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航空母舰,为什么不能有航空公舰?公的不是更厉害吗?
窃以为只有杠精才会钻到航母的名称上,搞出什么公母之分。
航空母舰是个舶来词,它的发明者也不是中国人,英文中管航母叫“Aircraft carrier”,请问如何去分公母?
Aircraft carrier里面Aircraft是飞机、航空器的意思,carrier是载体、装载物的意思,合成词组里面可没有什么雌雄之分,如果不对应翻译的话,完全可以将英文里的“航空母舰”翻译成“飞机装载船”,反正你开心就好。
所以,找这种字眼难道不是杠精才会做的事儿么?不过是摘出中文里的单个形容文字,拿来偷换概念罢了,显得很聪明,实际则很无聊。
甚至连“航空母舰”这个中文词都源于日本,日本人是最早的航母开发者之一,也是早期最热衷于航母发展的国家,所以他们在发明这种舰船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航空母艦”的称呼,一般日本人会简称“空母”。
“母”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很形象的汉语形容词,有母巢、主体容纳物的意思,或者你理解成机窝都没毛病,它很形象的表达了飞机以航母为巢,以航母指挥为尊作战的情形,这与“公、母”雌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扯什么“公的是不是更厉害”并无意义,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罢了,军舰本不分公母,你非要调侃一个公的出来,这笑话实在冷的可以。
有航空母舰,为什么不能有航空公舰?公的不是更厉害吗?
谢邀,公母的“母”啊?那这么说还是真有“公”舰的。但不是航空的。
它的用途就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直接插入敌舰体内,算“公(攻)”了把?
只不过,这种船现在已经没人在用了。
这就是撞击舰。
注意这艘船的前部,在水线下面有一个常常的凸起物。这个东西叫做撞角,也叫冲击角。
一般的来说撞角是由坚硬的金属制成的,仅仅的固定在船的主龙骨上。
当船高速撞向另外一艘船的时候,由于受力被主龙骨分散开了,而且是硬质金属头部,被撞的船可以被撞角直接击穿或者击断。
用这种战术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就叫做“撞击舰”。咱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公舰吧。
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战法,主要原因就是之前军舰上的火炮并不准确,使得这种船可以直接穿过火炮的封锁而完成攻击。
后来啊,火炮技术又得到了一些发展,这种撞击舰的存活率就不高了。当然了撞击舰其实也与时俱进的改进过。例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撞击舰就是用了很低的干舷尽量的缩减自己在水面上的投影目标以躲避火炮的攻击。
例如南北战争的马纳萨斯号撞击舰看起来都是半潜船了。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这种船还是存在的。例如北洋海军的超勇号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撞击巡洋舰。注意它还是巡洋舰,上面有两门10寸炮和4门4.7寸炮。不过炮击并不是这艘船的主要任务。看炮的位置:
它的大炮是装在炮房里面的,呃别想歪了!!!
炮房外面是可以可以关起来的装甲门。实施撞击的动作的时候,装甲门关闭,整艘船高速的冲向敌舰。直至将敌舰撞毁。
只不过,这个型号的船在实战中撞角并没有发挥过任何作用,相反撞击舰都被击沉了。
这里还有一个轶事。超勇级撞击巡洋舰大清一共造了两艘,一艘就是“超勇号”,另一艘叫做“扬威号”。为什么要提“扬威号”呢?
扬威号最早的管带(舰长),就是甲午海战中指挥“致远号”撞击日舰“吉野号”的邓世昌。
很多人说邓世昌撞击吉野号是一个很冲动的举动,其实这是邓世昌的看家本领之一。只不过和撞击舰的没落一样,这种海上撞击的战术在鱼雷和更精准的火炮面前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实战意义。
而邓世昌也成为这种战术的一个牺牲者,伟大但十分令人唏嘘。
到了一战、二战期间专门设计的撞击舰也就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当时很多大型军舰上都依旧保留了撞角。
例如泰坦尼克号的奥林匹克级的首舰“奥林匹克号”,一战期间被用作运兵船,也做出了相应改装。
在1918年5月12日遭遇德国的U-130潜艇。由于有反潜艇迷彩,潜艇的鱼雷无法击中这首巨舰。反而是,开足马力的奥林匹克号将德国的U-130潜艇直接拦腰撞断。
这或许就是题主想问的“公舰”了吧?不过的确还没有搭载舰载机的“航空”功能。
有航空母舰,为什么不能有航空公舰?公的不是更厉害吗?
