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说到明朝,现在很多人都会带上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当年靖难之变以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京,实在是迫于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原本的北京城并非“国门”,最终被迫成为国门而形成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不知前车之鉴,朱元璋的天真众所周知,明朝也施行分封制,最初的明朝藩王拥有一定的实权,尤其是明初镇守边地的九大塞王。
历史上的汉朝、晋朝都曾经施行分封制度,然而毕竟皇权与藩王之间水火不容,汉朝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引发大祸。尤其是晋朝的八王之乱使得晋朝国力大损,北方蛮族入侵造成了中原的巨大灾难。
虽然朱元璋是草莽出身,然而他并非不知道这些血淋淋的前车之鉴,但朱元璋仍旧坚持恢复分封制。朱元璋认为汉朝的七国之乱,是因为景帝年幼之时不顾亲情杀死吴王之子造成。只要兄友弟恭,分封制就能够成为朱家王朝最坚定的靠山。明太祖的天真,给日后明朝皇室内部同室操戈埋下了祸根。
成祖夺位,被迫迁都安定江山燕王朱棣攻破应天府夺取皇位之后,紫禁城却住得并不踏实——当年为了与朱允炆抗衡,朱棣将北方原本用于镇守抵抗蒙古铁骑的明朝边防精锐全数抽调南下。整个长城沿线的明朝精锐几乎全部消失,使得当时中原腹地再次暴露在漠北铁骑的攻击范围之内。
明帝国北界大规模内撤,为了抵抗漠北铁骑成祖不得不考虑边防问题,然而重新派人镇守,难免会有人效仿赵匡胤陈桥兵变,或者藩王效法自己再来一次“靖难”。考虑再三,成祖干脆直接迁都北京亲自掌权镇守北界。
更何况,南京大多都是惠帝旧臣,对于成祖来说不是“自己人”,而北京是朱棣的老巢根基深厚,自然更加利于皇位安定。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元璋过世后,于1399年从北平起兵靖难。1402年,他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称“明成祖”,这便是闻名后世的“靖难之役”。朱棣即位后,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做出最大的决定,便是从南京迁都于到北京。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选择都城,一般都要综合考量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各种因素,毕竟,都城的选择绝非儿戏,事关国祚。
当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的根基和大本营位于江南,所以把都城定在南京。南京城背靠长江,地势险要,自古就是龙盘虎踞之地。它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盛产粮食,的确是都城的上佳选择。
但是!南京地理位置远离北方,不便于对付元蒙的残余势力。他们依然贼心不死,时刻图谋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和占领,经常发兵南下骚扰明朝边境。朱元璋深以为恶,积极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可惜都没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于,朱元璋当时都有心迁都长安或者洛阳,以加强对于北方地区的统治。
朱棣于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开始驻扎北平带兵戍边,抗击元蒙的残余势力。在长期的边境战争中,朱棣逐渐成为老朱家最勇猛善战的带兵将领,拥有了一支直接归他调遣的十万铁骑,是诸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素来野心勃勃的朱棣,逐渐有了篡位夺权之心,尤其是在太子朱标过世,而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在齐泰和黄子澄的谏言下,朱允炆开始着手进行削藩。到建文元年底时,就已削掉了五个藩王。小试锋芒的建文皇帝,终于鼓起勇气,要向燕王下手了。
朱棣自然不甘于束手就擒,遂以“清君侧”的名义,鼓吹齐泰和黄子澄等主张削藩的大臣为奸臣,号称是“靖难”。经过三年的南伐战争,朱棣终于攻入南京,夺取皇位,可惜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
后世许多人都认为,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担心生死不明的朱允炆以及他背后的势力对自己图谋不轨。毕竟,这个皇位来得不正大光明,而且自己的大本营在北方,南京显然不是自己的主场。对于这种解释,我表示认同,这的确是他选择迁都得一个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朱棣上台后,继续实行削藩之策,尽释诸王的兵权,并将拥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宁王从喜封口外的大宁迁往南方的南昌;将谷王迁往了南方的长沙。这样,在他大力削藩的同时,也大幅度削弱了大明在北方的防御力量。
特别是,由于在“靖难之役”中,宁王所属兀良哈朵颜三卫因为从征有功,朱棣登基后尽割大宁地给朵颜三卫作为犒赏。三卫地自辽沈至宣府几千里,此地割出后,北平完全失去了东北的屏藩,辽东与宣府之间的防线被割断,互相不能应援,对边防损害尤其严重,成为不得不防的大患。
因此,如何防御北方,尤其是东北方,成为当时朱棣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经过仔细斟酌,朱棣最终将都城选定为北京并且开始在此营建新的都城。
同时,开始大范围移民到北京周边进行屯垦,加强对北京地区的经济和农业开发,使该地的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样,经过十年的兴建,迁都北京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
1421年正月,朱棣御驾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正式把大明的都城迁到了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并且昭告天下:
“并建两京,用南京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朱棣迁都北京,这是明朝史上的一件大事,迁都北京后,明朝大大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这对于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证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正确的。
回答完毕!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因为“树挪死,国挪活!”
