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清朝京城共有十大国库,分为内库、户部三库和内务府六库。这十大国库里,其中有三个库是储存金银的银库,其他的库,各有储存的东西。

所谓内库,就是紫禁城内库,这个国库是一个存银子的银库,常年存银子一百二十万两,作为备用国库使用,主要作用是防止北京城被围攻。一旦北京城连续多天闭城,就会启用这个银库的存银,供紫禁城里的皇室人员使用。

户部三库里,有一座银库,一座缎匹库,一座颜料库。户部银库在清末时,常年存银一千万两左右。

内务府六库,则更加杂乱,虽然其中有银库,但是这座银库主要是存放满清皇室的金银珠宝的。

以户部银库为例,按照满清的制度,每座国库都设置一名管库大臣,通常都是户部侍郎兼任,设置户部的郎中为管库的司员,司员下面有十二名库兵。每库还设置记账的库书。但是,库书不能入库,只有十二名库兵能入库。

外省有税收的银两要入库,银库还要收费,费用大概是每一万两岁银,收费六十两,当做手续费辛苦费,这些钱一般都被库书和库兵瓜分了。

库兵要入库,一般是进入时管的宽松,出来时审查的严格。

入库时,即便是大冬天,也得脱了衣服裤子,一般库内都另外预备一套衣服,但是出来时,这套衣服必须留在库内,也就是光溜溜进去,光溜溜出来。

出来时,在库门口还设一个板凳,出库门时,库兵要跨过板凳,为的是防止两腿之间夹带。

即便如此严格,仍然有人能别出心裁地想出偷盗的办法。

一种是肛内藏银。

这种方法只适合外库,不适合内库,因为外库银子个头小,可以塞进去,内库都是大元宝,个头太大,根本塞不进去。

一般肛内藏银要做两点准备,一是搞点猪油卷,既能起润滑作用,又能把银子包进去,二是去东四牌楼的一个地下药店买一种药,起疏松作用,不疏松塞不进去,而且容易脱落。

一般肛内藏银大小都是八十两一次,也就是五斤,很重,一般时效性只有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时间久了,肛内撑不住的,银子会掉出来,跟老母鸡下蛋似的,就露馅了。

还有一种是茶壶藏银。

这种方法只适合在冬天做,而且是天特别冷的时候。

在库房里干活的库兵也得喝水,就得拿茶壶进库。一般情况下,出库时,都要把水倒干净,检查茶壶里没有东西了才行。

但是到了冬天就不一样了。冬天天冷,茶壶里的水会冻住。再倒时,大冰块倒不出来啊。库兵提前把银子放在茶壶里,沉底以后冻在冰块里,出来时检查茶壶,不容易发现被盗的银子。

除了上边两种偷盗库银的方法,库兵一般还会在秤上做手脚,当然,这样偷盗的量不会很大,国库损失有限。

库兵除了偷盗银库的银两之外,其他各种库里的宝贝,也有偷盗的,因为其他库相对银库没有那么严格。

比如户部三库之一的缎匹库,里面藏的都是御用的缎匹,还有各种其他布料,貂皮,动物皮革,因为这些东西入库不严格,出库也不严格,每年清点起来,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有些官员都是走马观花地抽查盘点。

这就给了库兵偷盗的机会,因为里面的东西少了,谁也不知道。

户部三库里还有一座颜料库,尤其杂乱,里面收藏的都是各种材料,宣纸,墨,毛笔,甚至檀木,松香,以及下面各省每年送来的各种贡品。

据曾经进入这个库里盘点过得清末文人记载,颜料库里面尤其杂乱,很多东西乱堆乱放,这里一堆,那里一片的。库兵偷了拿了,谁也不知道,这个恐怕没法防。因为这个库的防护比银库宽松太多了。

