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说到种姓制度可以说是臭名昭著,虽然印度早就在法律中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跨越数千年的历史,种姓制度深深烙印在了印度人的骨子里难以根除。那么,到如今对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妨碍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什么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广泛存在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称作“种姓”。
种姓制度将所有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四个阶层,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
最高贵的婆罗门主要是祭司等宗教神职人员,主导教育,垄断宗教特权;其次的刹帝利是王公贵族,主导军政;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主导商业;最后的首陀罗都是印度本土土著后裔,从前所有被认为低贱的工作。
所谓的贱民,也就是“第五种姓”,又称作“达利特”,被认为不算是人。
种姓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印度人普遍被认为是黑人或者肤色偏棕的人种,不过印度人确确实实是白种人。原本的印度土著居民属于黑种人,与如今的澳大利亚等土著类似。然而三千多年以前,来自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雅利安人越过西南亚洲的高原山地,入侵印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成为了统治者。
雅利安人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种姓制度,因为雅利安人自认为是血统高贵种族,自称“瓦尔那”,所以种姓制度又称作“瓦尔那制度”。
所以,看一下如今印度高种姓与低种姓,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肤色的差别。比如印度著名的明星阿米尔·汗就属于婆罗门的高种姓阶层。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徐达斯先生所著的《世界文明孤独史》有这样一段描写:韦陀社会有一套被称为种姓—行期法(Varnasrama-Dharma)的社会制度及相应的组织结构动员了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阶层的资源、人力进行献祭,以促进、保障宇宙—神—人共融共存之最高目标的实现。这个最高目标,无论是作为个人的理想还是作为集体的意识形态,都通过频繁而又宏大的祭祀得以强化、体现,从而使神性的维度在地面展开。我们将这样的社会制度定义为灵知型社会制度,这样的社会也就是灵知社会。
《薄伽梵歌》确认这个制度来自于神谕。《毗湿奴往世书》进一步解释了这个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正确履行四社会阶层及四灵性阶段体系所设定的神性社会职责,至尊人格神毗湿奴得到崇拜。此乃唯一的事神之道。吾人必须置身于四社会阶层及四灵性阶段体系之中。
Varna——四社会阶层包括:婆罗门(Brahmana),禀赋中和之气,梵文意思是“与梵合一者”,他们是祭司、通灵者、精神领袖,韦陀价值体系、精神文明、道德文化、社会制度的传播者和维系者,平静、自制、苦行、清净、安忍、真实、博学、睿智、虔诚——凡此皆为婆罗门所赖以作为之德;刹帝利(Ksatriya),禀赋强阳之气,政权统治者、军事贵族,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世俗权力,但必须接受婆罗门的教化和指导,英武、雄强、果决、多谋、勇猛、慷慨、有领导力——凡此皆为刹帝利之天性;吠舍(Vaisya),禀赋阴阳混杂之气,为土地经营者、商人,虽然谋利乃吠舍之天性,他们必须向婆罗门布施,向刹帝利交税,照顾首陀罗的生活;首陀罗(Sudra),禀赋浊阴之气,为其他阶层服务、劳作,包括匠人、农人、艺人等,首陀罗不必接受韦陀教育和仪礼,但须对主人尽忠守职。
四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被比喻为互相配合的身体各个部分。婆罗门是头脑,刹帝利是手臂,吠舍是供应身体营养的肚腹,首陀罗是使得身体运行的腿脚。这个制度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一位合格的帝王愿意接受婆罗门的指导并践行韦陀价值体系、精神文明、道德文化、社会制度,因而他既是王者也是圣人,《薄伽梵歌》称之为“圣王”。实际上,据《薄伽梵歌》的讲述者克里希那说,这部神圣的经典就是留给后世“圣王”的!