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已经分析过了,除了明成祖的朱棣的一些个人癖好之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国家大事,民生社稷了!
事实上,朱棣并不是第一个动迁都心思的明朝皇帝,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不止一次地想要将都城迁出南京,哪怕迁到自己老家凤阳也行啊!
最后,迁都的事情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得到了实施,在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得到了巩固。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统治者要执意迁都北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古定都南京享国不长
这一点,相信朱元璋是知道历史的,即使朱元璋不知道,身边的谋士也会告诉朱元璋的!
所以,朱元璋明白,南京绝对不是久居之地,朱元璋必须要走!
去哪里呢?朱元璋比较纠结。
此时的徐达和常遇春等人已经攻占了河南、山东等地,朱元璋将目标锁定在北宋的都城开封。
在朱元璋看来,这里是运河的中枢,位置上又是中原核心,选择这里不仅可以控制南方还可以遥看北方,确实不错。
但是问题接踵而至,首先经历了两宋之交以及蒙古灭金的战乱,开封早已被废弃,昔日繁华的大都市已经成为过往,定都这里无异于重新兴建一个大都市,这对于建国不久的明朝来说是个巨大负担。而且此时的李善长等人也反对迁都开封,理由是蒙古未除,定都这里无险可守,或者说根本就守不住!
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几年之后,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对长安、洛阳等地进行巡视,看有无建都的可能。朱标巡视的结果是,长安从宋朝以来就已经被废弃,彻底告别帝都,而且由于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根本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所以长安不具备成为首都的可能。
而洛阳地区,虽然经济条件稍好,但是同样历经战火,而且唐朝以前,实行的是长安-洛阳两京制,和长安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洛阳盆地相对于关中平原来说面积较小,也不能作为洛阳发展的腹地,所以在朱标看来,洛阳也不理想。
但是相比于长安,朱标还是倾向于洛阳的。
但是,很快朱标去世,迁都事宜再次被搁置。
2、蒙古问题严重威胁明朝边防
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北京不是理想选择,理由是北京气候干燥,粮食生产难以自给。最重要的是北京紧挨着北元,在安全形势上非常不利,一旦北元威胁,明朝就需要保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负担。
但是朱棣并不这么想,在朱棣看来,北京不仅是自己的老窝,更是前出蒙古的前站。换句话说,朱棣要用定都北京的态度,告诉蒙古自己永不妥协,甚至要征服蒙古的雄心!
