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英国人之所以保留着君主制,自然是因为英国的国实际情况所致,更何况,保留着王室能够带来很多的好处。
第一,王室是英国的精神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孤悬海外的英国,养成了孤傲、理性而又保守传统的性格。王室正是英国传统文化与贵族礼仪象征的最好体现。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与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王室是将英国四个主体以及广大的英联邦成员联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剂,如果没有了王室,那么英联邦乃至英国能否继续存在,还是个未知数。
虽然没有实权,但英国君主并非没有任何作为,在英国政局中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是英国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
第二,王室深受爱戴是有原因的虽然表面上高高在上,但并不代表英国王室是压迫者。光荣革命之后,王室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实权,然而英国人仍旧非常尊敬王室。
包括英国在内,王室的男性成员都要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军服役,如今的查尔斯王子、安德鲁王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全都在军中服役。有人说王室服役不过是做做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战期间,英国被德国轰炸,王室仍旧固守在白金汉宫不做任何撤离,如今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发表了著名演说,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二世也奔赴前线帮助治疗伤员。
虽然每年英国王室需要至少4000万英镑的财政补贴,但这个数字对于英国这个全球主要经济体来说并不值得一提。
更何况,英国王室作为英国的一个“品牌”,给英国带来的收益更多。以威廉王子大婚为例,仅仅婚礼的实况转播、纪念品出售、旅游观光业收入等,就给英国带来了巨大收益。英国王室将英国的绅士文化、贵族文化等传扬到其他国家与地区,也是英国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多谢邀请,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那就是“英国人为什么要推翻王室?”之前的答案都是在强调英国的文化传统、王室的重要性、王室的影响力以及王室为英国带来的利益等等,这些的确都是英国人不推翻王室的原因,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英国国王或者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其实只是国家的象征,并没有实权。而且,英国温莎王室,做的这份职业做的还挺不错的说。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我这么慈祥可爱的老太太你们也想推翻,太过分了吧(来源:Wikipedia,下同)
在讨论英国人为什么推翻或者不推翻王室的原因前,我们要先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民族国家不论政体形式如何,都要拥有国家元首作为本国的象征,这是国家的特征之一。之所以现代民族国家会设置国家元首这一职位,这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求,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求。在现代政治实践中,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者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掌握者或者象征,在整个国家体系中,实际或者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们国家元首的权力各国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1)公布法律;(2)任免国家机构中的高级官员;(3)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4)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进行对外交往;(5)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6)部分国家的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家元首,因其宪政地位不同,导致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实际拥有上述这些权力,而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则只是象征性的拥有上述这些权力,英国国王(女王)就是象征性的拥有这些权力。现代世界各国,因其政体不同,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的称呼、权力也各不相同。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是由专门国家最高代表者担任,有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是由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也有一些国家的国家元首是由象征最高权力者担任,而英国的国家元首温莎王室的国王(女王)就是这种象征性的最高权力者,实行世袭和终身任职。因此,看起来英国王室拥有很多权力,但事实上,作为英国国家元首国王(女王)的直系亲属,英国王室所享有的这些权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权力,而不是实际拥有的权力。既然只是拥有象征性权力的国家元首,推翻他(她)其实没什么意义的。
加冕仪式上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相反,作为英国国家象征,英国王室相比普通人,还要受很多限制。而这些限制,其实就是民众对王室的期望,换句话,就是民众希望王室成为他们理想中的那个人格:王室成员既要雍容华贵,又要平民化,可以说要求极为苛刻。而且王室的生活,几乎全部都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某种意义上,英国王室成员,稍微做出一些不符合王室规范的事情,都要被“集火”,甚至连普通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英国王室成员,都不能具有。最典型的就是查尔斯王子,婚外恋导致到现在还不受待见。而哈利王子的王妃梅根,自从爆出与王子的关系后,不管有的还是没有的,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被英国媒体“塑造”成什么样(什么家庭不和,争风吃醋,挑唆王室不和的帽子反正全扣上了)了……这样的生活,其实真的不值得羡慕。某种意义上,如果推翻了英国当前的温莎王室,上哪找比他们更符合英国民众心目中的“主权者”身份的人来代替他们呢?