这位“圣王”将带动、组织整个社会的献祭活动,以武力及法律的力量保护韦陀价值体系,监督四社会阶层与四灵性阶段制度的施行,以此逐渐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精神水平,协助整个社会达到宇宙—神—人共融共存的最高境界。通过这个人,一方面,宇宙、社会、个人的能量被汇聚起来,实现对神的献祭;另一方面,神的意志将通过他在现实世界里得以施行。他成为沟通宇宙—神—人的桥梁。事实上,四社会阶层的活动和工作都以他为轴心展开。但是,原则上他仍然属于刹帝利,因此必须接受婆罗门的权威。
然而,这个制度在数千年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堕落为我们今天所知的“种姓制度”。社会分层不再根据个人的德(guna)和业,而是根据血缘世袭传承,从而导致腐化和隔阂。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印度,在公元前就已经建立了他们的种姓制度,一直持续到今天。21世纪的今天,在这种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种姓制度,钳制着印度人民的思想。
印度种姓制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的贵族阶级始终是贵族阶级,他们的底层人民始终是底层人民。只要他们贵族阶级的统治利益得到保障,至于谁做最高层的统治阶级,对整个印度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在印度历史上,他们被阿拉伯人民统治过,被波斯人统治过,被蒙古人统治过。甚至被英国的一个公司——东印度公司给统治几个世纪。
这种历史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可以想象的,但是在印度就成了标准的范式。
那些入侵印度统治印度的最高阶层,永远只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他们没有同化印度人民,也没有被印度人民同化,他们一般统治几个世纪以后就被后来的征服者赶走了。然后再换上另外一个民族来统治他们,反正无论是谁都动不了他们的种姓制度,都动不了他们的贵族阶层。
所以说,这2000多年来印度真的有什么变化吗?直到今天他们的底层人民依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依然过着喝恒河水喝牛尿的生活。这真的是印度底层人民想要的生活吗?
我们想这2000多年来,印度的底层人民少说也有经历了几十亿人的历史。但是这几十亿人在印度和几十亿牛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几十亿人都是被当作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使用的。在他们身上何曾体验过人性的光辉。既然如此,世界历史没有办法给他们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情有可原的。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直到今天,虽然印度法律上明令禁止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在印度国民的心中实际上依然存在,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印度的种姓制度又是怎么来的呢?
种姓制度的起源大约是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高贵的婆罗门僧侣时常向人们讲述着万古不变的真理: “巨神普鲁沙将要降临大地时,天上的诸神将他分割。于是,巨神的口变成了婆罗门,巨神的双手和双臂变成了刹帝利,巨神的双腿变成了吠舍,而巨神的双脚却变成了首陀罗。无论到什么时候,巨神之口永远高高在上,巨神之脚夫则永远在下。” 这就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思想基础。
统治手段除了这四个阶级,还有一种人是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那就是贱民。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在印度被称为贱民的目前有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6.2%。这个比例已经非常大了。
这前三个种姓多数都是雅利安人,特别是第一种姓和第二种姓,简直就是被雅利安人承包了。地位最低的首陀罗和贱民,大多数都是原来的印度土著,也就是最早期的印度本地人,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地区,成为印度地区的主人,就这样反客为主了,而种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的杰作,目的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后来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大月氏人直到蒙古人和英国人,由于统治的需要,都没有废除这个种姓制度,反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种族制度形成固化于是,整个社会便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四个等级,即四个种姓,它们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统治者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便编造各种神话,并把它写成“教义”、“法典”,让人们像对待神灵一样去接受它们。