除了紫禁城内库、户部三库之外,还有就是内务府六库了。

内务府六库是偷盗的重灾区,甚至内务府的官员还监守自盗,这个真的没法防,除非安上摄像头,把监控室放在皇帝的寝殿里。

内务府六库里,储存的主要是皇家的宝贝,不用说大部分都价值连城。

比如蓝宝石,内务府宝库里收藏有大拇指那么大的蓝宝石,总共三块。比如,内务府收藏的金刚石,大小跟橄榄核似的。总共两口袋。

其他的金银珠宝,更是数不胜数,琳琅满目。

除了金银珠宝,内务府六库还储藏了很多名画,书法名帖,历代帝王像,各种家具,瓷器,古董,各种钟表,以及其他小玩意儿。个个价值连城,堪称无价之宝。

除了一些比较醒目的东西,内务府的官员不敢偷盗以外,其他的他们能顺的就顺回自己家,反正皇帝也不清查,也不知道有多少。正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据清代笔记记载,有个内务府的郎中,就曾经把一把龙椅偷偷搬回了自己家。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想查一查内务府的账目,结果内务府的官员,放了一把火,把账本给烧了。可见他们的偷盗有多严重。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满清的金库虽然表面看上去守备森然,感觉无懈可击,其实内部早已是烂透了。户部的库丁个个都是用屁眼夹银子的好手,在库房上班财源滚滚,在大清官场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管理库丁的职位叫库银郎中,是大清出了名的肥缺,为了防止贪污,大清规定库银郎中最多只能任职三年,不过据史书记载:哪怕是最廉洁的库银郎中,三年也能捞走10万两银子。

满清防备汉人,可惜入关时满人文化水平又普遍不高,十以内的加减法能流利换算的八旗子弟,已经算得上是大清的栋梁之才,像户部这种和数字打交道的部门,如果让八旗子弟上班,基本上能让这些勇士们脑壳爆炸,所以皇帝只能做出妥协,规定户部主官可以由汉人担任,用来帮助满人计算盈亏,不过守备库房的库丁,还是必须是根苗正红的满人。大清朝满人地位甚高,所以担任主官的汉人,即使发现手下库兵们损公肥私,迫于自己的民族地位,也多半不敢多说。于是库兵们愈发肆无忌惮,以偷盗贪污损公肥私为荣,以大公无私廉洁自律为耻。日积月累,库兵偷盗库银,渐渐地就成了大清官场不能轻易碰触的潜规则。

为了预防下面职员偷盗库银,第一代户部长官制定了严格规定:但凡进入国库者,不论寒暑,都必须赤身裸体,出库时,还需要两臂平伸,两腿微弯,不准并拢,张开大嘴作鹅鸭叫声,以表示口里并没有叼出银子。当时在库房上班,既辛苦又伤身,还毫无尊严可言,薪水也低得可怜。可以说在清初这个特定的时期,库兵编制是个人见人嫌的清水衙门,也是满人内部给不识抬举者穿小鞋的最佳发配之地。

这些得罪了贵人的库兵们,一年大部分时间里,要忍受着北方的严寒,还要脱下身上的单薄衣衫,赤身裸体地跑到库房里去巡逻,成百上千万两的银子成天在眼皮子底下滚来滚去,可自己的手上却不能拿起分毫,一边受冻一边还要担忧家人晚餐如何解决,天天月月年年重复如此,直到白发苍苍、皱纹渐生,这让人如何甘心?

在贫穷的逼迫之下,有库兵想出了用屁眼夹银的办法。刚开始不少库兵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毕竟国库存银动辄几十两,不同于市场的散碎银两,二指宽的谷道,又如何承受这巨大硬物的蹂躏?但总有穷疯了的库兵,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态度,开始了拼命的训练。先是用鸡蛋涂上麻油往里塞,待逐渐适应之后,再换鸭蛋、鹅蛋最后换成铁蛋,等能塞上六七枚十两以上铁蛋的时候,就可以去银库夹银了。

按照大清库房制度,库兵编制为40人,每月开库9次到14次不等,平均每个库丁月当班次数为三到四次,每次进出六七趟。按照小编渊博的数学知识可以算出,库丁们的每次当班,至少能带出库银三百两左右,一月收入高达上千两,年薪高达万两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清朝中期,即使是当朝亲王,岁俸不过是一万两,俸米五千石,还得养活王府大大小小上百人口,待遇远远不如小小一个库丁。