2013年在白金汉宫阳台上的温莎王室因此,个人以为,英国人已经找到了那个最接近对英国人期望中“完美”标准的王室了,某种意义上,英国温莎王室,在做象征性国家元首这一“事业”上,已经做的相对来说,比较好了。推翻了现在这个王室,换了其他人,真不见得比现在的温莎王室做的更好。因此,这大概也是英国人不推翻王室的原因吧。同样也是因为王室既没有实际权力,又在做英国的象征这份职业上,做的很不错,所以英国人也没什么理由推翻温莎王室。
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谢邀请。1688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也称"光荣革命"),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二世被推翻。这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政变后,荷兰执政威廉-奥伦治及其妻子玛丽应邀作英国的国王。
1689年,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规定国王不得干涉法律。通过议会立法,用法律来约束国王的权力,这是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之一。英国议会制君主政体由此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基本上是在和平的过程中完成的。因为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已经把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光了。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政府大臣、法官,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英国国王还是英联邦的元首。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国家的象征地位更为突出。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主要在下院。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18世纪以来,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的法案。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英国王室和国王之所以没有被废黜而得以保留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一,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突出;二,王室和国王的权力一直被限制,极大的消减了社会各阶层的怨气,所以他们并没有达成废除王室的共识,也就是说,君主立宪制并没有得到民众和精英阶层的普遍反对;三,虽然,国王和王室远离世俗政治,但是作为王权退让后所保留的权力,比如,英国王室、尤其是国王,被议会和民众确立和尊重为英国宗教的保护者,英联邦的元首和英国领土的领主,在名义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且是代表英国国家的、超越所有党派的国家元首,因此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英国保留下来的君主制和国王,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一个组织或党派无法替代的。其中第三条是最主要的原因。
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皇室是国家象征没有什么实际的政治权利。而且,根据统计,每年皇室光进行官方旅行就要花掉450英镑(大约四千万人民币),平摊到纳税的公民身上差不多一人65便士。英国有必要花巨资养着一个看似没什么用的皇室家族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我们中国也斥巨资研究保护历史,也不惜为了上万亿整一个奥运会。对于英国来说,王室的存在就是他们对历史的自信也是他们国家的活招牌。
第一:皇室的地位是自己争取的结果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是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自然双方要妥协,作为封建的来源——国王,他的存在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来讲,皇室的存在也极大的推动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和民主。皇室很理智的顺应了历史趋势,站对了历史队伍。英国的皇室是否不是由资本主义是否同意决定的,而是皇室主动把封建主义变成文化传统,让英国完成了不流血的政变。同时英国皇室也极大的保持了英国文化的延续性,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皇室有天然权利,是英联邦的皇室
英国皇室虽然表面不理朝政,但他们也在为英国努力着。英国女王是英国的形象,她一向以慈眉善目的姿态示人。英国女王就如同日本天皇一样,也要长年拖着疲惫的身躯奔赴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外国重要来宾来访时,女王需要出面接待。接待就要聊天,聊天也不能尬聊,所以英国女王也需要做很多功课,即使已经九十岁高龄。女王也不可避免的要出国访问,元首的出国必然不同于常人的旅行,她需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仪态,甚至不能迈错一步说错一句。当然,皇室不发威我们也不能拿皇室当病猫,如果皇室不满也很容易引发宪政危机,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和统治。英国女王是英联邦包括新西兰、加拿大等在内的16个国家的女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皇室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得民心
英国皇室在百姓中的口碑还是非常好的,除了他们平时的和蔼和亲民外,皇室也给百姓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首先,英国皇室在削减自己的日常开支,一定程度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其次,英国的一些年轻皇室也在努力赚钱,长公主每年要出席几百个典礼,威廉王子也在开表演性质的救援飞机,他们把自己的工资全部公益捐出。英国是一个绿化面积非常大的国家,其中有很多的绿化土地都是皇室提供的,在寸土寸金的英国这些绿化也是皇室带给百姓们最好的福利。
哲学上常说:“存在即合理。”,英王室的存在不光合理而且十分必要。英国王室既是英国人民的无形信仰也是英国人民的心里寄托,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历史文化没了,留给人的就只剩下嗟叹和后悔。
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首先,当年的英国也试图废除过君主制,想推翻王室的统治,由此发动了英国内战,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消了君主专制。然而虽然将国王杀死了,可国家的发展并不是如英国人所预想的那么好,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国家却陷入了动荡。后克伦威尔利用国内混乱待整的局势,发动了政变,开始了军事独裁,这其实和君主专制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克伦威尔去世后国家再次陷入动乱,于是人们意识到或许没有国王并非是好事,查理二世复辟。当反动的詹姆士二世上台开始血腥报复后,议会发动宫廷政变,迎回玛丽和威廉,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这一举动可谓是大智慧,既保证了政体和国家的稳定,吸取了英国内战的教训,又在自己掌控范围内换了君主。君主是由议会迎回,必然也是需要议会的支持,由此英国将君主独裁制平稳过渡到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没有流血冲突的“光荣革命”。
其次,要推翻一个事物,一定是它不好、不利于事态的发展才要推翻。可是,光荣革命后的君主和王室已经成为一个和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相和谐的事物,并且君主们没有添乱或出错,反而起着国家精神领袖、国家形象象征、英国贵族气质体现者的作用,那么保留一个王室来维持政体稳定和国家持久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还与英国的国民特点有关,英国人历史上一直倾向于保守,无论是政治变革还是经济政策,都趋于安稳,不想有太激进的举动。他们倾向于细水长流式的稳步前进,于是保留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王室,也成为英国人欣然接受的事,只要它不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阻碍,就不会极端地来废除王室、引起动荡。
英国为什么不废皇室?