按照这种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是最高贵的种姓,居种种姓之首,他们不但垄断宗教、文化大权,还通过充当国王顾问等形式,直接干预国家政令。
刹帝利居于第二种姓,是军事行政的贵族集团,其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可以做国王和各种官吏。
第三种姓是吠舍,以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他们都是平民,但必须以“纳税”和“布施”等形式供养前两类种姓。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都是被征服的土著人。他们或为奴隶,或为雇工,有为前三个种姓服务的义务。
实际上,前两类种姓是剥削者,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而后两种人是他们剥削、奴役的对象。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尚不完全清楚,但种姓制度似乎起源于2000多年前。在这个与印度教有关的制度下,人们按职业分类。
虽然种姓最初依赖于一个人的工作,但很快就成了世袭制。每个人都出生在一个不可改变的社会地位。四个主要种姓是婆罗门,祭司;克沙特里亚,勇士和贵族;瓦西亚,农民,商人和工匠;舒德拉,佃农和仆人。有些人出生在种姓制度之外。他们被称为“贱民”。
种姓背后的神学
轮回是一个灵魂在每一次生命之后重生为一种新的物质形态的过程,它是印度教宇宙学的中心特征之一。灵魂不仅可以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层次上移动,还可以进入其他动物体内。这种信仰被认为是许多印度教徒素食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印度,人们一生中几乎没有社会流动性。在他们现在的生活中,他们必须为美德而奋斗,以便下一次达到更高的地位。在这个系统中,一个特定的灵魂的新形式取决于其先前行为的技巧。因此,一个真正德行高尚的舒德拉种姓的人可以在他或她的下一个生命中获得作为婆罗门的重生。
种姓的日常意义
与种姓有关的习俗随着时间和印度各地的不同而不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历史上,种姓统治的三个主要生活领域是婚姻、饮食和宗教崇拜。
严禁跨种姓结婚。大多数人甚至在自己的亚种姓或雅提族结婚。
在进餐时间,任何人都可以从婆罗门的手中接受食物,但如果婆罗门从低种姓的人那里拿走某些食物,就会受到污染。在另一个极端,如果一个贱民敢从公共井取水,就是污染了水,没有人可以使用它。
在宗教崇拜中,婆罗门作为祭司阶层,主持仪式和服务,包括节日和假日的准备,以及结婚和葬礼。克沙特里亚和瓦西亚种姓有充分的崇拜权,但在一些地方,舒德拉种姓不能向神献祭。
贱民被完全禁止进入寺庙,有时甚至不允许他们踏上寺庙的地面。如果一个贱民的影子碰到婆罗门,婆罗门就会被污染,所以当一个婆罗门经过的时候,贱民不得不脸朝下躺在远处。
数以千计的种姓
尽管早期吠陀文献记载了四种主要的种姓,但事实上,印度社会中有成千上万的种姓、亚种姓和社区。这些杰提人是社会地位和职业的基础。
除了《博伽梵歌》中提到的四个种姓之外,种姓或亚种姓还包括普密哈尔或地主、卡雅斯坦邦或文士、以及拉贾普特(克沙特里亚北部地区)或武士种姓等群体。有些种姓起源于非常特殊的职业,例如加鲁迪耍蛇者或从河床收集黄金的索尼哈里人。
贱民
违反社会规范的人可能会受到“贱民”的惩罚。这不是最低的种姓,被认为不可触碰的人及其后代受到谴责,完全脱离种姓制度。
贱民被认为是不纯洁的,种姓成员与他们的任何接触都会污染该成员。被污染的人必须立即洗澡和洗衣服。历史上,这些不可触碰的动物确实起到了其他人无法做到的作用,比如清除动物尸体、皮革制品,或者杀死老鼠和其他害虫。贱民不能和种姓成员在同一个房间吃饭,死后也不能火化。
非印度教种姓
奇怪的是,印度的非印度教人口有时也把自己组织成种姓。例如,伊斯兰教传入次大陆后,穆斯林被分为赛义德、谢赫、莫卧儿、帕坦和库雷希等阶级。这些种姓来自几个来源:粗略地说,莫卧儿和帕坦是少数民族,而库雷希的名字来自麦加先知穆罕默德的氏族。
从公元前50年起,少数印度人信奉基督教。16世纪葡萄牙人来到印度后,基督教在印度扩张。然而,许多基督教印第安人继续遵守种姓区分。
种姓制度的起源
关于种姓制度的早期书面证据出现在《吠陀经》中,梵语文本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吠陀是印度教经文的基础。然而,《梨俱吠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1100年,很少提到种姓的区别,并被认为是社会流动在当时很普遍的证据。
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巴伽梵歌》强调了种姓的重要性。此外,同一时代的马努伊或马努斯马蒂法律规定了四个不同种姓或瓦纳斯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似乎在公元前1000年到200年之间的某个时候开始巩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