道光银饼

正因为盗取库银收益巨大,所以库丁们即使知道这是杀头大罪,仍旧亦无所顾地纷纷下手,加入了盗取国库银两的致富团伙。虽然库房制度完善,但利益所至,作为监督的库银郎中及司库,全都被吸收为库房团体中的一员,要么共同分赃,要么只能装瞎不管,犯不着为了公家的事,和众人结怨。毕竟这些旗人出身的库丁,在京城盘踞已久,身上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本不是一个汉人主官所能碰触的,还不如跟着分钱,平平稳稳的渡过这三年任期实在的多。

由于积弊已久,亏空过多,库房实银很快成为了官场不能碰触的存在。到了嘉庆年间,对银库的检查已经形成了惯例,每次上面调查,库吏便奉上白银三千两,连同御史的仆人车夫,只要在场,亦会有三五百两的红包打赏,人人有份,个个欢喜,库房也一直平平安安。据杂书记载,当时有心思活泛的会试举子,也会装模作样前来检查,库丁们照样会打探对方的家世背景,奉上大小不一的“封口红包”。

道光22年间,朝廷赔款频繁,财政赤字严重,为了填补空缺,朝廷决定买卖官员用以敛财。市场即开,生意兴隆,前往库房交银买官者是络绎不绝。库丁张诚保之兄张亨智想为待业在家次子张利鸿捐个知州,于是将一万一千两银子分为十一个袋子,前往户部交钱入库,由于生意实在太好,直到晚上,才轮到张家前往交钱。

正巧上秤报数的就是张诚保,张诚保便在报数之时故意多报,将7袋银子报成了11袋,剩下的则自己收入囊中。库房虽然制度完善,但银库监督以及知情人员皆以分得好处,故众人皆装聋作哑,任由张诚保将剩下银子拿回了弟弟自家开办的万泰银号。结果银号伙计见早上取出买官银袋,原封不动回来了四袋,几个管事略一打听,就得知了事情原委。于是便跑去向张亨智索要好处,结果讨来了一顿臭骂,几人一怒之下联名到衙门控告,于是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道光国库亏空”一案。

史载:“道光23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

将二人一个斩首,一个流放之后。素以小气闻名于史的道光皇帝,穿着破旧的补丁龙袍,吃着舍不得放鸡蛋的打卤面条,突然警醒:这等积习舞弊之事,恐怕张氏兄弟二人盗用已不止此一次矣!于是派出刑部尚书 惟 勤 带人亲自盘查银库,并参与审讯。库丁虽然将户部经营得密不透风,但惟勤是宗室出身,又长期在外为官,所以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银库帐面结余应为1218万余两,但实存白银却不足293万两,亏空达八成以上。更让 惟 勤感到棘手的是,扣除张氏兄弟所贪,新收卖官银两无一短缺,而正项(即历年结余)银两却名存实亡。原来本该是堆满白银的柜子上,放满了包裹着布匹的木头,与其说是银库,还不如说是木材库更为合适。

这个结果犹如平地惊雷,将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老皇帝击垮了。

道光已经62岁,一向节俭成癖,上任之后,就下令停止了各地蔬果特产的上贡,将御膳改为四菜一汤,还规定除太后皇后,任何人不过节不能吃肉。即便如此,道光经常为了省下晚膳费用,不惜让太监走上十来里地去宫外买烧饼充饥,因来回路途较远,太监买来的烧饼十次有十次变得冰凉生硬难以下咽,但道光毫无怨言,就着热水,啃完烧饼,然后睡觉,连点灯的油钱都节省了。

道光不喜奢靡,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可见衣服也没置办几件,有次龙袍磨破,道光不舍得换新,于是送去内务府修补,结果花费上千纹银,让道光肉疼不已,又无法改变内务府潜规则,只能让皇后学习针线缝补了事。

道光回过神来,决定彻查此事,为了避免外部干涉,他派遣了定郡王载铨、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穆彰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敬征,兵部尚书裕诚、军机大臣兼工部尚书塞尚阿,组成的调查团队,以及从嘉庆五年到道光二十三年,四十三年间历任接触库银的官员,不管是库管司员、查库御史还是库丁书役,都开出名单,隔离审理。

结果发现牵扯太宽,整个和大清的库房系统有关的职员中,只有一个叫做骆秉章和另一个叫周春祺的官员,没有接受贪污贿赂。就连调查组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穆彰阿,户部尚书敬征也被牵涉其中。

事已至此,案件再也无法追查下去,众大臣只能上奏劝说皇帝:“户部库银,自乾隆时和坤当国后,即未清理。库内侵蚀,子而孙,孙而子,据为家资六十余年矣。"

道光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和稀泥的方法:将嘉庆以来历任官员,按照在任时间,每月罚银1200两,去世者减半。在任官员荣庆等六人,则罚款加倍,其中库房主管穆彰阿则被罚白银十一万两!