2019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个多事之年,先是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辞职,继任首相约翰逊脱欧一直没有进展,他承诺的10月底脱欧目标已经成空,约翰逊把英国女王当作救命稻草,征得女王同意后宣布关闭议会,而反对党英国工党则恼羞成怒发表声明要求废除英国王室制度。
可是谁都知道工党是在说气话,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党就提出过这样的议案,结果英国议员十有八九不同意不废除英国王室,而日前的民调显示,有90%以上的英国民众不同意废除王室,有5%的英国民众表示无所谓,只有不到3% 的英国民众赞成废除王室。
我们知道皇室和皇帝是专制的象征,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多国家早就废除了皇帝制度,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的排头兵,英国为什么一直保留王室制度呢?
一、民众的需要。由于文化的原因,西方的皇帝和国王的独裁权力并不是那么集中,在古代的时候,皇权就有很多限制,皇室封的王侯的爵位不能随便剥夺,财产更是神圣不可侵犯,不经法庭裁定不能予以没收。而且国王不干预国家司法,不能随便给人定罪,国王只要好吃好喝,一般不会乱来。
而中国的皇帝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话就是王法,王法高于一切。生杀予夺全在皇帝一念之中,动不动就是凌迟抄家,诛灭九族,杀错了也白杀,高兴了就给你平反昭雪,不高兴明知道你有冤屈也将错就错。就拿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来说,前期血债累累,后期劣迹斑斑,百姓对它恨之入骨,它在百姓心里没有一点神圣的意思,百姓也不会对它像日本人对天皇,英国人对女王那样崇拜。
所以中国和英国的皇帝虽然都招人恨,但专制制度不一样,恨的程度不一样,中国人把皇帝看作万恶之首,一说革命那就是势不两立、斩尽杀绝。而英国人平时干什么跟皇帝无关,皇权也管不到他们的私生活,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让进,爱谁谁当皇帝无所谓。
再说,千百年来,民众习惯了皇室的存在,皇室是国家的象征,民族的影子,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没有了皇室就会没有依托,就会非常空虚,早晨一觉醒来没有了皇室就空荡荡的。
而且皇子成婚了,女王生日了,王妃出轨了,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八卦的素材。每天把英国弄得热热闹闹的,所以他们觉得每年仅仅花几亿英镑养着英国王室,挺值得。
二、王室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现在的英国王室早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女王只是一种象征。但有女王和王室在,就没有人敢乱来。王室起着国家稳定基石的作用,王室就是英国的定海神针。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共和国,但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比皇帝还专制,所以大家就推翻了这个假共和,迎来了查理二世,让国王重新执政。
世界近代史上过好多国家都在爆发"革命"后废除了国王,但相当多的国家在废除了国王以后建立的政权都比国王更残暴、更独断,比如萨达姆之于伊拉克,霍梅尼之于伊朗。所以说英国人保留王室就是最聪明的选择,有了名义上的王室就没有人胡作非为。
三、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来源于西方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最大成果。秦末汉初最大的无赖刘邦跟项羽在鸿沟为界,分治天下。墨迹未干,张良陈平等谋士就让刘邦反悔,刘邦犹豫说这恐怕不好吧,我和项羽有协议。
谋士说协议算个屁,打江山重要还是协议重要。
所以说古代中国人看中三十六计,不重契约,统治者翻脸不认账的事层出不穷。在清帝退位的时候,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跟满清皇室签约,契约中满清答应退位,民国政府则给满清皇室以优待。
可是溥仪根本就没有把契约当回事,首先违约,在辫帅张勋的怂恿下复辟。而杀近北京的冯玉祥也来了个你不仁我不义,废除了跟清皇室签订的优待条款。
而这样的事在西方就很少发生,西方人非常认死理,重承诺,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契约精神的故事。1797年7月15日,美国的一个农场,一个幼童不幸坠井死亡,农场主——孩子的父母伤心之余,在这口井的旁边建造了一个坟墓寄托哀思。后来因为家道中落,孩子父母不得不出让自己的农场,在出卖农场的时候附加一个条件,那就是无论何时不能动孩子的坟墓。
买主同意了孩子父母的要求,并写进了协议。一个世纪过去,农场的所有权几经变更,但这条协议不断写进新的契约,孩子的坟墓几经风雨,依旧完好。
1897年,这块土地被国家购买作为美国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的陵园,在建造总统坟墓时,孩子的坟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跟格兰特总统相伴而眠。
时间又过了100年,到了1997年,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百年的时候,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缅怀格兰特将军,听到有关的故事后感慨万千,他自己出钱将孩子的坟墓修葺一新,还叫人在孩子的坟墓旁立碑,把墓地的故事刻在石碑上,让它一代代流传下去。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让英国人严守承诺,把王室保留下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