事实上朱棣不仅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将北京定为都城后,明朝实现了守卫北京和守卫边疆只能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防的开支。
朱棣在位期间,前后发动了5次对蒙古的北伐,巩固了北京周边的环境,可以说此时定都北京已经没有朱元璋时代那般危险了。
所以,1421年,朱棣大胆迁都北京,明朝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3、平衡南北地主阶级势力,加强皇权
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意呆在南京,是为明朝整体考虑。朱棣之所以不想在南京呆着,那是因为朱棣对南京不熟。
虽然从南方带过来一批文臣武将,但是在朝中,朱允炆还是留下了一些班底,继续为朱棣所用。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南方人居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人之中,很多是南方人,代表了南方的地主阶级,这就让北方人不爽了。
朱棣是在北方成长的,从藩王到皇帝都是北方人支持的,现在自己坐上皇位了怎么能忘掉兄弟们,所以朱棣必须将都城迁到北方,让强悍的南方地主们离开自己的老窝,让北方的地主们也能享受到朱棣带来的福泽。
事实证明朱棣是对的,迁都前,大臣们纷纷反对,迁都后甚至还有很多人鼓动明仁宗迁都回南京,最后明宣宗决定就在北京,才逐渐将北京定为大明帝国的首都。
当然,为了平衡南北的纷争,明朝将南京作为陪都,将凤阳作为中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乐皇帝在万众瞩目之下做出了迁都的的决定,自此之后北京成了明清两朝的都城,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不过原来的都城南京,依旧保留“京城”名号,说起迁都由来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南京,广封朱氏子孙,北京作为大明边界位置,经常就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比起安稳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说起迁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南京是都城,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显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过从很多方面来看他并不满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营是为了与元朝对抗,如今天下归一,自然要作出调整。
古代北京被称为“幽州”,是中原王朝抵抗游牧民族侵袭的重要屏障,元朝统一天下之后,一方面要治理天下,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最合适,元朝称其为大都。
1368年,先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重要对手,朱元璋终于有了和元朝对抗的资格,朱元璋选择在南京称帝,不久之后,派遣大将徐达北上讨伐元朝,徐达不负众望,把落后的元朝统治者赶回了大漠,大都也被更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朱元璋建国之后广封诸侯王,实力不俗的朱棣被分封到北平,洪武年间,北平作为明朝军事重镇,始终站在抵抗元朝余孽反扑的第一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过比起南京来说重要性还是稍逊一筹。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定都南京,南京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对于江南一带的政权来说,最好的选择,不过对于南北统一的王朝来说,南京偏安一方,不利于全国的统治,朱元璋在位期间就有了迁都的想法。
据说朱元璋曾派出太子朱标前往北方考察,寻求合适的迁都地点,朱标认为西安是最佳选择,不过朱标不久就去世了,悲伤之余朱元璋搁浅了迁都计划,几年之后,朱元璋也驾崩了,迁都一直没有实施,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时间非常短,况且上任之后着手削藩,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迁都。
削藩惹怒了朱棣,不惜南下“清君侧”,最终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上位,迁都的决定到了朱棣手中,朱棣没有选择西安,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封地北平。
相比之下北平可以更好地的对东北地区施加控制。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多数选择西安,一方面众多王朝以农耕为经济根本,再者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方,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强敌,必须把都城定在西安,不过明朝统一之后,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东北,相比之下北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样北平的防守强度也更大,如果继续在南京留守,一旦发生战事,需要从南京调集大批军队,作为为边防要地,北平的守备数量也不能少,因此明朝需要在两地驻扎大量军队,压力非常大。
如果迁都北平,那么北平地区的边塞军队既可以守卫京师,又能迅速集结出战,避免了出现上述问题。
朱棣统治后期,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蒙古势力趁机卷土重来,为了防止反扑,明朝需要在北平投入更多兵力,随着蓝玉等人去世,明朝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几乎没有了。
朱棣性格多疑,对于手握重权的大将很不放心,既然没有靠谱的人,干脆自己出马,亲率主力部队出征,凯旋而归,朱棣发动靖难之后,大批精锐部队都被朱棣带着南下,北方的防守强度有所下降,蒙古人不断骚扰,为了挽回颓势,朱棣需要重新构建北方防守阵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朱棣选择迁都北京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皇位来的不光彩,南京作为朱允炆的旧都,很难避免有忠于朱允炆的人行刺,朱棣在位期间曾多次遭遇刺杀,元凶就是朱允炆的旧臣。
好在每次都化险为夷,几番刺杀之后,朱棣意识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一方面加强锦衣卫建设,另一方面着手迁都,北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不仅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还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朱棣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下令扩建北平,动身迁都。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迁都后,奠定了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依旧是名义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内阁机构,被称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叶以后,南京的地位逐渐下降,成了许多大臣养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祯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过群臣大多反对,不得已只能作罢,最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留下了“文臣皆可杀”的遗言之后上吊而死,传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在我国历史上,迁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动的迁都,也有被动的迁都,有的迁都很成功,有的迁都却很失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可以说是主动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他为何要迁都呢?