由于人数太多,这些污点官员们除了查库御史全部革职外,其余官员只能记过查看。

结案之后,平白丢了大半国库的道光帝仍然忿火中烧,于是把怒火发在了小小的库丁身上,将这些库丁和银匠全部处斩,妻妾子孙全部发放到新疆为奴。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即便是在科技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家对于内部人员制造、搬运货币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监管理。而在古代社会由于科技技术不那么发达,所以银库里监守自盗的行为是常有的。

比如在清朝的户部银库中,就曾有库兵中饱私囊,利用“肛门藏银”的方式盗取库银。所谓的“肛门藏银”就是指人将银子塞入肛门中,然后躲过盘查,盗运出去。不过,这项技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据盘查银库的清代官吏记载,有些看守银库的库兵先用猪油润滑肛门,然后将银子塞入猪大肠内,最后将猪大肠塞入肛门内。这种方式虽然恶心,但盗运小额的银子是非常方便的。有些贪心的库兵,一次竟然可偷取几十两之多。

因此,为了确保银两的安全,清朝专门设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来管理银库。在户部的银库中,设立管库大臣一名,一旦出了差子是要杀头的,所以管库大臣也不得不严格管理下级。

管库大臣规定,所有的库兵进入银库之前都不得穿衣服。走进去后,里面有专门的衣服可供蔽体,这是为了防止库兵通过衣服盗银。此外,为了防止“肛门盗银”现象。所有的库兵都必须大步跨过正门前的一条板凳,这是专门用来检查库兵的。如果库兵肛门之中夹了银两,必然不敢大步跨凳,因为一旦动作过大银子就会掉出来。

同时,进出银库的其他生活用具也必须严格检查,以免被库兵用来藏银。不过,即便清廷管理银库如此地严格,也依然无法彻底杜绝白银被偷的现象,因为团伙作案和里应外合防不胜防的。在清文宗道光年间就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户部银库失窃案,以至于惊动了道光皇帝。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古代的国库都是存放现银,且数额巨大,户部只记载收支账,并不能像现代会计讲的日清月结,无法每日盘点库存现金。这样的机制给了看守国库者监守自盗的机会。

清朝的国库叫做银库,属户部管辖,银库的首长叫做郎中 ,三年一换,是户部公认的肥差,官职虽小,三年下来能贪污的银子远超一品大员。

底下负责看守银库,防止银库被盗的士兵叫做库兵,也是三年一换。由于事关国家财政,银库士兵选拔也很严格,都是旗人出身,经过层层筛选,艰难程度不低于公务员的国考,很多人为了谋个库兵的职位花费重金贿赂官员。库兵也是三年一选,且是轮班制,每个人一个月上不了几天班,所以在职期间库兵们都绞尽脑汁的往自己兜里揣银子,朝廷也不断出台管理政策肃清此类现象,在双方的斗智斗勇中,出现了许多令人膛目结舌的藏银子方法。

起初库兵们将银子藏在茶壶里,下班时候会有人检查倒下茶壶,看上去里面都是茶水,其实银子已经被粘在壶底。后来,未免茶壶携带,规定库兵们不许自己带水了,每日早上由人用木桶装一桶水供众人饮用,下班带出去空桶。这时有聪明的库兵想出个高招,在木桶下面做个夹层,看上去是空桶,银子都在夹层里被带出去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直到有人用了质量不过关的木桶,出门前银子洒了一地才败露。

后来,库兵们开始利用身体做容器偷运银子,就是趁人不备将银子放在工作服里,借去厕所时候将银子藏在菊花里,是不是很难想象那里怎么能藏下一锭银子,人啊为了钱财能忍受的痛苦是无下限的,库兵为了藏银子,都是反复练习过的,什么姿势方便,利用花生油猪大肠等辅助,优先选用南方的银子光滑无刺,什么走姿能不掉出来。