有一位学龄前儿童,在看军事题材的战争电影,对于海上能起降舰载机的航空母舰,感到非常来劲,就问其母亲道:“妈妈,是航空母舰厉害,还航空公舰厉害”。
这位儿童通过幼儿园老师的启蒙教育,对于人类包括大自然中的动物,已经有了公和母的概念和区别,因此,才会问这个令其母亲一脸懵懂的话题。
是啊!是航空母舰厉害,还是航空公舰厉害,可能其母也没有这方面的军事知识,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自然回答不上来,导致那位学龄前儿童,独自在探索究竟是航空母舰厉害,还是航空公舰厉害。
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前苏联海军称其为重型载机巡洋舰,称呼不一样,但却是一个意思,中文“航空母舰”一词,最初来自日文汉字。
作为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排水量即便二战时的舰队航母,通常也有数万吨,因此,航空母舰绝对是个海上的庞然大物。
航空母舰,是海上流动的野战机场,其体量就等同于海上的大本营,母体的意思,在很多科幻片中,外星生物的大本营,一般也都叫母体,或者是母巢,航空母舰的说法就此而来。
宇宙中,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阴就有阳;有母就有公,其实,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因此,既然有航空母舰,那么是不是应该也存在航空公舰这一舰种呢!
据悉,某国早在2008年奥运前,就成功研制出新一代航母克星-“航公”,此消息传来,顿时令五角大楼上下一片哀叹,惊呼其11艘满载排水量10万吨级的航母,就只能在领海当游艇使用了,其海军的航母霸业即将告终。
据此国军方情报部门透露,“航公”是由生铁和低碳钢制造,满载排水量高达10万吨,与核动力航母“尼米兹”极相当,舰上设备干净利落,既没有什么舰炮、近防炮,也没有火箭发射器和拦截导弹,没有什么电子设备、数据链系统,却具备极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
“航公”上既没有安装雷达,就单纯使用简易的望远镜,水线以下包括侧舷装甲,其厚度高达5-10米,任何水雷、鱼雷、反舰导弹等,对其打击均无能为力。
此外, “航公”的攻击性,十分可怕,是一根直径数米,重达1万余吨的粗铁棒,由于常规攻击对其没有作用,“航公”在高速靠近对方后,能将铁棍直接插入航母,令其彻底丧失抵抗意志,只剩下挨揍的份。
大惊失色之下,此国海军经过紧张评估,正考虑从东北亚撤回航母,以防止航母在海上被“航公”所蹂躏。
航空公舰,率先研发成功,标志着未来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某国军实力将彻底雄起。这世界上什么都有可能,既然有航空母舰,为什么就一定没有航空公舰呢!看好航空公舰惊人的战斗力,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说不定还真出航空公舰了呢!
有航空母舰,为什么不能有航空公舰?公的不是更厉害吗?
飞机是子女,军舰是家长;
子女要吃饭,妈妈得供嘴;
油弹食和住,船上就是家;
母舰像母亲,公舰做护卫;
望文识意错,还要深究义;
分门别类清,不做军事盲。
有航空母舰,为什么不能有航空公舰?公的不是更厉害吗?
不管航空母航还是航空公舰都是顶尖科技的集成。
之所以是母舰,说明它需要很多子女护卫帮助,它也保卫着子女。
公舰就不一样了,得单独打拼,科技含量更高。
因此,就目前的技术,还造不出航空公舰。所以,只有航空母舰。
有航空母舰,为什么不能有航空公舰?公的不是更厉害吗?
航空母舰首先诞生于英国(1917年),因此它的名字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叫“aircraft carrier”。按字面翻译,aircraft就是飞机,carrier是载体,连在一起就是“承载飞机的东西”,意思直接明了,英语就是这么准确但无趣。
再说说中文翻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翻译也是一门学问,讲究一个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这还是一百多年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到了今天仍是翻译界的金律。
回到问题本身,航空母舰就是信达雅在翻译上很优秀的体现。逐字分析一下:
1)“航空”代表了飞机
2)“舰”字代表了它是船
3)最妙的就是这个“母”字,形容了这艘船具有载体的特点,像“母鸡”一样把飞机放(生)出去。
连在一起表达的意思就是:这艘船像怀孕的母鸡一样,带着飞机跑老跑去,并且能把这些飞机放(生)出去。如果用“公”来代替“母”,表达的又是啥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