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到1644年结束,一共延续了276年,算是国祚比较长的朝代了。从明朝建立一直到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结束,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国都,而北京则做了明朝223年的国都,占据80%的大明国祚。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次迁都是比较成功的。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朱棣为何要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完成父亲遗愿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大都是由北至南而成,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于南方,由南向北打下天下,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比较少见的成功案例。虽然成功打下基业,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其实很清楚,南京并非是定都的最佳选择。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还派出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两大古都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准备将国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阳。不过可惜的是朱标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没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刚刚37岁的朱标就病死了
朱标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来希望他成为一代名君的,结果却先走了。老朱很伤心,迁都的事再也没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带着遗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迁都,或许有完成父亲遗愿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却没有迁到洛阳或西安,而是迁到了北京。
二、天子守国门
明初,对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还是逃亡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当初被封为燕王的朱棣在北元的较量中,对形势是很清楚的。登基之后的朱棣开创天子守国门的先例,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朱棣一生好攻伐,从后来的几次御驾亲征漠北就能看出来,他是不甘做一位只知道享乐的皇帝的,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有担当的皇
三、巩固皇位
大家都知道朱棣上位并不是太光彩,虽然他打着“遵奉祖制”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这只不过是他出兵的一个幌子而已,并不足以让所有人都信服。他的侄子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就说明,南京是有一批忠于旧主的势力,只不过暂时隐藏起来而已。这对刚篡位的朱棣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南京旧有的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而他的根基在北京,要在南京扶持自己的亲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从不论是从个人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皇位的巩固上来看,迁都都是最佳的选择。
另外,为防卫边疆,朱元璋在北方封有好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从那位被朱棣绑架夺了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的实力来看,其他几位镇守北部边疆的藩王实力均不弱。为了有效控制这些藩王,避免再出现第二个朱棣,迁都至老根据地北京是朱棣不二之选。
四、北京地理位置比南京更有优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有大才。朱元璋能看出南京“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朱棣不会看不出。如果非要在南方选择一地作为国都,有长江作为主要屏障,四周也有些小山的南京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从地缘优势来看,南京相比北方的洛阳、长安、北京来说还是要差一些的。
山川作为屏障的优势要远大于河流,如果仔细看一下南京的地势,就会发现太依靠长江的南京有致命的弱点,一旦长江失守,南京则无险可守。虽然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但是看看这些朝代:东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五代南唐、南宋、南明等等,普遍国祚不长,除了其他的因素外,南京不利于防守应该也有很大的原因。
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至于哪个更多一些,或许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恐怕只有朱棣自己知道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从结果上来看,明成祖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成功的。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中国历史上的篡位者往往都是大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通常比那些名正言顺的帝王更勤劳、更努力、更自我节制,并竭尽全力建功立业,以最耀眼的大动作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皇位。
迁都北京,奠定两京制,合政治与军事中心为一,开辟天子守边的先例,这个做法是朱棣一系列大动作中的重要一项。
朱棣迁都北京有多方面的原因,起初主要是为巩固皇位,防止国内反对派的东山再起。朱棣即位之初,朝野汹汹,天下不稳,连建文帝的下落也不明。朱棣既以北京而起,便有必要巩固他的基础地盘。基础地盘巩固了,才进可攻,退可守。
朱棣将京师从南京迁到北京,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南京是明太祖和建文帝做皇帝的地方,建文帝是明太祖所确立的合法皇帝,却被自己以“遵奉祖制”的名义推翻,而朱棣坐在父侄坐过的龙椅上,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心里是不会安宁的。所以,朱棣即位后曾多次请番僧做法事,“荐福于皇考皇妣”,有一次竟达七天七夜之久,本意是想得到太祖和马皇后在天之灵的宽恕,求得他们的原谅。
上图明长陵祾恩殿
朱棣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不愿意留在南京,这既是迁都的原因之一,也是朱棣在登基之后,便早早开始在北京营建天寿山陵墓的原因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