有部分下嫁满洲人的,如富察氏兄弟、丰绅殷德、景寿之类。无论怎么说,公主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自己无法做主,婚后的夫妻感情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清朝的公主出嫁之后,并不住在婆家,而是另建公主府邸,婆家人、包括丈夫、公婆对公主都必须执臣礼,简单说就是丈夫、公婆见到公主是要下跪磕头的。这种不对等的夫妻关系,加之部分公主任性蛮横,造成了很多公主婚后夫妻感情淡漠,额驸往往更愿意与小妾厮混。此外,公主与额驸并不同居,未经公主宣召,额驸是不能和公主同房的。而这中间需要经过公主的贴身老妈子中转,遇到贴心的还好,遇到不贴心的,公主一年半载见不到额驸也是常事。而一些公主们又碍于面子,羞于主动提出与额驸同房之事。如此一来,公主夫妻感情更加淡漠,清朝公主终生无子者不在少数。因为长期过着这样压抑的生活,清朝公主不少二三十岁便早早地去世了,甚至不乏更早者。实际上,清朝的公主除了表面光纤,日子并不好过。

除了公主之外,清朝的宗室王公之女还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级别,主要为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之女。不入八分者之女,皆称宗女而无封号。根据嫡庶之别,宗室王公之女的封号也有所不同。以亲王为例,嫡福晋所生的女儿为郡主,侧福晋所生的女儿降两级、为郡君,妾所生的女儿无封号、为宗女。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清朝公主的地位极为尊贵。

清朝公主分为两个等级,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之女为和硕公主。

亲王嫡福晋之女为和硕格格(郡主),郡王嫡福晋之女为多罗格格(县主)。

清朝公主的身份非常尊贵,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和硕公主相当于多罗郡王。

旗人爵位最高封为“公”,蒙古王公虽有亲王,但比清朝的和硕亲王还要低一级。

因此公主下嫁后,额驸家中没有任何人的地位高于公主。故而额驸家人需要向公主行礼,其府邸也称为“公主府”,户主是公主。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创立后金。

1636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立大清。

皇太极称帝后,仿明朝汉人制度,对外朝和内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后宫,皇太极册封了一后四妃,并重新确立了妃嫔之间的地位及待遇。

皇太极不仅对自己的女人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对自己儿子及女儿的称谓和待遇也做了具体规定。

清朝前身,后金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各福晋所生的女儿均称为“格格”,她们之间亦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事实上,“格格”这种称谓,在皇太极未称帝之前,一直是皇女和宗室女(亲王、贝勒的女儿)的统称。

(清朝公主)

皇太极继承大统后则开始仿中原汉人宫廷制度,重新确立自己女儿的级别及待遇。这些具体规定有:

1、皇帝(亲生)所有的女儿均称为“公主”。

2、中宫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

“固伦”是满语音译,意思为:尊贵、天下。

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中的最高等级,一般只有皇后所生女儿才有资格称之为固伦公主。但也有例外,若当朝皇帝特别喜欢某位公主,但她又不是皇后所生,而是普通嫔妃所生,这时候皇帝也可以将这女儿晋升为固伦公主。

比如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她是康熙皇帝第三女,其母亲为荣妃马佳氏。也就是说荣宪公主虽为庶妃所生,但康熙皇帝很是喜爱这个女儿,便将其加封为固伦公主。

3、妃嫔所生之女或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和硕”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四方四角。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两种封号,着重强调了皇女的生母身份,即嫡庶之别。

需要说明是,清代唯一的一位汉族公主是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其被受封为和硕公主。

而之前的“格格”称谓,则降为满清贵胄之家女儿的专用称谓。

这也是我们在电视机中常听到的,比如某位亲王或郡王的女儿,被称为XX格格。

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不仅称谓、身份不同,其待遇也有显著差距。尤其是她们在着装上更是要突出级别。

(远嫁蒙古的清朝公主)

最是无情帝王家!

作为皇帝的女儿公主,其实她们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么幸福。她们一出生便开始身不由己,成为日后政治上的“人质”,成为用来联姻的工具。作为国家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只能在一场场政治婚姻中痛苦挣扎。

尤其是在清朝「满蒙联姻」这一大时代背景之下,好多皇帝的女儿都出塞外远嫁蒙古大漠。好多公主一去便再没返回京师,更何谈与自己的父皇及生母再相见。

据记载,她们大都没有后代(甚至有的到死,她们都是完碧之身。)或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所以说历代公主的命运都很惨,清朝更是如此!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清朝的公主是清朝皇帝的女儿,在皇太极执政之前,称为格格。皇太极登基后,仿效明朝,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那么清朝的格格又是一个什么品级呢,她们是谁的女儿呢?清朝的格格有两种情况,一是清朝贵胄的女儿,二是皇帝和亲王的低级别妾室,比如乾隆的生母,孝圣宪太后,她嫁进雍王府时,地位就很低,因此刚开始称为格格,后来才慢慢晋升,雍正登基后,她才成为妃。那么皇帝的女儿都称公主,她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

清朝在顺治时期,制订了,皇女和宗女的封号。皇后生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妃子和皇后的养女都称为和硕公主。但也有例外,比如乾隆就封他的第十个女儿为固伦和孝公主,他的生母是惇(dūn)妃,这位公主也是大名鼎鼎的和珅的儿媳,丰绅殷德的妻子。这个晋封完全是凭借乾隆的喜好,因为他很喜欢第十女儿。

和硕亲王的嫡女称为郡主(和硕格格),庶女为郡君(多罗格格)。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的嫡女为县主(多罗格格),庶女为县君(固山格格)。多罗贝勒嫡女为郡君(多罗格格),庶女为乡君(格格)。固山贝子嫡女为县君(多罗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嫡女为乡君(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不入八分公以下的所有女儿都不受封,只称宗女。

所以我们看到,清朝只有皇帝的女儿才有资格称公主,其他宗室之女都称为格格,大家以后再看清宫剧时,就不要以为叫格格就是公主,格格的等级地位比公主要低。

清朝公主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固伦公主

固伦满语为“天下、国家、尊贵”之意,清朝一般皇后之女(嫡女)为固伦公主,

和硕格格

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从字面意思来看,和硕就比固伦等级低。和硕公主为皇帝庶女的封号,为第二等级。、和硕格格郡主

格格为满语“小姐、姐姐”的音译,清初皇女及宗室女均统称格格,后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对应的汉名为“郡主多罗格格(县主)

清朝亲王世子、郡王、贝勒之女均封为多罗格格,对应汉名为“县主”

多罗格格(郡君)

清朝多罗贝勒之女亦封为多罗格格,但对应的汉名为“郡君”,比郡主低一个等级;

固山格格(县君)

清朝固山贝子之女封为固山格格,对应汉名为“县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