朝廷为了防止夹带银两,规定库兵每天上班时要脱光,统一换工作服,每天下班都要令他们裸着走一段路程,并且跨过障碍物,功夫不到家的就要败露了。

尽管朝廷一再严查库兵私盗银两,奈何重利之下勇夫不断,监督效果并不理想,难怪国库总是空虚呢,这些蛀虫就够皇帝喝一壶的。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古语云:"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句话说明清朝的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都如此能敛财,不过清朝有个比知县还小的官——库兵,却比知县来钱又多又快,那么库兵是何职业?他又是如何来钱的呢?

清朝的库兵指的是看守库银的士兵,相当于看着国家银行的士兵,一般都是八旗子弟兵,因为别看是个库兵,这种职业来钱很快很方便,由此,要想当上库兵不走后门都不行。

库兵上面是银库中郎将,一般领导着十几名手下,库银中郎将三年一任,任满可得银二三十万,别以为当官的挣得多,其实库兵最能"挣"钱了,库兵一天"挣"个百八十两没问题,说白了库兵就是偷藏银子。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着银子偷银子,"这些库兵偷银子的方法很绝,他们首先买一些猪大肠,把猪大肠在花生油里浸泡,润滑无比。当上班无人时,偷偷拿出银库里大约百十两文银,快速装入猪大肠里,上厕所把这些银子塞入肛门里,这样就可以很顺利的带出去。回家后在排泄出来,虽然银子有点脏,但买东西吃的香。这也是库兵在当时都是有头有脸的子弟来参加的。这样算来一个库兵一年弄个三四十万没问题,这在当时有句谚语,"库兵库兵,让做知府都不行"。

其实清政府为了防止库兵偷银子,也做了一些防范,比如上班时都要脱光检查,然后换上清朝官服,下班时,要跨过板凳迈过去,目的就是叉开腿,看看双腿间是否夹带银子,过了这关还有一关,伸来双臂,上下抖动几下,看看腋窝是否夹带银子,看似防范工作做的很到位,岂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统治者万万想不到,肛门里还能夹带银子,其实我觉得和走私毒品有些类似,也不知道谁给谁学的,不知道古代和现代谁是师傅。

其实面对堆积如山的银子,任谁也动心,"白酒红人面,黄金动人心"无论清政府如何提高防夹带的措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库兵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偷带出去。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面对练有“肛门藏银”的库兵,清朝是如何防止国库银两被盗呢?

无论做什么行业都是需要天份的,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在一个夏天,一个货郎挑着担子走村串巷的吆喝,很快就有一些人围过来买东西,在大家都散去之后,货郎发现自己的货物少了,可对面就只剩下一位光屁股的少年,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货郎满腹不可思议地离开了。

货郎走了之后,光屁股的少年从腚眼里拿出盗窃的物品进行炫耀,由于其父母没有对其实施有效的管教,致使这位天才的盗窃少年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后来终于锒铛入狱,在要被斩首前,他的老妈妈前来探视,当初的少年说再让我吃一口乳汁吧,谁知少年一口把其母亲的乳头咬了下来,说:“要是当初我犯错误的时候,你打我骂我,也不至于有的今天”。

大清朝的库银兵,就是采用肛门夹银的方式,把大清朝的国库盗窃一空,这种肛门夹银的独门绝技只有库银兵才会练习,也是真正下过苦功夫的,这些库银兵刚开始练习时会采用涂上油的鸡蛋进行练习,再能夹上鸡蛋正常行走、健步如飞的时候又会用鹅蛋练习,继而又会换成和银子份量相同的铁蛋进行练习。

功夫练成之后,就利用每月进入库房的机会进行盗窃,从一人到两人、慢慢地利用这种夹银盗窃的方式就成了大清库银兵修炼的绝技,一个小小的库银兵年收入可以达到万两以上,一时间当库银兵就成了一个很热门的行业。

但事情总会有败露的时候,因为库银兵和掌管库银官吏的内讧,盗窃的事情终于浮出水面,史书记载:“道光23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后来道光皇帝下大力彻查,结果因为牵连太多的官员而作罢,但愤恨的道光皇帝,还是下旨斩杀了不少的库银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